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为例.pdf_第1页
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为例.pdf_第2页
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为例.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61 第2期(总第178期) 2015 年 4 月 No.2 (Serial No.178) Apr. 2015 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 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为例 胡 吉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 200125) 1 项目建设背景与基地概况 1.1 项目建设背景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以构建健康的 海涂湿地生态系统、全力保护好丹顶鹤等珍稀水鸟 资源、建设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为目标。在满足生 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同时,以湿地科普探索体验、多 生境湿地景观等实现人与自然互动、科普体验自 然生态景观为特色,构建融“自然 - 科普 - 生态” 为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基地要素评价 项目用地范围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北 侧试验区为主,规划区域包括复堆河以东,新洋港 以南,水禽湖周边用地,规划控制面积约 4.5 km2, 规划核心区面积约 540 hm2,是盐城湿地生态国家 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连绵空旷的滨海湿地空间。基地核心区现 状空间极为开阔,以空旷的人工湿地为主,包括人 工芦苇塘、大面积的光滩、米草滩、盐蒿滩及碱蓬 滩地,现状内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极度缺乏。 2)地形平坦,土质贫瘠。基地毗邻海滨滩涂, 地势平坦,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含量较高 ; 滩涂地土 收稿日期:2014-12-11 作者简介:胡吉(1979),男,工程师,工学硕士,注册 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摘要: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为例,探讨当前国内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的建设特 点与设计趋势。阐述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的背景情况、湿地重建与修复的设计理念及相 关设计内容。围绕“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多样性的动植物生境、湿地景观的科普体验”这三大议题,介绍在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敏感的滨海区域进行湿地恢复重建的思路与设计手法,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相应的策略与思路。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655(2015)02-0061-03 DOI:10.3969/j.issn.1004-4655.2015.02.021 壤贫瘠且缺乏养分,难以满足常规绿化种植要求。 3)充裕的水域径流补给。基地内部淡水水源 除自然降水外,主要来自临近区域的西潮河及复堤 河,有着较为优越的水文基础条件及充裕的水体资 源。 4)丰富而稳定的湿地植被分布。用地范围内 的河滩湿地分布有大片芦苇群落,东侧入海口区域 分布有大面积的碱蓬群落 ; 陆域木本植物主要有意 杨、梧桐、垂柳、悬铃木等落叶乔木,已形成较为 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 5)独具特色的珍禽栖息地。项目用地所处区 域是丹顶鹤等珍禽的重要栖息地,根据盐城国家级 珍禽自然保护区在过去 18 a 间所开展和获得的野 外调查数据显示,区域内共有 31 种鸟类的种群数 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 1%,数量种类众多的越冬 鸟群对湿地栖息地的需求巨大而迫切。 2 湿地恢复与重建设计的理论支撑 2.1 湿地恢复与重建设计的目标 湿地恢复与重建,一方面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 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生态 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 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 实现生态系 62 2015 年第 2 期 胡吉: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 重建工程为例 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 ;恢复湿地良好的水文条件, 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 ; 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 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 增加物种组成和生物 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 恢复湿地景观,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2.2 恢复与重建设计的策略与内容 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 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种,构 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 级修复,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在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时,应重点考虑水文条件的 修复。它不仅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理化性质及 营养物质的输入、输出,也是最终选择湿地生物群 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湿地恢复与重建设计的主要内容 : 增加陆域水 面的深度和广度以增强调蓄功能 ;清理消除湖泊、 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 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 生生物栖息地及户外娱乐区 1。 