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030—1996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1页
DL/T 5030—1996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2页
DL/T 5030—1996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3页
DL/T 5030—1996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4页
DL/T 5030—1996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 DL/T 50301996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n the centrifugal concretefilled thinwall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19960401发布 1996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发布主编单位: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关于发布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电技l996216号 各电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各电力设计院: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电力行业标准,经审查通过,批准为推荐性标准,现予发布。 其编号为:DL/T 50301996。 该标准自l996年l0月l日起实施。 请将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并抄送部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九九六年四月一日目 次1 .总则2 材料3 基本规定4 构件承载力计算5 变形计算6 构造要求7 施工及质量要求附录A 拔梢杆变形常数附录B 离心钢管混凝土构件截面特性附录C 本规程用词说明附加说明条文说明1 总 则1.0.1 为在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中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体现社会主义的技术经济政策,统一设计标准,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确保质量的要求,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电力工程的送电线路杆塔、屋外变电构架、微波塔及其它塔架结构的设计、加工制造及施工验收。1.0.3 结构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受力特性,合理选择方案,并应满足构件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的要求,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施工、运行。1.0.4 按本规程进行设计时,荷载应按现行的GBJ9一8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SDJ379送电线路杆塔设计技术规定和NDGJ9692变电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程未规定的部分应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有关的专业技术规定进行设计。2 材 料2.0.1 钢管宜采用螺旋焊接管,也可采用直缝焊接管。钢材宜采用3号钢,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可采用其它钢种。2.0.2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按表2.0.2采用。表2.0.2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MPa) 注 3号镇静钢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中数值提高5%。2.0.3 离心混凝土宜采用普通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宜采用C40,并不应低于C30。2.0.4 离心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按表2.0.4采用。表2.0.4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MPa)3 基 本 规 定3.0.1 结构计算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3.0.2 钢管外径的选择不宜小于168mm,壁厚不宜小于3mm。钢管外径与璧厚之比值d/t不应大于 。(fy为钢材屈服强度:对3号钢,取fy235MPa;对l6Mn钢,取fy345MPa;对15MnV钢,取fy390MPa)。