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_第1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_第2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_第3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_第4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篇一: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已经教学好几遍了。以往教学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总是课前深钻教材,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 结果”,把握教材内容,然后精心 设计教案:“这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设计得有板有眼。教学过程中又执行得过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不得一点变更,容不下一丝偏差。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点拨引导,生拉死拖地硬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儿”里钻。 2 / 7 今天回头看以往的教学方法发现: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 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轰轰烈烈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维,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当我再次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老教材”时,摒弃以往的“墨守成规”、“话语霸权”,创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篇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 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 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3 / 7 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教师再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这是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对此,我颇有感慨。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 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4 / 7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 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 “跳下悬崖”这灯片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中队长)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5 / 7 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听课的老师流泪了,我也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含着泪融入孩子们一员,此时,连手都不知道放下。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篇三: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后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6 / 7 1. 重视字词教学。根据我班学生学情,我依然不敢放松字词教学,但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容易出错的字音、字形和词语意思讲解即可。例如字音方面“嗖”是平舌音,“坠、斩、仇”都是翘舌音。字形注意提醒 “葛”不要多写一竖,“仇”不要多写一点。注意区分:“寇”与“冠”、“晋”与“普”、“尸”与“户”。词义是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 理清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老师帮助整理文章的提纲,( 1 )接受任务。( 2 )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3 )把敌人引上绝路。( 4 )顶峰歼敌。( 5 )英勇跳崖。然后按提纲给课文分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 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教学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这样做既促发了课堂思考又引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还需改进的地方: 7 / 7 1. 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由于 课文比较长,课堂分析理解占用时间较多,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得还不够。今后要加强朗读训练。 2.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对这个“壮”字没有很好的理解,应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个问题还必须补上。 3. “明理”不够深入。两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