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抉微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_第1页
探幽抉微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_第2页
探幽抉微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_第3页
探幽抉微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_第4页
探幽抉微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探幽抉微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 作者 刘晓阳 内容 (湖南 刘晓阳) 长期在第一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对如何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大多作过研究。若不能就学生作文中的思维迷津点破,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很难有提高。我就平常作文训练中的点滴做法钩要成文,以就教方家。 一、扣住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翻奇出新 题者,额也;文题,即文章之额。观人,先从额上着眼;作文,宜在题中用意。大凡写作高明之人,常于此上费心良多。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 和出汗,从字面上看,文学与出汗实属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细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劳动者,文学应表现劳动者的生活这一命题则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说:美人当美目,妙文有妙题。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多引导学生在文题上多事稼穑之功呢?请看下面三道作文题: 说习也谈泛滥成灾发愤读书之我见 2 / 6 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文题的含义,综合学生之见则为:说习的主旨谈学习的重要性,也谈泛滥成灾的重点谈的危害,发愤读书之我见一文应主要谈如何努力,才能使学习 有成效。然后,我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作文思维上的两点不足:一是熟,新意不多;二是直,作文思维上没有层次感。接着,我引导学生查辞书,查检、了解习滥愤的字义演变。最后,学生明白了:习,数飞也。小鹰经过反复的练飞后,才学会飞翔;滥,河之源也,河源涨水,下游成灾;愤,怨也,发愤读书,就是把心中的怨悱泄发出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来学习。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一下子就被放开了,被激活了。 所以,扣准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来翻奇出新,既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又不失为拓开作文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 二、扣住文题所蕴含的逻辑关系翻奇出新 人们常常说,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审题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应该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次地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其内蕴的逻辑关系的注释、阐发,增加文章的说理力度和思维深度。 如作文题:对症下药之我见也谈负荆请罪 学生在审题时,一般都局限于成语对症下药负3 / 6 荆请罪的字面意义,形成一个思维漩涡,既转不开,也转不出。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失时机地点破学生: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存在, 在对症与下药之间,在负荆与请罪之间有什么潜在的逻辑联系呢?顺着教师启发的思路爬梯,上到高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的眼界一下开阔了。非常清晰地把握住作文题内的逻辑关系。 对症下药所内蕴的逻辑关系为:对于下药来说,对症是关键,找准病因,是下药的前提;对于对症来说,下药是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下准药,下好药,是治病的机要之所在。 负荆请罪所内含的逻辑关系为:负荆是请罪的方式,请罪是负荆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廉颇要采 取负荆的方式去请罪呢?深挖深察之后,廉颇的胸襟、品德就一下凸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学生在作文审题时,一要把握文题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既拓深了作文的思维层面,使论证说理更缜密无隙,又可使文章在立意上翻奇出新,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扣住文题的隐含信息翻奇出新 作文的题目常常让命题者拈断数根须,是经过4 / 6 反复推敲后才吟定的。因此,文题的隐含信息丰富而幽微,这就要求作文者披迹寻求,准确捕捉,并能一语道破,翻奇出新。 如作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 仔细审题,从名句梅花香自苦寒来立意,首先就要确立文体,写说明文,则需运用植物学的知识按照合理的顺序说明即可。如果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则文题的隐含信息就很值得研究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个比拟性文题,我们在作文前必须把这个比喻的本体找出来,是什么呢?诗的上句说宝剑锋从磨砺出,谈磨砺就应该是这个文题的隐含本体了。有一个同学在作文时,从锻炼身体到磨炼意志来展开思路,深入阐述磨砺在人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这就完全切合命题者的初衷。一个比拟性作文题,绝不止一种隐含意义,我们作仔细的揣摩玩味,就会发现它的隐含信息还有:成大事的人,都会经过种种磨难挫折;事业的成功,都是不断失败的结果事实上,只要我们在审题时能把握住这种比拟性文题的隐含本体,就等于找到了一把开启思维之锁的万能钥匙。 再说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这是一道高考作文题,它隐含着一条与文题相反的信息,即因打翻了牛奶瓶而哭泣。如果在作文构思中,面对打翻了的牛奶5 / 6 瓶,先驳哭泣的态度,再立不哭泣之精神,一驳一立,反中取正,就能拓 开思维的论证层面,达到翻奇出新的目的。 要之,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常可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正面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如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即是;二是反面的,具有对立性的特点,如文题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只要我们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在审题时准确把握文题的内在信息,就能洞察文题的命题主旨,扣准要求作文章,就不悉作文不成功了。 四、供料作文,必须挖掘出材料的主旨,在立意上翻奇出新 1978 年后,供材料作文一直主导着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章熊同志曾说过几年 来的作文试题都尽量设计各种限制条件(即所谓的给材料作文),并且偏重于议论文,而命题者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常常蕴含丰富的信息,甚至于把材料主旨隐蔽在其它干扰信息之内,造成考生的错觉。因此,对作文材料的隐含信息的捕捉,就一定要费一番思量。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第一,排除干扰,准确把握材料所寓含的主信息。 如例:有一位女同学想报考师范学院,主考老师问她为什么报考,她笑着说:她小时候幻想自己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