3.0.3 混凝土管壁厚度:不宜大于40mm;当管径D20mm时,不应小于20mm;当200mmD350mm时,不应小于25mm;当350mmD650mm时,不应小于30mm;当650mmDl000mm时,不应小于35mm。3.0.4 对应用于送电线路的杆塔、变电构架、微波塔以及独立避雷针支架等露天结构,应根据大气中的腐蚀介质,采取喷涂锌、热浸锌或热浸铝防腐等有效的防腐措施,当有其它特殊防腐要求时,可再作涂层的封闭处理。3.0.5 构件的长细比可近似地按下列公式计算: (3.0.5)式中 构件的长细比; L0构件的计算长度; D构件的外直径。3.0.6 构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如下限值: 单根独立柱: 送电线路直线塔 220 送电线路承力塔 l80 屋外变电构架 l80 格构式柱: 主材 120 斜材 200 辅助材 250 受拉材 4004 构件承载力计算4.l 单肢柱承载力计算4.1.1 轴心受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式(4.l.1)计算: (4.1.l)式中 Ac、As分别为混凝土和钢管的截面面积; fc、fs分别为混凝土和钢管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N0轴心受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4.1.2 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式(4.1.2)计算: (4.1.2)式中 Nu偏心受压柱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N设计轴压力。4.1.3 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当为3号钢时可按式(4.l.3)计算: (4.l.3)式中 Le等效计算长度,按4.1.74.l.9规定计算采用; D构件的外直径。 当为l6Mn或l5MnV钢时,可分别按GBJl788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附表3.5和附表3.8采用。4.1.4 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按式(4.1.4)计算: (4.l.4)式中 构件的偏心率, 构件的含钢特征值, ; e0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 r钢管截面的外半径。4.1.5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公式(4.1.5)计算 (4.1.5)式中 Mu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M设计弯矩。4.1.6轴心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式(4.1.6)计算: (4.1.6)式中 Nt受拉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N设计轴拉力。4.1.7 单肢构件的等效计算长度Le可按式(4.1.71)和式(4.1.72)计算: (4.1.71) (4.l.7-2)式中 L受压柱或杆件的自然长度; L0受压柱或杆件的计算长度;受压柱或杆件的计算长度系数,应按有关规范和专业技术规定取用; K等效计算长度系数,按4.l.8及4.l.9的规定确定。4.1.8 杆塔柱和杆件(图4.l.8)的等效计算长度系数应按下列规定取用。4.1.8.1 对轴心受压柱或杆件取K1.0。4.1.8.2 对两支承点之间无横向荷载作用的压弯柱(杆件):图4.1.8 刚架柱(杆件) (a)轴心受压;(b)无侧移单曲压弯 0;(c)无侧移双曲压弯 0; (d)有侧移双曲压弯 0;(e)单向弯曲 0;(f)双向弯曲 0(1)无侧移的刚架柱杆件: (4.1.81) (2)有删移的刚架柱(杆件): 当 0.8时 K0.5 (4.1.82) 当 0.8时 Kl0.625 (4.1.83)式中 M1/M2杆端弯矩较小值M1与较大值M2之比,杆件单向弯曲时取正值,双向弯曲时取负值; e0/r偏心率,e0M2/N。4.1.8.3 两支承点之间有横向荷载作用时的压弯柱(杆件): (l)杆端无弯矩或杆端弯矩同向弯曲Kl.0; (2)杆端弯矩反向弯曲K0.85。4.1.9 对悬臂柱(图4.l.9),其等效计算长度Le为Le=KH (4.1.9-1)图4.1.9 悬臂柱(a)单曲压弯;(b)双曲压弯式中 H悬臂柱长度; K等效计算长度系数。 等效长度系数K按下列规定计算并取其中较大者:(l)当嵌固端的偏心率 0.8时,取Kl.0。 当嵌固端的偏心率 0.8时,取 (4.l.9-2) (2)当悬臂端有力偶M1作用时,取 (4.l.9-3)式中 悬臂柱自由端弯矩M1与固定端弯矩M2之比值。当 为负值(双向弯曲)时,则按反弯点所分割成的高为Hz的子悬臂柱计算。4.1.10 与 的乘积在任何情况下应满足下列限制条件:式中 按轴心受压柱考虑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等效计算长度系数K1.0)。4.2 格构柱承载力计算4.2.1 由三肢或四肢离心铜管混凝土柱组成的格构式柱(图4.2.1),应分别计算其单肢承载力和整体承载力。图4.2.l 格构式柱4.2.2 格构柱单肢承载力的计算,应按桁架结构确定其单肢的轴力,分别按受压肢和受拉肢计算极限承载力,并宜考虑附加弯矩对轴力的影响。 