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摘 要2011年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12周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扩招分享到高等教育资源。但同时由于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国高校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从之前的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量增加,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与之相悖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出现了我们以前从没有想过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之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我国三大就业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通过spss软件作出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其他综合性数据分析,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理解,从更加全面、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分析模型,并针对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相对的切合实际的建议,从而达到解决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目的。试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学校的自身调整、大学教师在就业工作中能动性以及市场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效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SPSS 就业市场 对策ABSTRACTABSTRACT2011 is a large-scale enrollment of the 12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ity,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share the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of enroll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as enrollment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bring too fast,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turmoil, to university students created a very difficult job.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 by leaps and bounds, ou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elite stage of education before entering the stage of popular educatio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booming. However, the exact opposite phenomen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has never thought we had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efore the students, favored, the sense of superiority are gon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ee employment problems.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become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issue of employ again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 However,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t is not always comprehensive and reasonable. In this paper,drawing on the idea of SPSS, the writer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rial from the countrys macro-control, self-adjustment of the school,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employment initiative and market mechanisms in the four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quality and efficiency.Key Words: Graduate Employment , SPSS, job market , Strategies目 录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1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2第二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42.1 我国大学生供需状况42.2 地域差异明显52.3 专业间供求不平衡72.4 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72.5 存在性别歧视8第三章 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03.1 美国鼓励学生创业,注重培养创业精神103.2 日本致力于创造工作岗位,同时提高学生就业兴趣123.3 其他国家实施的有效对策14第四章 形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174.1 社会因素174.1.1 金融危机使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74.1.2 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174.1.3 用人单位要求与大学生能力之间的错位184.2 教育机构因素184.2.1 高校招生规模与就业管理机制的不协调184.2.2 学科专业结构与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194.3 大学生自身因素194.3.1 就业期望值偏高194.3.2 大学生的择业观滞后与偏差204.3.3 竞争能力缺乏224.4 政府因素234.4.1 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影响234.4.2 政策推动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力量234.5 应用spss软件分析各因素影响24第五章 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255.1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255.1.1 合理调节大学生供给255.1.2 建立促进和引导就业的调控机制255.2.3 实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65.1.4 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275.2 教育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285.2.1 设置学生就业研究机构285.2.2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95.3.3 继续进行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实际需求295.3 大学生自身提高就业对策305.3.1 提高自身素质305.3.2 更新就业观念315.4 社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315.4.1 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良性毕业生供求调节机制315.4.2 通过市场配置高教资源形成高校竞争机制325.4.3 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32第六章 总结33参考文献35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使得大学生就业状况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另外,广大农村有一亿多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大学生应当何去何从?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毕业生自身、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努力,多管齐下。1990年毕业生达到了两位数,即312万人,从1998年到2004年,高校本专科招生开始急剧扩大,2002年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的地位,要求高校就业工作要做到,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落实; 2003年提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力争实现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 2005年提出,将就业工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作为核心指标之一; 2006要求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鼓励、支持、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2007年强调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要把,双证书,获取率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等,而毕业生人数加上当年的研究生和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生,从2002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60万人。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有2500万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从毛入学率来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口径对比, 1999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45%,目前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是19%。应该说,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却要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追根求源,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校发展所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这个矛盾的解决,即需市场本身的不断调整,也需要政府、社会、高和个人的共同努力1。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事关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在这一老问题上,我们应千方百计采取新办法来取得新突破。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本来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然需要一个适应、调解的过程,大众化教育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因为出现就业等问题而抹杀了高校扩招。