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渠强夯施工技术方案.doc_第1页
总干渠强夯施工技术方案.doc_第2页
总干渠强夯施工技术方案.doc_第3页
总干渠强夯施工技术方案.doc_第4页
总干渠强夯施工技术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沙河黄河南(委托建管项目)X段第X施工标段合同编号: 强夯施工方案批准: 审核: 编制: X集团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A段A标项目经理部二OXX年X月X日目 录一、编制说明及依据1二、工程概况及技术要求1三、工程地质情况2四、施工准备4五、施工方案5六、质量保证措施8七、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9强夯施工方案一、编制说明及依据1、 编制说明按照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要求,根据我标段现场施工情况,结合我部投入设备、人员、技术力量及强夯试验成果编制本方案,以满足施工需要,确保安全、高质、高效完成强夯施工任务。2、 编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强夯试验成果总结AS标2010技案84号A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潮河段渠道饱和砂土地液化强夯、重夯、挤密砂石桩地基处理技术要求潮河段201002号设计通知二、工程概况及技术要求1、 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A河段A标设计桩号为SH(3)14+500SH(3)2+500,标段全长8km。渠底板主要位于中壤土中,渠坡主要由细砂、重砂壤土和中壤土构成。其中在桩号SH(3)14+575SH(3)17+680(全长3105m)、SH(3)19+420SH(3)19+720(全长300m)、SH(3)11+870SH(3)12+500(全长630m)共计4035m的渠道两侧,需要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区的地质情况为:重砂壤土、细砂土质不均,具弱中等透水性,重砂壤土具地震液化潜势2、 设计要求及参数强夯单击夯击能2000kNm,锤重20t,底面直径2.5m,落距10m;夯击击数及遍数:设计采取10击4遍,第一遍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中距6.5m,第二、三遍夯点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布置,第四遍满堂布置,最后一遍夯锤落距可降低至46m。强夯单击夯击能3000kNm,锤重20t,底面直径2.5m,落距15m;夯击击数及遍数:设计采取10击4遍,第一遍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中距6.5m,第二、三遍夯点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布置,第四遍满堂布置,最后一遍夯锤落距可降低至46m。设计夯点布置如下图: 第一遍夯点用空心圆表示;第二遍夯点用实心圆表示;第三遍夯点用十字圆表示,第四遍满堂布置。三、工程地质情况桩号SH(3)14+500SH(3)15+080 为粘砂多层结构,以挖方为主,局部为半挖半填,挖方深度一般910.5m。渠底板主要位于中壤土中,渠坡主要由细砂、重砂壤土和中壤土构成。重砂壤土、细砂土质不均,具弱中等透水性,重砂壤土具地震液化潜势,强夯时地表清基0.30.5m。地下水位高于渠底板,临近渠道设计水位,施工时存在排水问题及细砂、砂壤土在外水压力下渗透破坏问题,运行时存在渗漏和地震液化问题。该段地层岩性特征:细砂(eolQ24)中密状。重砂壤土(alQ14):多呈可塑状,多具中等压缩性。细砂(alQ3): 中密。中壤土(alQ3):可塑软塑状,多具中等压缩性。重粉质壤土(dlplQ2):多呈可塑状,多具中等压缩性。桩号SH(3)6+080SH(3)8+770 为粘性土均一结构,以半挖半填为主,挖方深度一般6.09.0m,最大挖深13m左右。渠底板一般位于重砂壤土(alQ3)中,渠坡主要由重砂壤土、黄土状轻、中壤土构成。重砂壤土(alQ4)厚2.04.6m,弱透水,粉砂(eolQ4)和细砂(alQ4)透镜体为中等透水层,上述土层均为中等液化;重砂壤土(alQ3)厚2.810.0m,土质不均,夹细砂、轻壤土透镜体。桩号SH(3)167+250之前砂壤土及其后粉砂(Q4)为中等液化,作为填土地基的砂壤土厚度较小。桩号SH(3)18+770SH(3)12+500 为砂性土均一结构,以挖方为主,部分为半挖半填,挖方深度7.013.0m。渠底板多位于细砂和重砂壤土中,局部位于黄土状中壤土顶部,渠坡主要由细砂和重砂壤土构成。细砂(alQ4)厚3.011.6m,中等透水,土质不均,存在地震液化潜势;重砂壤土厚2.09.0m,弱中等透水,土质不均,夹细砂、黄土状轻壤土透镜体。边坡岩性不均,以砂土为主,稳定性较差。渠底岩性不均一,强度有差异,存在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地下水位多高于渠底,部分在渠底上2.05.0m,施工时存在排水问题及细砂、砂壤土在外水压力下渗透破坏问题,运行时存在渗漏和地震液化问题,采取降排水、防渗衬砌及抗液化处理措施等。施工中注意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质问题。渠线穿越砂丘、砂地地貌单元,施工时存在老砂丘、砂地复活及新砂丘、砂地生成问题,运行时存在风砂淤积渠道问题。