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5193.16-2003 代谢试验》与1994年的版本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1. 试验对象和分组: 更新的版本可能对试验动物的选择、数量以及分组原则进行了更加明确或严格的规定,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2. 试验设计: 2003版标准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代谢笼技术和自动化数据收集系统的要求,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对于给药方式、剂量设定及采样时间点可能也有了更详细的规定。

  3. 数据分析方法: 新版标准可能引入了新的统计分析方法或对原有方法进行了优化,以适应更复杂的数据处理需求,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安全性和伦理考量: 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福利关注增加,2003版标准很可能会加强对实验动物福利的保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减少动物痛苦、优化实验程序等,确保研究符合伦理标准。

  5. 结果报告格式: 更新的标准可能对试验结果的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进行了修订,要求报告包含更多细节信息,如实验条件、质量控制措施、异常情况处理等,以增强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6. 术语和定义: 为适应学科发展,新标准可能对一些关键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或新增,以便更准确地描述试验过程和技术要求。

  7. 合规性和国际接轨: 2003版标准可能根据国际上最新的代谢研究标准和指导原则进行了调整,增强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便于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
  • 2003-09-24 颁布
  • 2004-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5193.16-2003代谢试验.pdf_第1页
GB15193.16-2003代谢试验.pdf_第2页
GB15193.16-2003代谢试验.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5193.16-2003代谢试验.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S 0 7 . 1 0 0C 5 3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 1 5 1 9 3 . 1 6 - 2 0 0 3 代替 G B 1 5 1 9 3 . 1 6 -1 9 9 4Me t a b o l i c s t u d y2 0 0 3 - 0 9 - 2 4发布2 0 0 4 - 0 5 - 0 1 实施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国 国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发 布中中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B 1 51 9 3 . 1 6 - 2 0 0 3o il舀本标准全文强制。本标准代替G B 1 5 1 9 3 . 1 6 -1 9 9 4 代谢试验 。本标准与 G B 1 5 1 9 3 . 1 6 -1 9 9 4 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将“ 实验动物“ 、 “ 剂量及分组” 分别单列为章题;在“ 范围” 中增加了: 生物物质、 兽药、 食品容器、 食品工具、 设备、 洗涤剂、 消毒剂、 食品新资源及 其成分等, 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产生和/ 或污染的已知化学物质或与已知化学物质结构基本相同 的衍生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及转归;原文本中的“ 药” 改为“ 受试物” 。自 本标准实施之日 起, G B 1 5 1 9 3 . 1 6 -1 9 9 4 同时废止。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朱家琦、 陈君石。本标准于 1 9 9 4 年首次发布,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B 1 51 9 3 . 1 6 - 2 0 0 3代 谢 试 验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代谢试验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创新的化学和/ 或生物物质( 食品添加剂、 食品容器与包装材料、 食品工具、设备、 洗涤剂、 消毒剂、 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 食品新资源及其成分) , 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产生和/ 或污染的已知化学物质或与已知化学物质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及转归。2 原 理 受试物在体内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变化。受试物经胃 肠道吸收后通过血液转运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再经过生物转化, 由 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此, 受试物原形物在逐渐被代谢降解, 而其代谢产物不断生成。测定灌胃后不同时间内受试物原形物或其代谢物在血液、 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含量, 以了解该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征, 包括吸收、 分布、 消除的特点, 组织蓄积及可能作用的靶器官等, 根据数学模型, 求出各项毒代动力学参数。同时采用分离纯化方法确定主要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 测试其毒性并推测受试物在体内的具体代谢途径。通过本实验的观察, 对受试物在体内的过程可做出正确评价, 为阐明该受试物的毒作用性质与程度提供科学依据。3 仪器与试剂3 . 1 根据实验室条件, 配备高效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气质联用及紫外光、 荧光检测等仪器设备。:.:放射性测量仪器: 液体闪烁计数仪及闪烁液。实验室常用仪器与试剂。4 实验动物原则上应尽量使用与人具有相同代谢途径的动物种系 一般选用两种性别、 体重为2 2 g -2 8 g成年小鼠或1 7 0 g -2 0 0 g 大鼠。 试验开始时动物体重的差异应不超过平均体重的士 2 0 。5 剂量及分组 选用低于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需要时可用高、 低两种剂量。