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过剩,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不让人受高等教育,他也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过剩,对社会更不利,。实际上,大众化教育与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调节的。大学生就业难,但并不是无业可就,而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层次的上部逐渐趋于饱和,就业难只能说是针对这一层次而言的。面对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我们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必须向三角形的底部方向下移,这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所在。当然,牵一发动全身,要尽快顺利度过这一过渡期,必然需要国家、学校以及教师等各方面的调节与之相适应3。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2002年以来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就业问题。今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等七项措施,国家20多个部委就此协同出台了多个文件。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进一步深入研究促进其就业的对策问题至关重要。从现有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情况看,虽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和文章不少,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思考,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所提出的对策许多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曾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五个主体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促进我国大学就业可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政府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岗位、调整大学生供给、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制度和政策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及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证;用人单位和家长共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则是大学生就业参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spss软件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更加全面、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分析模型,并针对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相对的切合实际的建议,从而达到解决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目的4。第二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表2-1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统计年份就业率(%)毕业人数(万人)200572.6338200670.8405200771.2495200865.5559200968.7611201069.46302011706602.1 我国大学生供需状况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扩招分享到高等教育资源。从1993年到1998年的6年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与专科)的招生人数从92.4万增加到108.4万年均增长2.8%。1999年高校招生人数骤增至275万人,随后这9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毕业生总量达到2 600万。与此同时,就业也越来越成为大学毕业生关注的焦点。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加之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7。图2-1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统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从1999年开始的我国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人数增长很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致使大学生就业势越发严峻。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是2001年毕业生人数的5倍多,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大多数企业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国内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裁员,大多数企业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内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急剧下降8。2.2 地域差异明显一提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就业目标过于集中,都想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去致使这些地方或领域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造成供需失衡,过度竞争。备受上海影响的长三角其他城市也成为大学生较为青睐的就业选择地调查中在填写/实际就业省份的8成大学生中除留在上海的23%人之外去江苏,浙江就业的人数到达了总人数的36%广东就业吸引力紧排其后32%。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部之间的显著差异,从上海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每10名中只有3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之外的地方工作而每100名毕业生中仅有6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通过对历年就业情况的统计,我们发现京津地区,宁沪杭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大学毕业生们就业的主选区域因而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显性知识失业现象严重相对而言我国的一些基层组织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大学生的比率却不足10%。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去就业,即使有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到西部的志愿者也不过万余人相对于近700万的毕业生而言根本是九牛一毛9。我国目前知识失业的表象之一是东部发达地区显性失业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大量缺少人才。但是如果真有大批的毕业生选择到这些地方就业就会降低知识失业率吗?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中西部中小城市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这些地区之所以不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甚至原有的高级人才还大量外流,原因就在于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它的使用不是毫无条件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必须有一定的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为基础。缺乏了这些必备条件,真正的人才是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的。而且,基层的管理和体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官本位思想,任人唯亲等。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有再多的大学生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量事实也证明。一些贫穷地区并不欢迎本地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即使是有些人回到家乡。也未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客观条件的限制会让选择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的大学生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进入隐性知识失业的状态,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除了我们一般所注意到的城市建设,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等等方面的差距这一表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知识失业。具有了地区差异。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知识失业在东部发达地区更多呈现出来的是拥有知识的主体失业了,显性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找到了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失业了。但这种失业一般来说都是短期的。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机会众多,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再学习或能力培养(而改变现状。其发展前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在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在小城市当中。知识失业。最主要的既不是指拥有知识的主体的失业,作为人才引进的大学生怎么会失业呢),也不是指专业知识的失业10。而是说拥有知识的主体。他所学的知识在使用中的失效或,者说是知识对个人发展前景作用的失效,这是一般大学生毕业选择留在大中城市选择留在东部地区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2.3 专业间供求不平衡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别,高校类型、地域、专业设置、性别、薪酬等因素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一是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工学、管理经济学、理学、文学的就业率分别为925、952、981、923。理、工学专业以及管理经济学的就业率比较高,而文学和法学的就业率低于样本就业率,相对较低。理、工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或就业形势优于文学、法学等其他学科。