受压肢: (4.2.2-l) 受拉肢: (4.2.2.-2)式中 N1,N2分别为设计轴压力和轴拉力; Nu,Nt分别为受压肢和受拉肢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N0单肢柱轴心受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按式(4.l.3)计算; As,fs分别为钢管的截面面积和抗拉强度设计值。4.2.3 格构柱整体极限承载力应满足下列条件:式中 格构柱整体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N格构柱的设计轴压力。4.2.4 格构柱的整体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可按式(4.2.4 -1)、式(4.2.4-2)计算: (4.2.4-1) (4.2.4-2)式中 格构柱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整体承载力折减系数,按4.2.7规定确定; 格构柱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整体承载力折减系数,按4.2.5规定确定; 格构柱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各单肢柱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式(4.l.l)计算。4.2.5 格构柱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整体承载力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计算:图4.2.5 格构柱计算简图 (1)当偏心率 时对于等截面四肢柱,取 (4.2.51) 对于三肢柱和不等截面四肢柱 (4.2.52) (2)当偏心率 时 对于等截面四肢柱,取 (4.2.53) 对于三肢柱和不等截面四肢柱,取 (4.2.54)其中 (4.2.55) (4.2.56) (4.2.57) (4.2.58)式中 界限偏心率,按4.2.6规定取值; 受拉区柱肢的含钢特征值 , 分别为弯矩单独作用下的压区和拉区各肢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设计值的总和; M2柱端弯矩之较大者; h在弯矩作用平面内柱肢之间的距离。4.2.6 格构柱的界限偏心率 0,按式(4.2.61)、式(4.2.62)计算。 对于等截面四肢柱 (4.2.61) 对于三肢柱和不等截面柱 (4.2.62)4.2.7 格构柱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整体承载力折减系数,可按式(4.2.7)计算; (4.2.7)式中 格构柱的换算长细比,按4.2.8规定计算取用。当为l6Mi1或15MnV钢时,可分别按GBJ1788钢结构计计规范的附表3.5和附表3.8采用。4.2.8 格构柱的换算长细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为四肢柱时 (4.2.81) (4.2.82) (2)为三肢柱时 (4.2.83) (4.2.84)式中 , 整个格构柱分别对x轴和y轴的长细比; A1格构柱横截面中各斜缀条毛截面面积之和; A0格构柱截面所截各分肢柱换算截面面积之和,按4.2.9规定计算取用; 构件截面内缀条所在平面与x轴的夹角,应控制在4070范围内。4.2.9 各分肢柱换算载面面积之和,可按式(4.2.9)计算: (4.2.9)式中 Asi,Aci分别为第i分肢钢管和混凝土管的截面面积; Es,Ec分别为钢材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4.2.10 对于两支点之间无横向力作用的格构柱,其等效计算长度为 (4.2.l0)式中 格构柱的等效计算长度; 格构柱的计算长度; 格构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格构柱的自然长度; K等效长度系数,可按4.2.1l规定计算取用。4.2.11 对于两支点间无横向力作用的格构柱的等效计算长度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用(见图4.2.ll)。图4.2.11 格构式柱(a)轴心受压;(b)无侧移单曲压弯 0;(c)无侧移双曲压弯 0;(d)有侧移双曲压弯 0(1)轴心受压柱:K=1.0 (4.2.111)(2)无侧移柱: (4.2.1l2)(3)有侧移柱: 当e0/h0.5 时K0.5 (4.2.1l3) 当e0/h0.5 时 (4.2.114)上式中 为柱端弯矩较小者与较大者之比值,单曲压弯者为正值,双曲压弯者为负值。4.2.12 对于格构式悬臂柱(见图4.2.12),其等效计算长度为 (4.2.l2l)式中 H悬臂柱长度; K等效长度系数。图4.2.12悬臂格构柱(a)单曲压弯;(b)双曲压弯等效长度系数K按下列规定计算取其中较大者: (1)当嵌固端的偏心率e0/h0.5 时K=1.0 (4.2.122) (2)当嵌固端的偏心率e0/h0.5 时 (4.2.123) (3)当悬臂柱的自由端有弯矩作用时 (4.2.124)式中 悬臂柱自由端的弯矩M1与嵌固端的弯矩M2之比值;当 为负值(双曲压弯)时,则按由反弯点所分割成的高度为Hz的子悬臂柱计算(图4.2.l2b); 界限偏心率,按4.2.6规定计算。