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_王昆欣.pdf_第1页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_王昆欣.pdf_第2页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_王昆欣.pdf_第3页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_王昆欣.pdf_第4页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_王昆欣.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 年第 58 卷第 2 期 193 收稿日期:2016- 12- 13 作者简介:王昆欣 ( 1961) ,男,浙江杭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通信作者:张苗荧 ( 1962) ,男,教授,E- mail:387608124 qq. com。 文献著录格式:王昆欣,张苗荧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 ( 2) :193- 197 DOI:10. 16178/j. issn. 0528- 9017. 20170201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王昆欣,张苗荧* (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 摘要:梳理国家农业公园概念、特点与发展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国家农业公园在业态上,是 农业公园的翘楚,是农业旅游金字塔的顶层产品,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园的升级版。在实证分析国家农 业公园建设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经验,特别是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关国家公 园和农业公园建设的具体发展模式,提出我国发展国家农业公园对策。 关键词:国家农业公园;农业旅游;全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 9017( 2017) 02- 0193- 05 近日,农业部印发了 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 业的指导意见 ( 2016) ,再度提出发展农业主题 公园,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 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渔人码头、运动 垂钓示范基地等,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早在 2 年前,农业部在 进一步促进休闲农牧业持续健 康发展的贯彻意见( 2014)中就提出,各地要开 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模式,促进多样化、个 性化发展。农业部一再把发展农业公园提上议事日 程,缘于它是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一种转型升级 形态,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业 态。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 成果及其发展经验,探讨我国发展国家农业公园的 对策。 1定义及特点 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既与农业公园有关,也 与国家公园有关。农业公园的定义目前尚不统一: 其一,将农业公园视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与观 光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相并 列 1 ;其二,将农业公园视为一种特殊的公园, 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 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2 ;其三, 将农业公园视为与都市联系的农业形态3- 4 ;其 四,将农业公园视为多元化、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系 统,是一种介于城市公园与农业内涵之间的复合系 统,既不同于纯粹的农业,也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 园与风景区,是用多学科理论与先进技术武装起来 的综合体 5 。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诞生的地标式国家公园文献 道尔报告就 清楚地指出,国家公园是 “一个开阔的风景秀美 而相对带有原始乡村风貌的区域,其用途是为了国 家的利益,并通过恰当的国家决策和行动予以保 障” 。这一定义被随后的霍布豪斯委员会采纳,并 将国家公园的根本要求总结为 “壮丽的自然美景, 高品位的户外游憩价值和延续成片的空间范 围” 6 。1974 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 IUCN) 把国家公园界定为以生态保护为目的,以环境教育 为原则,实现生态文明代际传承的自然保护地,是 一种公益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领地。英国国家公 园定义与美国有所不同。英国国家公园的重要使命 是建立通往乡村的游憩活动,同时要保留传统景观 和创造这种景观的综合性农业实践,包括在国家公 园指定区域内长期延续下来的私有土地所有权。 在我国,国家农业公园是继农家乐、渔家乐、 花家乐、林家乐及生态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业态 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乡村休闲方式。我国国家农业 公园的概念类似于英国。根据农业部主管的全国性 社团组织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 ( 简称 CCD)定 义,国家农业公园是以自然村庄和原住民的生活、 生产圈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生态化的田 1942017 年第 58 卷第 2 期 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景观,并融合农耕文化、 民俗文化和乡村产业文化等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形态。 依笔者的理解,国家农业公园可以从产业的层 面,资源利用方式,性质定位及思维模式几个方面 进行界定。从产业的层面来看,国家农业公园是以 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业态,它能够摆脱现有 经营体制和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实现农业产业升 级。从资源利用方式来看,国家农业公园体现了资 源的综合利用 2 。依照 2008 年 CCD 等制定的 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 ,它既包括优美的 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 的民俗风情,村民生活展现、生态环境优化、产业 结构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性质定位来 看,国家农业公园属于全域旅游的一种形态。不仅 有组织形式先进、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 体,还有原住民参与,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将 农业休闲与旅游结合。