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樊家油田林17-平1井侧钻井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_第1页
林樊家油田林17-平1井侧钻井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_第2页
林樊家油田林17-平1井侧钻井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_第3页
林樊家油田林17-平1井侧钻井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_第4页
林樊家油田林17-平1井侧钻井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SEC林樊家油田林17-平1井侧钻井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项目编号:HYP201811362胜利油田森诺胜利工程有限公司二一八年十一月目 录目 录1 总论11.1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1.2 评价时段11.3 生态敏感区1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2.1 生态环境相关区划与规划32.2 生态系统类型与特点42.3 土地利用现状52.4 植被52.5 动物62.6 土壤72.7 小结7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3.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33.3 小结154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164.1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164.2 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224.3 小结225 结论23附图1: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图24附图2: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图25附图3:滨州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图26附图4: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7II1 总论1.1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1.1 评价等级本项目共新钻油井1口,总占地面积4900m2,主要包括井场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为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中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本项目生态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详见表1-1。表 1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项目占地(水域)范围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2km220km2或长度50km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1.1.2 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中关于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要求,确定本生态环境影响专题的评价范围为井场外扩1km区域,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图见图1-1。1.2 评价时段本生态专题报告的评价时段为施工期、运营期。1.3 生态敏感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项目所在位置及生态评价范围均不涉及生态敏感区,项目影响区域为一般区域。3图11 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图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1 生态环境相关区划与规划2.1.1 项目所在位置在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2004年)中的定位根据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2004年),本项目位于徙北盐碱化防治与粮棉生产生态功能区,不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详见表2-1和附图1。表 21 项目所在位置的生态功能特点及发展方向一览表生态功能区主导功能范围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徙北盐碱化防治与粮棉生产生态功能区盐渍化防治,生物生产,沙化防治。位于鲁北平原西北部,包括莘县、冠县,临清、德州、夏津、武城、平原等7个县(市)的全部,阳县、商河、临邑、宁津、惠民,阳信、滨县谷、高唐、聊城、陵等县大部分,茌平、禹城、高青、博兴等县的一部分。总面积16275km2。受涝碱威胁,旱情比较突出,地表水资源贫乏,部分地区存在沙化现象。建设成山东省重点商品棉基地。在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棉田面积。同时,加强护田林网的建设,充分利用空闲地,大搞“四旁”植树,发展林粮间作。2.1.2 项目所在位置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1月15日)中的定位根据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1月15日),项目位于滨州市胡集镇,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详见表2-2和附图2。表 22 项目所在位置的主体功能区特点及发展方向一览表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中心区域产业辐射和转移的重要承接区,核心城市产业服务保障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周边农业和生态人口的承接区和集散地。发展方向以区域内的重点城镇区和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园区为依托,以重要交通线为发展轴,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物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形成产业集中度高、竞争优势显著的产业集群。2.1.3 项目所在位置在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年)(2016年9月18日)中的定位根据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年)(2016年9月18日),项目所在位置和生态评价范围内均不涉及滨州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项目在滨州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图中的位置见附图3。2.2 生态系统类型与特点2.2.1 生态系统类型经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绝大部分土地都已被人类开发使用,生物多样性程度偏低。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总体特征为人工化程度高,生态服务功能受到限制。评价范围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2.2.2 生态系统特点2.2.2.1 农田生态系统评价范围内农田所占比重最大,其特点是靠人力提供的肥料养护,生产力水平较高。1)农业耕作制度项目所在区域农作物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部分地势较高的地片为两年三熟,适宜一年两熟种植的作物甚少。