4.2.13 格构柱缀条的计算和构造,可按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格构柱的缀条,应能承受下列各项剪力,并取其较大者: (1)实际作用于格构柱的最大横向剪力; (2)按式(4.2.13)取值: (4.2.l3)式中 V剪力设计值,假定沿柱全长不变; 按式(4.2.42)所确定的格构式短柱的极限承载力设计值。5 变 形 计 算5.0.1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应满足变形限值的要求。其变形限值应按有关的规定或专业技术规定的规定取用。5.0.2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计算,可按一般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5.0.3 薄璧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的综合刚度可按式(5.0.31)式(5.0.33)计算: (1)压缩刚度: (5.0.31) (2)拉伸刚度: (5.0.32) (3)弯曲刚度: (5.0.33)式中 As,Is分别为钢管的截面面积和对其重心轴的惯性矩; Ac,Ic分别为混凝土管柱的截面面积和对其重心轴的惯性矩; Es,Ec分别为钢材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5.0.4 拔梢杆任意x截面处的抗弯曲例度可珐式(5.0.41)计算(见图5.0.4): (5.0.4l)其中 (5.0.42)式中 分别为拔梢杆顶部及x截面处的综合截面刚度; DA,DB分别为拔梢杆根部及顶部的直径。图5.0.4拔梢杆5.0.5 当拔梢杆柱顶有水平力和弯矩作用时,图5.0.5的柱顶水平位移和转角,可按式(5.0.5l)、式(5.0.52)计算:图5.0.5柱顶受水平力和弯矩作用的拔梢杆式中 W,M分别为作用于杆顶的水平力和外力矩标准值; q作用于杆身的均布风荷载标准值; 拔梢杆的变形常数,根据 ,查附录A表A1取用。5.0.6 当外荷载作用于拔梢杆柱身任意点时(图5.0.6),其柱顶的水平位移可按式(5.0.6.l)式(5.0.63)计算:式中 任意截面C处的截面综合刚度; 拔梢杆的变形常数,根据 ,查附录A表A1取用(DC为C截面处的外直径)。图5.0.6拔梢杆5.0.7 当为由若干段拔梢杆组装成的独立柱时,其柱顶变形(图5.0.7a)先可按图5.0.7b5.0.7d所示计算简图分段进行计算,然后再按式(5.0.7.3)计算整个杆的柱顶水平位移。5.0.7.1 各分段杆顶的转角可按式(5.0.71)计算:5.0.7.2 各分段杆顶的水平位移可按式(5.0.72)计算:图5.0.7由若干段组成的拔梢杆5.0.7.3拔梢杆组装柱柱顶的总位移可按式(5.0.73)计算:5.0.7.4 以上各式中的W2Wi及M2Mi可按式(5.0.74)、式(5.0.75)计算:式中 分别为第1段至第i段拔梢杆顶的截面综合刚度; 第1段拔梢杆的变形常数,根据 ,查附录A表A1取用; 第2段拔梢杆的变形常数,根据 ,查附录A表A1取用; 第i段拔梢杆的变形常数,根据 ,查附录A表A1取用; M1,Wt分别为作用在组装柱顶的水平力和外力矩标准值; q1qi分别为作用在第1段至第i段上的均布风荷载标准值。6 构 造 要 求6.1 一般规定6.1.1 节点构造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原则: (1)节点强度要大于母体强度,并留有一定的裕度及满足刚度要求。 (2)构造力求简单,传力明确,整体性好,要使钢管和混凝土管能共同工作。 (3)尽量减少连接的偏心,各构件的重心线应尽量交汇于一点,减少应力集中和次应力。 (4)力争节约材料和方便施工。 (5)要与整体结构相协调,力求美观。6.1.2 采用热浸锌或热浸铝防腐的构件,其构件长度的划分、接头的构造,必须满足镀槽规格的要求。热浸锌(铝)构件必须先镀锌(铝),后离心成型,喷涂锌构件可先离心成型,后喷涂锌。凡热浸或喷涂后进行焊接拼装的构件,在施焊处必须进行防腐处理。6.1.3 避免在管内设置直通穿管或设置其它附件,以免影响混凝土的浇灌及质量。6.1.4 所有焊在钢管上的附件,宜在防腐处理及离心成型之前完成。6.2 杆段之间的连接6.2.1 杆段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现场焊接,也可采用兰螺栓连接。6.2.2 焊接接头宜采用图6.2.2所示的内衬管。内衬钢管的长度不宜小于200mm,厚度t不宜小于6mm。挡圈宽度b应满足混凝土管璧厚要求,厚度c不宜小于6mm。图6.2.2焊接接头内衬管6.2.3 法兰接可分为外套式和内插式两种(图6.2.3)。法兰接头宜设置加劲板。图6.2.3法兰接头(a)外套式法兰;(b)内插式法兰6.3 节点构造6.3.1 人字柱柱头构造宜采用图6.3.l所示的连接方式,板顶、加劲板和剪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6.3.1的规定。表6.3.1最小厚度(mm)图6.3.1 人字柱柱头6.3.2 梁柱连接的螺栓孔直径宜比螺栓直径大l.52mm,为安装方便也可采用椭圆孔。对方向性无严格要求的构件,法兰连接的螺栓孔直径宜比螺栓直径大23mm;对方向性有严格要求的构件,宜比螺栓直径大2mm。6.3.3 人字柱的主杆与水平横撑杆的连接要求在平面外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拉杆和压杆共同工作。其连接节点可采用图6.3.3a、b所示的形式。图6.3.3 人字柱主杆与水平横撑杆的连接6.3.4 在格构式塔架体系中,受压主杆或压力较大的腹杆宜采用空心钢管混凝土构件,其他构件一般可采用角钢或铜管结构,其连接可采用如图6.3.4所示形式。图6.3.4格构式塔架的杆件连接6.3.5 与其他构件或附件的连接均可采用牛腿支承的连接形式,如图6.3.5所示。