从思维模式来看,它是一种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不破坏或影响原有的农 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体系,又引进了城乡建设 的精华及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2发展意义 2. 1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综合经济的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 13 年持续关注农业。回顾 近 6 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2013 年的主题 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 2014 年至今,则连续 3 年将 “农业现代化”写入 文件标题,如 2014 年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 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 年 关于加 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 见 ,2016 年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 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依照中央文件 精神,推动农业现代化既包括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 支撑,也包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 体系。在旅游 + 的理念下,产业融合是一个客观的 发展趋势 7 。发展国家农业公园是农业与旅游业 的融合,也是用现代科技来改造农业,推动休闲农 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以山东省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为 例,自 2012 年创建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 年,景区接待游客突破 158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 收入 1. 2 亿元。国家农业公园在繁荣农村、富裕农 民方面成效显著,获得了综合经济效应。 2. 2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新的产业体系。 2016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依托农村绿水 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 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 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的新兴支柱产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中,截至 2014 年底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 10. 5 亿人次; 2015 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 11 亿人次。 2015 年,全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日渐 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2015 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 4 100 亿元 8 。 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由分散经营向基于策略联盟 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是一个客观趋势 9 。并且,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生态经济学已经超越传统 经济学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经济发展应该作 为自然环境的子系统并受其约束10 。休闲农业与 乡村旅游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在经营生态,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 展,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1 。基于此, 国家农业公园可以大有作为:第一,将农村的自然 资源、人文资源和公园的发展建设有机结合,形成 资本资源;第二,将农业与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进 行深度融合;第三,将分散的农户和零散的农业生 产进行整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投资的合作 共荣,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突破农业生产与大市场 对接的瓶颈。 2. 3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的改革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 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 “有效供 给”满足市场的 “有效需求” 。所谓 “有效供给” , 就是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充足,与社会的总体需求一 致,在品种和质量上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契合 。“有 效供给”还包括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 合效益和竞争力。 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情况下,走农业精品化 ( 科技化与产业化)道路 是唯一选择。农业公园是农业精品化发展方向,能 够体现农业生态、商务度假、科技智慧、精品服务 等元素,超越了一般的休闲农业,创造了一种新的 度假生活方式,满足不同类型中高端消费者的需 求。它既可引领农业精品化发展,又符合未来休闲 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 王昆欣,等: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195 方式转变。农业公园作为集农业生产、农业旅游、 农产品消费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可以改 变农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 3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公园建设,依主要功能,有旅游观光 型、休闲度假型、科技服务型之分;依区域位置, 有都市型、乡村型之分;依产业数量,有单一型、 复合型之分 12 。在农业公园中,只有那些由国家 机关部门审批立项,具有良好的农业产业、环境景 观和历史文化等全国性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的项目, 才能进入国家农业公园的体系。受委托编制 “中 国国家公园体系遴选方法”的北京联合大学在 中国国家公园蓝皮书中明确提出,考虑到动物 与植物的活动与生长规律,国家公园区划面积不小 于 1 万 hm2。