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_赵菊.pdf_第1页
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_赵菊.pdf_第2页
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_赵菊.pdf_第3页
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_赵菊.pdf_第4页
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_赵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探新2013, Vol 33, No 1, 57 62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 * 赵菊 1 , 佐 斌 2 ( 1 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 武汉 430205; 2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要: 人际环是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 按照规定序列排列在一个环 形的空间。研究目的: 研究融合人际互动与人格特质两个心理学研究领域, 探讨中国文化下人际 互动中人际环状结构。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人际环为理论基础, 设计三种不同关系类型: 夫妻关 系、 同性好友关系和恋人关系, 采用多元变量分析和随机化测验方法检验本土文化下人际互动中 个体的人际特质结构。研究结果: 显示互动中个体人际特质以两个基本维度( 亲和维和控制维) 为 核心, 这两个维度体现出人际关系互动中的两个重要信息: 地位和爱。人际特质包含六个因子, 分 别是人际冷漠性、 人际亲和性、 人际开放性、 人际退缩性、 社会支配性和社会服从性。此六因子以 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 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六边环形, 并以规定序列排列成环 形空间。 关键词: 互补; 人际环; 人际特质; 控制; 亲和 中图分类号: B8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5184( 2013) 01 0057 06 1引言 人格相容性一直是小群体人际关系研究的核心 课题。相容性指个体人格特质相互结合的程度, 人 际相容能提高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感。人际互补是 人际相容性的特殊类型, 互补关系与关系双方满意 度、 人际吸引力、 舒服程度、 关系稳定性相关, 因为互 补关系中个体可以获得对自我概念的确定和接受。 当互补关系发生时, 个体从他人反应中获取信息, 并 根据信息对他人产生反应行为, 这反过来又会影响 将来双方的互动。如果两人互动反应呈现互补, 他 们的关系就倾向于更稳定, 更持久, 更满意( Ansell, Kurtz, Markey, 2008) 。 根据人际理论, 互补可以通过三个主要的模型 来定义: 第一, 一维模型即互补只有一个因素, 互补 集中在控制维度上控制和服从的组合; 第二, 二维模 型即互补是通过两个维度来进行定义的, 由控制和 情感两个维度组成了一个人际空间, 这是人际理论 中最普遍的互补模型; 第三, 通过自我、 他人和自我 与他人的融合三个人际空间来定义互补, 这就是三 维模型。无论是二维和三维模型, 都指出互补在各 维度上呈现环状模式。环形模型将维度上的各因子 视为连续的没有截然缝隙的, 能进行更精确的数学 表征, 同时广泛应用于人际相关领域, 比如人际特 质, 人际行为, 人际问题, 人际沟通, 人际影响, 人际 目标, 人际动机, 人际价值观, 人际能力, 社会支持; 同时也应用于包括情绪感情, 人格障碍, 家庭系统, 职业兴趣等诸多领域( 黄飞等, 2010) 。 互补二维模型是人际理论研究中最普遍的模 型。人际理论家立足于人际环结构模型( IPC) , 发 展出一系列可操作的人际环测量工具, 其中应用最 多的是人际形容词量表( IAS, interpersonal adjec- tives) , 国外研究者对人际形容词量表进行了不断地 改进与修正, 最终发展出 30 个形容词构成的 IAS 量 表。但是在我国人际理论研究中, 更多关注人际关 系的本土化理论阐述, 对人际互动中互补匹配模型 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互补二维环状模型为理论依 据, 通过分阶段的研究来探讨我国人际互动中人际 特质的结构和特征。 2研究理论依据与设计 2 1理论依据 人际理论家认为互补二维模型是由两个维度组 成的人际空间: 控制维( dominance、 control、 agency、 or status) 和亲和维( affiliation、 love、 communion、 friendli- ness) 。人际空间通过两个直角的轴: 控制 服从维 度( dominance submissive)和 友 好 敌 意 维 度 ( warmth coldness) 形成, 即环中的任何一个点( 人 格特质与行为) 都可以通过它在竖轴 控制维度的 相反点和水平轴 情感维度上的对应点来进行解释 ( Gurtman Pincus, 2003) 。