图6.3.5其他构件或附件的连接6.4 柱和基础的连接6.4.1 柱和基础的连接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可采用杯口插入式或采用锚固螺栓。6.4.2 当为受拉柱时,其插入杯口基础深度H可按式(6.4.2)计算 (6.4.2)式中 N受拉杆轴向力设计值; D受拉钢管的直径; fcv抗粘剪强度设计值,当二次灌浆细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20时,可取fcv0.5MPa。6.4.3 当受拉钢管埋入杯口部分焊有不少于两道钢箍或焊有锚板时,其剪切面可按沿杯口璧进行计算,其插入杯口的深度H可按式(6.4.3)计算; (6.4.3)式中 Sc杯口内璧平均周长。6.4.4 插入杯口的深度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并不得小于1.5D。6.4.5 不宜将钢管柱直接埋入土中,钢管柱基础宜高出地面200mm以上。7 施工及质量要求7.1 钢管制作7.1.1 当采用直缝焊接钢管时,其纵向焊缝沿圆周方向的间距不得少于500mm。相临两节管段对接时,纵向焊缝应互相错开,其间距不得少于100mm。所有环向焊缝必预作封底焊(焊透)。7.1.2 钢管对接时,应沿圆周等距离点焊3处,其位置应避开纵向焊缝。点焊的焊缝长度约为钢管璧厚度的23倍。点焊高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高度的2/3。定位点焊所用焊接材料的型号应与正式焊接所用的材料相同。7.1.3 钢管的对接(环向焊缝)必须保证焊透,并要求达到与母材等强。对钢管厚度为6mm及以下的对接环缝必须在管内接缝处增设附加短衬管。短衬管伸进主管内的宽度每端不宜小于主管璧厚的5倍,其厚度不宜小于3mm和大于8mm(图7.l.3)。图7.1.3短衬管构造7.1.4 施焊的焊工应按现行GBJ20583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考试合格后方可施焊。对进行环向对接焊缝焊接的焊工,应经代样考试合格后方可施焊。7.1.5 施工中使用的电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图纸末注明要求时,应按焊接构件所采用的钢号分别选用;A3钢互焊采用E43XX焊;级钢互焊采用E50XX焊条;A3钢与级钢互焊采用E43XX。焊条的性能应符合低碳铜和低合金钢电焊条标准的有关规定。 焊条在使用前,必须按照质量证明书的规定进行烘焙。严禁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7.1.6 钢管制作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加工。钢管坡口断面应与管轴垂直,焊接坡口的尺寸如设计文件未注明具体要求时,可按表7.1.6要求加工。表7.1.6焊缝坡口允许偏差7.1.7 钢管的焊接应采用多层多道的施焊方法。根部第一层宜采用较小直径的焊条施焊,确保根部熔透。被焊件的璧厚为35mm时,施焊层数为2层;璧厚为68mm时,施焊层数为23层。波数均以24道为宜,每道焊波的宽度不宜大于焊条直径的23倍,高度不大于5mm。 多层焊接应连续施焊,其中每一层焊缝焊完后应及时清理,如发现有影响焊接质量的缺陷,必须清除后再焊。7.1.8 钢管焊缝金属表面的焊波应均匀,不得有裂缝、夹渣、焊瘤、烧穿、弧坑和针状气孔等缺陷,焊接区不得有飞溅物,焊缝咬边深度不得大于0.5mm,累计总长度不得超过焊缝总长度的10%。7.1.9 焊缝的气孔(包括点状夹渣)、条状夹渣以及未焊透率,不应超过焊缝质量评级标准级焊缝的要求。7.1.10 钢管在对接、拼接焊接时,应注意选择合理焊序,以减小焊接变形。其他附加部件,除设计允许外,均应在混凝土离心工序前焊好。7.l.1 钢管焊缝除应全部进行外观检查外,对未加短衬管的对接环缝必须按规定进行超声波检验,抽查焊缝长度的50%,X射线检验为焊缝长度的l%,至少应有一张底片。7.1.12 钢材和成品螺旋钢管应附有质量保证书,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如对钢材的质量有疑问时,应抽样检验,当其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设计的要求时方可采用。7.1.13 连接材料(焊条、焊丝、焊剂)、螺栓和防腐涂料均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7.1.14 管段制作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l.14的要求。表7.l.14管段制作允许偏差 注 特殊结构系指:对结构安装有特殊要求的结构,如格构式高塔,对法兰端面倾斜度及管段长度的偏差,其要求比一般结构严格。7.2 混凝土原材料及离心成型7.2.1 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7.2.1.1 水泥应采用不低于525号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不低于425号的快硬硅酸盐水泥;亦可采用不低于525号的矿渣硅酸盐水泥,严禁采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7.2.1.2 碎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0mm,石子中的软弱颗粒含量应不大于3%,砂子应用硬质中粗砂。