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doc_第1页
03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doc_第2页
03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doc_第3页
03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doc_第4页
03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一)职业倦怠与班级管理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 课堂氛围(即环境)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密切相关,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产生的。总的来说积极的互动会促进并强化教师的努力。学生的纪律问题、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不好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辱骂甚至动手打人,都是教师产生压力的重要来源。 课堂问题行为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头疼问题。课堂上,教师如果不重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不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和调控,问题行为会不断蔓延,会诱发出许多其他的问题行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往往是消极的、负面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程度上也具有差异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表现为:大声说话、睡觉、吃零食、看杂书、小动作、侮辱同学、不与老师配合等。 不仅差生、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会有问题行为。只是他们在数量多少、发生频率和程度轻重等方面不同而已。 这些行为大多是社会大环境折射的结果。 21世纪,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较之十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的中小学生追求民主。他们比起过去的学生有一定的主见,不会人云亦云;在行动上不循规蹈矩,不再事事照办。他们敢提意见,有独立见解,但是纪律观念比较差,责任心也相对不强。 处理课题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干扰,也会使教师产生不良心理体验,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既是对教师权威的漠视,也是不尊重教师的体现。两种学生行为导致教师倦怠,第一种是不尊重教师及其他学生;第二种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失败和考试失败。研究表明,处理课堂中制造混乱行为的学生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当课堂上的风气恶化时,教师通常会产生情感衰竭,对学生、教学事业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消极。现在的班级规模逐步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班级纪律的管理难度。鉴于逐步增长的班级规模,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对教师辱骂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把学生的纪律问题看成是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源不足为奇。 1979 年美国教育协会( 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 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弗瑞德曼与法伯在 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 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的纪律、态度和陋习与教师倦怠密切相关。最近的以 1024 名尼日利亚教师和 710 名马耳他教师为样本的研究以及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一个在爱尔兰的北部,另一个在加拿大,发现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消极是教师在课堂上感到有压力的主要原因。同样,一个以 5000 多名美国和加拿大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揭示 63 % 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纪律问题是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最有压力的问题。实际上,马耳他、瑞士、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巴巴多斯和美国的研究结果都明确证实学生的纪律问题对教师的幸福有不好的影响。 最后,依据以 545 名马耳他高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报告不良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对年轻教师的影响大于对年长教师。在以 444 名巴巴多斯的高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中,发现不良的课堂氛围对女性教师的影响大于男性教师。学生行为上的长期问题是导致教师倦怠的因素。课堂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对教师成功是很重要的。当缺少这些技能时,教师们只得和学生的纪律问题作战。教师把好的纪律看作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纪律成为一个持久问题时,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班级的能力产生怀疑。尽管他们想改善情况,他们却没有能力恢复他们认为的令人满意的学习环境。除非给他们提供一些从混乱的班级中解脱出来的机会,或者帮助他们改善有关纪律问题的实践,否则,倦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矛盾是必然的,恼人的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学生之间的争执,和家长之间的对抗,与同事之间的争论都是时有发生的。矛盾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但是,矛盾的结果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要看怎么处理了。那些知道怎样成功地应付和解决矛盾的教师们会面临更小的压力,而且能使潜在的有破坏性的情况转变为建设性的、积极的结果。 应对训练 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 Put-nam )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 “ 过渡 ” 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 在遵循课堂组织艺术的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基础上,可以采取例如以下的技巧: 目光交流法 目光交流可以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影响 教学效果。恰当目光的运用可以为教学服务。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一可使学生情绪安定,二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表情感染法 面部表情传达了交际中的大部分非言语信息。教师的表情是学生关注的目标。学生不时 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表情自然,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二要充满自信,使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精神;三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任。 