一年两熟制主要是冬小麦与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以冬小麦为主体,麦收后接种夏播作物,秋收后再种植小麦;两年三熟制主要是第一年为春播作物冬小麦,第二年是晚秋作物;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是玉米、花生、春大豆等。2)农作物产量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内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见表2-3。表2-3项目所在区域主要农作物产量统计表地名地形小麦(t/hm2)玉米(t/hm2)滨州市平原6.735.93注:表中数据源于2017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滨州市统计局,2018年3月12日)。2.2.2.2 城镇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包括村庄、道路等,其主要特点是:1)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主要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2)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3)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包括产品、废弃物、资金、技术、信息等)。2.2.2.3 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属于环境资源型,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河流(徒骇河等)、沟渠等。2.3 土地利用现状1)技术方法本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合评价范围GoogleEarth、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场实际踏勘,得出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2)评价范围土地利用现状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建设用地、耕地,其中耕地面积最大。详见附图4。2.4 植被2.4.1 植被分区根据山东植物区系分区研究(广西植物,2002年),山东省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被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的一部分,植物区系包含2个植物亚地区、4个植物小区,本项目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植物小区。2.4.2 植被区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2007年),本项目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2.4.3 主要植物种类及重点保护植物根据现场调查,因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均为人工绿化树种和灌木,区域绿化程度较高。经现场调查,项目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主要以杨树为主。现场踏勘期间,项目所在位置未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中国濒危珍稀植物,也没有古树名木分布。2.5 动物2.5.1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由于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主要为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等,使区域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有所改变,无大型野生动物分布。项目所在区域常见野生动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陆生生物: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鼬、獾、狐狸、艾虎、野兔、刺猥、蝙蝠、蟾蜍、青蛙、蛇类和蚯蚓等。鸟类共有45科125种,其中旅鸟40种,候鸟59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5种),其余为留鸟;食虫鸟类有猫头鹰、啄木鸟、灰喜鹊、大山鹊、杜鹃、灰掠鸟、大苇莺、家燕等;珍稀鸟类有11种,其中白头鹤为国家一类保护鸟类,天鹅、大鸨、白尾鹞、雀鹰、红隼、雕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水生生物:淡水渔类已查明有9目17科59种,其中鲤科鱼类42种,常见的有鲤、鲫、鳊、鲶鳢、麦穗鱼、鳅、鳝、鱼等。另有人工养殖的草、鲢、鲴、鲂、鳙、白鲫、黄河鲤、杂交鲤、红鲤、镜鲤和罗非鱼等。还有甲鱼、螺蛳等常见淡水动物。2.5.2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评价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使得项目区自然条件有所变化,野生动物种类也在不断减少。区域内野生动物多为常见的广布物种,已基本对人类活动产生适应性。现场调查期间,项目所在位置内未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3年2月21日)、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中国濒危珍稀动物。2.6 土壤2.6.1 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分为3个土类,5个亚类,9个土属,69个土种。风沙土土类面积46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8%,土壤养分量低,易风蚀,分布于大年陈乡,宜发展林果业和种植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潮土类面积153.7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4.87%,分布于各乡镇,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小杂粮、瓜菜等作物和发展林果、畜牧生产。盐碱土土类面积7.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5%,分布各乡镇;其表层和土体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对作物有较大危害。2.6.2 土壤侵蚀现状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2013年8月12日),项目所在位置不属于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根据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发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通告(鲁水保字20161号),项目所在位置不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项目所在位置不在山丘区和风沙区内,不属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土壤侵蚀分区情况见表2-4。表24 土壤侵蚀分区一览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行政范围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5华北平原区-5-2w津冀鲁渤海湾生态维护区滨州市惠民县评价范围内土壤侵蚀现状为无明显侵蚀,土壤侵蚀级别以微度为主,轻度侵蚀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中土地平整过程、无植被覆盖区域。