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内容提要】民主与人类生活相伴,与文明进步相随,广受人们关注。本文从历史和普遍性意义上,阐述民主的两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主体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视角上,考察了民主的主要内容;从政治民主的动态进程中,分析了民主在逻辑上呈现的两种形态。进而以“民主与人的主体性发展”为主线,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关键词】民主/人的主体性/科学形态【正文】民主作为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作为一种观念,它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从而实现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理性形态;作为一种制度,它不断改变自身的样式,成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经验模式。民主与人类生活相伴,与文明进步相随,因此,它始终为人们所关注,成为人类进化历程中永恒不衰的主题。本世纪70年代,伴随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风涌兴起,民主问题成为民主理论研究的热点而激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发展着的民主理论和实践中,能否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积极探索民主历史发展和民主实践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揭示民主的科学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何为民主?从词源上考察,民主一词出自希腊文,它由Demos(人民)和Cracy(权利)两个字构成,意为人民的权利。据考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表达的也是人民的权利这一基本思想。民主的概念经历了长期的演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及至概念之多莫衷一是。但是,必须看到,作为人民的权利,以及在其中体现的人人平等的原则却没有因民主定义的变化而改变。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57页。)。从历史的角度和普遍性的价值意义考察,民主具有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态。(一)民主的制度形态民主作为一种实体,它总是以制度化的形态体现和保障人民实际享有的权利。这里,民主亦即“民主制”,它直接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57页。)。纵观历史,民主制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形态,其历史类型和存在方式始终与那个时代经济发展密切相联。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民主制的内涵也不断地更新。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出现了,西方最早的民主实体也即古希腊的奴隶民主制或雅典的民主制。那个时候,民主(demokratia)是一种由公民来行使政治权利的政府形式。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民主描绘成与国家寡头政治形式相对立的一种制度形态;亚里士多德把民主与自由民众联系起来,认为民主主要表现为由自由民众掌握权力的国家形式。欧洲中世纪,在政治制度上虽然还保留贵族民主制的形式,但民主的基本思想和宗旨已经消失,后期,作为政府形式的民主也不复存在。近代,民主国家的出现是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它提出国家主权应当属于人民的主张,认为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国家形式,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将平等的原则,民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体现出来。从制度的形态定位民主,民主表现为两大本质属性:其一:社会性。民主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形式,归根结蒂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制约。换句话说,民主制是社会参与国家的组织形式。确立民主的社会性,就是确立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方法论基础;从而辩证地处理好人民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社会决定国家,还是国家决定社会,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以前,国家决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占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一思维方法支配政治学的发展,以致认为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轴心,国家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绝对权威。从这一唯心史观出发,必然产生对国家的迷信和崇拜,在民主理论中也无力摆脱“为民作主”和“精英政治”的框架,从而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构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思想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中,使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在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体,这是民主制的根本特点。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注:马恩全集第1卷,第281页。)。由此可见,人民自始至终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造就了社会,创造了历史,因而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创造了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并不能对立于人民,国家及国家公职人员自始至终应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民主的社会性,既阐明了社会决定国家,人民支配国家的基本立场,也表达了民主的广泛性和人民性的主题内蕴。其二:阶级性。民主既然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形式,它在本质上必然表现为居于国家政权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和愿望,构成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机关和手段。民主的阶级性主要指民主代表哪部分阶级的利益,它由国体的性质所决定。只要国家政权为哪个阶级所掌握,民主就归属于哪个阶级所支配。我们说的“资产阶级民主”或“无产阶级民主”,它所体现的阶级本质属性,就是从民主是归属于“资产阶级”或归属于“无产阶级”的角度来界定的。在国家政治制度的范围内论及民主,并不排斥专政的手段。民主和专政是构成国家机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民主从来就内含着专政,它只承认统治阶级内部的平等,而不对被专政的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讲平等。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和阶段、区域、民族、阶级的抽象民主、普遍民主、“纯粹民主”是从来没有的。(二)民主的观念形态民主具有理性的内在规定,作为人的自主意识,它是主体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因而它内蕴着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从本质上体现人的主体性和人性全面发展的基本趋势。民主始终与人类相生相伴,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且构成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和表征。人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地表现在纯自然的生理结构上,而是表现为人在长期的对象化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人的意识、理性即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在其动态意义上,表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充分发展,就是人借助于对象化活动不断建构主客体的多维关系;在其静态意义上,则依其参照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对象世界而言,它表现为主体的主导性、自主性;而对于主体自身而言,则表现为政治自由、民主,即自己作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而这种自主和政治自由、民主,直接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内在派生物和具体环节深刻地再现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因此民主是基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人性表达方式,它是人类追求个体解放,获得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性需要。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还体现着一种文化精神的内在品质。从观念形态考察民主,民主直接表现为民主意识。在民主主体的对象化规定中,民主意识与民主制度一样,成为民主本质规定的另一种形式。民主意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行使管理权力的一种参与方式,根据其参与的范围和程度,它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并表现为不同的特性。