兴趣激发法 课堂中难得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 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一段故事,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果。 设疑法 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巧妙的设疑是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置一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使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设置疑问需教师的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影响学生思维。 停顿吸引法 由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较混乱时,教师可采取突然停止讲课,等学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乱教学思维。 激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是对某个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大家的激励,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成功时的赞扬,能使学生激发继续向上的欲望;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激励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信心,激起学习欲望。 语言表达法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课堂组合教学的关键。语言的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讲解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会使学生获得系统而清晰的概念;语言的准确、简明扼要是组织教学的基础,这样才能使人听着舒服、爱听;善于例证、形象比喻,适当引用一些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等是用语言组织教学的技巧。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怏然,同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恰当的使用语气,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含蓄,于沿用的委婉,耐人询问,让学生在咀嚼和思维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暗示法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恰当的运用暗示法,可是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如当学生遇到难题缺少自信时,教师语言暗示“你能够做出”,激发出学生刻苦钻研;若课上某些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的眼色或手势暗示可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暗示给予学生自尊,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二)应对课堂问题行为对于一贯多动的学生,要改变其多动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和调节的过程。通常多动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学习成绩较差,又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智力不如别人,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愈发散漫失控。但是,这种多动的学生与多动症儿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患多动症的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仅是多动的学生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够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他们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另外,多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儿童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课堂上多动这种问题行为的形成,从学校教育实践中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好动,不认真听课,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这是一种行为习惯上的偏差。鉴于多动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想改变他们多动的坏习惯,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笨”,而且多动的毛病是可以改变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从主观思想上与教师达成一致。案例中,教师从谈心开始,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赖。然后,教师以一种帮助朋友克服困难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放粉笔头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 应对训练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是,一旦这种天性演变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坏习惯,就会变成一种多动的问题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动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力低下而引起的课堂注意不集中,好动,注意力严重分散,因此无法认真听课,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一般经常使用的终止问题行为的方法如下: 信号暗示。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个同学表现不好,东张西望、坐立不安,用信号暗示比较方便,如突然停顿、走进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可以不影响正常讲课。 使用幽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容易下降,产生问题行为,这时教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提示学生。 创设情境。针对个别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 有意忽视。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学生反倒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转移注意。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如果当面直接制止,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或产生后遗症。这时可运用比喻、声东击西加以暗示,使之转移注意,从而停止其问题行为。 移除媒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不相干的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玩具等,教师可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正面批评。如果上述各种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么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错误,制止其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利用惩罚。