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微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00t/(km2a),轻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002500)t/(km2a)。2.7 小结项目所在位置位于滨州市境内,根据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年)(2016年9月18日),项目所在位置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区。项目评价范围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本项目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植物小区,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主要为芦苇群落及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现场踏勘期间,项目所在位置未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中国濒危珍稀植物,也没有古树名木分布。项目所在区域土壤分为3个土类,5个亚类,9个土属,69个土种。风沙土土类面积46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8%,土壤养分量低,易风蚀,分布于大年陈乡,宜发展林果业和种植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潮土类面积153.7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4.87%,分布于各乡镇,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小杂粮、瓜菜等作物和发展林果、畜牧生产。盐碱土土类面积7.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5%,分布各乡镇;其表层和土体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对作物有较大危害。项目所在位置不属于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不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不在山丘区和风沙区内,属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评价范围内土壤侵蚀现状为无明显侵蚀,土壤侵蚀级别以微度为主,轻度侵蚀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中土地平整过程、无植被覆盖区域。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微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00t/(km2a),轻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002500)t/(km2a)。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1.1 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本项目开发建设加大了评价区人为干扰的力度,同时也加剧局部区域由农田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演替的趋势,工程建设使项目所在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同时油田开发等人类活动加剧,使物质抗阻能力减弱,从而加剧了区域景观的不稳定性。农田生态景观的稳定性较差,异质化程度低,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较差。油田设施的增加及永久性构筑物的作用,使作为基质组成部分的农田生态景观减少了,但本项目占地面积较小,区域生态系统仍保持开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对于评价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较小,其生态稳定性及其结构与功能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井场、各类集输管道处于正常运营状况,不再进一步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干扰和影响。因此,项目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3.1.2 土地利用影响评价1)永久占地影响评价本项目依托1座现有井场,无新增永久占地。2)临时占地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临时占地为井场施工占地,占地类型为农田和工矿用地,施工时间较短,在施工完成后该地段土地利用大部分可恢复为原用地类型。从宏观整体区域看,井场施工临时占地与扰动将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在井场临时占地采取复垦措施后,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将逐渐消失。总之,在短期内,临时占地将影响井场附近土地的利用状况,施工结束后即可覆土恢复原貌,其影响将逐渐减小或消失。因此,临时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小。3.1.3 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预测及评价1)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本项目井场占地类型为农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占地面积4900m2,主要种植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恢复到原有生产力期间的短期损失,为暂时损失。工程结束后,临时占地通过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措施,可以逐步恢复其原有农业种植功能。因此,施工期占用耕地不会影响评价范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井场工程施工期一般为1个月3个月,单季损失采用以下公式计算:Y1=A1W1式中:Y1某一农作物损失量(kg); A1某一农作物农田施工占地面积(hm2); W1某一农作物单位面积(kg/hm2)的产量。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第二年便可恢复种植,但恢复能力约2季3季,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部分临时性损失计算模式如下:Y2=A2(n+1)(W1-W2) 式中:Y2拟建项目对农业造成的临时性损失,kg; A2拟建项目临时性占地面积,hm2;W1施工前耕地粮食的单产量,kg/hm2;W2施工后耕地粮食的单产量,按施工前50%计,kg/hm2;n耕地粮食产量恢复至施工前状态所需时间(季)。永久损失计算公式与单季损失计算公式相同。(1)临时占地农业损失钻井与地面施工会临时占用耕地,当季无法种植作物,将耽误全年收成。项目建成投产后暂时影响区内的农田可以恢复种植,但土层翻动使肥力下降。施工期临时占地农业损失本次以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计算农业损失。本项目以施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计算农业生产损失情况见表3-1。由表可知,施工期临时占地将可能造成的农业损失量为2.97t。表3-1 施工期临时占地农业损失统计表土地类型作物类型面积(m2)产量(t/hm2)损失量(t)耕地小麦49006.072.97恢复期临时占地农业损失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复垦,第二年便可恢复种植,但耕地生产力的恢复期一般为2年,第3年可完全恢复产量,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施工临时占地恢复期第一年的作物产量以正常作物产量的50%计算(损失50%),恢复期第二年以正常作物产量的75%(损失25%),临时占地运营期的农作物损失量见表3-2。