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00.绪论(21P).ppt_第1页
《遗传学》00.绪论(21P).ppt_第2页
《遗传学》00.绪论(21P).ppt_第3页
《遗传学》00.绪论(21P).ppt_第4页
《遗传学》00.绪论(21P).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 传 学,序 论,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遗传学发展简史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 中的作用,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亲子间或同亲个体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间或同亲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包括人类的一切生物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现象和表现规律; (2)揭示遗传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育种,造福人类。,二、遗传学发展简史 (一)遗传学的诞生 代表人物: 拉马克(lamarck,j. b.,1744-1829) 环境条件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darwin c,18091882),(1)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选择学说: 人工选择,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 (2)“泛生论”假说解释生物性状遗传。 (3)杂交对生物有利, 近交对生物有害。,魏斯曼(weismann a,18341914),(1)支持选择学说,否定获得性遗传。老鼠 连续22代割尾实验。 (2)种质连续论解释生物遗传,环境影响体 质,不能影响种质。,孟德尔(mendel g j,18821884),(1)豌豆杂交实验(18561864); (2)1866发表“植物杂交试验” 分离规律 和自由组合(独立分配)规律; (3)生物性状遗传由遗传因子(factor)控 制。,布尔诺修道院孟德尔先生纪念馆,(引自石春海等,2008),1900年,三位科学家: 狄弗里斯(de virs h) 柯伦(correns c) 柴马克(tschermark e v) 重新发现孟德尔论文 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 遗传学诞生。 1900年 遗传学诞生年。 孟德尔 遗传学奠基人。,(二)遗传学的发展 细胞遗传学时期 (19001940) 代表人物: 狄弗里斯 (de veris) 萨顿(sutton, w. s.) 、鲍维里(boveri t) 贝特生(bateson,w.) 约翰生(johannsen,w. l.) 摩尔根(morgan,t. h.) 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a. h.) 穆勒(mulller,h. j.)和斯特德勒(stadler,l. j.) 布莱克斯里(blakeslee,a. f.),1.狄弗里斯 (de veris h,1848-1935),1901-1903年:“突变学说” 生物进化是由于性状发生突变。 2.萨顿(sutton w s)和鲍维里(boveri t) 1903年:根据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动态平衡关系 萨顿鲍维里假说 孟德尔所假设的遗传因子位于 染色体上。,3.贝特生(bateson w ),1906年,香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连锁现象。 创造“遗传学”(genetics)学科名。 4.约翰生(johannsen,w. l.18591927) 1909年发表“纯系学说”,提出基因型和 表现型的概念; 用基因(gene)代替遗传因子(factor)。,5.摩尔根(morgan,t. h.),1910年,(1)提出“连锁遗传规律” 遗传学第三大规律。 (2)创立“基因论”基因在染色体 上直线排列。 6.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a. h.) 以果蝇为对象,绘制出第一张连锁遗传图谱, 标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和相互间的距离。,7.穆勒(mulller,h. j.) 斯特德勒(stadler,l. j.),1927年,用x射线诱导果蝇和玉米获得性状突变,开创了人工诱导变异的先河 辐射遗传学。 8.布莱克斯里(blakeslee,a. f.) 1937年,用秋水仙诱导植物产生多倍体获得成功,为人工诱导变异开创了一条新途径。,生化及微生物遗传学时期 (1940-1960) 代表人物: 比德尔(beadle,g. w.) 阿委瑞(avery,o.t) 本泽尔(benzer),1.比德尔(beadle,g. w.),1941年,以红色面包酶为对象,研究基因的生理生化功能、诱发突变,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以后研究证实:基因通过 控制合成蛋白质(酶)而控制性状表达 改为“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或多肽” 微生物遗传学、生化遗传学。,2.阿委瑞(avery,o.t),1944年,研究肺炎双球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3.本泽尔(benzer) 19531959年,以大肠杆菌噬菌体t4为对 象,研究基因的细微结构,提出了基因的可 再分割性。,分子遗传学时期 (从1960开始) 代表人物: 瓦特森(watson,jd.)和 克里克(crick,f. h. c.) 博格(berg, p.),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理论,为dna的分子结构、自我复制、遗传信息贮存和传递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1972年,博格首次获得体外重组dna分子,为基因工程奠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