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3_第1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3_第2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3_第3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3_第4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二个主题单元 “ 美与丑 ” 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 “ 我 ” 在一位善良老教授的默默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 “ 我 ” 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这个故事中主要围绕老教授的言行和 “ 我 ” 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情节展示和人物塑造,随着故事的发展,许多个细节都需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研读,我在初步阅读了文章 之后,觉得如果按照课文发展的脉络进行过程式学习肯定显得纷繁而无趣,学生对细致丰富的课文内容难有准确的条理性把握,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不断思索,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突破口。但是,总是感到缺乏新意和实效性。 课前,我不断思考着如何有效切入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抓住比较清晰的线索,将课文的 “ 枝干 ” 竖起来,再去欣赏它的 “ 花和叶 ” 呢?于是我再次捧起课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这位老人到底应该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她给予了这个孩子非常大的帮助,2 / 10 而当所有看过这个故事的人回忆起她时,头脑当中 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 最终,我在课文的不同段落,也就是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中都发现了一个词:平静。 当 “ 我 ” 独自一人跑到无人的后山,去坚持那无人聆听的提琴演奏,老人听到我 “ 拉锯 ” 般的琴声时 “ 平静地望著我 ” ;当她成为我唯一的听众后,每天来听我拉琴时, “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 ” 。甚至到最后,我的指尖可以流淌出真正的音乐时,她依然用 “ 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著我 ” 。我猛然想到,不论文中的小男孩做什么样的事情,老人的表情始终如一,就是一份平静,那淡定的表情背后隐藏着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作为一位知名音乐教授,这平静当 中没有对不具天赋的孩子的轻视,有的只是一种善意的帮助,一份默默的支持,一种谦逊的风格,于是,我决定从 “ 平静 ” 入手,开展新的课堂学习。 以下是课堂实录: (课堂伊始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师:现在这个故事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小男孩却总也忘不了他,课文中那一句可以表现这种难忘的情感呢? 学生: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 “ 聋 ” 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师:我时常想起那位老人,是因为什么呢? 3 / 10 生:那是因为老人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有了自信,并最终获得成功,我非常感激 她。 师:当文中的 “ 我 ” 想起那位老教授时,眼前最清晰的形象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故事,找到老教授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词汇,自学结束后指名汇报) 生:老人总是很平静。 师:让我们一起找到那三句话,大声地读出来。 (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语句: 1、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著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 3、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 师:这 位老人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一副平静的表情,而当时的 “ 平静 ” 背后心里在想什么?这份 “ 平静 ” 对当时的我有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味吧。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次的 “ 平静 ” 。自读 2 到 4 自然段,看看这份 “ 平静 ” 是我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对我来说有何意义?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思考) (组织交流) 4 / 10 生:第一次 “ 平静 ” 是 “ 我 ” 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拉琴后看到的。当时 “ 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 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地诅咒: 我真是一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时的 “ 我 ” 很羞愧,很懊恼,生怕被人发现。 师:而老人看到这一切之后, “ 她双眼平静地望著我。 ”当时她会想什么? 生:老人会想,这个孩子肯定想拉好琴,只是技术不太好,需要练习,我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不能让他觉得难为情。 师:此时的平静代表着 -老人保护着我爱好音乐的萌芽。可是仅仅靠一个眼神就可以打消小男孩心中的顾虑吗? ” 生:老人还用语言去安慰他。 “ 老人叫住我,她说: 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 在这儿坐一会儿。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 师:结果 - 生兴奋地读到: “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5 / 10 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 师:这第一次 “ 平静 ” 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老人很善良,没有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生:老人帮助小男孩却不露痕迹,虽然 是在说一个谎言,可是一切做得很自然,小男孩才会信以为真。 