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英文摘要】WhiledrawinguponandapplyingthebasictenetsofMarxism,theacademicschoolofMarxistfeministcriticismhasconstan-tlyassimilatedmoderncriticaltheoryandhasenrichedandad-vancedtheMarxisttheoryonwomenwiththegendertheoryasthebreakthroughpoint.Thisarticleexploresthelogicalexte-nsionofthebasicconceptsoftheMarxisttheoryonwomeninfeministcriticism.Imperfecttheoreticallyandmethodologica-llyasitis,Marxistfeministcriticism,asthearticleindica-tes,isstilladeveloping,highlyvaluableacademicschoolthatmeritsourattention.【正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女性主义批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西方各类批评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等等。女性主义批评对这些理论采取了或批判或利用的态度,来营造或丰富自身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派。所谓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并非指引经据典地研究马克思或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观点。这种学派是泛指任何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例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影响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派;同时它还包含另一种情形,即是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妇女解放思想所进行的旨在完善其理论的批评。(注:见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第5页。)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最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精华,用以建立一种与男性针锋相对的女性的“她者”声音。这一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形成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所宣称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注:见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第194页。)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固然包括了借鉴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来分析女性问题,但最直接的乃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采用。所以,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就有必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然而,他们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经常不断地触及妇女问题,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有着大量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这就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求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论述,其根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由于私有制出现,男人既成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女人的拥有者,这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二,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女子处于从属地位。恩格斯根据人类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成果,指出历史上由对偶婚过渡而来的个体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而言。男子可以随意纳女奴为妾,而妻子则要严守贞操,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妻子除了生育以外,不过是婢女的头领。可见,“现代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妇女的家庭奴隶制之上”。(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三,妇女体力弱小也是其受压迫的根源之一。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妇女被排除于社会生产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此时妇女的家务劳作失去了往日公共的性质,成为家庭的奴仆。(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多种根源都离不开私有制,而其中经济因素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充分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的基础上,还指明了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恩格斯明确指出,“妇女争取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因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针对妇女体力弱小的特点,恩格斯则认为,妇女解放“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是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越来越要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事业中”。(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当然,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妇女真正获得解放的根本前提应该是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还具体设想了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为了使妇女进入公共产业成为可能,孩子将由国家扶养,国家提供托幼中心、公共食堂、医疗设施等。国家承担了由家庭履行的经济职能,家庭的概念取消了,这样便能结束“家庭内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的局面。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高度重视被压迫的妇女在创造历史、推动社会伟大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曾多次赞美过妇女的社会作用,例如列宁就说过:“从一切解放运动的经验来看,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妇女参加运动的程度。”(注:列宁:在全俄女士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278页。)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从属于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对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探索以及对妇女解放的期望都是站在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并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的。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形成阶段之所以会以吸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特征,也正是由于其明确的反抗压迫、要求解放、追求男女真正的平等的政治目的。在这一学派的批评家看来,男女之间在法律规定的平等之下并未得到实际的平等,父权制的性别惯例仍然压迫着广大妇女。在揭露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以及性别歧视长期存在的社会缘由的批评实践中,她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批判范式,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种范式的理论支柱。马克思主义女性批评从以下几方面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的一些精髓: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认为阶级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男女不平等是从阶级不平等派生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因而妇女反抗压迫应当被看成是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广泛斗争的组成部分。