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5 XX 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常见 18 个文言虚词例释复习教案 m 附录六 常见 18 个文言虚词例释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 “ 又 ”“ 和 ” 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 (劝学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 2表承接,可译为 “ 就 ”“ 接着 ”“ 然后 ” ,或不译。例如: 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 (战国策 楚策四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 3表转折,可译为 “ 但是 ”“ 却 ”“ 可是 ” 等。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4表递进,可译为 “ 并且 ” 或 “ 而且 ” 。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 2 / 25 5表假设,可译为 “ 如果 ”“ 假如 ” 。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项脊轩志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 歌 ) 二、代词 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 “ 你的 ”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 你 ” 。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 三、复音虚词 “ 而已 ”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 罢了 ”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 【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 “ 哉 ”“ 也 ”等,可译为 “ 为什么 ”“ 什么原因 ” 。例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 3 / 25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 哪里 ”“ 什么 ” 。译时 “ 何 ” 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 “ 什么 ”“ 哪 ” 。例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 二、作副词 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 怎么 ” ;或者加强语气,译为 “ 多么 ”“ 怎么这样 ” 。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 ) 隐隐何 甸甸,俱会大道口 (孔雀东南飞 ) 三、复音虚词 “ 何如 ”“ 何以 ” 1 “ 何如 ”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 “ 怎么样 ” 或 “ 什么样 ” 。例如: 樊哙曰: “ 今日之事何如? ”( 鸿门宴 ) 2 “ 何以 ” 即 “ 以何 ”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 “ 拿什么 ”“ 凭什么 ” 。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 【乎】 一、作介词,相当于 “ 于 ” 。 4 / 25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 “ 在 ”“ 从 ” 。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 “ 在 ” 。例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 3表示比较,可译为 “ 比 ” 。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 4 表 示 动 作 行 为 涉 及 的 对 象 , 可 译 为 “ 对 ”“ 对于 ”“ 给 ”“ 向 ”“ 跟 ” 。例如: 孔子曰: “ 苛政猛于虎也。 ”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 二、作语气助词 1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 “ 地 ”“ 的样子 ” 。例如: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 郁 乎苍苍 (赤壁赋 ) 2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 “ 吗 ”“ 呢 ” 。例如: 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 “ 啊 ”“ 呀 ” 。例如: 5 / 25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难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滕王阁序 ) 【即】 一、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 “ 即使 ”“ 纵使 ” ;或表示假设,可译为 “ 如果 ”“ 假 如 ” 。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与妻书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 二、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密相连,或表示两种情况联系紧密,可译为 “ 立即 ”“ 马上 ”“ 就 ” 等。例如: (樊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鸿门宴 ) 【乃】 一、作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 “ 就 ”“ 便 ”“ 于是 ” 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过秦论 ) 刿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入见 (曹刿论战 ) 2表转折,可译为 “ 却 ”“ 竟 (然 )”“ 反而 ” 等。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 6 / 25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表限制,可译为 “ 才 ”“ 仅 ” 等。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作判断词,可译为 “ 是 ”“ 就是 ” 等。例如: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 三、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 “ 你 ”“ 你的 ” 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其】 一、作代词 1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 “ 我 (自己 )的 ” 或 “ 我的 ” 。例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2作指示代词,常表远指,译为 “ 那 ”“ 那些 ”“ 那个 ”“ 那里 ” 。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 3作指示代词,译为 “ 其中的 ” 。例如: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 花山 ”( 游褒禅山记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 7 / 25 4用于第三人称,可译为 “ 他 (们 )的 ”“ 它 (们 )的 ” 。例如: 会其怒,不敢献 (鸿门宴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 二、作副词 1表反问,译为 “ 难道 ” 。例如: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二郎文 ) 2表揣测,译为 “ 大概 ”“ 或许 ”“ 可能 ” 等。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 3表婉商,译为 “ 还要 ”“ 可 ” 。例如: 汝其勿悲 (与妻书 ) 三、作连词,表选择,可译为 “ 是 还是 ” 或 “ 还是 ” 。例如: 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 【且】 一、作副词 1相当于 “ 将 ”“ 将要 ” 。例如: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 8 / 25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逍遥游 )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 ) 2相当于 “ 暂且 ”“ 姑且 ” 。例如: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 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 二、作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 “ 一边 一边 ”“ 又 又 ”“ 又 ” 。例 如: 河水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 2表让步,可译为 “ 况且 ”“ 尚且 ”“ 还 ” 。例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 ( 师说 )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 )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与妻书 ) 3表转折,可译为 “ 然而 ”“ 但是 ” 。