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提要】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凝聚着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心血和汗水,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学习研究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入手,概述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正文】有没有列宁晚年思想?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争议。列宁逝世时只有54岁,应该说不存在一个从年龄意义上讲的晚年,但从列宁自身思想发展的阶段看,确实存在着一个不同于早、中期的思想发展阶段。问题是这一思想阶段应从何时算起?学术界多有不同意见。作者的看法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应从1921年春算起。纵观列宁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前为第一阶段,集中反映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果和巴黎公社经验所进行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恩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的原则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去,即“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结果在实践中碰了壁。从1921年春到列宁逝世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查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正是这些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战略构想和政策,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列宁本人早中期社会主义思想相比,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那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劳资矛盾最尖锐,工人阶级在人口中的比重最大。但后来的实践结果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方面异乎寻常地加快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另一方面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许多前人未曾预料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例如,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在短期内充分表现出来。同时,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越过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并处在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之,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难题,也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二)“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要回答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就应当解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实行计划经济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等等。但是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列宁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并不完全适合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于是他不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有的一些看法,而是根据俄国的实践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他强调:“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正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这种根据实践来谈论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使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3页。)(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改革意识。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发现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事业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和缺陷。为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在1921年11月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他对革命与改良的关系以及改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措施。针对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的弊端,他呼吁必须对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并强调今后“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倡导者。总之,列宁晚年的思想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他对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以及后来转向新经济政策后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来自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关于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落后国家究竟能不能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如果说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那么,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无从谈起。针对考茨基和俄国孟什维克分子对十月革命的攻击和责难,列宁在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合理性。首先,列宁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通常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个别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其次,列宁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获得跳跃式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了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后,发现世界领土和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它们不得不诉诸武力。于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战争一方面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一些国家造成革命形势;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国主义自身的力量,造成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在这些薄弱环节上,无产阶级若有一条正确路线,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就能够突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这种薄弱环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恰恰就出现在俄国。这就决定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必然的。第三,列宁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孟什维克分子反对十月革命的主要根据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说,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论点”。问题是:不应以此为借口,去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革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革命是经济、政治、文化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俄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当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就应当先进行革命,然后利用革命后无产阶级政权的优势,去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文化条件。列宁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在这里,列宁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和马恩的设想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列宁这个先政治后经济、先夺取政权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二)关于由“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思想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变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需要通过什么中间环节,依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把全部剩余农产品交给国家,农民不得私自处理,实际上是没收农民余粮和农产品。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把所有工业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3)禁止贸易自由,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由国家设立的分配机构统一供应。(4)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对剥削者实行强制性劳动,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对战时共产主义作了如下评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页。)后来列宁又多次指出:十月革命后,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指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9570页。)“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迫切的基本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576页。)由此可见,战时共产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战争的需要,但更主要的是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关,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多半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触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说,在战争条件下,出于战争的需要农民对于这种政策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当战争结束后农民就再也无法忍受了。所以,1921年春,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士兵叛乱。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起社会主义。于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要措施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把剩余粮食拿到市场上交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利用市场、商业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设牢固的工农联盟。它是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是列宁“迂回过渡”思想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俄国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子。(三)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就曾对当时俄国的经济结构作过一个分析,指出当时俄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1)农村自然经济;(2)城乡小商品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找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结合点在哪里?列宁认为,商业是唯一的结合点,“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商品交换。但是,这样一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正如列宁所说:“既然有交换,那么,小农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真理,是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原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政策:“或者是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或者是(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