有的专业持续供大于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信息管理咨询公司麦可思公司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本科共有700多个专业,而就业困难最严重的十个专业占了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的约36%,2007年这一数据是33%;就业困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就业困难的大学生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在加强。结合对,211工程,高校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理科和工科的就业率比较高,而管理经济学专业在重点大学分析中就业率比较低,在非重点大学分析中又比较高,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专业的就业形势仍然比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形势差,文学等其他文科专业的就业率则在两类院校中都比较低。专业设置的影响作用相对最大,一般工学、理学等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优于其他专业,而且这些技术性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选择工作可以轻松的跨越到非理、工学专业,相反,文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学生就业时一般都进入到服务性行业;其次是地域和经济结构的共同作用,地区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和宏观经济政策或规定的实施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例如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11。2.4 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目前,非重点院校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所带来的就业难的原因外,还有其内在的原因,分析如下:(一)非重点院校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学历受歧视。时下,我们不难看到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考简章中明确标明学历类型只限,普通高校毕业生,或,全日制本科,等,这样的限制甚至在一些公务员招考简章中也可以看得到,非重点院校在就业时经常遭遇到这种歧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领域出现了一种歧视现象,那就是学历歧视。其主要表现在对学历类别情况进行审查,以区别对待,如用人单位规定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本科,其他类别,如函授、自考、电大等则不予录用等等。基于上述的界定,当前非重点院校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是,学历类别歧视。.(二)非重点院校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管部门鲜有为非重点院校服务的就业指导。国家没有明确各级自学考试委员会或各助学单位对非重点院校就业指导的规定,相关的主管部门也就没有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未能为非重点院校的就业构筑服务平台。缺少对非重点院校就业的指导容易造成非重点院校收集到的信息不足或是不对称,错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机会。而且自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是个被国家和社会冷落的领域,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并不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有些专业的非重点院校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自学考试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灵活的、科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机制。但是,一般认为自学考试教育长于开设文史政法专业,而弱于开设工、农、医科类等注重操作技能训练的专业。有些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存在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欠缺,从而导致现在社会对他们的不认可,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致使有些专业的毕业生要找到对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2.5 存在性别歧视近年来,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许多单位的公开招聘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歧视女性甚至排除女性的现象,多数应聘者在面试中遇到诸如,有没有男朋友,打算几年内结婚生子,之类的隐私拷问。有些单位在应聘过程中对女大学生提出种种苛刻要求,个别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注明,只限男性,不招女性成为某些单位的潜规则。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保护女大学生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顺利就业。但从现实来看,作为就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始终难以突破就业瓶颈。我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性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男女性之间分担了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往往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劳动,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社会评价和回报;而女性一直以来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处于社会分工的次要位置,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回报。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主导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性别文化。用人单位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在招聘过程中,许多单位一味降低用人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认为雇佣女性会增加单位成本,降低单位效益。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男性会有生育期、哺乳期以及与其生理特征有关的需要休假的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女性劳动者会有高于男性的额外成本,也有人成为,自然附着成本。由于这部分成本的现实存在,加上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将其社会化,事实上这部分成本就将由用人单位独自承担,无疑这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不利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许多单位将其作为对女大学生性别歧视的理由。第三章 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3.1 美国鼓励学生创业,注重培养创业精神美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分析:美国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9,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美国又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是现代就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且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整合各种资源,美国高校已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有效机制,在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减少人为失业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有效和完善的服务体系。1人本化的就业服务观念体系1953年,萨帕(Super)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首次将发展的观念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美国高校已形成,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该模式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为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发展式,指导模式为特点,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将就业指导视作一个促进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认为就业服务不仅仅要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是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种理念提升。在这种就业服务理念支配下,就业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2拓展型的就业服务过程体系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并将就业服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紧密结合。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职业生涯贯通起来。以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仅限在校期间,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利用测试软件等帮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为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丰富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直接感受;第四年向毕业生传授求职要领,强化面试等求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需求信息。现阶段美国高校就业服务的时限得到了拓展,延伸到在读就业前就业后,形成了一体化的过程。而且美国高校的就业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在校生,已毕业的校友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获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学校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就业的参考依据。3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方法体系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是集服务、管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多元化活动方式,重视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相关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服务。就业服务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入学初期,就业中心就通过SDS、SCH、HVIP等测试工具帮助学生对自身兴趣、潜能等做出评价,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学生就业阶段,一是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发展前途和意义的职业;二是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如正确填写求职表格,制定标准的求职材料,谋划求职的策略等;三是通过模拟方式,掌握面试中的交谈艺术等。