例如: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鸿门宴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 4表递进,可译为 “ 而且 ”“ 并且 ” 。例如: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 )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9 / 25 【然】 一、作代词,相当于 “ 这样 ”“ 如此 ” 。例如: 车柔使之然也 (劝学 )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 二、作连词 1表转折,可译为 “ 可是 ”“ 但是 ” 。例如: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 2 “ 然 ” 有时和 “ 而 ” 连用, “ 然 ” 代指上文所说情况,“ 而 ” 表示转折,翻译为 “ 如此 (这样 ),可是 ” ,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 3 “ 然 ” 还常与 “ 则 ” 结合, “ 然 ” 是承接上文事实,“ 则 ” 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 “ 既然如此,那么 (那就 )” ,也可翻译为 “ 那么 ” 。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 三 、 作 助 词 , 用 在 名 词 或 短 语 之 后 ; 前 面 有“ 若 ”“ 如 ”“ 犹 ” 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 “ 的样子 ”“ 一般 ”“ 那样 ” 等。例如: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 ) 四、用在形容词、副词、拟声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为10 / 25 “ 地 ”“ 的样子 ” 。例如: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逍遥游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 其声呜呜然 (赤壁赋 ) 【若】 一、作动词 (1)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作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 “ 你 ”“ 你的 ” 。例如: 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 )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 三、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 “ 假如 ”“ 如果 ” 。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 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 ) 【所】 、作名词,处所。 某所,而母立子兹 (项脊轩志 ) 二、作助词,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 “ 的人 ”“ 的事 ”“ 的地方 ” 等。例11 / 25 如: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逍遥游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 财物无所取 (鸿门宴 ) 古所就不若彼也 (论毅力 ) 三、组成固定结构 “ 所以 ” 。主要用法有两种: 1表示手段或凭借,译为 “ 用来 的东西 ” , “ 的凭借 ”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2表 示原因,译为 “ 的原因 ” 等。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说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 四、组成固定结构 “ 为 所 ” ,表示被动。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 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 【为】 一、作动词,读 “wi” 1修筑,修建。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 2成为,变为。例如: 12 / 2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劝学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谏太宗十思疏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 ) 3做。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 ) 4担任,例如: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 5表判断,是、算是。例如: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 6叫作,称为。例如: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 ) 7作为,当作。例如: 以五百岁为春 (逍遥游 ) 8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 9创作,写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 二、作介词 13 / 25 1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译为 “ 给 ”“ 替 ” ,读“wi” 。例如: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 2 表 动 作 行 为 引 出 的 对 象 , 可 译 为“ 对 ”“ 跟 ”“ 同 ”“ 向 ” ,读 “wi” 。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 ) 3表被动,可译为 “ 被 ” ,读 wi,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 三、作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可译为“ 呢 ”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 【焉】 一、作代词 1表疑问,译为 “ 怎么 ”“ 哪里 ”“ 什么 ” 。例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 ) 2表他称,译为 “ 他 (们 )”“ 它 (们 )” 。例如 : 14 / 25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 二、作语气助词 1 用 于 句 末 , 表 陈 述 或 疑 问 语 气 , 可 译 为“ 啊 ”“ 呢 ”“ 了 ” ,或不译。例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 2用于句中,表停顿,可不译。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 ) 三、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 “ 然 ” 。例如: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 四、作兼词,相当于 “ 于之 ”“ 于此 ” ,可译为 “ 在这里 ”“ 在那里 ” 。例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 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 【与】 、作动词 1给予,授予。例如: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 15 / 25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 2结交,参与。例如: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 3赞许。例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与也 (中山狼传 ) 二、介词 1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跟 ”“ 同 ”“ 和 ” 等。 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信陵君列传 ) 2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受益的对象,即发出动作行为的是 “ 谁 ” 或 “ 什么 ” ,可译为 “ 为 ”“ 给 ” 等。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 三、作连词,表并列,可译为 “ 和 ” ;表选择,可译为 “ 还是 ” 。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 ) 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 ) 四、 作句末语气助词,同 “ 欤 ” ,表示感叹或疑问,可译为16 / 25 “ 吧 ”“ 吗 ”“ 呢 ”“ 呀 ” 等。例如: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 【以】 一、作动词 1认为。例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 2使用。例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 用 ”“ 拿 ”“ 把 ”“ 凭 ”“ 依据 ”“ 按照 ” 等。例如: 乃入见,问: “ 何以战? ”( 曹 刿论战 ) 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 因 ”“ 因为 ”“ 由于 ” 等。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 3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用法同 “ 于 ” ,可译为 “ 在 ”“ 从 ” 等。