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1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2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3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4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型体各异研法有别一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作者 /王粉林 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注重单元主题,关注一篇篇具体的文本内容,而往往忽视文本类型和文体意识,对文本体裁不加区别,对一个个独特的文体所承载的知识鲜有教学思考。教学中,不管何种类型、何种文体做课文,常常都采用一样的教学策略,上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导致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如何准确、深刻地研读文本?笔者在学习、实践中思考,认为在关注单元主题的同时,更应根据选文的不同 型体,选择不同研读方法。所谓型,是指文章的类型。王荣生教授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过比较和研究,认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所谓体,是指文体,就是作品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从文本价值的角度来考察,文体可包含体裁、语体和风格等层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2 / 7 文,笔者按文体笼统地分为记叙类(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说明说理类和诗词类(古诗词、现代诗、儿童诗等)。 不同型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性。按照不同型体的 特性去研读,就应有不同的研读方法。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四两个单元为例,谈谈研读策略。 一、深挖浸润,发掘定篇之精粹 以定篇身份进入教材的选文大都为经典。如古诗词、四大名著、名家名篇等。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永远像一座随四季变换颜色的山,既恒定地站在那里,又不时地因着外界而变换着色泽。也就是说,它永远需要不断地重新阐释,它将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下,获得全新的意蕴。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编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等课文。 它们文体各异,但都可以作为定篇。研读它们时须紧扣文体特点。 1.三打白骨精:紧扣三要素,感受古典小说特质。 3 / 7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研读小说时,通常须从情节、人物和环境这三要素人手。 首先,理清故事情节。中国古典小说很强调情节的一波三折:一次打不破情感表层结构,再来第二次;二次打不破,再来第三次,就是为了达到揭开情感深层结构奥秘的目的。三打白骨精是典型的一波三折式的情节,把白骨精送到唐僧面前,一次没有使唐僧醒悟,两次也不行,还要第三次。 (范文网 )白骨精化为美女,化为美女的母亲、父亲,都只能引起唐僧无条件的怜悯,引起对孙悟空的愤怒。最后唐僧被捉了去有立即被剁成肉酱的可能时,孙悟空再来打白骨精,唐僧才醒悟过来。 其实,古典小说中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追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效果,以达到更深地揭示人物心灵奥秘的目的。 其次,把握人物形象。小说强调人物要有个性,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 人物的心理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是小说4 / 7 艺术的根本特点。抓住潜在的心理错位并使之适当强化,是小说家的职责。在那些写得好的章节中,一旦发生事故,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之间本来已经平衡的心理关系就要失去平衡,他们对同一对象的感知、思维就要发生分化。如本文中,在遇到白骨精时,猪八戒、孙悟空、唐僧的心理距离被拉开了,就酿成了危机,距离越大,越是有戏,人物也就越是有性格。研读小说时,关键要善于辨析人物潜在的初始动机的微妙差异,辨析人物的 情感、动机、语言和行为的差异。当然,文后题中夺闪摔笑等动词,可以成为把握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再次,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由于选文中的环境描写被删改,已变得索然无味,所以研读时应结合原著来品读,品味它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回归到文学本身。 2.词两首:四部曲揭开古诗词的密码。 词两首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词的研读,宜采取四部曲策略,以研读张志和渔歌子为例:一是开启语码。古诗是中国千百年来智慧 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带着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浓厚色彩的语码,它也是解开5 / 7 中国传统文化的键码,只有开启它,才能进入古诗词的魔幻世界。这首词中渔父白鹭桃花流水等语码代表的是什么?二是还原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客观物象。这首词仅 27 个字,却呈现了西塞山、白鹭等九种事物,它们分别表现怎样的意象?三是挖掘诗眼。诗眼能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能使静态的 事物活灵活现地运动起来。显然,不须归是这首词的词眼。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呢?四是互文拓展。古诗的教学要有一个既意韵未尽又深刻见底的拓展过程。互文,便是拓展古诗意境的常用方式。在研读这首词时,我们自然会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来比较。渔歌子和江雪中的两个渔父的思想性格和形象有什么不同?两种渔父有什么不同的象征意义? 3.螳螂捕蝉:还原法揭示散文的矛盾和差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是由此故事引出的一个历史故事,属于散文 范畴。故事通俗易懂,看似没什么可以分析,自然研读也不必费劲。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定篇,就必须重新打开它、审视它,对6 / 7 它加以质疑。一切经典文本都是天衣无缝的,矛盾不在表面,不是现成的。得用一种方法,最好具有操作性,把矛盾揭示出来。研读此类文本,就要想方设法揭示其矛盾:少年绘声绘色地向吴王描述的螳螂捕蝉的趣事是真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立即使读者形成矛盾双方。正方:真的。理由是: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说明螳螂捕蝉是少年花了三天时间好不容易才发现的,而且,你看 他向吴王讲述时那惟妙惟肖的神态,是那么认真,那么逼真。反方:假的。理由是:少年绘声绘色地编造这个故事,目的是要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这些词语恰恰说明这个故事是少年别有用心编造出来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官的花园里转来转去,他转来转去想干什么?他为什么毫不介意?他介意什么?他为什么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