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国农业公园要 想成为国家农业公园还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国家农业公园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 效。如河南省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2012 年 4 月开工 建设,计划总投资 35 亿元,其中企业投资 28 亿 元,政府投资 7 亿元。主要规划建设设施农业种植 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 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 服务区 6 个功能分区。园区内共有 15 家企业。公 园占地 471. 5 hm2,八大主题场馆,内容涵盖农 业、旅游、会展、科研、农产品交易、物流等多个 行业。 从产权方面看,农业公园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不 同的模式。目前,国家农业公园模式有政府主导模 式、村集体主导模式及公司制模式。其中,政府主 导是主流模式,具体有 “政府 + 企业 + 农户”模 式 、“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等。从现实运行 情况看,还有介于中间型的其他模式。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构筑 “政府 + 企业 + 农户” 模式。作为首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兰陵国家 农业公园投资 10 亿元,主要采取政府投资、公园 所在村集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筹集。村集体成 立开发运营园区的开发有限公司,被流转土地的农 民优先就近就地就业。农业公园引入研发企业,园 区聚集了 20 多家农业研发企业,从事农产品新品 种开发、农业科技的试验与普及工作。此外,还通 过承包租赁方式,引入蔬菜花卉农业公司、专业合 作社,甚至种植养殖大户来建基地。海南省龙寿洋 国家农业公园构筑 “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 园区有龙舟广场、儒家文化广场、大棚瓜菜基地、 兰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钓区、莲藕基地、槟榔 谷、蔬菜基地、农家乐等 17 个建设项目。以农业 基地、农家乐等项目为例,其由政府投资建设,当 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如 “碧野红莓”占地 3. 33 hm2,由礼都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12 户农 民将其承包改种草莓。不仅通过出售产品获得收 入,而且以游客自主采摘方式获得经营性收入。通 过这一模式,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 营、工资 4 种收入。 根据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 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必须统一规范管理、明晰资源 权属。提出 “探索将试点区内全民所有的自然资 源资产委托由已经明确的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和运营 管理” 。还提出科学确定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各自 的产权结构,合理分割并保护所有权、管理权、特 许经营权等。不同发展模式下,由于投资结构不 同,主体所得收益差异很大。国家农业公园在体制 机制创新的同时,必须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实现 可持续发展。 4对策建议 4. 1处理好整体性与主题关系 构建整体的功能是国家农业公园自身特点的要 求,要从功能性、结构性、景观性三方面来进行设 计。突出主题是国家农业公园个性定位的要求。对 于中国旅游消费者来说,旅游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和 生活方 式 更 能 满 足 消 费 者 “自 我 发 展” 的 要 求 13 。要以农业为主题、农作物为素材,融入区 域特色文化,使之成为国家农业公园的鲜明特征, 形成主题化发展脉络。我国农业公园发展要吸收发 达国家先进经验,要打造系统主题化的景观,要从 景观设施、建筑风格、雕塑小品、文化形象等诸多 方面进行主题统一设计,同时在旅游活动、节庆活 动和服务流程上,体现主题化要求。通过个性鲜明 的主题,展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形式。 4. 2提升规划建设水平 公园总体管理规划在国家农业公园建设中具有 关键的作用。第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重视区域 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要突出特色与个性。 第二,规划起点要高,内涵要深。要完整体现国家 农业公园系列特征,把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 农业的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 1962017 年第 58 卷第 2 期 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等综合 功能,产生生态、循环、低碳、节约的发展效应。 第三,通过制定农业公园建设规范的地方标准提升 规划水平,如规定公园内及周边生态条件、园区特 色,景观设计与文化、艺术、科技等紧密结合的标 准,将产业发展、创意农业、文化内涵、服务设 施、经营管理等纳入指标考核体系。第四,规划要 适应旅游新常态发展,应将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 需求及其变化作为重要因素,强调对客源市场的调 查研究,始终从旅游消费的角度、从旅游者需求出 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打 造旅游产品 14 。第五,规划设计要努力与所在城 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定位与总体规划相协调,将 国家农业公园融入国家、省市农业深加工、农业旅 游、农业服务业、农业新城镇群发展大局,创建区 域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品牌。 4. 3依照全域旅游精神,强调社区参与 全域旅游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15 。 全域旅游强调社区参与,农业公园的社区参与主体 即农民。强调社区参与就是把附近乡村农民作为旅 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发展的决策、执行体系 中 16 。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有着 密切关系 17 。 欧美重视民众和社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乡 村旅游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让当地人加入进来。从 乡村旅游规划的初步评价,到规划的实施,直至不 断发展中的监测 18 。在日本,随着里山19 价值被 发现与挖掘,各种保护活动应运而生。国家公园倡 导会为更好地保护里山,从反对世博会运动转向认 可世博会,并制定了将海上森林建成国家里山公园 的总体规划 20 。 目前,我国农业公园开发主要有两种迥然不同 做法:其一,整体搬迁原住民、推倒重建,将乡村 农户置于后续运营体制外;其二,保留乡村文脉肌 理和空间格局,以少量改造、提升营造更好的人居 环境,并吸纳村民就业。显然,后一种做法符合全 域旅游精神。