互动中个体的人际特点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以及在环形结构上的不 *基金项目: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成果( 2010y069)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5JAXLX009) 。 通讯作者: 赵菊, E mail: libbyju2001 yahoo com cn。 同排列来定义。互补因此被定义为控制 服从维度 上的相反行为, 友好 敌意的维度上的相应行为, 即 控制引发人际对象的服从行为或特质; 服从引发人 际对象的控制行为或特质; 而友好引发人际对象的 友好行为或特质; 敌意引发人际对象的敌意行为或 特质。概括来说, 即互补在控制 服从维度上基于 互惠原则( reciprocity) , 在友好 敌意维度上基于对 等原则( correspondence) 。人际理论家认为这两个 维度可以囊括所有的人际间互动特征及行为。所有 行为模式根据他们互补的程度进行排列, 这种规则 可以详细地解释个体行为之后可能引发他人某种反 应的可能性机率( Tracey, 2004) 。 互补包含两个基本理论假设: 第一, 人际行为或 特质是以环形来进行解释, 并以一定的顺序排列; 第 二个假设是定义互补的规则应是精确的。每个人际 行为引发他人的随后行为, 友好维度上引发相似反 应, 控制维度引发相反反应, 即友好行为引发随后的 友好行为, 不友好行为引发不友好行为; 顺从行为引 发控制行为, 控制行为引发顺从行为( Wiggins Trobst, 1999) 。 2 2研究设计 要在特质水平上检验人际互补或相似, 需要在 更长久的关系上检验互补: 婚姻和亲密好友关系, 每 一种关系的持续时间都应该能够证明在特质水平的 匹配类型, 西方文献中还证实了亲和维度的相似性 与婚姻、 友谊的质量有关( Tracey, Ryan, Jaschik Herman, 2001) 。因而本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关系 类型: 同性好友关系; 异性恋人关系和夫妻关系。在 同性好友关系和异性恋人关系中, 被试分别对自我 和关系对象进行自评和他评, 但针对夫妻关系, 研究 采取由子女对其父母的夫妻关系进行评价。这种设 计根源于人际理论家相关假设: 由关系中的亲密他 人对关系双方进行评价, 能避免自评中的社会称许 性, 而且亲密他人一直生活在这种关系中, 能深刻感 受到关系双方营造的关系氛围, 因而能更真实地评 价出关系双方所表现出来的人际特质。关系类型上 采取被试间设计, 即一个被试评价一种关系类型。 对象: 研究进行了两个阶段研究, 预测和施测。 分别从三种不同种类的大学( 两所综合性大学, 两 所独立学院和一所专业性大学) 的大学生中选取。 共 928 个有效数据参与了分析, 其中大学生性别比 例, 预测中男生占 58 8%, 女生占 41 1%, 施测中男 生占 46%, 女生占 53%。研究工具采用西方学者修 订的人际形容词量表( IAS) , 经过预测 IAS 修订为 29 个项目。其中夫妻关系卷占 34%、 恋爱卷占 30%和同性好友卷占 35%。 2 3数据分析 多元尺度分析 MD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 基于人际理论家对人际环的假设, 研究者通常采用 MDS 来探索互补模型的维度。Fitzgerald 和 Hubert ( 1987) 提出多元尺度法 MDS 比因素分析结果能更 清晰更简洁地进行分析, 特别是在更低维度结果的 情况下, 能获得一个单一的或环形机构来解释数据 ( Fitzgerald Hubert, 1987) 。MDS 作为一个探索性 方法来对分布在环形上的每个维度的排列进行视觉 上的评价, 通过 SINDSCAL 来进行分析( Adams Tracey, 2004) , 它是用来处理 N 个刺激体之间的接 近性资料, 以便来建造这 N 个刺激体在欧几里德空 间( Euclidean space) 中的结构图形, 这种图形又被 称为构形( configuration) ( 陈正昌等, 2005) 。因此 MDS 是一种可帮助研究者找出隐藏在观察资料背 后的结构, 并以图形方式将其呈现的统计方法。它 是以评定者对刺激体所评定的偏好程度的顺序数据 为处理数据, 该模式的作用在于尽可能用空间中点 的距离来表征刺激体和评定者之间的接近程序( 凌 文辁等, 1998) 。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之一: 检验人际形容词的接近性资料是否与西方人际环顺 序相符合; 目的之二: 进行维度属性表征, 用以确定 人际形容词的分布位置及其潜在属性是否符合亲和 和控制两维的意义。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探索 性因素分析的目的是对 MDS 形成的维度进行表征 分析。目的之一在于观察数据呈现的因子结构, 以 及对总体结构的解释率。将因素分析的结果与 MDS 展开模式的结果相比较, 进一步确认人际形容 词的潜在属性。西方人际环在二维环状的基础上在 每 45 度方向上分出一个维度, 共得出八个向度。本 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之二在于探索其他 维度的具体归类, 得出人际形容词的因子结构, 并采 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这些因子模型拟合度。 随机化测验: 人际环描述的是一些变量之间的 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环形的, 意味着变量之间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排序, 在环形中相似的变量 位置更加接近, 语义或行为相反的变量位于环形的 垂直两端。Hubert 和 Arabie( 1987) 提出随机化测验 来检验假定的环形序列关系。