7.2.1.3 混凝土允许采用外加剂,其性能应通过检验并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严禁掺入氯盐。7.2.2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离心制度、养护制度、原材料的变化,以及实际试块强度,作定期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并以均方差和变异系数考核混凝土的质量水平。混凝土的配合比应严格按混凝土试验室的要求进行配制。7.2.3 在混凝土离心前,应对钢管管段进行中间验收,在钢管内不得有油渍等污物,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离心制作。7.2.4 混凝土的离心制度应符合国家标准GB39692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的有关规定。 若直接采用铜管本身作为钢模时,必须采用特殊的措施使钢管有足够的刚度,以防止构件在搬动过程中因混凝土未达到终凝而使混凝土发生犹动,以致降低混凝土的强度。7.2.5 构件经离心成型后,宜静停ld后时行浸水养护。浸水养护的时间应不少于7d。浸水养护前应清除残留在管段外璧及端部的混凝土残液及污物。7.2.6 钢管混凝土管段经离心成型后,其内表面混凝土不得有塌落,厚度的允许偏差为52mm。7.2.7 混凝土的强度检验。当混凝土配合比及所用材料变更时,或每年生产150根及连续生产3d,应制作3组离心试块进行检验。其中有一组作7d强度检验,一组作28d强度检验,另一组作备用或检验出厂强度。7.3 热喷涂锌防腐处理7.3.1 热喷涂锌可以采用工厂喷涂,也可以采用现场喷涂,喷涂工艺应符合有关热喷涂锌及锌合金涂层的规定。7.3.2 喷涂前的基体表面处理应符合下述要求,否则应重作喷砂处理。7.3.2.1 喷涂前的基体表面必须清洁、无油污,且应作好喷砂粗化处理,直至基体表面呈灰白色的金属外观和均匀的粗化表面。7.3.2.2 喷砂后基体表面应达到表面粗糙度Rz4080 m,且应干燥、无灰尘、无油污、无氧化皮、无锈迹。7.3.3 喷涂用金属锌的材质宜采用GB470中Znl,含锌量为99.99%;也可采用GB470中Zn2,含锌量为99.95%。7.3.4 喷涂应符合下列要求:7.3.4.1 经喷砂后的基体表面应尽快进行喷涂,在晴天或不太潮湿的天气,间隔时间不可超过12h;雨天、潮湿或含盐雾气氛下,间隔时间不可超过2h。7.3.4.2 喷砂后,由于停留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基体表面明显变质时,应重作喷砂处理。7.3.4.3 喷涂必须在如下条件下实施:环境大气高于5或基体金属的温度比大气露点高3。在雨天、潮湿或含盐雾的气氛中,喷镀操作必须在室内或工棚中进行。7.3.5 根据设计文件或需方的要求,可作涂层的封闭处理。涂层的封闭材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能与涂层相容; (2)在所处的环境中,必须有耐腐蚀性; (3)具有较低的粘度,易渗入到涂层的孔隙中去。7.3.6 涂层厚度应按需方确定,如无特殊的要求时,其涂层的最小局部厚度不得小于l60 m。7.3.7 涂层的质量检查:7.3.7.1 涂层的质量检查包括:外观、涂层厚度、结合性能、耐腐蚀性能、密度等。根据周围环境和供需双方协议,可以省略部分试验。但外观、厚度和结合性能必须检查。7.3.7.2 检查方法及要求应遵照热喷涂锌及锌合金涂层试验方法的规定执行。7.3.8 在喷涂产品上应有涂层标志,标志应能反映涂层施工档案号。7.4 构件的验收7.4.1 制造厂技术检验部门应按本规定对产品的材料性能、产品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和力学性能进行检验,凡符合本规定技术要求者为合格产品。产品出厂时混凝土试块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0%。7.4.2 全部产品应进行外观及尺寸检验,不符合本规程7.l.14及7.2.6规定者,不得进行验收。7.4.3 外观及尺寸的检查应符合7.l.14的规定,检查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外径及长度用钢卷尺测定;弯曲度用垃线和直尺测定。 检查端部倾斜用特制角尺测定,测定两端璧厚,每端检测数不少于4点。7.4.4 产品的力学性能试验,按以下规定进行:7.4.4.1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均需进行破坏弯矩检验: (l)当产品首次投入生产后原材料、加工工艺、结构构造有变更时,应检验2根。 (2)当不同规格的产品各连续生产2000根,或在4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2000根时,应随机抽取一根进行破坏弯矩试验。7.4.4.2 当不同规格的产品各连续生产500根时,或在两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500根时,应按不同规格的产品随机抽取一根进行标准弯矩的试验。试验不合格应加倍抽样试验,若仍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7.4.4.3 标准弯矩、加荷程序和试验方案由设计提供。7.4.5 在试验过程中,凡产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均视为玻坏。 (l)构件受拉区钢管拉断; (2)构件受压区钢管鼓曲、混凝土压碎; (3)试验的后一级变形大于前一级荷载变形量的5倍; (4)继续加荷时,荷载值不再继续增加。