依据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满足程度,民主意识由低到高排列为民主心理、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而依据社会成员对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的确认,这个排列又可分为民主理论、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这两种相反的排列程序,反映了民主意识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一种反映出民主意识的理论成型的过程;第二种反映出民主意识的理论转化的过程。二者深刻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反映出民主意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及在各个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民主心理是民主意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对民主的感性认识,它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通过经验表现为民主感情、信念、传统等等,它往往带有不稳定性、模糊性、零散性和盲目性,具有浓烈情感主义色彩。民主思想是对民主的知性认识,表现为人们对民主的概念性认识以及各项原则的确立,但它尚未达到对民主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因而它还不能够充分地运用于实践以指导实践。民主理论是对民主的理性认识,它们通过概念化、抽象化的方法对民主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是关于民主的总的根本看法,因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民主心理到民主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虽然揭示出民主作为社会意识从低到高的认识过程,但是还不能从民主主体角度揭示出民主意识的内在特点。这个任务是由理论的重新返回而完成的。然而,返回过程的终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民主心理了,而是转化和提升为一种民主精神。民主精神是社会成员在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的双向过程中,使民主理论积淀于心灵深处并逐步升华而形成的。这种民主精神体现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从而构成民主意识的真正的内容和精髓。民主意识具有内部和外部的规定性和特征。就其外部规定性而言,它必须是全社会性的,并内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从而转化为一种民主实践。一方面,它在理论上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管理权力的满足程度的一种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它在实践上表现为社会委托不同的成员去负责不同的社会工作。人人受社会委托而参与对社会的管理,人人又都向社会负责,接受社会的选择。就民主意识的内部规定性来看,它的内在特征是民主的本质规定在对象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包括:主人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三方面特征,集中体现着民主的本质规定,使得民主本质规定在其对象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完整的体现。民主的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完整地揭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途径与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程度之间的有机关系。真正的完善的民主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的全面的占有的民主,它不仅从制度上为人的全面参与及人的自我发展提供媒介、机制,保证民主的贯彻、实施;而且在观念形态上提供着一种价值目标,促进人们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以实现个人乃至人的整体的解放。因此,民主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表达了人性解放的现实意义和理想途径。它实质是人源于对象化活动的自主性本质,通过一定的社会调节在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在其现实性上,它是民主制度和民主意识的统一。二民主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民主是人民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仅局限在政治领域,它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乃至家庭诸领域和范围。依据民主的适用范围,民主不仅有政治民主,还有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文化民主、科学民主、家庭民主等等。民主是生成于社会诸种关系和范围的具体概念,因此它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丰富性,而且在结构上也呈显多样化的特征。从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视角考察,民主在纵向上呈现出三维的基本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自然民主、社会民主、政治民主构成其主要的内容。(一)自然民主自然民主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民主作为人的自主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即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积极认可,是人自己支配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主体性的观念表现。所谓的自然民主,就是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的视角,阐明民主与入的主体性的内在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伴随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一方面它是生物形态进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文化形态进化的直接产物。一般来说,人的主体性的进化是通过社会积累、社会遗传的方式来实现的。马克思说:“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性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做出任何贡献。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为人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注:马恩全集第42卷,第147页。)。必须看到,人作为主体形象塑造的完成,根本上体现在人的对象化的活动中,因而本质上是社会进化、文化进化的直接产物。何为人的主体性?从抽象的意义上讲,人的主体性具有内在的外在的双重规定。内在规定,主要指的是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生和确立。这是人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有意识地输入人的意向性、能动性的活动趋向。它表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它的外部世界,已经逐步获得独立、自主、自决的权利。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完全可以而且必然需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创造世界,建构社会,把社会发展置于自觉控制之下。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步实现与社会的有机结合,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达到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而外在规定,则是指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不仅以客体世界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还能够把自己甚至自己的创造物有意识地纳入自己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从而表明人对于对象世界的主导地位。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质态上显示出高于动物的对象性活动的种种特性。动物的对象性活动直接指向相关的对象,尽管其活动中已含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仅表现为对对象的直接占有、享用或同化。人的对象化活动则不然,它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命冲动,也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占有对象,而是借助于物的中介(工具),有目的地实现对对象的改造和重构,并且在人的不断反馈式需要的增长过程中得到日益丰富和扩建。人的主体性伴随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确立,使自由和民主获得明确和具体的内涵。所谓的人民的权利,已不仅仅局限在把人当作人看待,或者在物质生活中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是要求把人当作主人,把人视为活动的起点和归属,作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主角来加以看待。因此能否创造一种环境、氛围和制度,切实保证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性,保证人真实地支配、决定自己的命运,也就成为民主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具体内容。(二)社会民主人作为对象化活动主体是以双重角色同时表明自己的存在的。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它将自己的需要、目的融入对象化的活动,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社会关系的成员,个体的活动无不需要依赖他人的合作和社会的支持。人的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