随机化测验是一种验 证任何假定的序列关系模型和已知的数据矩阵之间 适合度的验证性测验( Hubert Arabie, 1987) 。随 机程序需要对模型内在的序列预测的详细完整的描 述, 然后评价观察到的测量数据与由数据矩阵随机 重排行与列的零假设的大小。Hubert 和 Arabie 还 提出 CI( correspondence index) , 表示预测序列与数 85心理学探新2013 年 据的拟合度。研究数据主要通过 SPSS11 5 和 LISEREL 8 70 来进行分析, 环形验证采用 Tracey ( 1997) 根据随机化测验的原理编制 RANDALL 程序 来进行分析( Tracey, 1997) 。 3结果分析 3 1MD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分析结果 MDS 分析结果显示, 以两个维度分析时, 得到 的压力系数为 0 06, 而 RSQ 为 0 987。RSQ 是量尺 资料之变异数能被其相对应的距离解释的比率, 也 就是一般回归分析中回归变异量所占的比率。而压 力系数越小或 RSQ 越大, 代表所得到的构形上的各 点之距离与实际输入之距离越适合( 陈正昌等, 2005) 。因而两维能更准确地展示数据的结构。根 据多元尺度法展开模式的数据处理所产生的人际形 容词的坐标点而描绘的分布图。如下图: 图 1 MDS 建模图 由上图可知, 人际形容词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 六边形结构, 29 个人际形容词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因 子。在亲和维度上, 敌意方向两个因子: 一个是关于 报复、 残忍等, 另一个关于孤独, 逃避等; 而友好方向 也包括两个因子: 一个关于热情、 自信、 坚定等, 另一 个关于善解、 舍己为人、 助人为乐等, 这两个因子与 冷漠维的两个因子相对应。在控制维度上出现两个 相对应的因子: 一个关于竞争、 自信、 镇定等, 偏向于 控制维度的控制端; 另一个关于服从、 轻信、 天真等, 偏向于控制维度的服从端。由此可见, 整个数据隐 含了两个主要的维度: 控制和亲和, 分别表达了人际 互动中个体在关系中的地位信息和爱的信息。六个 因子以这两个基本维度为轴, 依次排列成一个不规 则的六边形。 3 2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探索因素分析显示 29 个项目可以 用六 个 因 子 进 行 解 释, 其 中 总 变 异 解 释 率 为 57. 53%。此六个因子的内涵和 MDS 建构图进行对 比, 与 MDS 分析理论建构的意义相互吻合。因子 1 包括谦逊、 舍己为人、 助人为乐、 善解人意等项目, 代 表了个体在人际互动中所表现出的温情、 宜人的特 质, 与国外人际环八个向度中的 LM( warm agreea- ble) 相一致, 因此命名为人际亲和性; 因子 2 包括残 忍、 报复、 无同情、 冷淡等项目, 代表了个体对待人际 关系及交往对象的冷漠特质, 与国外人际环中的 DE ( cold hearted) 相一致, 因此命名为人际冷漠性; 因 子 3 包括坚定、 自信、 竞争等项目, 体现了人际交往 中个体表现出的自信、 控制的特质, 与人际环中的 PA( assured dominant) 相一致, 因此命名为社会支 配性; 因子 4 包括爱社交、 喜交友、 开朗等项目, 表现 了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外向开朗的特质, 与人际环中 的 NO( gregarious extraverted) 相一致, 因此命名为 人际开放性; 因子 5 包括逃避、 怀疑、 孤独等项目, 体 现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退缩特质, 与人际 环中的 FG( Aloof introverted) 相一致, 因此命名为 人际退缩性; 因子 6 包括服从、 天真、 轻信等项目, 体 现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依赖特质, 与人际 环中的 HI( unassured submissive) 相一致, 因此命 名为社会依赖性。 在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中, 本研究除了设定 虚无假设, 即假定观测变量间不存在任何相关, 另设 置了 3 个可比较的模型设置: 模型 1, 设置 29 个观 测变量, 6 个潜变量, 每个潜变量之间相互关联; 模 型 2, 设置 29 个观测变量, 6 个潜变量, 两个二阶因 子; 本研究的数据有自评和评他两种成对数据, 前两 个模型的验证采用评他数据来进行分析。根据这两 个模型拟合结果, 本研究设置了模型 3, 采用多组验 证性因素分析, 对自评和评他数据对模型拟合度较 好的结构进行两种样本结构的吻合程度验证分析。 结果如下: 表 1各模型的拟合指数 模型2df2/dfSRMRRMSEAGFINNFINFIIFI 模型 11455 43 3624 020 0750 0710 860 930 920 94 模型 21659 22 3984 170 0840 0730 840 920 910 93 模型 32176 65 7243 010 0750 0700 850 920 900 93 95第 33 卷第 1 期赵菊等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 从数据上, 根据三个模型的拟合指数的标准来 看: ( 1) 模型 1 的 2/df 的比值为 4 02, 在 2 0 5 0 之间, 在模型 3, 自评和评他的吻合度验证中, 2/df 的比值为 3 01, 都属于可接受范围; ( 2) 模型 1 和模 型 3 的 SRMR 和 RMSEA 的取值分别小于 0 075、 0. 