对于个别比较严重又难以制止的多动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如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制止问题的作用;如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因此,必须慎用惩罚,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 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约定,其实是一种暗示和提醒的手段。通过这个暗示和提醒,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已经开始有了转变的欲望。事实上,暗示与提醒要比课堂上的批评效果更好。试想一下,当学生在课堂上又出现多动的问题行为时,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态度干预和批评,必然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而且对问题学生来说,只是威慑于教师的严厉指责,可能有几分钟被迫听课,但是几分钟之后往往又会重蹈覆辙。这就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碰到的所谓“无可救药”的状态。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一种婉转的方法,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掌握课堂控制策略有了良好的课堂管理,孩子们就可以在心里绘制出一幅清晰的画卷,了解如今发生了些什么,要求他们做些什么;还认清自己的行为方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良好和不良的行为都囊括在内。此外还让教师得以更加明白地思考自己的工作,更精确地弄清自己教学中的全套本领之中那些成功与不成功的对策,如果看来有必要的话,再进行改动。虽然良好的课堂管理有着如此效用,但它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如下:准时 。课堂内的许多纪律问时都是由于教师迟迟没到,或者学生们已经进入教室之后,教师还在忙于整理仪器设备造成的。教师准时开课,就不会给学生们机会违反纪律,也显示出即将讲授的这堂课的重要性。准时下课也同样重要。拖堂只会招致学生们内心的敌意,而且此时通常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教学效果通常会降至最低程度。如果教师做不到准时上下课,却反而要求学生准时的话,他的要求的威力肯定因此大打折扣。备课充分 。这里指的不仅是准备教材之类的课堂上的主要内容,也指那些常常为教师所忽略的次要工作。一台正常运转的教学仪器、足够用的粉笔、装满胶水的瓶子以及电量充足的电视,所有这些准备都有助于避免课堂中的紧急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会直接招致全班学生开怀大笑。教师备课充分就和准时上下课一样,势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这样的概念:这位教师讲求效率,绝对有本领行之有效地控制学习环境里的一切。保证遵守诺言 。如果教师答应帮助学生做什么事,或者许诺全班学生可以享受某种乐趣,那么这个诺言必需具有可行性,同时必须付诸实施。自毁承诺(往往遭到学生们理直气壮、窃窃私语的抱怨)自然会招致不满,同时很难再鼓励孩子们对教师遵守诺言了。这样教师在课堂秩序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往往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效果。有一些普遍被教师采用的控制策略,在不能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往往并不能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例如:惩罚。从轻度的惩罚,如罚站,到重度的惩罚,如殴打学生;从体罚到心罚,教师均要采取审慎态度。一般来说,惩罚收效会比较快,但是惩罚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是事前无法想象的。正如事例中所提到的 傅老师,一时冲动的后果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的伤害,而且也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相反,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任何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对自己成绩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自己提高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有研究表明,惩罚只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但并不增加积极行为的发生概率,而且受到社会的反对。与之相比,表扬则不仅有鼓励积极行为的作用,同样也具有批评和纠正的作用。因为对正确行为的赞扬本身就意味着对错误行为的否定。【应对 训练】课前 开始上课: 让全班学生迅速静下心来学习 师生双方在教室里就位之后,就必须迅速果断地开始授课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到教师和学习任务上去。一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可以先用问答的方式复习以往的知识,也可以展示一下直观教具,或者运用其他的一些实用的导入技巧。重要的是,所采用的技巧一定要立刻吸引住全班的注意力,要他们投入到课堂内容里去。这时,一项实践性的活动往往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有魅力。讲课过程上 课 : 要求全班学生予以充分的配合 要求全班同学对讲课内容予以配合,教师必须掌握一两手可靠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听从自己的吩咐,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讲。技巧之一:点名批评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另一种技巧是狠狠的击掌(私下里一定要在家练习一番,这样才能发出卓有成效的声音,而不是微弱的一点轻响,那样的话你无法指望任何人会为之肃然)。再有一种对策是拿起粉擦果断地敲击讲桌。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手段,教师都必须做到果断、迅捷、讲求效率。要向学生们传达出教师要求他们配合的不可置疑性。 善于利用提问的功能 频繁提问和点名提问某些孩子的教师,其实是在施展一种有用的策略,让孩子们保持精力集中、思想活跃。试想,教师在课程进行之中随时会提问某个学生,这种情况显然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动力,激励学生集中力量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在应用课堂提问技巧时,教师应尽量把问题设计得多姿多彩,纯属于知识性的提问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的问题相结合,就能始终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 好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他们的脑后也长着眼睛呢。他们在教室里到处走动,他们用眼神和孩子们交流,他们还能精确地指出课堂里究竟什么地方容易闹出麻烦,并且特别注意容易出状况的学生。4 、 顺利结束课程 教师除了准时下课,腾出充足的时间清理教室,并且给予学生们必要的帮助和指点外,用一句亲切的话语和学生告别同样非常重要。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该坚持这么做。因为这样一来,日后的再相见就容易的多了。和蔼可亲的告别更有一层益处,它可以告诉学生们,无论课上闹出了什么麻烦,都丝毫没有扰乱教师的心神,这才能有效地告诉那些捣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他们的举动是多么没有意义。如果课程进行顺利的话,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非常期望再次见到学生们。最后一点是,如果学生就要离开教室的话,应当安排他们有秩序地离开教室。课后 分析课堂内发生的一切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课后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跳出课堂氛围,以比较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并由此理解学生行为的来由。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分析过程对自身在课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保有一定的余力,以便仔细观察课堂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录像辅助教学的价值显然非同小可,但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仅仅使用一台录音机也是大有帮助的。