其次,赞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观点,认为妇女受压迫主要由于她们在家庭内的传统地位所造成,她们只能局限于家庭这一“私人”领域的家务劳动中。这两点比较集中于英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中,如肖沃尔特所言,她们往往“强调压迫”。再次,借鉴马克思主义对家庭进行变革的观点,认为妇女所做的一切工作做饭、照看孩子、保育等应当包括在社会生产领域内。这方面德国女性主义者谈得较多,她们曾借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理论,将被忽视的家庭妇女的劳动价值揭示出来,分析社会生产中的这种等级制,指明它是女性经济落后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对文学本文的批评实践中,同样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来揭露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且指出这种歧视所有的政治含义。批评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妇女形象在男性作家笔下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天使”,要么是“恶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均反映了现实中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惧怕、压迫和不公。这些形象其实是男性心灵的投影,是与现实中的妇女极不相符的“假”的形象。鉴于此,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迪思费特利主张女性主义批评家要“成为一个反抗的读者,而不是一个支持的读者”,这样,小说才会“失去它不知不觉使我们陷入其构思之中的能力。”(注:转引自D德莱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载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页。)另外,针对历来男性文学中把妇女作家摈拒于文学史之外的作法,女性主义批评家还主张挖掘被遗忘的妇女作家,创立妇女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中性别歧视的揭露以及对男性中心论的怀疑,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传统中阶级歧视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女性主义寻求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所体现出的社会历史的审美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方法论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运用。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初期的特征,这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更重要特点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批评和补充、修正。现代社会中各个学科的理论,诸如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都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开拓了思路,使其得以从新的角度来阐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某些不足。而且,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重要理论,例如“四大结构”、“性别理论”等。其实,最早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提出异议的当推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她在第二性一书中,考察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肯定了恩格斯在书中对妇女受奴役根源的概括,认为其理论体系比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前进了一步;但同时又指出,恩格斯在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出现了疏忽。第一,恩格斯没有能够指出整个历史的转折点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原因,只是简单地认为它完全属于史前时代,所以不知其详。第二,对私有制是否必然要涉及对女人的奴役这一点,也颇不清楚。波伏娃认为,恩格斯把症结归纳为妇女劳动能力问题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她指出,人类通过压制他人的自我意识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性,所以自由便成为由私有制产生的对妇女奴役的原因。第三,恩格斯谈到社会主义要废除家庭,这样妇女能够自由参加公共生产,从而得到解放。波伏娃认为,恩格斯仅仅强调了女子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生殖功能和其生产功能同样重要。而无论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人生活角度来看,女子的生殖功能和其生产功能同样重要。“在某些时期,生育后代的确比犁地更为有用。”(注:西蒙娜德彼伏娃第二性(全译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4页。)因此废除家庭并不一定就可以解放妇女。总之,波伏娃认为恩格斯对妇女问题的论述是不深刻的,他所揭示的真理仿佛是偶然、附属的。为此,她提出应放眼于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看法。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在男女身上只看到了经济要素,它不适合全面认识一个具体的女人,唯有存在主义才能从人的生存的全方位去认识我们所谓的人的生命的那种特殊的存在形式。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质疑的批评家越来越多。70年代后期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展开过一场关于性别平等与差异的大讨论。讨论中人们在理论上陷入困境,无法在平等和区别之间作出选择。如果强调区别,就意味着公开承认女性的地位比男性低下;如果主张平等,就等于消除了性别差异,使妇女被男人的社会准则所同化。讨论使人们开拓了视野,人们开始既从历史上寻找新的线索,又注意吸取现代社会的各种理论,于是出现了许多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批评或重新阐述的情形,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这方面成就最显著的是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她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作出了独到的评论。她认为这些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都认识到妇女的从属性问题,这固然很有价值,但是,他们的妇女解放理论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空想,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即等于妇女解放的理论框架。另外,米切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般都过分强调经济因素,强调妇女对私有制的依附,便使其理论走入了死胡同。米切尔把妇女受压迫机制概括为四大类: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只有改变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这四大结构,妇女才能真正获得解放。这就是所谓“四大结构”的理论。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这里有必要对“四大结构”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关于生产结构,米切尔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等将妇女在承担体力劳动中处于劣势而受压迫与私有制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假定过于简单化。事实上,社会压迫与基于生理能力的劳动分工之间是互相作用的。这种压迫相对于经济关系而言,更是一种政治关系。通过回顾历史,她指出妇女体力上的劣势并没有妨碍她在特定的社会中从事某些工作。在许多农业社会,妇女同男人一样,从事农业劳动,甚至承担了比男人更多的劳动。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机器的使用更使体力变得不那么重要。因而米切尔指出,“并不是妇女体力的弱势将其排除在生产活动之外,而是她的社会劣势使其沦为社会的奴隶。”(注: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18页。)关于生育结构,米切尔认为,母亲的生理功能被排除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之外是很大的不足。事实上,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是女性的天职这一观点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妇女的从属性就不可避免。因此,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无外乎以下三种:生育、性和教育后代。所以,米切尔指出:“只要生育仍是一种自然现象,妇女就注定要成为社会剥削的对象。”(注: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20页。)不过,她已意识到现代医学的许多发明预示着人类生育模式最终是可能改变的,“生孩子不再是妇女唯一或首要的天职,而是可以有选择的。”(注: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