例如: 17 / 25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 4与 “ 上、下、东、西、前、后 ” 等方位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例如: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 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 三、连词,用法和 “ 而 ” 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 (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 “ 又 ”“ 且 ”“ 而 ”“ 并且 ”“ 而且 ” 等,或不译。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 2表承接,常常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之间,可译为“ 而 ” 或不译。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 3表目的,可译为 “ 来 ”“ 用来 ”“ 以致 ”“ 从而 ” 。例如: 作师 说以贻之 (师说 ) 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18 / 25 秦论 )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 ) 4表修饰,可译为 “ 而 ” ,或不译。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 5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 因为 ” 。 古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四、复音虚词 “ 以是 ”“ 是以 ” 相当于 “ 因此 ”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 断的结果。例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 五、作副词,同 “ 已 ” ,已经。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 【因】 一、作动词,遵循、沿袭。例如: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 二、作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 “ 因为 ”“ 由于 ” 。例如: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 19 / 25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译为 “ 依照 ”“ 根据 ” 。例如: 善战 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 孙膑传 ) 3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时机,译为 “ 趁着 ” 。例如: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 ) 4介绍行为、动作所采用的手段、途径,可译为“ 由 ”“ 从 ” 。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三、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 “ 于是 ”“ 就 ”“ 便 ” 。例如: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 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 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 ) 2表原因,相 当于 “ 因为 ”“ 由于 ” 。例如: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 【于】 一、作介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处所和时间,可译为 “ 对 ”“ 对于 ”“ 在 ”“ 在 中 ”“ 在 方面 ”“ 到 ”“ 从 ”“ 向 ”“ 自 ”“ 跟 ”“ 同 ”“ 给 ”“ 由20 / 25 于 ” 等。例如: 于 (对、对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得复见将军于 (在 )此 (鸿门宴 ) 苟全性命于 (在 中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 寡人之于 (在 方面 )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到 )河东,移其粟 于 (到 )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 ) 青,取之于 (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2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可译为 “ 被 ” ,有时动词前还有 “ 见 ”“ 受 ” 等字与它相应。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愚溪诗序 )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 “ 比 ” 。例如: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 良曰: “ 长于臣。 ”( 鸿门宴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 二、复音虚词 “ 于是 ” ,用法与现代汉语的 “ 于是 ” 不完 全相同。 1可理解为 “ 由于这个 ” ,表示前后句的因果或承接。例如: 21 / 25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 “ 在这 ”“ 从这 ” 。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 【则】 一、作副词 1用于判断句,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可译为 “ 是 ”“ 就是 ”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项脊轩志 ) 2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 “ 只 ”“ 仅 ”“ 才 ” 。例如: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 3表示 估计,可译为 “ 或许 ”“ 也许 ” 。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 “ 就 ”“ 便 ”“ 原来是 ” ,或译为 “ 已经是 ” 。例如: 项王曰: “ 壮士!赐之卮酒。 ”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 2表选择,可译为 “ 就是 ”“ 或 ” 。例如: 22 / 25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 3表转折,可译为 “ 然而、却 ”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4表假设,当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 假使 ”“ 如果 ” ;有时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可理解为 “ 那么 ”“ 就 ” 。例如: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 【者】 、作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为 “ 的人 ”“ 的东西 ”“的事情 ” 等。例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 (阿房宫赋 )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与妻书 ) 2用于数词后,可译为 “ 个 ”“ 样 ” 等。例如: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 此数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拉山口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考题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茂名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河南省新乡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 广东省广州市东环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课件
- 社区画像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市九龙坡区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社区消费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河南省鄢陵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 贷款押金合同协议书范本
- 孕妇宫颈机能不全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微流控芯片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检查表(2024版)
- 2025至2030国PLM市场深度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抖音公会合同协议
- 装配式预制场管理制度
- 轮胎维修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年资料员考试试题题库(100题)附答案
- 更换纸尿裤的操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