075、 0 071 和 0 07, SRMR 低于 0 08, RMSEA 低 于 0 1, 拟合较好; ( 3) 拟合优度指标 GFI 则有些欠 缺, 分别为 0 86 和 0 85, 低于 0 9, 但尚属于可接受 范围; ( 4) 相对拟合 NNFI 和 IFI 取值都大于 0 9, 拟 合较好。因而从数据上来看, 模型 1 比模型 2 的拟 合要好。 从理论上来看, 人际环理论假设中, 人际形容词 是以一个环形来进行排列的, 各个因子是以两个主 要维度亲和维度和控制维度为核心, 依次排列, 他们 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 因而高阶模型并不符合理论假设。因此从理 论上来讲, 模型 1 是符合理论假设的。 3 3随机化测验 随机化测验是一种验证任何假定的序列关系模 型和已知的数据矩阵之间适合度的验证性测验。根 据理论和数据验证的结果显示, 人际特质是一个六 因子的模型, 六个因子以环状的序列进行排列。六 个因子以环形排列就意味着每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具 有一定的规律。即 PA 和 NO 的相关最高, 之后顺时 针旋转逐步降低, 到 HI 的相关最低, 在这一点模式 逆转, 相关逐步增高。以 PA 为起点, PA 与 PA 的相 关大于 PA 与 NO 的相关大于 PA 与 LM 的相关大于 PA 与 HI 的相关, 之后逆转, PA 与 HI 的相关小于 PA 与 FG 的相关小于 PA 与 DE 的相关小于 PA 与 PA 的相关。环形中六个因子依次为起点进行排列, 共 72 个假设排序。随机化测验主要验证数据获得 的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矩阵与这些假设排序的拟合 度。标准的六边形的理论假设是每个变量之间的角 度相差 60 度, 语义相反的变量位于环形的两端。标 准六边形环状的理论环形图如图 2 所示。 图 2标准六边形环状的理论环形 Tracey( 1997) 根据随机化测验的原理编制 RANDALL 程序来验证假设的相关矩阵与数据相关 矩阵之间的拟合度。CI( correspondence index) 指数 表示预测序列与数据的拟合度的信息。这个指数通 过数据中确认的预测部分减去没有确认的预测部分 来进行解释。Tracey 指出 CI 在 1 到 1 之间, 而 0. 5 表示有 75% 被确认, 因而 0 5 则代表了可确认 的水平指数( Tracey, 1997) 。研究针对三种关系类 型的样本数据进行环形排列, 结果如下表: 表 2 RANDALL 随机化测验环形结果 samplen Predictions made Predictions met Correspondence index p 恋人问卷 1357264 0 890 01 同性好 友问卷 15972650 900 01 夫妻问卷 1567263 0 870 01 3 4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列出了各个样本中六 个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显示, 个体在评价人际 冷漠性、 人际退缩性维度的均值明显低于维度中点 值, 而人际亲和性显著高于维度中点值。这种均值 现象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警惕指标, 可能说明这些维 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社会称许性影响, 也可能说明 大学生普遍的人际特质倾向于积极性的一面。具体 数据见下表。 表 3人际特质六因子描述性分析 因子 问卷 人际冷漠性人际亲和性社会支配性人际开放性人际退缩性社会依赖性 MSDMSDMSDMSDMSDMSD 自我14 5835 9533 8035 6226 1034 9520 0714 1314 4355 0821 5495 16 他人12 1606 0135 0176 8827 5145 5820 7844 8911 0035 0118 7445 37 恋人13 4895 8834 0306 3026 9624 8220 1134 7713 7294 8220 7864 63 好友14 4126 7933 5076 8726 6735 2720 5674 4012 0464 5119 9734 77 父亲10 5734 9236 0956 8629 5235 3222 2754 919 4484 5316 9535 84 母亲10 3165 2336 2907 0126 8846 2920 1415 159 0404 7517 5235 19 12 58934 79027 27720 65611 61719 255 06心理学探新2013 年 4讨论 人际环指人际特质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 控制维度为核心, 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在一个环形 的空间。亲和轴的两端为语义相反的类别, 友好和 敌意; 控制轴两端也是语义相反的类别, 控制与服 从。本研究结果显示, 多元变量分析法 MDS 析出了 两个主要的维度, 从语义内涵上分析, 这两个维度分 别为亲和维度和控制维度。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 上, 因素分析还得出了其他人际特质的因子, 人际特 质共六个因子组成。这六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冷漠 性、 人际亲和性、 人际开放性、 人际退缩性、 社会支配 性和社会服从性。这六种特质以亲和为水平轴、 控 制为垂直轴, 按照人际亲和、 人际开放性、 社会支配 性、 人际冷漠性、 人际退缩性和社会服从性的序列排 列在一个不规则的六边环形的结构中。 