3 项目规划设计思路 3.1 湿地生境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滨海湿 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 在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设计中,以保护与恢复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为基础,尊重湿地 原生态环境与生物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恢复与重 建措施,避免破坏湿地的原生环境。 3.2 珍禽栖息目的地优化湿地景观格局,为珍 禽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 项目核心区是国内极为重要的珍禽越冬栖息 地,在布局湿地景观生境空间时,充分考虑珍禽鸟 类的生境需求, 进行地表塑形, 丰富湿地生境类型, 为鸟类提供合适栖息地。 同时, 通过水位调控措施, 营建深水区、浅水区、泥滩沼泽、草甸、陆地等不 同生境,以恢复水鸟的种类及数量,促进生物的多 样性。 3.3 海滨湿地科普体验区湿地生态景观的科普 与体验 拓展湿地修复工程的传统设计范畴,引入湿地 保护与科普体验功能,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实现科研 与环境教育有效结合 ; 依托湿地空间开展野外探究活 动,宣传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对湿地 及其生物多样性与生境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2。 4 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设计的特色 4.1 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科普体验 项目核心区域规划为大、小循环 2 个部分,其 中小循环区域规划面积约 160 hm2,功能定位为管 理服务与科普体验区,大循环区域规划面积约为 380 hm2,以湿地生态保护功能为主,重点为珍禽 鸟类提供安全优越的越冬栖息地(见图 1) 。 图 1 空间布局示意图 4.2 小循环区域管理服务与湿地科普 小循环区域在功能设置上分为三大组团 : 管理 服务区、湿地科普区以及珍禽互动区。 1)管理服务区。园区主入口处管理服务区规 划设计为一处景观丰富的湿地水花园,管理服务与 科研教育等功能建筑掩映在精致的湿地花园景观 中。 2)湿地科普区。湿地探索区位于园区东南侧, 通过地形改造打造典型的淡水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展示湿地生态以及湿地系统中的物种及生态系统, 普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与净化原理。 3)珍禽互动区。基地南部区域利用珍禽湖、 珍禽托儿所及丹顶鹤放飞场,饲养各种珍禽,进行 丹顶鹤放飞表演,是一处以珍禽游赏、鸟类科普教 育、鸟类互动体验为主的区域。 4.3 大循环区域作为珍禽栖息地的湿地生境修复 栖息地生境的恢复重建主要包括湿地地形的重 塑以及植被群落的种植设计恢复,工程设计关键在 于生态栖息地的管护控制、多样化的植物生境、引 入可食性果实植物,完善湿地食物链以及对环境影 响程度较低的巡护管理系统。 1)地形与水域重塑。设计根据现有地形状况, 在蓄水储存区和珍禽栖息区的交界处构筑围堤,并 结合现有巡护道路,形成若干独立的水文单元,便 于湿地的管护。小循环区域中部开挖形成大面积的 深水区,水深 1.01.2 m,开挖土方就近平衡 ;大 63 2015 年第 2 期 循环区域建设浅水区,水深 0.30.5 m,同时在水 域中部形成数处开阔浅水光滩区,以吸引涉禽类在 此栖息、繁殖,形成涉禽类栖息繁殖的鸟类环境。 2)植被恢复与生境营造。设计充分考虑滨海 区域土壤贫瘠、不宜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现状,立足 并依靠适应现有土壤条件的植物景观,按其生态习 性配置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构成一个合理稳定并能 长期共存的复合植物群落。栖息地植被恢复主要根 据不同的鸟类栖息地类型进行设计,重点对光滩、 草甸、芦苇荡、滨水林地、浅淡水区和深水区生境 进行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1)光滩生境是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区 域,坡度在 10% 左右,主要为鸟类提供藻类、贝 类和甲壳类等食物,是一片裸露的泥滩。 (2)草甸生境是高出常水位 2030 cm 的区域, 主要生长低矮的地方草种,吸引鸟类筑巢。草甸生 境主要种植麦冬、 地肤、 麦苔草等为主的地被植物。 (3)芦苇滩生境是依据现有的芦苇植物群落改 造而成的,通过人为的收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 创造多样的水陆关系,从而为鸟类提供庇护所、栖 息地和筑巢场所。 (4)滨水林地生境是在现有的槐树林地基础 上,在高大的乔木下种植低矮的草本地被植物,形 成高低双层的植被结构,为鸟类和部分水禽的觅 食、筑巢提供必需的条件。 (5)浅淡水生境是水深 0.51.0 m 的区域,是 泥滩和草甸围合形成的面积不等的浅淡水区, 主要 种植芦苇、芦竹、花叶芦竹、香蒲等的挺水植物, 为涉水鸟禽提供繁育栖息场所。 (6)深水生境是水深 1.01.5 m 的区域,是游 禽觅食、活动的场所。区域主要种植以野菱、睡莲 为主的浮叶植物和以轮叶黑藻、苦草、菹草为主的 沉水植物。 3)自然饵料投放与培育。规划在湿地构建、 植物种植完成后,进行鱼螺蚬类自然饵料的放养培 育,以维持湿地生物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水体自净 能力与湿地生态稳定性。 4.4 湿地区域的水工设计因势利导,联合调度 为满足珍禽的活动繁育需求,规划在湿地恢复 工程区周围建设水位控制闸、引(抽)水泵站、埋 设涵管以及电力配套工程等设施,控制区内的水位 变化,构建不同的水体生境。 1)水流设计。区域内部水体与外界淡水自由 连通,同时规划通过环区闸站、泵站的设置在枯水 时期补水入区 ; 在洪水时期抽水排涝。当外部水环 境较差时,关闭水闸进行挡污; 当外围水质较好时, 开启所有闸门,给水系换水,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 的。关闸期间利用闸站联合调度,实现引、调、排 结合促进区内水体流动和改善水环境。 2)水体护岸设计。设计区域以水体为主体, 水面率高,水面形态均采用自然式设计,打破原有 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 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2 种岸 线类型 : 生态驳岸与自然式驳岸。 对于河岸较平且水流缓慢的滨岸带,尽可能考 虑保护自然状态,根据水位的变化,选择相应的乡 土物种,配合耐湿乔灌木、湿生植物的种植,形成 水生 - 湿生 - 陆生植物群落带,达到稳定河岸的 目的; 在水流流速稍快、 对岸坡冲刷显著的滨岸带, 采用湿生植物与石笼配合使用的复合型驳岸,达到 更好的护岸效果。规划在自然陡坡护岸或径流冲 刷强的岸带处,使用蜂巢网垫配合网箱构建生态护 坡,以维护河岸的稳定性(见图 2) 。 a)生态驳岸 b)自然式驳岸 图 2 生态驳岸与自然式驳岸断面示意图 5 结语 近年来,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得到 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地对于湿地景观的开发与利用 也愈发关注,如何平衡好湿地的生态保育功能与科 研科普功能之间的关系,在现下思潮繁杂的社会语 境中很有意义。本文以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