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仲淹生平事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1、少年励志,勤学苦读 范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出生在徐州。父范墉,时任宁武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范仲淹出生第二年其父因病去世其母谢氏贫穷无依,在不得已情况下于服后改嫁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范仲淹时年4岁,改名朱说(悦),15岁随母到继父的老家山东邹平县长山镇的河南村定居。 范仲淹从小喜欢读书且十分刻苦,为了励志,他在长山醴泉寺读书期间,每天熬一锅粥,待放凉凝结后划成4块,早晚各取2块拌咸菜吃,即感人的“断齑画粥”故事。范仲淹后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依然含泪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外出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初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从九品),继调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 )节度推官(从八品),并奏请朝廷获准,恢复范姓,更名范仲淹,字希文,从此把母亲接到任所瞻仰。2、为民治堰,热心执教天禧5年(1012年)范仲淹调往江苏泰州西溪镇,任盐仓官。结合当地实际建议重修海堤,经朝廷准奏调做兴化县令,负责治堰。天圣二年(1024年)数万民夫在其指挥下汇战滨海,虽经海潮、暴风雪等灾难,仍建成了150里的捍海长堤堰,保障了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人们把海堰称“范公堤”作为纪念。范仲淹迁官楚州(今安徽寿县)粮科院尚未上任,母亲病故,服丧居住应天府。因其母改嫁不能葬与苏州范家祖坟,受唐代名相姚崇的启发,将母安葬在河南伊川。后主持应天府书院教务。主教三年时间,既有严谨的制度,又有良好的学风,为北宋树立了榜样。“天下庠序,视此而生”,其影响绵绵数代不断。难怪后人评价“宋学”道:览宋学,若无范文正公,则无色矣!3、忠心报国,边陲立功宝元元年(1038年)宋藩镇西平公李元昊另建西夏称帝,侵犯宋朝。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致书元昊,劝其归顺但不果,随即进行军队体制、防御等改革,奖罚分明。练甲兵以治军旅,出奇制胜。庆历二年(1042年),密令长子纯佑率兵奇袭,收复无数失地。当时有歌谣传诵:军中有一范,西夏闻知惊破胆。范仲淹西疆御夏,扼险制胜,灵活出击,安抚并用,正确的战略决策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从延州到庆州,三年三次大战,他的攻守议与再议攻守,确定了对边关和西夏的才略,使朝廷和将帅们钦服。时年他已逾54岁,满头银发,望空中南飞雁,心中感慨万千,挑灯填诗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范仲淹、韩琦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三年(1043年)双方议和,他在宋夏战争中荣立大功,升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4、庆历新政,改革图强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庞大,国家元气大伤。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二)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三)严密贡举制度,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四)谨慎选拔任用各级官员(五)均公田。(六)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七整治军备。(八)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九)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十)减轻劳役。条陈十事写成后,呈送给宋仁宗同意,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挑拨离间,对改革派落井下石。庆历五年(1045年)初,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等人被撤去军政要职。 5、为国为民,先忧后乐范仲淹被贬为邓州做知州,创办“花州书院”,因岳阳楼重修,昔日好友滕子京邀请他按岳阳楼图写一篇撰记。庆历六年(1046年)9月14日夜晚,他把岳阳楼图挂起凝神构思,因早年随继父读书曾到过岳阳楼一带,回想起来,其景色之妙,远衔青山,近吞长江,朝晖夕雾,气象万千。他乘兴挥毫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送到岳州,滕子京大为感动,即命人刻石。其中那两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不胫而走,迅速传诵开来。宋仁宗闻此慨然称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皇佑二年(1050年),62岁的范仲淹任尚书户部侍郎(五品),63岁知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5月20日(6月19日)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