本研究的结果与西方人际环的相关研究具有一 定的吻合性。西方人际环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都认 可了人际环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人际环是以两 个基本的维度, 亲和维度和控制维度为核心; 第二, 人际特质以这两个维度为轴呈现一个环形的序列。 这两个特征在本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同时根据 Wiggins 对人际环的定义, Wiggins 认为人际环的这 两个维度实际上是以地位和爱为核心进行排列的。 这一点也在本研究得到了证实, 社会支配性和社会 服从性体现的是关系个体在关系建立和发展中所处 的地位, 而人际亲和、 人际开放、 人际冷漠、 人际退缩 则体现了关系个体对关系和关系对象付出的爱和温 情。另外在人际特质因子的语义上来看, 本研究中 的六个因子: 人际亲和性、 人际冷漠性、 社会支配性、 人际开放性、 人际退缩性和社会服从性, 在语义内涵 上分别对应了西方人际环特质中的 LM、 DE、 PA、 NO、 FG、 HI。同时这六个因子在环形的排列序列与 西方研究的结果也相一致。 但是本研究也得出了不同于西方人际环的结 果。在西方人际环的实证研究中, 自从 Leary 提出 人际环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后, 他在随后的研究中, 在 这两个维度的每 45 度上形成一个子维度, 形成了人 际环的八个主要行为类别, 主要用来检验人际行为 互动特质, 后来的研究者也把它用于人际特质的研 究中。自 Leary 提出人际环的八个向度之后, 随后 的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人际特征的表述, 都 基本上接受了 Leary 的这八个类别, 但是不同的研 究者对这八个人际向度的表述有很大的差异。研究 者根据其对互补的定义和实验的操作方式不同, 分 析出不同的向度表述。但本研究得出了不同于这八 个向度的结果, 根据对数据进行的 MDS、 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 得出了人际特质的六个因子, 这六 个因子不是以一个标准的环形进行排列, 而是以不 规则的六边形进行排列。 与西方人际环八个向度进行比较, 本研究未得 出的两个向度为 BC 和 JK。Wiggins 把 BC 定义为 傲慢算计性的( arrogant calculating) , 把 JK 定义为 坦白的( unassuming ingenuous) ; Strong 等把 BC 定 义为爱批评的( Critical) , 把 JK 定义为合作的( Co- operative) ; Kiesler 把 BC 定义为不信任竞争的( dis- trusting competitive) , 把 JK 定义为尊重信任的 ( trusting respectful) 。从不同研究者对这两个维度 定义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两个特点: 第一、 西方更注 重个体的独特性, 如定义坦白的, 爱批评的; 而中国 更注重关系的共有性, 因而缺少了关于独特性的表 述; 第二、 西方更关注自我利益的实现, 自我利益很 少会随着情境人情变化而改变, 如算计的, 而中国更 关注的是关系所产生的共有利益; 第三、 西方对信任 的关注要重于中国。这一点也映射了我们在与人交 往中, 信任感的缺乏则导致关系互动的和谐常常停 留在表面的和谐, 而非个体所感受到的真实的和乐 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研究结果恰恰表明了台 湾学者黄囇莉( 2007) 所提出的中国文化下人际和 谐具有实性和虚性的假设。 5未来研究方向 互补测量应具有反馈性, 即一个人的行为能够 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 Kiesler, 1996) , 只有这样互补 才能获得, 并在两人关系中保持。结合本研究的设 计和结果,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1) 研 究采用的自评和评价关系对象的方法。但是要准确 验证互补假设, 需要增加关系双方的互评, 并且在一 个特定的情境中参照双方基率水平的比较, 才能更 精确地检验互补。因而今后的研究中配对研究是必 然的方向。( 2) 深入研究个体对关系本身的比较, 是验证关系性互补模式的前提。只有关系中双方对 关系层面进行比较匹配与和谐确实存在某种相关。 ( 3) 对人际特质层面的分析仅仅是互动关系匹配的 开始, 进一步地探讨关系层面和互动行为层面的匹 配模式会对互动和谐的影响更大。( 4) 互补理论进 一步假设, 随着多种互动关系过程的提高, 双方行为 类型将随着改变而提高互补。Markey 等研究者对 大学生室友关系进行了持续 2 周和 15 周的测验, 结 果发现 2 周后的行为类型互相互补程度不高, 而 15 周之后, 室友行为类型互补程度非常高( Markey Kurtz, 2006) 。