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_第1页
xx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_第2页
xx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_第3页
xx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_第4页
xx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XX 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李启胜 【 4】复习文言虚词: “ 乃 ” 典型例题 (一)用作副词。 1用法: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 才 ”“ 这才 ”“ 就 ” 等 刿曰: “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乃入见。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用法: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 ”“ 竟(然) ”“ 反而 ” 等; 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法: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 仅 ” 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法: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 是 ”“ 就是 ” 等。 2 / 12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法: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 译为 “ 你的 ” ;也作主语,译为 “ 你 ”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 这样 ”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用法: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 若夫 ”“ 至于 ”“ 如果 ”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 “ 恐怕 ”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 “ 这 样 ”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规律总结: 1、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3 / 12 可译为 “ 就、这才 ” 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 却、竟(然)、反而、才 ” 等; 还可不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 才 ” 等。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 ,常作定语,可译为 “ 你的 ” ; 也做主语,翻译为 “ 你 ” 。不能作宾语。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翻译为 “ 是、就是 ” 等。 4、复合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 “ 恐怕 ” 。 【乃尔】译为 “ 这样 ” 。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 “ 乃 ” 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入见。(曹刿论战) 表示顺承,可译为 “ 就 ”“ 这才 ” 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表示转折,可译为 “ 却 ”“ 竟(然) ”“ 反而 ”“ 才 ” 等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表示转折,可译为 “ 却 ”“ 竟(然) ”“ 反而 ”“ 才 ” 等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 才 ”“ 仅 ” 等 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 才 ”“ 仅 ” 等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4 / 12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 是 ”“ 就是 ” 等。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 是 ”“ 就是 ” 等。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 你的 ” ;也作主语,译为 “ 你 ” 。不能作宾语。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 你的 ” ;也作主语, 译为 “ 你 ” 。不能作宾语。 二、下列加点的 “ 乃 ”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DG(A 才 B 是 c 竟然,却 D 才 E 就 F 这样 G 才 H 你的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 “ 乃 ” 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1 乃读之。至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 2 乃翁 ” 一句,大为感佩, 其真 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4 乃曰: “ 此徒沽名耳。 ”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5 乃不得已而谢。 5 / 12 答案: 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代词,可译为你的。 3、副词,相当于是。 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副词,可译为才。 【 5】复习文言虚词: “ 其 ” 典型例题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用法: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 他的 ” ,“ 它的 ” (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法: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 ”“ 它 ” (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用法: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 “ 我的 ”“ 我(自己) ” 或者 “ 你的 ”“ 你 ” 。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用法: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 那 ”“ 那个 ”“ 那6 / 12 些 ”“ 那里 ” 。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用法: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 “ 这 ”“ 这个 ”“ 这些 ”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用法:指示代词,表示 “ 其中的 ”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用法: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 可 ”“ 还是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法: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 恐怕 ”“ 或许 ”“ 大概 ”“ 可能 ”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法: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 难道 ”“ 怎么 ” 。 7 / 1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用法: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 是 还是 ”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用法: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 如果 ”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 “ 多么 ”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规律总结 1、代词。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 他、8 / 12 她、它(们)的 ” 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 “ 他、她、它(们)的 ” 。 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 “ 我(的)、自己(的) ” 。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 “ 那、那个、那些、那里 ” 。 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 其中、其中的 ” 。 2、副词。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 难道、怎么 ” 。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 “ 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 在句中表示祈使 语气,相当于 “ 一定 ” 。 3、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 是 还是 ”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 如果 ” 。 助词,其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4、复合词:【何其】译为 “ 多么 ” 。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 “ 其 ” 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1 4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 “ 他的 ”“ 他们的 ”“ 它的】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9 / 12 【 5 7 第三人称代词 “ 他们 ”“ 它 ” ;】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 “ 我 ”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9 12 指示代词 “ 那 ”“ 那些 ” 】 10、以故其后名之曰 “ 褒禅 ”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 “ 其中的 ” ;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14 15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 “ 恐怕、大概 ” ;】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 16 17 表示祈使语气 “ 应当 ” ; 】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 18 21 表示反问语气 “ 难道、哪里 ” ;】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10 / 12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语气; 23、其极刑,曰: “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 表示假设 “ 假如 ” ;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表示选择 “ 或者、还是 ” ;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表示让步 “ 尚且 ” ;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相 当于 “ 然 ” ,用在形容词后;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 27 29 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 30 32 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表示疑问语气。 11 / 12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 其 ” 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B( 他的 其中的 那 那 其中的 他,他们 我,自己 他,他们 ) 大概 臣从其计,大王亦 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 相同, 相同 B. 相同, 不同 c. 相同, 相同 D. 不同, 相同 三、判断 “ 其 ” 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 1 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 2其破 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 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 吾 4 其与之 .” 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 5 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6 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 7 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 8 其一二。 9 其是耶,其非耶? 10 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 11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