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4 XX 届高考语文词类活用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精讲精练复习教案 3 十五 .(安徽)( 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 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 “ 汝何知? ” 先生答曰: “ 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 伯兄骤闻而骇 之,曰: “ 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 “ 几失吾弟。 ” 户部亦愕然曰: “ 几失吾子。 ”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2 / 44 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 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 “ 布衣万斯同 ” ,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 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3 / 44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c 项的两个 “ 以 ” ,都是介词,相当于 “ 把 ” ; A 项的第一个 “ 之 ” 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 “ 之 ” ,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要 翻译; B 项第一个 “ 因 ” 是副词,相当于 “ 于是,就 ” ,第二个 “ 因 ” 是介词,相当于 “ 通过,经由 ” ; D 项的 “ 乃 ” 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 “ 才 ” ,第二个相当于 “ 竟然 ”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4 / 44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 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 然则吾将试汝。 ” 译文: (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 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 (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 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本题考查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第( 1)句中的关键词 “ 骤 ” 、 “ 骇 ” 、 “ 然5 / 44 则 ” 、 “ 试 ” ,分别翻译为 “ 突然 ” 、 “ 感到吃惊 ” (意动用法,把 当作惊讶的)、 “ 既然这样,那么 ” 、 “ 考试、测试 ” 。第( 2)句中的关键词是 “ 以(弃运走) ” 、 “ 道 ” 、“ 死事 ” 、 “ 退 ” ,分别翻译为 “ 因为 ” 、 “ 在路上 ” (名词作状语)、 “ 为公事而死 ” 、 “ 让 退下 ” (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 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 你懂什么呢? ” 先生回答说 “ 看几位哥哥所要 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 ” 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 “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 ” 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 “ 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 ” 万泰也很惊愕地说 “ 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 ” 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6 / 44 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 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 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7 / 44 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 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 “ 布衣万斯同 ” ,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孙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 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 “ 贞文 ” 。 十六 .(北京)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到 9 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 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 功8 / 44 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 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 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 ,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 汜论训) 注释: 誳 :弯曲。 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涔:积水。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 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9 / 44 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 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 下了功绩。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10 / 44 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 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略:简略 【答案】 D 【解析】略:指大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次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11 / 44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 【答案】 c 【解析】 A 项,转折 /递进; B 项,介词,替 /是,表判断; c项,连词,假使; D 项,动词,当做臣子 /臣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 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答案】 D 【解析】 D 项大意是 “ 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 ” ,一、二两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所以不能用 “ 然 ” 来连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2 / 44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答案】 B 【解析】文中用周公、齐桓、曹子三个例证是为了论证: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人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 XX 高考试题解析】 【 XX 高考试题解析】 一、( XX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 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 ,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13 / 44 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 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 ,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 “ 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 ” 其人皆垂泣曰: “ 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 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14 / 44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常为诸县之最。 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 诣阙请留德深。 以贵乡文书为诈。 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 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15 / 44 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 c 【解析】 “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 错,因原文为 “ 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 来自首。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 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 【答案】 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16 / 44 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解析】 句注意 “ 交结 ”“ 令长 ”“ 指麾 ” 等词语的落实; 句应注意 “ 合境 ” 和 “ 从而 ”“ 居住 ” 词语的落实,特别注意这些都是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这种考查趋意味深长。所透射的信息也应值得人们高度重视。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此题应注意几点:一是翻译实质是考查关键词语句式,特别是关键的实词与虚词的理解;二是要有得分点意识,而“ 点 ” 则 为重点的实词虚词,尤其是基本篇目中出现过的字词,更要重视;三是从教材迁移到试题中,用教材原句来比照翻译,确定正误。四是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 信 ”“ 达 ”“ 雅 ” 。 附: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 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 “ 大治 ” 。当时盗17 / 44 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 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 .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18 / 44 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 “ 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 ”士兵们都哭着说: “ 我们和魏 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 ” 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二、( XX 全国卷 II)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 4 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 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 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19 / 44 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 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 “ 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 ” 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 “ 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 原平曰: “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 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 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 郭原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 20 / 44 【答案】 A 【解析】可由已知推断未知,如 “ 禀赋 ”“ 禀性 ” 出发,进而推断出推断词语的含义。禀:生性,禀性。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需 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同时,要学会迁移,将教材例句进行适当迁移,比附参详,确定真伪。如 “ 昂其值 ” 与 “ 异爨 ” 等均出自教材,可资参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唯餐盐饭而已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笃疾弥年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 A 【解析】 B 项 “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 ,表明其谦让平和,让利于人; c 项 “ 岂可减溉田之水 ” ,说明其体恤他人; D项 “ 原平乃拜而受之 ” ,是说 其接受馈赠, “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 说明其自食其力。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在解答时,要针对史传文章特点,弄懂几个问题:写得谁?干了什么事?怎样做的?表现了什么品质或节操?怎样写的?然后参考原文,得出结论。 21 / 44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 。