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篇一: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学习践行十八大 青春奉献闪光彩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智121班团支部 2013年2月19日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燕赵文化,我班特举办了这次探寻民俗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对自己家乡独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了解,并且做出了介绍和。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身为大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家乡民俗文化,并在活动中真正接受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色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高洛古乐现有“奏”乐曲80首、“打”乐曲10首、“唱”乐曲15首。高洛古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二)、民俗风情 1.春节 在保定的许多农村里有着这样的习俗,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去家里亲人的墓地旁燃放烟花炮竹,而且还会烧一些冥钱。这个习俗叫“请家”意思就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将去世的亲人接到家里与家人团聚。还有每到立春的前一天家里就会找出一些红色的布料,然后将它们剪成葫芦的形状,家里每个小孩子的衣服上会被贴上一个葫芦,然后家里的窗户和门上也会贴上,人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过年贴对联分为红对联和蓝对联两种,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么要忌贴红对联,因为贴红对联是对死者的不敬,于是就用蓝对联代替,他代表了对死去亲人的缅怀与哀悼。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家中并无丧事的话就贴红对联。 2.龙抬头保定流传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传说二月二是主管降雨的龙王露头的日子,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在这天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保定市西南郊有座专为龙王建造的龙潭庙。据清同治年版清苑县志载,龙潭庙为北宋元佑年间萧德修。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举行热闹的龙潭庙会,为保定两大庙会之 一。这一天,人们有吃煎饼和炸食的习俗,炸食的形状很像龙体。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扎伤龙眼。 二月二这天有个特色活动即“插小鸡“。在二月二来临之前用秫秸(甘蔗的一种)皮扎成小鸡的形状,在二月初一晚上插在自家的门窗上面。取鸡吃毒虫之意,借秫秸皮的小鸡来驱逐毒虫。要插到二月二晚上再取下来。据说这样一年家里都不会有蝎子,蟑螂等虫子。 3.保定敬老健身节 长寿之城保定,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都是如此,保定人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为了纪念保定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活动,每年由保定市人民政府组织民间自愿参加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于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保定市召开,这是保定独有的节日。 4.回娘家 保定有新娘“回门”的风俗。回门就是回娘家。新娘要在出嫁的第三天(单日成亲则第二或第四天,回门选双日表示成双成对),带上礼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探望双亲。在这天,娘家的嫂子们要与新姑爷戏耍,小辈则藏新姑爷的东西要喜钱,丈母娘则让女儿回婆家时给新女婿带好吃的。回到新郎家后,新娘由婆家的妇女领着到同族的长辈家行礼,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也送给新娘一些礼物和喜钱,显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照。 在回门后的第十日,新娘的父亲会接新娘回家住七天,七天结束后再由新娘的母亲的母亲把新娘送回夫家。 5.烤柏冰 烤柏冰即烤柏树枝。是指在正月十六的下午,很多人会去太子庵(山名)的庙上拜佛,然后折很多柏树回家。晚上的时候会好多人聚在一起烤柏树枝,也可以把家里的扫把仍进去一起烤。烤的时候要烤遍全身,这样就能百病不是生。烤柏冰就是取考柏病的谐音,据说在正月十六这天烤了柏冰就会一年身体健健康康。 (三)、历史景观 1.直隶总督署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冉庄地道遗址 地理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位于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篇二:家乡民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宁晋县牌坊文化状况调研 实践时间:2015年8月1日8月10日 实践地点: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及周边地区 调研人员:苏朝阳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我儿时就听过一则民谣:赵州的桥,顺德府的墙,宁晋县的好牌坊。初听时不觉得,现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家乡宁晋县城又名凤凰镇,根据凤凰来仪的印象,设计了宁晋城。至今依然是凤凰展翅的布局。唐代科举以来,宁晋县共出了九十名进士,一名状元。两平方公里的小城,分布着三十座牌坊。全县有名有姓牌坊一百二十座,几乎抵上半个北京城,(北京城有三百座)素有“北京看楼房,宁晋看牌坊”之称。牌坊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人物的见证。所以我特地选择了家乡的牌坊文化作为假期实践调研对象以展示宁晋的悠久历史、人杰地灵与文化兴盛。 二、问卷分析及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一共回收了84份,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84%。经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宁晋县过去是牌坊县,宁晋县城是牌坊城,素有“北京看楼房,宁晋看牌坊”之称。