要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农民的发展要 求,在政策制定、日常管理等方面充分听取社区意 见,吸收农民作为主体参与;通过发展旅游服务、 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水平等途 径满足原住民的需求,提高当地农民保护自然与文 化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制定并不断完善国 家、地方法律条例作为保护管理的根本依据,使社 区居民权利与义务得到保障与规范。 4. 4拓展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 资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往往投资巨大,如最近刚刚通过 规划评审的山东平度市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总投资达 50 亿元。因此,其产权与投资问题关乎其命运与 前途。从西方国家经验看,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 由原先完全政府投资,到后来的发挥民间资本作 用,鼓励特许经营,已经普遍形成政府资助、地方 投入、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我国目前农业公园的投融资应当倡导政府主 导、企业主力、市场运作的复合投资模式。第一, 要建立资产赎买制度,对国家农业公园内集体和个 人资产进行必要的赎买或置换,转变资产所有权或 取得长期经营权,以稳定实施对农业公园的管理。 第二,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创建多元化投入机 制 17 。要重视发挥民间资本投资作用,鼓励合作 社规模发展,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融资,以及吸引 外商投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 4. 5建立与健全国家农业公园的管理体制与法律 制度 由于国家农业公园是一个新生事物,建立与健 全相关法律制度显得尤为必要。美国 黄石公园 法确立了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以及保护性利用 自然资源的新模式,其立法宗旨、制度安排所产生 的示范效应,对全世界国家公园发展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1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一种, 其管理可以纳入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亦不尽 相同。美国统一由国家公园局领导和经营管理,澳 大利亚的大多数国家公园由州一级政府管理,英国 则允许居民在国家公园内居住,同时向公众开放。 这意味着在国家公园的体制建立上,并没有统一的 标准。但发达国家从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视 角加强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农业部、鱼类及野生动 植物管理局、土地管理局等都积极介入农业旅游的 开发与保护,大大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22 。 我国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制度:归 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 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 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 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严格管理 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给和 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 王昆欣,等: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197 偿使用和生态补充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 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 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 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23 。只有 这样,才能保障国家和地方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管理 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张杰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探讨明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 9) :4153- 4154,4178. 2侯满平,石英国家农业公园新概念:首次系统解读 J 新农业,2015 ( 2) :20- 22. 3王云才,郭焕成 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 市为例 J 旅游学刊,2000 ( 2) :56. 4符全胜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 J 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8 ( 3) :57- 59. 5杨炯蠡 乡村旅游开发及规划实践 M 贵州:贵州科 技出版社,2007:13. 6弗罗斯特,霍尔 旅游与国家公园发展、历史与演进的国 际视野 M 王连勇,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 5- 6. 7张苗荧 旅游 + 打造中国旅游升级版 EB/OL ( 2015- 09- 16)2016- 11- 16 http:/ /http:/ /wwwgovcn/ zhengce/2015- 09/16/content_ 2932728 htm. 8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 2016 年中国休闲农业 行业发展报告 /OL ( 2016- 11- 01) 2016- 11- 16 http:/ /wwwwx135com/articles/20160408/5707c609- 4810- 4716- 8391- 3bfc02734e20 html. 9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 理论问题 J 旅游学刊,2005 ( 5) :28. 10吴承照,刘广宁 中国建立国家公园的意义 J 旅游学 刊,2015 ( 6) :14. 11赵珊 乡村旅游有了 “国家级”范本 N人民日报海 外版,2014- 3- 25 ( 8). 12马锦义,张宇佳,陈璐 农业公园初探 J 湖南农业科 学,2015 ( 8) :132. 13潘澜,林璧属,王昆欣探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 中国旅游情景下的研究 J 旅游学刊,2016 ( 1) :54. 14郝康理新常态下旅游规划理念创新 J旅游学刊, 2015 ( 4) :4. 15王昆欣 走出全域旅游与景点旅游对立的误区 N中 国旅游报,2016- 09- 28 ( 3). 16唐慧 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以农 业生态园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11 ( 9) :5403. 17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