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就业指导也得到普遍实施,产生了各种电脑生涯辅导系统,学生可通过电脑接受职业信息、教育和训练机构以及在线心理测试、在线咨询等服务。4专业型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均设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门服务的组织机构,并对该机构给予了充足的的经费投入,即按在校生学费的5给予拨款。充足的经费为专业型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配备整齐,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数量上,一般按照学生人数1200的比例配置,且岗位分工明确,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就业指导人员一般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且经过考试达标、获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美国高校还聘请经验丰富的各行业专家做就业指导顾问。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几位职业顾问是律师,政治学院的几位顾问曾是政府官员,教育学院聘请的顾问则是教育学家,专业型、专家型的就业指导队伍保证了就业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美国的职业咨询业非常发达,为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指导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5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体系美国大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如在专业设置方面,美国高校明确把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服务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社会所需专业,特别是开设满足当前跨专业人才需要的交叉专业,交叉专业不仅提升与改造了传统专业,还使得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倍受企业的欢迎和推崇。目标的改进提供依据。还可以通过各地的校友联谊会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进行就业指导3.2 日本致力于创造工作岗位,同时提高学生就业兴趣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是自由就业制度,政府和高校不负责安排毕业生的工作,但政府、高校、社会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由于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毕业后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一般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相对就业容易,而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是相当难的。日本各高校和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卓有成效的就业管理体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加速我国毕业生就业相关制度的改革,形成良好的就业秩序,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就业机构健全,教师素质精良首先,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专门化,直接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日本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就业科、就业部或就职委员会,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机构往往与各大企业、公司或政府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善于向一些潜在的用人单推荐本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系统而又完善,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精良。日本强调就业指导人员要有5种能力,即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就业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独立的自修能力。2实施全程指导,实际效果显著日本能够很好的解决其,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被有意识地灌输与就业相关的知识,进行职业教育,关注就业市场,了解社会的需要,在学业生涯过程中牢固地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日本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很客观的评价自己从实际出发择业,不会盲目的一味追求高薪职业。日本高校的就业机构从宏观上看,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行政机构,其承担着与就业有关的服务咨询和研究功能,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就业已经内化为大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甚至学生毕业以后都在持续进行着。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任务和特点,制定不同内容的指导方案,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就业指导。3.日本各大学虽然就业指导机构不尽相同,但都注重对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在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中,单独设立了为个别学生辅导用的相谈室,为学生服务。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与辅导教师面谈,或者通过网络把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履历表、求职信发给辅导老师,辅导老师会在两个工作日内提出修改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通过对学生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逐一分析每一个毕业生的个性是否适合所选择的职业,并通过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扬长避短,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技巧培训服务全面而周到,如举办公务员、秘书、文书、贸易实务、会计、教师及海外留学、海外求职、到外企就业等方面的培训和各种职业资格讲座,有的学校开展应聘时的笔试指导、心理测试与训练、模拟招聘面试训练等,甚至开展45次模拟过程训练,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被注意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巧。4.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施了大学生就业体验制度。1997年9月,日本文部省、通商产业省、劳动省联合发表关于推进体验式就业的基本思考,明确了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把对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院校切实开展体验式就业的重要依据。所谓体验式就业制就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由企业等提供的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就业体验的制度。体验式就业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体现并实践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从各自的职责出发,以体验式就业为契机,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学教育与职业社会的融合,促使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能力的形成,改革和完善了现行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后备人力资源。5信息渠道畅通,咨询市场成熟日本的就业指导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用人单位,其效果主要通过就业率来衡量。信息的主要形式有:网络、有关就业的出版物、报纸刊登广告、用人单位举办各种各样的说明会。另外,日本社会的职业咨询市场已经十分成熟,各种职业介绍、人才中介、人才测评和职业培训、资格认证、就业咨询等与就业相关的中介咨询服务企业比比皆是。职介所还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了庞大的用人单位空职信息和求职者信息平台,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也奠定了职介所在职场中的地位。3.3 其他国家实施的有效对策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和内容:很多国家都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发展、培养人的过程,他们的就业指导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职业指导师帮助大学生不断发展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职学校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1.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且大量投入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协调下,各部门积极行动协调工作;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美国有很多非赢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它们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吸纳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会员,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计划并为之提供优秀人选,对就业市场的现状、职业发展前景、求职和招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服务。而且美国劳工部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十年的就业环境和各行业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式,每两年微调一次,并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又如日本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毕业生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为之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大学生如若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中心就为其组织培训并安排各种实习活动,再对其进行求职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以增强他们推销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的信心。