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_0_第1页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_0_第2页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_0_第3页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_0_第4页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_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 题记:我最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装置 比尔盖茨 一中,现在有着发展的最佳机遇:一级达标。这是令人振奋不已的大事。它不仅是连城一中的大事,更是全县人民的大事。为了一中顺利达一级标,政府及社会各界全力支持,不久的将来,一中的教学条件将有极大的改善。 为一中欢欣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最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装置。一中在面临最佳发展机遇的同 时,也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人的挑战。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随着连城一中名气日益响亮,一中的教师、一中的学生都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要出更高的教学质量,要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作为一中人,我们觉得一中在两方面受到挑战,一是教师的素质;二是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中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我们对 二 个 问 题 的 一 些 思 考 及 由 此 提 出 的 一 些 建议。 问题一:优秀教师流失日益严重,教师总体素质下降 这是目前一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二2 / 9 十 一世纪,是人才大战日益剧烈的时代。没有人才,发展即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一中优秀教师流失相当严重。从 98 年起,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近 40 位一中教师调离一中,其中大都是学科骨干,如教研组长邹春盛、马上年、张敬春、曹桂珍等;副校长童庆根;副校长、教育硕士陈晓辉;他们或通过公务员考试离开教育部门,或调往经济发达地区,个人发展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是吸引他们并导致流失的两个主要原因。大量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一中教师整体素质下降。 面对一中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我们认为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力留住人才;二是 全力培养人才;三是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如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在物质待遇相对低下的连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显得尤为重要。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依次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事业留人既要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感情留人则是满足人受尊敬的需要、友爱的需要,两者都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它们能留住人的心! 事业留人,就是让优秀教师有用武之地。作为学校,可采用竞聘制让优秀教师获得一些岗位,如中层领导、教研组长等,让更 多的优秀教师在相应的岗位作出更大贡献,这对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是十分有利的,可与教师聘任配合每二年进行一次中层领导岗位的竞3 / 9 聘。情感留人的关键是沟通,通过沟通听听意见,听听教师的牢骚,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沟通方式很多,有公开的,有私下的;有口头的,有书面的; 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在争取留住人才的同时,我们更应全力培养人才。从目前一中的教师现状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教师少;实干型教师多,学者型教师少;一般教师多,名师少。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从三方面入 手:一多培养科研型教师;二是多培养高层次教师;三是多培养名师。 培养科研型教师,学校要压担子,要指导、要跟踪。现在情况却是压担子多,指导少,跟踪少,使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很不利于教师成长。学校应利用教研教改成绩突出的老师指导、带动、跟踪较无经验的老师,多开展一些教育科研讲座,聘请国内知名教师、教育家为教师开讲座。 培养高层次教师。学校应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提高学历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化。学校可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补助,这应该成为一中今后培养科研型高层次人才的一个主 要措施。 培养名师,应全面启动实施名师工程。这里的名师包含骨干教师。县局在培养骨干教师、名师上也曾努力过,但评估不完善,待遇不落实,跟踪不到位,因而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激励竞争机制。我们一中可以自己推出名师工程,让更多的教师4 / 9 逐步成为骨干教师、名师,不仅是县骨干教师、名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市、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师,我觉得整个连城这样的名师太少,大多停留在县一级。我们的建议是在广泛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骨干教师、名师的条件(权利和义务、待遇等),然后由学校教研组推荐、个人自荐的形式向学 校名师评估小组申请,(没有名额限制,符合条件即可申报),评估小组严格考评后,确定骨干教师、名师名单,我们还设想骨干教师、名师资格有效期为三年,三年后须复评,以形成不断超越,不断竞争的氛围,让更多的教师脱颖而出。名师带动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动一般教师,这样就会人才辈出,不致辞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名师工程程序图示如下: 引进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中作为连城教育的窗口,理应让最优秀的教师进入一中。