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_第1页
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_第2页
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_第3页
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_第4页
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XX 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 莲山课 件 m 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一:表现技巧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一、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它包括本体和征体两个方面。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有深刻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2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能丰富文章内容。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效 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即陪衬,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能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6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强气氛,2 / 12 突出人物,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 7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特定事物之中。 8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9对比。注重的是相异性。与反衬有相通的地方,常常彼此不分。它能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10、点面结合。 “ 面 ” 是指事物的概貌, “ 点 ” 是指事物中的典型。它可使文章富有层次感。 11虚实结合。即寓虚境于实境或化情思为景物。 12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不单调。 13人称变化。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14物象作用类。勾连上下文的线索 ;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实文章内容;烘托人物形象;升华主旨;渲染气氛等。 二、布局谋篇技巧 1卒章显志。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2铺垫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 3伏笔悬念。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悬念能引起读者的3 / 12 阅读兴趣。 4承上启下。 5开门见山。 6贯穿线索 7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7抑扬。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 ,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反之为欲抑先扬。这种方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8以小见大。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挖掘出大的主题或体现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 36502119 1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 替,可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4 / 12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对偶使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能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9反复。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10用典。即在文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使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1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表义含而不露 、言简意丰。 12化用。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或句子的某些语素。内容上又富有新意,增强表达效果。 13引用。可增强文学色彩或说理的可信度。 14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5 / 12 达本意。表示讽刺或强调。 四、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 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白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借事或借物抒情);议论、说明的技巧。 必备知识二:阅读方法 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一般遵循以下六大步骤: 一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 “ 形 ” ,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 “ 神 ” ,体会其中的情。如 2000 年全国卷长城,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 生活的折射,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兽 人 鬼( 2000 年春季),解答此题就要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闻一多6 / 12 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了解创作历程,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答案。 三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 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四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从作品的整体来把握表现手法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性散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如烘托、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文体不同侧重点就不同,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则通过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象征手法和抒情的方式是重点。如报秋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7 / 12 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 “ 玉簪花精神 ” 。抓住这个 “ 精神 ” ,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五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有: 比喻。 反衬。 对比。 象征。 排比。 变换人称。用 “ 我 ”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 “ 你 ” 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 “ 它 ” 或 “ 她 ” 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 白描手法。如 XX大地山河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 的回忆,主要运用了白描写手法,使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用典。如书中化用典 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寓庄于谐。如认识自我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六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为什么说 “ 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8 / 12 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必备知识三:解题方法、得分要诀 一、准确分类,掌握试题特征。浙江省的 4 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侧重于记叙的,其一是偏向议论的。 XX 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 XX 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思属于前者, XX 年的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XX 年的法国作家米 图尼埃的平面的生活归类于后者。当然这两类文章都是为了抒情,这是所有文章的共性。不同的类型命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记述类文体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高考大纲要求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及主要表现手法 ” 。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议论类则包括中外实用类文本,高考大纲要求 “ 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阅读理解要求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目光放远一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 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9 / 12 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 我们必须全面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指代性试题。如 XX 年第 18 题 “ 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 4个特点 ” ; XX年的第 19题 “ 作者认为 “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 ” 的原因是; XX 年的第 19 题结合全文,理解 “ 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 ” 一句的含义, ( 1)四个动作分别指( 2) “ 秘密 ” 是指 ” 。 XX 年的第 18 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 “ 锁闭心态 ” ,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 “ 什么特点 ” 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如 XX 年的第 20 题, “ 简析篇末 “ 就会跪下来 ”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XX 年的第 20 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 “ 似乎远离人群的人 ” ,你如何理解文中“ 似乎 ” 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XX 年的第 20 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 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这是 XX 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10 / 12 从文章结构,修辞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二、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XX 年的第 20 题和 XX 年的第 21 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 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是年年都考的。 由上面几点,笔者认为应有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文章学的知识,一是修辞学的知识。 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 并列、 对比、 层进、 为下文做铺垫、 为上文做例证、 承上启下、 前后呼应、 总起下文、 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 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了 的气氛。 2、衬托 /反衬出11 / 12 作者 的心情 /感情 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直抒胸臆 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 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情 巧妙地利用景物的 特征,表达出作者的 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 含蓄而深沉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记忆是今与昔的对 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平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惯用的手法。 04 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 “ 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 ” ,四十年后 “ 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 。 三、记取术语,努力靠近参考答案。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