该段地层岩性特征:细砂(eolQ24 ):松散状。细砂(alQ14 ):稍密状。黄土状中壤土(alQ4):多呈硬塑状;标贯击数519击,平均10击,属硬土。重砂壤土(alQ3):多呈可塑状;压缩系数平均值0.165MPa-1,多具中等压缩性。黄土状轻壤土(alQ3):多呈可塑状,多具中等压缩性。黄土状中壤土(alQ3):多呈可塑状;压缩系数平均值0.167MPa-1,多具中等压缩性。重粉质壤土(dlplQ2):多呈可塑状,多具中等压缩性。由于地下水具动态变化特征,水位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大。四、施工准备1、 设备准备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采用圆形,重量20T,并设2个排气孔,孔径为250mm。起重机械:选用50t的履带式起重机,以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并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装载机、推土机: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用。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仪等设备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测量仪器:GPS、水准仪2、 人员准备施工人员表序号工 种人数备注1施工负责人1负责全面施工组织协调工作2施工技术员12负责施工现场技术工作4实验人员3负责实验工作5测量人员12负责测量工作6机械操作人员12机械设备的操作及维修保养7安全员12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8施工配合人员24配合现场施工作业3、 技术准备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施工前进行测量放样、报验、复测等工作。五、施工方案(一)施工工艺流程1、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质量检验、场地平整、测量高程点夯夯点施工点夯夯点放样测量场地高程区段定位质量检验、场地平整、测量高程满夯施工放满夯范围线夯后检测7天消散期满后重复13遍夯2、场地高程测量在强夯施工前,对原地面进行测量,然后用推土机进行场地整平。3、夯点放样放样用GPS和钢尺依据区块定位桩实施。通过夯点放样,预先在场地上标定出每遍主夯点,在每一遍主夯点施工前,在强夯区内用白灰放测直径等于夯锤直径的圆形点位,圆心即为夯点中心,圆心撒上白灰,作为夯锤找点的标志。4、主夯点作业主夯点施工是一个基本作业程序的重复循环过程。夯锤重量为20吨,3000KN.m区落距15m, 2000KN.m区落距10m,施工中根据锤重及时调整落距(夯锤落距应为从吊起的夯锤底部至地面的距离),夯锤脱落由自动脱钩器控制,每击夯沉量通过测记锤顶高度变化来计算,由专门记录员用水准仪、水准尺测读,逐击记录并随即计算出夯沉量,当夯击次数和夯沉量满足停夯标准时即发出指令,进行下一个主夯点的循环作业。在强夯施工中,为保证夯锤夯击位置准确,每一夯击点要进行夯锤试放,试放位置准确后才可起高夯击。第一遍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差满足要求后,移至下一夯点,若夯坑深度过大引起起锤困难或出水则在夯击过程中适当回填石渣,第二、三遍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差满足要求后,移至下一夯点。根据试验成果分析,点夯两遍间隔为7天消散期。点夯作业程序参见如下程序框图。核验夯锤重量、标定夯击落距夯机就位对点稳锤测记夯前锤顶高度读数起锤夯击测记夯后锤顶高度读数本点是否满足停夯标准本遍夯点是否全部完成转入下一夯点主夯点作业程序图否 是5、满夯作业第四遍满夯,夯锤重量为20吨,初次选择夯击落距为46米(夯锤落距为从吊起的夯锤底部至地面的距离),满夯施工前先在场地上标明满夯施工边线,并保证夯锤印搭接部分不小于锤底面积的1/31/5,不出现漏空或少击现象。夯锤起升至控制高度,由自动脱钩器控制落钩。6、施工步骤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夯击;2) 在施工现场范围内布放夯点。3) 夯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4) 测量夯前锤顶标高。5) 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夯锤脱钩自由落下后,测量锤顶高度,计出夯沉量并记录夯击次数,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将坑底整平。6) 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7) 重复3) 6)步骤,直到完成主夯点施工。8) 推平夯坑,测量场地标高。9) 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按上述步骤完成满夯施工,满夯单点夯击不少于2击,夯锤印搭接部分不小于锤底面积的1/31/5;满夯完后间歇期满后检测。(二)施工操作要点1、强夯施工前,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2、对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为避免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的影响,施工前开挖减震沟防振;减振沟挖深3.0m,底宽1.0m。