目前,一中引进人才主要采用公开招聘制。遗憾的是招聘机制还不完善,受的干扰很多,再加上许多学校对本校参 加一中招聘的优秀教师采取威胁、打击报复政策(我是参加过招聘的,深知其中甘苦)使得许多优秀教师对招聘望而却步。对目前的招聘制度,我们能提出的是:增加评委人数,评委随机抽取并保密,评委当场亮分。还有就是对打击、报复参加招聘者的校长应进行严肃处理。他们的本意也许是好的,但打击、报复的做法实在是心胸狭窄而有失领导风度的。 问题二:学生正在远离经典,人文素质降5 / 9 低。 这是教育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每位 教 师 的 挑 战 : 我 们 的 学 生 到 底 还 要 不 要 经典? 在中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是文学教育 。 与 文 学 教 育 密 切 相 关 的 是 语 文 教育。 可是,不知哪里出问题了,语文受的批判最多,学生的意见也最大。难道学生真的讨厌语文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一言难尽,相当复杂。本来最生动、最有趣、最富有诗意的科目是语文,可是现在语文老师却把它上得很枯燥、很单调,因为语文没有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世界。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 现在学生的剩余时间基本被其它科目瓜分殆尽,语文在学生眼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阅读经典已成为一种奢侈。诗意被急功近利的思想蹂躏,诗意被做不完的作业湮没。看看我们学生的课桌,可有谁堂堂正正摆上一本红楼梦、围城抑或是巴黎圣母院?堆满课桌的是教材、教辅,一些花哨时尚的中学生杂志,倒是见得不少的,这些杂志 封面青春是靓女、内文花花绿绿、插画、色彩,令人眼花缭乱,有时翻了半天,目录也没找到,这样杂志,不读也罢。据调查,大多数高中生都在阅读与文化课有关的复习资料、习题集、作文精品等,或者就是武侠、言情 小说,很少人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等国内外名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了。 课6 / 9 业负担过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个性受到压抑,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学习缺少诗意,在不少人眼里成为负担!不记得谁说过诗意地栖居这句话了,我们觉得我们一中学生的学习也应当是诗意的学习! 我们呼唤经典的回归,呼唤诗意的回归。把学生拉回经典,让学生诗意地学习、自由发展、做一个完整的人!梁思成曾经说过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 代。所谓半个人,即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懂科学,却不懂人文的毕业生,正因如此,儿子杀母、刘海洋伤熊、十三岁孩子火烧网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技术至上主义的盛行、信息时代的信息崇拜,使人的情感缩减。一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应该强化,以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 据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一是控制各科作业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一点是基础和前提,没有较充足的时间读书,谈人文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学生的作业量还是偏大,就拿高一来说,学习科目达九 科,以每科 30 分种计,共需 270 分钟, 4 个多小时做作业,晚自习三节课也仅 150 分钟。所以作业量一定要控制,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二十一世纪也是弘扬个性的时代,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个性只能被埋没。 二是启动经典诗歌诵7 / 9 读工程。诗,是经典中的经典,读诗是直抵心灵的阅读,对 培 养 学 生 的 人 文 精 神 有 其 独 到 而 辉 煌 的 功效。 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离骚双峰并峙,高不可攀;此后杰出诗人、作品层出不穷,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数百年, 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观。我国很早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古人对诗之重视程度。 诗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有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爱情;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拳拳友情。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的清丽;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再加上诗 具有短小精悍,富有情感,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等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熏陶了无数英才伟人! 我们想通过经典诗歌诵读工程,弘扬诗教传统,步骤如下: ( 1)编写诵读课本。学校可组织语文教师编写诗歌诵读读本,高一、高二、高三各一本。我们的设想是高一为唐宋名诗诵读读本,高二为唐宋名词诵读读本,高三为现代新诗诵读读本。每学期期初发给学生。 2、组织诵读。8 / 9 规定每天早晚用 10 分钟诵读,还有每节语文课抽 35 分钟诵读。学生爱读谁的诗就读谁的诗。让读诗成为习惯,慢慢地,我们的 学习,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3、开展诵读竞赛。分班分年段展开竞赛,竞赛形式要灵活,如擂台赛、男女对抗赛、师生对抗等。每年还可举行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 4、尝试诗歌创作。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可以开一些诗歌创作讲座,有条件的话,可聘请诗人主讲,效果更好。 步骤图如 下 : 三 是 开 展 阅 读 经 典 读 书 活动。 这里的经典不仅仅是文学经典,还可以是哲学、美学、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语文课程说明附录有开出阅读推荐书目,但这个书目有不少缺点,缺点表现在: 太少。涉及的基本上是文学经典,其它领域未列出,这样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太难。有一些书目太难,如歌德谈话录等,对高中生不太适合,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太窄。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著作未列出,现代新经典作品也未涉及。这种情况,作为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