课后教师可以私下放放录音,重点倾听自己在课上的表现:自己有没有对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声音过于尖利,而对第二个人说话的时候疲惫不堪,待到对第三个人说话的时候又格外鼓舞有加呢?有没有偶尔对学生露出一丝厌倦,拆学生的台,抓住一件并不严重的过失没完没了地挑剔或者责怪呢?有没有什么话教师当时本想开玩笑,而如今听来似乎对那个孩子太苛刻了呢?如此等等。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类似分析时,许多教师都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和某些孩子之间的交流居然这样少,发现幽默语言或者鼓励性的评价自己并不常用。案例评析“让我欢喜让我忧”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已经知道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曾经的我也为这样的职业骄傲自豪过;曾经的我站在讲台上也是那样地从容与自信;曾经的我也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对待每一名学生;曾经的我认为,我对教书怀有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份耐心,我相信能一直成为学生热爱的好老师。 但现在,我却发现错了,却不知错在哪里,错在我当初的选择吗 ?错在我没有教学能力吗 ?错在我的教学水平越来越低吗 ? 这样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有一段日子。尽管这样,我还是很认真地去备课。尽管这样,我还是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去上课。我想只要自己做到一名老师该做的事,错的就不应该是我,只要我尽力了,我对自己,对学生都问心无愧。 过去的点点滴滴却像泉水一样流过我的每一根血管,在轻轻敲着键盘的同时变成了忧伤的文字。不是陈年旧事,应该就在昨天,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昨天。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名坐在教室中间的女生没有认真地抄笔记,而是专心致志地织着一个围巾,快要下课时我才发现,一时愕然,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批评她。以前一批评到她,她就蛮不讲理地跟我顶嘴,扰得整个课堂乱了套。正想着,流动的空气把悦耳的铃声传到了教室。教室一下骚动起来,学生们兴奋地奔向食堂,织围巾的女生也一瞬间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这件事情留下的只有我的回忆与叹息,还有作为一位老师的悲哀。尽管已经伤痕累累,但我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痛,在每天登上讲台的时候,我还是会把灿烂的微笑带给学生,我还是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丝不苟地传给学生。看到他们在思考着我提出的某个问题,看见他们中的有些还在认真地做着笔记,认真地听讲,这个时候,我总是很高兴的,也是心花怒放的。 现在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全体学生一次次强烈要求,最后我招架不住,勉强答应了他们看电影的要求。那天正好要交作业。以前的作业只有一大部分同学能交上来,而那天差不多所有的都交了。我走到一名不是很听话的学生面前,表扬他交了作业,他对我说:“这是张门票,看电影的门票。”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突然之间我觉得心好凉,尽管这是一个夏天。我真想对他说:“孩子,你现在要争取得到的门票是明年进大学的门票,那是你父母的期望啊 !在你一生中你可以看无数场电影,但青春只有一次,错过了,再也不会回来。”又是再熟悉不过的音乐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而这名学生又蒙着头大睡起来。为了能够看电影,才交一次作业,我想起来觉得可笑,又不禁为自己为他们的父母感到心酸。 他们的父母此时可能还在烈日炎炎下辛苦地在田里劳动,他们的父母此时可能还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奔波。孩子,你们能理解父母吗 ?他们最希望的是你们能够在学校学到很多知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像他们一样。 学生连他们亲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更何况他们的老师呢 ?忘不了有一次,我正热情洋溢地用黑板刷擦去写满的文字,一名刚刚熟睡的学生抬起头大声喊道:“你擦轻点嘛。”她的声音回荡在狭长而又很安静的教室,周围的同学一下子都笑起来。我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错了吗 ?黑板刷“哗”的一声落到了地上。事后的处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留在我心中的又一道伤痕却是清晰,隐隐作痛的。不是快乐的回忆,却像一个没有成熟的青果,咬过一口,就永远记得住它的味道。 这样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但突然发现自己再也快乐不起来,再也轻松不起来,心里压着的是失望,是无尽的伤感。这个时候,难免会怀疑自己选错了。我已经无法找到从前的自我,那个怀着满腔热血的我,教书育人应该是快乐的,而我却好像掉进了一个黑黑的洞里,努力着想要爬起来,却全身没有力气,挣扎了很久,已经身心疲惫。还有的教师 (高校教师和重点学校教师除外 )拿最少的钱任劳任怨地工作,可骂名最多,社会地位最低,教师既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者,现在连精神上正常的名誉都得不到,教师没有一点光荣感。农民工都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可教师呢,除了骂声还是骂声。 我只能对自己说,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不想再做老师。如果能有机会,我真想跳出来。突然想起一句话:围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边的人想进去。肯定还会有很多人会走上教书育人这条人生路的,他们也会和我一样,在初登讲台的时候,心中装着的是激情,是梦想,后来的故事却不知道是否和我一样。 评析要点: 问题表现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中的教师最初怀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是由于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不能恰当地处理,使得教学工作无法完成。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想离开教学岗位,甚至再也不想当老师。 问题诊断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紧密联系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而展开的,每个班井然有序就会带来全校的稳定有序。因此,班级管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问题行为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恰当的管理,不仅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也会导致教师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据有关研究发现,有两种课堂的问题行为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其一,不尊重教师及其他学生;第二种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失败和考试失败。当课堂上的风气恶化时,教师常常会产生情感衰竭,对学生、对教学事业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消极。因此,作为教师,有效的对班级进行管理,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调适方法 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行为改变的方法进行矫正。1 对抗法 用与学生问题行为不两立行为来制衡问题行为,以减低问题行为的产生。即不两立行为与问题行为具有不同的形态。当学生表现不两立行为,就无法再产生问题行为。2 隔离方法以隔离的方式来阻隔引发问题行为的前导事件进而消减问题行为。