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守望教育读后感 篇一:守望教育读后感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 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2 / 15 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 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 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3 / 15 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 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 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4 / 15 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篇二:守望教育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 刘铁芳 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 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5 / 15 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的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其学者的人间情怀中倡导的学术作风:应该提倡这么一种观念:允许并尊重那些钻研象牙塔的纯粹书生的选择,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在搞好专业研究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文化批判意识,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态。于是,作者将自己深邃的目光、纯净的心灵,交付于众说纷纭的教育。在一位爱教育者的人间情怀(代跋)中,作者以一种足以让人动容的真诚来剖析自己的心迹: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我关注社 会底层;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关注历史与现实之中不时涌现出来的他者命运之幸与不幸;作为一个在 20 世纪后期出生长大的个人,我特别关注 20 世纪里无数在封建与反封建、自由与专制、6 / 15 启蒙与救亡、个体尊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辗转反侧,只是因为,我对他人当下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命运的关注与体验,构成了我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必须言说,只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牵扯与疼痛。这个我每天生活其中的世界是我的生命得以可能的惟一的世界,是滋养我生命成长的永久的摇篮,我没有理由不关切我身处其中的世界,关注并且爱这个世界中与我相 遇的人们。这并不是因为我多伟大,而是因为我与周遭世界的交往构成了我生命存在的真实内涵。这样的文字,让人分明读出:作为一名研究教育的学者,作者也许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芸芸众生的悲欢,但他愿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诚,去言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关爱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这样的人间情怀,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为教育呐喊、挥汗、流泪并幸福,也使读者对守望教育心向往之。 守望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见解的独到性。 刘铁芳 先生怀着对教育的满腔深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儿童教育、乡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成长和人文幽思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7 / 15 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社会底层出身的 刘铁芳 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 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 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 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强调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并以此作为让学生听话的秘诀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违背教育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活泼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作者争鸣的勇气、学术的个性和见解的独立。 作者认为,教育问题无处不在。当人们为著名健身操教练马华的英年早逝而叹惋不已时,作者却看出了马华之死的背后问题: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健美的马华留住了马华的健美,却没有留住马华 本身,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的脑瓜子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个幻象的健康一旦以过强的暗示加诸个人,本身就可能越出健康的轨道。教育,正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如果仅仅以所谓的科学条8 / 15 框来规范,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想起刘胡兰中,作者对几十年来一直将刘胡兰的故事编入小学生课本的做法提出批判:社会已发展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给予我们的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们以何种品性的教育?如果说刘胡兰以稚幼的肩膀担当神圣的革命价值是出于特殊的时代,可为什么我们一直还在比刘胡兰还小的孩子心灵里不断传诵着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什么我们的身边不时会出现小英雄不断以血来洗刷我们成人世界的眼睛呢?,这样的批判似乎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又有谁能否认作者思考的深刻、呐喊的至诚呢? 守望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文笔不像一般教育著作文笔的生涩和艰深,显得平和宁静、灵动流畅和诗意盎然 。 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一辑的篇前语中,作者写道: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文字,让平和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们9 / 15 宁静的心灵里汩汩流淌 在远离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忆儿时听大人讲故事的情景:(各类故事)连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凉,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有 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时光在故事的记忆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鲜活如旧,带给我绵绵不绝的生命暖意。读这样的文字,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读这样的教育著作,有如轻风拂面、甘露润喉,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刘铁芳先生的魅力。 篇三:守望教育读后感 利用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 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师的。 10 / 15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 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侵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 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11 / 15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篇四: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 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 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 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 12 / 15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 量 不求 质 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13 / 15 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 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 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 道德推理 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 道德推理 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值得借鉴。有个老师布置给二年级孩子的任务是作一个关于 蓝鲸 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图书馆找参考资料,而且参考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辽宁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能等级考试题及答案初级工一级
- 个人车位租赁合同范本经典版本3篇
- 2025年社区消毒培训试题及答案
- 述职评议整改报告范文(2篇)
- 标准商品房购房交易协议合同5篇
-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用及探望权执行监督补充协议
- 宅基地使用权租赁协议范本:生态农业园合作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业运营与品牌合作承包协议
- 精细净身出户离婚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合同
- 离婚协议女方不忠行为证据采集与损害赔偿合同
- 《免除烦恼》课件
- 校企“双元”合作探索开发轨道交通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书笔记作品
- 电动机更换施工方案
-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课件
- 体育-初中七年级田径大单元教学计划表及立定跳远教学设计、教案
- 完整版项目部组织机构图
-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2024年中国食用变性淀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You Raise Me Up二部合唱简谱
-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