3、清理平整场地:平整的范围不小于施工图标定的范围,且大于堤脚轮廓线不小于3m范围,并完全清除表层的腐质土层。预先估计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平均地面变形量,并以此确定地面高程,然后平整施工场地,局部高程不足部位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筑材料填筑到估算高程,经整平后进行强夯施工。4、地下水位较高或土壤含水量较大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铺垫砂石等必要的措施,且强夯完成后必须将砂石垫层彻底清除。5、强夯施工过程中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开夯前检查夯锤重、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及时纠正;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备以后对强夯效果进行评定。六、质量保证措施1、组织测量人员在施工现场交接好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并实地复测、计算、检查无误。2、对每设计段进行测量放样,钉出明显标志,确保设计尺寸。3、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施工中的工序技术标准,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4、严格按技术规范、设计要求和有关施工操作规程,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各工种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5、积极配合业主、监理单位工作,切实做好“三检”制度,做好质量检查。6、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到安全、文明生产。7、准确量测夯锤提升高度,确保夯击能达到设计要求。夯击时,对准夯点位置。8、做到夯沉量数据记录的及时准确,按单次夯沉量和总夯沉量控制夯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9、主要质量控制项目夯击能不小于设计要求;点位偏差小于5cm;最后一遍夯印搭接不小于1/2;强夯各遍夯击间隔不小于7 天;夯点间距偏差小于50mm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0mm或总沉降量1.8m或总夯击次数12击夯锤倾斜度30七、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一)、安全措施1、每个施工面设一名安全员现场监督施工安全,施工前由安全人员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人与接受交底人在安全交底表上签字,确保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安全注意事项。2、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凡患有高血压及视力不清等症的人员不得进行机上作业。3、作业区四周拉设警戒线,现场设立安全警示标牌注明责任人、安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4、与现有道路交叉区段施工时,有专人在路口指挥交通,疏导过往车辆与行人。5、夯锤起吊后吊臂和夯锤下15m内不得站人,非工作人员远离夯击点30m以外。6、测量夯点锤顶高程、挂脱钩器时时,机械必须处于制动状态,确认测量、挂钩人员远离15m后,方可起吊夯锤。(二)、安全技术操作要求:1) 负责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技术熟悉,有操作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打夯机行驶和工作场地保持平坦坚实,并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不小于20m。2) 操作时不得穿拖鞋,装卸夯锤时有专人员指挥,必须按安全规定操作。打夯机旋转半径内不得有人员停留。3) 打夯机启动前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各安全保护装置和指示仪表齐全完好。 、钢丝绳及连接部位符合规定。 、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及冷却水添加充足。 、各连接件无松动 4) 启动前,将各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手制动器锁死,并按照发动机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 启动后,怠速运转,观察各仪表指示值,运转正常后接合液压泵,待压力达到规定值,油温超过30时,方可开始作业。 6) 起重臂伸缩时,按规定程序进行,在伸臂的同时相应下降吊钩。当限制器发出警报时,立即停止伸臂。起重臂缩回时,仰角不宜太小。 7) 伸出起重臂后,出现前节臂杆的长度大于后节臂杆的长度时,必须进行调整,消除不正常情况后,方可进行作业。 8) 起重臂伸出后,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