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严重的问题行为,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一般教师常用的技巧就是让学生在教室后面或办公室罚站,在这段时间,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因此,与其单纯地隔离行为偏差的学生,不如将这段时间作为学生自我反省及拟定行为改变计划的时间。教师可将需要学生反省的内容制作成书面的表格,当学生有问题行为时,则请学生在办公室或安静的地点完成该表格。教师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一样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 区别增强法 试图以强化适当的行为及忽略问题行为的策略来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次数。即利用积极或消极之增强方式,以增强或培养良好行为,或消除不良行为及情绪。4 消减法 消减法是指学生作出不当行为时,不会得到含奖励成分的响应。实施消减法时,不当行为一般会在短期内增加,然后才逐渐减少。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严重的问题行为或形势危急的情况,如涉及自伤的行为。因此,教师须因时制宜,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5 间歇法 间歇法是指学生有不当行为时,教师把强化该行为的刺激物拿走或消除,如停止他们进行自我刺激的活动。教师也可把带离助长不当行为的环境,例如带到间歇室或间歇角。不过,教师把学生带往间歇室或间歇角,应谨慎处理及留意下列要点:教师应冷静和坚决地把学生带走,但切勿令学生受伤或大吵大闹;如果学生在间歇室或间歇角仍有不当行为,教师应适时把他带离该处;当学生再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时,便应立即停用间歇或隔离法,让其明白,只要停止不当的行为便可离开间歇角;采取间歇或隔离法时,教师应同时教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现;采取间歇法的时限不应过长,因为这会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并增加因无聊导致的自我刺激行为;此外,间歇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监管上的困难。 预防策略 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要想对班级实现良好的管理,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调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1 目光交流 目光交流可以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目光的运用课可以为教学服务。2 表情感染 面部表情传达了交际中的大部分非语言信息。教师的表情是学生关注的目标。学生不时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表情自然,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坦诚自然地真实形象;二药充满自信,使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精神;三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任。3 兴趣激发 课堂中难得使学生一致保持旺盛的精力,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 停顿吸引 由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混乱时,教师可采取突然停止讲课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乱教学思维。5 暗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恰当地运用暗示,可使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暗示可以给予学生自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作业简答题: 1 、简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2 、简述 教师有必要掌握的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有哪些? 3 、好的课堂管理有什么效用?但它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思考题: 1 、学生课堂的多动问题行为表现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 2 、著名的 “木桶理论 ”是什么?该理论是如何应用于教师班级管理中的?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 4分,共 20分) 1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2 、表情感染法 3 、多动问题行为 4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 5 、信号暗示 二、填空:(每题 5分,共 20分) 1 、常见的教学不当有: _、_ 、_ 。 2 、 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目光交流法、 _ 、 _ 、 _ 、 _和激励法、暗示法。 3 、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 _; _; _ 和相似型等 4 、虽然良好的课堂管理有着如此效用,但它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如下: _、 _、 _。 三、简答:(每题 10分,共 30分) 1 、什么样的学生问题行为导致教师倦怠? 2 、如何鉴别多动的学生和多动症儿童? 3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 四、论述:(每题 15分,共 30分) 1 、简述应如何正视和解决班级非正式群体问题 2 、比较惩罚和表扬这两种课堂控制策略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 2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 3 、 接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4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5 、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人们某一具体角色扮演的矛盾和冲突。 二、填空 1 、高估自我;低估自我 2 、实际挫折;想象挫折 3 、自卑;自负;自我接纳困难;自我角色偏离 4 、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紧张 三、简答 1 、自卑应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 1)要采取正确的对待自卑的态度,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 ( 2)认清自我,悦纳自我 ( 3)教师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 ( 4)补偿与升华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 ( 5)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 2 、自负的表现 ( 1)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 ( 2)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 ( 3)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 3 、自我接纳困难应如何进行调试? ( 1)停止与自己对立 ( 2)停止苛求自己 ( 3)停止否认或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 ( 4)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四、论述 1 、简述自卑的危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1)对自己的影响 跳槽 努力当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 改做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从事第二职业,以求增加收入 在教师的岗位上设法捞取好处 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 ( 2)对工作的影响 自我厌恶的投射现象 官僚主义行为 畏首畏尾 尊重行为 虚张声势 性格难于开朗 逃避现实 2 、简述教师角色偏离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1)外在原因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教育环境的压力 教师培训的问题 ( 2)内在原因 社会方面 学校方面 个体方面 参考资料“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 “ 领头人 ” 。 