师:既然你已经理解了老教授的用心,那么你能用自己用心的朗读展示出来吗?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师: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之后,小男孩天天去拉琴,而 “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 ” ,此时的老人会想什么呢?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相互讨论后组织交流) 生:老人想一直支持他,这样,才会真正有进步。 师:说得对,对一个人真正的帮助不只是开始的时候拉一把,还要在漫长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帮助,而这更不容易。 生:这位老教授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能这样关心真令人觉得惊奇,更令人敬佩。 师:这个小男孩也感受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关怀对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就要用行动来来表示啊! 学生不由得齐读: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个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6 / 10 上等我了,并且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更难以置信的是我常常会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师:说说你发现了那些关键词来展示小男孩此时的心情? 生 1: “ 全力以赴 ” 说明小男孩为老教授演奏的时候十分用心。 生 2: “ 一定早早地 ” 展示出老教授对孩子的关心,小男孩也很信任她。 生 3: “ 竟 ” 和 “ 更难以置信 ” 表现了小男孩一听见老人夸奖和鼓励他就十分激动。 师:从这些关键的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了回报老人的帮助和支持,小男孩勤学苦练的决心。让我们读出他内心的那份感激与坚定。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在老人这样默默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的琴艺不断进步,你发现了吗? (学生快速浏览相应段落) 生: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 “ 聋 ” 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7 / 10 师:从这诗一般的语言中,大家体会到小男孩怎样的心情?请用具体的语句证明。 生答:感激之情。因为他 “ 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 ,而且对着老教授拉琴时,他 “ 轻轻地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 他这么小心翼翼说明他对老人十分尊重。 生:小男孩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课文中说 “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 师:难道我以前演奏的不是真正的音乐吗? 生:这个时候的演奏很有感情,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打动人心,才算是真正的音乐。 师:说的好,那就让我们也带着自己的情感读出课文真正的味道来吧。 (学生读出那缓缓流淌的真情) 师:这个小男孩应该已经算成功了,老教授是否该喜笑颜开了? 学生有点疑惑地读出这样的句子: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仔细想一想此时的这份平静又代表着什么?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思考后交流) 8 / 10 生 1:老人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沉 稳的人,即使自己的帮助给孩子带来了成功,她也只用平静来表达,其实心里很高兴。 师:原来,这是一位一贯淡定的老教授表达自己欣慰之情的特殊方式。 生 2:老人平静的表情是想告诉小男孩,现在成功了,可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坚持。 师:原来这是一份更加长久的关注和扶持。 生 3:老人不想让小孩觉得他现在的成功是自己的功劳,而是让孩子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后做事就有自信了。 师:原来平静中包含着教授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的谦逊之风。 生 4:我明白那 “ 深深的潭水 ” 是什么意思了,老人对小男孩带来的帮助对他以后都有帮助,影响很深远。 生 5:只有深深的潭水才是平静而清澈的,就像老教授此时的眼神,这个比喻很恰当啊! ” 师:我要为大家的精彩发言鼓掌!只要你把心放进课文里,就会有有意外的收获! 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地阅读文章,抓住了这三次含义不同的 “ 平静 ” ,让我们领会到一位老人平静之中丰富的善良之心,也体会到这位 “ 唯一的听众 ” 对于 “ 我 ” 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值得感激。让我们向老人汇报: 9 / 10 (和学生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 后来,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 。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 “ 聋 ” 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改变了原有的课堂设计,没有仅仅按照故事发展的条理去分析对比两个各自的表现,而是在熟读课文后,找到了一条更为清晰有效的线索将课文学习有机而有趣地串接了起来,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使得发掘人物品质更加有层次,更加深入准确,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的收获颇丰。 这堂课也给了我 很大的启示,我经常觉得一篇课文是一个多面体,不论是课文的思容还是写作技巧,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成果,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细细地研读,这不仅是为了了解内容,确定目标,安排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只有细致阅读,才能发现课文中潜藏的亮点,为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做好铺垫。如果每一堂语文课总在相同的框架设计中展开,顺流而下,使学生形成比较单一的思维定势,那么语文这样的人文性学科的学习就会丧失了许多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因从,作为以教材为依托实施教学方略的教师,更多时候应该多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在熟悉文本的基础1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