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_第1页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_第2页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_第3页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_第4页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文本细读 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文本细读 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文本细读是近年来在小语界逐渐流行的一个新名词,它取代的是我们这代人曾经耳熟能详的四个字 钻研教材。至于两者有何区别,专家这样解析:钻研教材是直接为了上课,功利性较强,而文本细读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师诗意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是否又是一个形而上的文字游戏,在风行正盛的今天,我们无法考量其生命力和客观性,唯有交给“时间”去检验和沉淀。但我想,任何一个新概念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文本细读这一概念,就是课程 改革深化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备课提出的又一个高标准和新要求。 其实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并不是小语界某位高人所创,它根植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涌现的“新批评”文学流派,其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二是强调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内部组织结构上、放在细节的解剖上、放在对语言价值的追求上。而语文教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细读,就是吸收了“新批评”的这些理念和方2 / 8 法,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师眼里,文本是有生命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 、去点燃。这个时候,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教师,不会只把文本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而是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进入,去享受“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阅读风景,去追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至美大境界。而此时的文本细读,已然超越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蜕变成了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甘饴的私密旅行。而行至这样的阅读高处,教师更容易从文本中见人之所未见,听人之所未闻,感人之所未感,才能有机会与最原始的阅读美景不期而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成年的阅读者,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品味语言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揣摩语言,潜心涵泳,不轻易放过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惟其这样,方能体察作者的匠心独运、文思精妙,以至达到与作品、与作者情感共振的深度融合。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敏锐地抓住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鸟笼,最喜小儿无赖,溪3 / 8 头卧剥莲蓬。”中的“相媚好” ,让学生领会“醉”的含义,领会词的意境,别有一番情趣。她让学生想 象“翁”和“媪”当时所说的话。想象中,孩子们将老两口情深意笃、相互喜爱的画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给人无限温暖和美好的感受。 生:读者“醉里吴音相媚好” ,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翁对媪说:“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啊,这让我想起一首歌:一路上我们收藏欢笑,就这样一直到老,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 师:不仅他媚,她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4 / 8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啊,因媚而醉。 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有这样一个细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陷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王老师一定注意到了“立刻”一词的玄妙。因此他紧紧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立刻”的同义词,想想这一连四次出现的“立刻” ,是否犯了重复的毛病?换上“马上”、“迅速”等同义词可以让语言更丰富些,但会不会比用四个“立刻”更好 简单的语言,在王老师的教学智慧引领下,真的被学生读出了无尽的情味。 文学的魅力来自于语言的魅力,浓也好,淡也罢,俗也好,雅也罢,都如那半遮面的玲珑少女。要想一睹芳容,须得揭开那层层面纱,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等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作为我们细读文本的突破口,悉心体味、发掘内涵,最终把知识语言、故事语言变成自己的心灵语言,甚至人生的智慧语言。 二、关注细节 5 / 8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以及情节发展的最小组成单位所作的细腻描写。细节虽小, 却如细微的核子一样,能在文学作品中释放出巨大的震撼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个阅读者,必须善于捕捉那些在文中一闪而过的细节描写,反复玩味、推敲,在赏读的曲径上慢慢行进,直至与作者的心意美丽邂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这是一段对伯父和父亲救助车夫的动作细节描写,文字平淡朴实,很多人在阅读时会一带而过。但其实,只要我们让学生想一想: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各处在怎样的地位?鲁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健人是生物学家,而拉车的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两个大知识分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最好形象写照吗? 献你一束花是现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女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 明了鲜花不仅应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应该献给失败者以表鼓励。这篇冯骥才先生的散文首尾呼入应、结构严6 / 8 谨,其中尤以诸多的细节描写见长。其中有一处场面描写很耐人寻味,就是当失败的女运动员回到首都机场时所遭遇的冷清境遇。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语言敏感度,会浅浅地带着学生走一遭即可,让学生对于女运动员失落的原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这样一个表浅的认识基础上。朱光潜先生曾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一位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就敏锐地引领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来回畅游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成功归来的景象”和“失败归来的情景”的对比朗读,抓住表现人们“热情”与“冷淡”的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感悟,学生很快体会到正是由于人们对待成功者与失败者态度的巨大反差,才让女运动员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一颗树,那么语言则是树上的片片叶子。它的大小、疏密、色泽直接决定着这棵树的面貌,而细节,则如点点繁花藏在叶子中间,把树站成一帧最饱满、最华美的风景油画。要想尽得画中真味,你得有一双慧眼,寻“花”、赏“花” ,读出藏在表面之下的“花语” . 三、知人论世 7 / 8 “知人论世”的字面意思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它是由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因为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写作契机、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定的写作冲动回到历史背景的情境还原,会让解读更为真实、深刻,有时甚至走向厚重。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作品的笔力走向、主题意蕴。 还是那首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初看字面,我们只能还原再造出 一幅安宁和谐的乡野生活画面,但是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联系他的政治抱负,我们会发现这首词绝非如此浅易。让我们回到北宋末南宋初,那个被金兵践踏,只能不断退守、偏安一隅的可悲朝代。让我们从诗词本身的微观世界转向宏阔的历史背景。再回溯清平乐 村居的表达意境,你体会到的就不再只是写意抒情的田园风光,而是一个爱国文人对于民族国家安危的深切忧患:北方战事正紧,迟早有一天,南方也会被这战火裹挟,而那时,这朴素美好的乡居生活,这温暖动人的天伦之乐又将怎样呢?也许正应了那句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然而,战争再残 酷,也砍不断生命的脉搏,亲情的溪流,愿这“相8 / 8 媚好”的人生愿景普天之下的黎民苍生都能拥有! 送元二使安西是被后人尊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初读此诗,只是觉得清新隽永、明白如话,再无其他。然唐诗摘抄一书却称它为“送别诗”之首,这极高的赞誉让我不得其解,遂翻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包括对王维的生平介绍。过后掩卷而思,不得不折服于诗人那份超然、淡定的禅心慧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人原来早已超拔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表面看,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以酒相送,而实际是他深知在这战事不定的年代, 好友被委派戍边,没有十年八载是回不来的,而在这无垠的时间旷野里,每个人的际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