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中间型(又称逍遥型);()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属此种。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有超然方外的的迹象,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 “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 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 “ 四大金刚 ” 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 “ 领袖 ” 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与分布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四、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教师的误解、歧视 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的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同学的歧视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 “ 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 ” 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的群体。 、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 “ 特别 ” 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因在社会上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的学生也不乏其人。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如赌博风以及不健康的书报、录像及音像制品也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 五、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 、加强管理 加强对反班级型非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孩子)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 “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 。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 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只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 “ 学习尖子 ” 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笔者所教班级的教室门锁坏了,早读课前师生都束手无策,结果一位后进生将门锁捣开并修好,同学们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我抓住机会做了那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之为伍成群的几位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 “ 雕虫小技 ” 无益学习而讥讽乃至叱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的鼓励下顺利转变。 、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对部分学生的 “ 歧视 ” 性的议论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六、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 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消除成员们的对抗情绪,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而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科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组织的技能 许陇新 ( 定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素质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逐步实施、要求教师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技能受到了挑战。教师对各种新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明确目的,教书育人;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灵活应变,因势利导;不焦不躁,沉着冷静;要求合理,发扬民主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这个技能的实施,是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的动态调控,与教学顺利进行和促使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组织方法得当,井然有序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谆谆善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学组织技能是课堂活动的“支点”,它决定了课堂进行的方向。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学组织,而其中教师在组织行为中是起主导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占整个课堂组织行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教学组织它可以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中小学生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正确的组织教学,严格地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有着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当学生出现课堂纪律问题时,是斥责、罚站、加大作业量等给予惩罚,还是分析原因,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进行解决。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奋发努力,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惩罚不当,就会增加他们的失败感、自卑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还会对教师、家长产生反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来指导他们,培养他们,使他人他们逐渐懂得什么是好的行为,为什么要有好的行为,形成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的的共鸣。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构建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要使课堂形成融洽的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掌握以下几种基本技能。1、 明确目的,教书育人育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组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组织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