可单次或多次给予受试物。如采用标记化合物, 除确定化学剂量外, 放射性剂量一般小鼠为1 0 p c i / 只2 0 t Xi / 只( 0 . 4 M B q / 只0 . 8 MB q / 只) 、 大鼠1 0 0 p C i / k g -2 5 0 p C i / k g ( 4 MB q / 只9 MB q / 只) 。6 操作步骤5 . , 受试物配制 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 如受试物不溶于水, 可用食用油、 医用淀粉 梭甲基纤维素配成乳化液或悬浮液。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 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 或悬浊液、 乳浊液等) 保存具有稳定性。6 . 2 给受试物途径 以灌胃为主, 灌胃前动物禁食 1 6 h -1 8 h , 自由饮水。进行毒代动力学分析时, 最好同时采用灌胃和静脉注射。 1 05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B 1 5 1 9 3 . 1 6 - 2 0 0 36 . 3 试验项目 进行代谢试验前, 需建立测定生物样品中受试物含量的微量化学分析方法或标记受试物的同位素示踪方法 。6 . 3 . 1 血浆中受试物含量或放射性水平的测定 于动物灌胃后 6 个一1 0 个不同的时相采血, 每个时相的动物数不应少于 3 只。中受试物含量或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 在半对数纸上作药一 时曲线。结果以每毫升血浆如以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受试物含量, 用已编制的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进行曲线拟合, 按房室模型求出毒代动力学方程及各项代谢动力学参数。如用同位素示踪法测定血浆总放射性水平, 作代谢动力学分析时应谨慎。6 . 3 . 2 胃肠道吸收 于灌胃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取出胃 肠道及其内容物( 包括粪) 做成匀浆, 测定受试物含量或放射性水平, 以灌胃后即刻处死动物的胃肠道回收量为 1 0 0 y o , 分别观察不同时相的各组动物中受试物或放射性自胃肠道消失的情况。以上述不同时相回收量的百分数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 在半对数纸上作图, 求得受试物或放射性在胃 肠道的消失速率。为确定受试物在胃肠道的消失速率是否能反映在体内的吸收情况, 需进行离体胃 肠道温孵试验, 即将受试物注人离体胃 肠道后结扎两端, 于3 7 0C K r e b s 液中振荡温孵 I h , 测定受试物的回收率, 以观察受试物在胃肠道内有无受到破坏, 由此估计受试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率。6 . 3 . 3 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 于灌胃后取 2 个3 个不同时相处死动物, 对肝、 肾、 脑等器官和组织进行受试物含量或放射性测定, 以找出受试物含量最高的组织和时间。6 . 3 . 4 排泄6 . 3 . 4 . 1 尿、 粪排泄: 给动物灌胃受试物后放人有机玻璃代谢笼内, 于 3 天7 天内按规定时间收集尿和粪。如发现尿粪互混, 则把标本弃去再另收集。 作代谢产物结构分析时应把收尿容器放在冰浴中并注意避光6 . 3 . 4 . 2 胆汁排泄: 轻度乙醚麻醉下给动物施行胆道插管, 待动物清醒后以受试物灌胃, 收集不同时间的胆汁( 不少于2 4 h ) , 从不同时间收集的尿、 粪、 胆汁标本中的受试物含量或放射性强度, 分别计算其累积排出量( 占 灌胃剂量的百分数) 。6 . 3 . 5 生物转化 按受试物的化学结构和文献资料, 估计可能产生的代谢产物。给动物以受试物后, 收集尿、 胆汁等标本, 或在体外代谢条件下采用肝微粒体、 酶活性系统和受试物于 3 7 振荡培养, 以提取、 纯化后进行代谢物的结构鉴定分析手段包括薄层色谱、 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 质谱、 红外光谱等。要有预测的代谢物纯品作标准。如采用标记化合物, 样品经薄层色谱分离后用放射性薄层扫描仪或分段刮下硅胶测定放射性, 由R 值判定并测量受试物的量及可能的代谢产物, 再作进一步分析从代谢物的分离与鉴定,对受试物在体内的可能代谢途径做出推断。6 . 4 同位素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同位素方法是毒物代谢实验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常列为首选的实验方法, 它具有灵敏度高、 样品制备较简单、 不易受生物材料中杂质的干扰, 可以示踪观察受试物进入体内后的归宿等优点, 结合化学分析法如薄层色谱、 液相色谱法, 可把原形物和代谢物分开以初步确定代谢物的可能存在形式。用放射自显影法可定位观察受试物和代谢产物在整体动物或某些组织中的分布定位。6 . 4 . 1 标记化合物要求6 . 4 . 1 . 1 标记核素 由实验目的、 受试物分子结构、 半衰期、 经费等因素而定常用“ H, C , S 等6 . 4 . 1 . 2 标记位置: 应标记在受试物结构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上, 即定位标记。如生物活性基团不清楚, 则可采用均匀标记或全标记。标记位置在化学结构上应是稳定的。按不同研究目的, 可单标记、 1 06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B 1 51 9 3 . 1 6 - 2 0 0 3双标记或多标记。6 . 4 . 1 . 3 放射化学纯度: 标记物应保证高度的放化纯度( 至少9 0 % 以上) , 必要时用薄层色谱法进行纯化 。6 . 4 . 1 . 4 放射性比度: 随受试物毒性大小而定。毒性大的受试物, 要求高放射性比度的标记物。用非标记受试物稀释配制成实验所要求的化学剂量。6 . 4 . 2 放射性样品的测量 代谢试验常用的标记放射性核素大都属软月 射线, 测量食品主要为液体闪烁计数仪。6 . 4 . 2 . 1 样品制备: 酸消化法。组织。 . 1 g 、 血浆。 . 1 m l - , 粪混匀液 。 . 1 m L ( 粪加水制成匀浆液, 或粪红外灯烘干后研磨成粉, 称。 . 1 g ) 两份, 加高氯酸。 . 2 m 1 , 过氧化氢 0 . 4 m 1和正辛醇一滴, 8 0 水浴消化 4 5 m i n , 加蒸馏水定容至 1 mL , 取出。 . 1 m L , 加人3 m L - v 5 m L闪烁液进行放射性测量( 胆汁、 尿离心后可直接取样测量) 。闪烁液配方为0 . 4 %-0 . 6%2 , 5 一 二苯基恶哇( P P O ) , 0 . 0 1 % - 0 . 0 3 % 1 , 4双一 5 一 苯基恶哇基一 2 苯( P O P O P ) 、 二甲苯( 或甲苯) 与乙二醇聚氧化烯异辛基酚醚( T r i t o n X - 1 0 0 ) ( 比例2 , 1 ) 。 有条件者可用固体闪烁晶体。6 . 4 . 2 . 2 样品测量法: 均相测量法。样品经淬灭校正后, 以每克组织或每毫升血浆中每分钟放射性衰变数( D p M) 表示。6 . 4 . 2 . 3 放射性测量误差: 放射性测量的相对标准误差应不超过5 %-1 0 %。一次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误差表示为:S E ( 0 o , 一 士 六 X 。 。 式中: r 计算率, 次/ m i n ; t -测量时间, mi n。6 . 4 . 2 . 4 遵守放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