因而纵向研究的方法也是今后研究 16第 33 卷第 1 期赵菊等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 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陈正昌, 程炳林, 陈新丰, 刘子健 ( 2005) 多变量分析方法 统计软件应用 中国税务出版社 黄飞, 李御辉, 张建新, 朱浩亮 ( 2010) 环形模型: 整合人格 研究的一种取向心理科学进展, 18( 1) , 132 143 黄囇莉 ( 2007)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 本土化的理论与研 究 重庆大学出版 凌文辁, 白利刚, 方俐洛 ( 1998) 我国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 型图初探心理学报, 30( 1) , 78 84 Adams, R S , Tracey, T J G ( 2004) Three versions of the interpersonal adjective scales and their fit to the circumplex model Assessment, 11, 263 270 Ansell, E B , Kurtz, J E , Markey, P M (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ty within roommate dya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 502 512 Fitzgerald, L F , Hubert, L J ( 1987)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ome possibilitie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 469 480 Gurtman, M B , Pincus, A L ( 2003) The circumplex mod- el: Methods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In J A Schinka W F Velicer ( Eds ) ,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f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Vol 2, pp 407 416) New York: John Wiley Hubert, L , Arabie, P ( 1987) The approximation of two mode proximity matrices by sums of order constrained matri- ces Psychometrika, 60, 573 605 Kiesler, D J ( 1996) Contemporary interpersonal theory and re- search New York: Wiley Markey, P M , Kurtz, J E ( 2006) Increasing acquaintance- ship and complementarity of behavioral styl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college roomma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Bulletin, 32, 907 916 Tracey, T J G ( 1997) RANDALL: A Microsoft Fortran pro- gram for a randomization test of hypothesized order relation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7, 164 168 Tracey, T J G ( 2004) Levels of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 ty: A simple represent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 1211 1225 Tracey, T J G , Ryan, J M , Jaschik Herman, B ( 2001) Complementarity of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trai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786 797 Wiggins, J S , Trobst, K K ( 1999) The fields of interper- sonal behavior In L A Pervin O P John ( Eds ) , Hand- 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nded , pp 653 67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Analysis on Circumplex Model of Interpersonal Traits Zhao Ju1, Zuo Bin2 (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2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of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hypothesis is put forward that interpersonal variations in terms of a single circular array; the two dimensions, or axes, that form this interpersonal space are generally dominan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