7.4.6 当检验结果为不合格产品时,制造厂不得出厂,应会同设计部门作进一步检验后,决定产品的使用等级或报废。7.4.7 制造厂应在构件上作永久标志(制造厂厂名或厂标),标志记在构件表面,其位置在杆端以上3.0m处。7.4.8 制造厂应在每根杆段上作临时标志,包括杆段类型、规格、长度及制造年月。 表示方法为: (规格)(杆长)(类型)制造年月规格的表示可采用: 例如( 426535)9.5A90.2 注:规格用mm表示;杆长用m表示;类型用字母表示,也可用弯矩标准值kNm表示。7.4.9 产品出厂时制造厂应向定货单位提供出厂证明书,出厂证明书包括: (1)证明书编号; (2)制造厂厂标及制造年月; (3)产品规格及数量; (4)钢材的出厂证明及检验报告; (5)混凝土强度检验报告; (6)钢管焊接及加工质量检验报告或成品钢管出厂证明书; (7)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8)外观及尺寸检查结果; (9)制造厂技术检查部门签章; (l0)双方商定需要提供的其它文件。7.5 构件的保管及运输7.5.1 产品应根据杆段长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两支点或三文点堆放。支点距离杆端一般为0.21L(L为杆长)。堆放场地应平整。7.5.2 产品应按规格类别分别堆放,堆放层数一般不宜超过8层,并应堆放在支垫物上,层与层之间用支垫物隔开,每层支承点在同一平面上,各层支垫物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7.5.3 产品起吊运输时,应采用两支点法,装卸起吊应轻起轻放,禁止抛掷,严防撞击。7.5.4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设置支承点,其支承点位置同7.5.1规定。7.5.5 产品在装卸过程中每次吊运数量,一般不宜超过3根,直径小于200mm的不宜超过5根。7.5.6 产品支点处应采取防碰伤措施。7.6 构件的拼装和吊装7.6.1 构件之间采用对接焊接连接,其焊缝质量仅作外观检查。当采用法兰连接时,可遭照SDJ28090电力建设施工验收技术规范(土木篇)、GBJ2338l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执行。7.6.2 结构的吊装应根据施工方案合理选择吊装设施,一般应采用多点吊,吊点的选择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由设计提供验算资料,吊点的位置应注有明显的标记。 组装好的结构应根据吊装方法,采取临时加固措施。7.6.3 当柱与基础的连接采用杯口插入式基础时,柱插入杯口后应立即进行校正,并用楔块打入柱与杯口的间隙内。构架柱应用临时拉线予以固定。在以上程序完成后方可进行二次灌浆。在二次灌浆混凝土未达到强度前,不得拆除临时拉线。7.6.4 结构柱安装的允许偏差应遵照各类结构的有关专业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附录A 拔梢杆变形常数表A1 环形截面拔梢杆变形常数 附录B 离心钢管混凝土构件截面特性表B1 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杆件几何特征表B2 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杆件极限承载力设计值表B3 拔梢杆几何特征及极限承载力设计值注 W锥度宜取1/401/100,表内数据为取1/80时的值。附录C 本规程用词说明C1 执行本规程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C1.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C1.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C1.3 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宜”。C2 条文中必须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要求”。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参照”。附加说明主编单位:浙江省电力设计院参编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送变电处主要起草人:徐国林 余浙云 葛中桂 吴宗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 DL/T 50301996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条文说明主编单位: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目 次1 总则2 材料3 基本规定4 构件承载力计算5 变形计算6 构造要求7 施工及质量要求1 总 则1.0.1 本规程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0.2 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是一种由薄璧钢管内浇注混凝土经离心成型的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的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