此外,还有如日本的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人才介绍事业协会、人才派遣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不但解决了学校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让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紧密结合。2.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个性化国外学校很注重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除了常规的专业和学科分类外,更多的是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工作。在德国,从入学起,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 test)、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并结合学生职业意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指导,如果对职业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学生合理,报价,并面授谈判技巧;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学会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健康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3.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科学化首先,国外的职业指导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数据来说话。在进行职业诊断时候很多国家采用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积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提前开展测评服务,测试与职业相关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明确自己,正确估价自己,而后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根据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其次,注重对职业前景的科学预测和分析,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岗位。4.校内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紧密国外大学指导课程,从入学开始就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体现在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和预期的职业。整个大学期间,学校有很多教学组织方式:单元教学、教学模拟、主题设计等,将学科、课程建设与职业指导相互渗透;就业指导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择业技巧和准则等。就业指导形式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毕业后,毕业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众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接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学校还注重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参考。大学生作为知识和技能素质较高的群体,自然得到各国的重视,在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方面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规定。包括供给促进政策和需求促进政策两方面。在供给促进政策方面,一是注重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提高是国家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与学校共同致力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贯穿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阶段,包括消费科学教育、进入劳工市场的准备工作、职业教育等,以获取、保持和提升劳动技能。加拿大大学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的综合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解决问题技能),政府提供核心资助以使大学能继续开发所有学科领域毕业生所需要的技能组合。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是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着重提高学生适应素质。其主要特点是,大学、企业界、劳动局的全方位合作;大学里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学生专业。5.开展创业教育国外就业指导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深度交谈,培养学生自我创造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而且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他们认为: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很重要,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在德国失业人数超过400万的大背景下,德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他们面临的失业风险较小。德国联邦劳工局下属的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发现,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德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劳动力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德国目前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和一般服务性领域工作岗位减少,研发、管理、咨询和教育领域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因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一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德国人口总数下降,导致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相对比较紧缺,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6.国外职业规划教育 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将就业力培养融入大学生涯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国外职业规划教育开展较早,至今已比较成熟。特别是在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逐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近几年来,国内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改变以往单纯的信息发布和只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引,开始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从刚进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实行。同时,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始介入高校教育,知名企业家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其实现方案。大学生需要有一个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踏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其他兴趣和爱好,进行不断调整,最终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第四章 形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4.1 社会因素4.1.1 金融危机使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劳动力市场紧缩。首先,金融危机不但造成银行、证劵、保险、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业大幅萎缩,人员需求下降,而且蔓延到汽车、房地产、制造业等,社会在岗人员收入减少,服务业用人量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有可能增加70120万个就业机会,而我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GDP增长减缓,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减少。其次,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再次,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有,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形势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就业冲击同样无法避免。处在国国际金融危机最前沿的中国金融行业所遭受到的就业冲击也最为严重。与国际贸易相关行业的就业同样也会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经济衰退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大大降低,因而导致了我国外贸行业的萎缩并引发就业需求也有大幅下降。日前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看,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新质生产力助力基层减负
- 2025年口腔科龋齿填充材料选择技术试题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运动医学常见运动损伤急救护理测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肿瘤病理肿瘤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脑卒中患者日常护理知识检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低碳钢拉伸曲线
- 民族大团结微课课件
- 2025年体育医学康复器械操作实验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医学教育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健康管理学慢性病患者管理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商务活动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肩袖关节病修复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监理设计成果评估报告
- 风电公司风电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 旅游集团营销管理制度
- 劳务公司内控管理制度
- (高清版)DB62∕T 1158-2023 松针小卷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辣椒采摘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和答案
- 社群运营积分活动方案
- ISO37301:2021合规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一整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