旧城中原来只有一纵二横三条街,在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圈内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如此密集排列的牌坊世所罕见。宁晋牌坊从材质上可分为木柱坊、木瓦结构坊、木石结构坊、石坊及当代钢筋水泥五种。从表意方面大致分八类:官爵坊、科第坊、诰敕旌表坊、旌表善举坊、孝贤贞烈坊、府衙寺庙坊、为某种历史事件建坊、墓地坊。但现在不足20座,且大部分为现代所建。远古木筑牌楼因经不起风化,早已被史尘所淹没。唐宋前的木瓦牌坊和砖木牌坊也都荡然无存,毁没原因待考。明清时代的牌坊在三次大劫难中毁损。几朝文化古迹就此歼灭,给后人留下不可弥补的损失。痛定思痛,追悔莫及,失去牌坊,宁晋好像失去了历史干巴巴没了生气。失去牌坊,宁晋失去了一次发展旅游,带动商机的条件。有一些东西往往人们失去后才知道去珍惜。1986年宁纺建起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木结构新牌坊。围观者人山人海,欢呼雀跃,看到了宁晋牌坊复兴的希望。然后又接二连三地在生活小区建起了仁居坊、和居坊、怡园坊。1991年建成了冲天式四柱三间三楼大牌坊,气势恢宏,美轮美奂。随后振兴的先进单位又建立了大量的牌坊。如今宁晋又有了几十座新牌坊,一道壮丽的风景,凤凰又飞起来了。过去牌坊的消失让人心痛,今天牌坊的新建则让人欣慰。宁晋想要建设成一个特色城市,标志是文化元素。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城市就没有活力、没有灵气。宁晋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传承文脉、塑造特色、彰显魅力。延续城的“记忆”,让人能记得历史,记得住乡愁,依托宁晋牌坊文化,让人们了解宁晋、走进宁晋、结缘宁晋。才能让我们的家乡宁晋再次成为那个悠久历史、人杰地灵、文化兴盛的凤凰城。 三、实践感言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了西方文化对人们的冲击,我向人们调查时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牌坊是什么。我指着身旁的建筑时才恍然大悟说原来这就是牌坊!只有老人才知道牌坊,还不厌其烦的说哪里有牌坊,每个牌坊有什么意义。我家乡的文化在流失,中国的文化在被人遗忘。古人都知道,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然而中国,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在自己一点点地消灭!后果可想而知。大到一国,小到一城都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而牌坊文化,是宁晋名片重要的一部分,是老一代儿时的记忆,更是宁晋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政府需要加大力度保护,重建牌坊文化。历史的保护需要多方合作,这不是单纯留住宁晋的过去,更是为未来打下坚实的现在,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事物不会归来。政府、房地产商、市民共同参与,拉近与文物的距离,为自己、更为子孙,保护好仅存的牌坊文化。我爱我的家乡,祝愿家乡的明天城美、水美、人更美。 附录:调查问卷 宁晋县牌坊文化调研问卷 一、你知道什么是牌坊吗?( ) A、知道 B、不知道 二、你知道牌坊是什么形状吗?( ) A、与凯旋门类似B、与鸟居类似C与牌楼类似 三、你知道牌坊有什么作用吗?( ) A、彰显功德 B、区分内外C、庆祝胜利 四、你认为牌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A、有必要 B、没必要 五、牌坊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 A、中国的 B、外国的 六、你知道宁晋有多少座牌坊_。 七、请写出你对牌坊的态度。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篇三: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文化学院151班 陈柯欣 为充分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2015年12月20日我对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美食莜面进行了调查。 ? 莜面的简介: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再经过精细制作而成的食品,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和药物成分,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功效,同时可以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 ? 产地:乌兰察布市 ? 历史典故:听这里的老人们和家人的述说,在汉武帝时期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无法继续。而汉军屡战屡败,粮食供应困难。所以汉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在当时的河套地区大量种植这种粮食供军所需,此粮食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便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 ? 生产制作:莜面的制作讲究“三生三熟”,莜面收割脱粒为“一生”,将麦粒倒入锅中翻炒至黄熟为“而熟”;将炒熟的麦粒磨成面粉为“二生”,再用开水来和面为“二熟”;趁热将和好的面捏搓成所需的样子为“三生”,最后将其放入笼屉中蒸熟为“三熟”。 ? 食用方法:莜面有蒸、炸、氽、烙、炒五大系列,共有数十个品种,在我家乡这边普遍以蒸为主,常见的蒸莜面有窝窝、鱼鱼、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多。制作莜面的手法有搓、推、擀、卷。像我家乡这边一般要把蒸好的莜面配上自己调制的汤,冬季陪热汤,夏季可凉拌,十分美味。 饮食是人和动物的本能需求,但人类的饮食被赋予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创造了丰富的食物和文明的饮食习惯,并使饮食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而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无论是饮食的原料、烹饪的技术,还是饮食民俗、饮食文艺都趋于多样化、通俗化。中华饮食文化可算是一支独秀,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相比更胜一筹,首先,因为中华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地域性极强,更为丰富。就像我家乡的传统美食莜面,从汉代开始食用一直流传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个地方被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