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 c 【解析】时间错位, “ 运瓜时 ” 应为 “ 每次行船来钱塘 ”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4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22 / 44 桥,令足通行。 译文: 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 【答案】 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解析】本题要特别注意文言句式和词 类活用两点,且翻译时要联系前后文。 句注意 “ 施 ”“ 颠沛 ”“ 所 ”“ 乃 ”“ 立 ”“ 足 ” 等词的落实; 句注意“ 其 ” 与 “ 耄齿 ”“ 比 ” 等词的落实。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此题应注意几点:一是翻译实质是考查关键词语句式,特别是关键的实词与虚词的理解;二是要有得分点意识,而“ 点 ” 则为重点的实词虚词,尤其是基本篇目中出现过的字词,更要重视;三是从教材迁移到试题中,用教材原句来比照翻译,确定正误。四是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 信 ”“ 达 ”“ 雅 ” 。 附: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23 / 44 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 躺下睡过一次。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后他被罢免建安郡丞回到家中,曾将一斤绵赠送给原平。原平不肯接受,来往送反者前后达到几十次。后来,瑶之就亲自前往,对原平说: “ 今年天气过于寒冷,而建安产的绵质量好,我只不过是用它来送给老人孩子罢了。 ” 原平这才拜谢接受了绵。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 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24 / 44 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 “ 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 ” 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 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 “ 孝廉 ” ,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 “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 ” 郭原平回答说: “ 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 ,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 ” 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三、( XX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 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徒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25 / 44 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钦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 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 “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北子共起朝仪。 ” 高帝曰: “ 得无难乎? ” 叔孙通曰: “ 臣愿颜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 上曰: “ 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 “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 叔孙通笑曰: “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曰: “ 上可试观。 ” 上既观,使行孔,曰: “ 吾能为此。 ” 乃令群臣习肆 。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 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 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 “ 趋 ” 。殿下郎中央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率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筋九行,谒者言 “ 罢酒 ”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喧哗26 / 44 失礼者。于是高帝曰: “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千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 “ 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 (取材于史记 叔孙通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真至 终于 【答案】 c 【解析】根据上下文推断实词的含义, “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 这里的 “ 鄙 ” 与下文的 “ 不知时变 ” 相照应,所以和不知是时变的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见识浅薄。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等级为 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及项染之薛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度吾所能行为之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 A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27 / 44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胸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赁当面阿谀得到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 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 c 【解析】 “ 设兵张旗帜 ” 应该是派兵竖起旗帜,其中没有设置士兵列队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c。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28 / 44 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是高帝所做的事,与孙叔通没有关系, 是御史所做的事情,与孙叔通也没有关系,运用排除法,将这两项排除之后,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等级为 c。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迁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 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6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朴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子老子 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29 / 44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 “ 与 ” 是句尾 语气词,一般要放在句尾,所以在后面要停顿; “ 孰能 ”“ 是以 ” 等词一般放在句首,这些词的前面要停顿;还可以根据句式的对衬断句,如 “ 有馀者损之 ” 和 “ 不足者补之 ” 两个句子是对称的,断句时要分开。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等级为 c。 附: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 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 汉高帝二年(前 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 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汉高帝五年(前 202),天下已经统一, 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 “ 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 高帝说: “ 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 ” 叔孙通说: “ 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30 / 44 秦朝的礼仪糅合 起来制定新礼节。 ” 皇帝说: “ 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 “ 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 ” 叔孙通笑着说: “ 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 “ 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 ” 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 说: “ 我能做到这些。 ” 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前 200),长乐宫已经建成, 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 “ 小步快走 ” 。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 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 “ 龙辇 ” 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31 / 44 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 “ 宴会结束 ” 。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 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 于 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出来后,把这五千斤金分赐给了诸位儒生。诸位儒生都很高兴地说: “ 叔孙通实在是圣人啊,了解现今世道上最需要办理的事情。 ” 四、( XX 湖北卷)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 1 4 题。 孟德传【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 “ 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 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32 / 44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 “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 ,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 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 “ 痢 ” ,腹泻 33 / 44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答案】 D 【解析】 A 项中的 “ 利 ” 出现的语境是四个并列的表疾病的词语,可以判断, “ 利 ” 通 “ 痢 ” ,腹泻之意; B、 c 项把注释代入进去,完全合理; D 项的 “ 庶几 ” ,如果作为 “ 差不多 ” 讲,缺乏语境支持,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应为 “ 希望、但愿 ”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如果选项中的实词教材中出现过,可以运用联想推断法,如果较为生僻,可以用代入法。还有词性、结构、语法、字形、组词等推断方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 “ 生存艰难 ” 和 “ 无所畏惧 ” 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 c 【解析】 A 项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 状况; B 项前者是孟德34 / 44 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 D 项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筛选文中的信息,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首先要搞清楚文章写了 “ 何人何事 ” ,事属 “ 何类何质 ” ;其次要推敲 “ 人与人 ”“ 人与事 ”“ 事与事 ” 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后缀树算法应用案例分析
- 地产活动职业道德规范细则
-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词切分方法-洞察及研究
- 冲击钻施工项目进度监控与调整合同
- 牧草栽培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山安全设备监测检修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技术类咨询培训方案
- 咨询公司差别定价方案
- 解决方案咨询部
- 漯河定制镀铜门施工方案
- DB11∕T 3035-2023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范
- 【云南白药公司财务报表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 国际音标卡片(打印版)
- 科技与全球资源分配问题
- 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285中国福利思想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蛋白质相互作用传递信息蛋白质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
- 《金属热处理》课件
- 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台账
- 路边停车经营管理方案
- 混凝土围墙贴砖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