表3-2 恢复期临时占地农作物损失量统计表作物种类面积(m2)产量(t/hm2)正常年一年的产量(t)第一年农作物产量损失(t)第二年农作物产量损失(t)恢复期农作物产量损失(t)小麦49006.072.971.490.742.23玉米49005.932.911.450.732.18合计-5.882.941.474.41注:恢复期按照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的轮作制度。由表3-2可知,临时占地一年农作物产量为5.88t,临时占地在恢复期造成农作物损失量约4.41t。临时占地导致当季无法种植农作物,而且将破坏施工地面已有的农作物,这些都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管道维修养护也将影响农业收入。因此,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农作物生长期,减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施工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占用耕地,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因此,施工期井场选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井场内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存在进入土壤的可能性,污染物经雨水淋溶流入农田,从而污染土壤,导致农田土壤结构变化,降低土壤肥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本项目施工期对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工艺,且井场四周设排水沟,废弃泥浆外流的可能性较小,故在正常情况下井场内废弃泥浆、钻井废弃物不会对井场外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不会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结构。井场永久占地面积占评价范围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对农田生态景观格局影响可以接受。井场临时占地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农田景观产生的影响属于短期不利影响,施工结束后即可进行土地复垦,土壤经过1年2年的恢复期,农作物产量可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对评价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3.1.4 对植被影响分析井场工程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为钻前工程的土地平整、钻机安置、施工机械碾压、施工人员及车辆踩踏等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土地平整将清除井场内及井场扩建区域全部植被,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植物死亡,地表裸露,将造成评价范围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同时,施工尘土附着在植物叶片表面,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尤其是会对植物幼苗生理特性产生影响。另外,施工人员踩踏和施工机械设备碾压也会对植被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井场占地占评价范围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对植被影响的特征是形成建设用地斑块,而对植物群落的演替基本没有影响。施工结束采取植物恢复措施后,生物量在2年3年后可全部恢复。因此,井场工程对评价范围植被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3.1.5 动物影响分析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井场建设迫使动物远离原有生境,各种车辆和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这种影响是短暂的。根据类比调查,井场噪声影响范围为距井场边界500m以内,即钻井过程可能对井场周围500m范围内的野生动物造成惊吓和干扰,影响范围很小,受工程影响的动物数量较少。根据现场踏勘和走访调查,项目评价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均不丰富,项目周围未发现国家和山东省重点保护陆生动物,项目开发活动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属于永久性和伤害性影响,只是造成短时间的干扰,随着施工结束,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也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对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影响较小。3.1.6 土壤影响分析1)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堆放、回填及材料堆放、人工踩踏、机械设备碾压等活动将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如扰乱土壤表层、破坏土壤结构,这种扰乱和破坏,除了开挖处受到直接的破坏外,挖出土方的堆放将直接占压开挖处附近的土地,破坏土壤表层及其结构。由于表层的团粒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在生境恶劣的环境下尤其困难。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该工程对土壤表层的影响较严重。2)土壤污染影响(1)钻井过程对土壤环境影响钻井废弃泥浆和钻井岩屑对土壤影响本项目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排放至“泥浆不落地”设备中,统一委托天正浚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因此,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对周围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小。钻井废水钻井过程将产生大量的钻井废水,如不注意及时收集而任意排放,则会对井场附近土壤造成污染。本项目对钻井废水、作业废液进行有效收集后,拉运至附近废液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用于油田注水开发,无外排。因此,项目产生的钻井废水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小。(2)施工期废弃物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施工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可能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物质,如不妥善管理,回填入土,将影响土壤质量。因此,施工时必须对固体废物进行严格管理,统一回收和专门处理,不得随意抛撒。因此,项目产生的施工废物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小。3.1.7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井场等施工过程将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增大地表裸露面积,使土壤变得疏松,破坏原有水土保持稳定状态,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自然恢复期间,水土流失量有所减少。井场工程施工期可采用机械碾压的方式,使井场地面硬化,减少土壤流失量。为有效控制工程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各种水土流失的发生,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临时堆土采取土工布遮盖、四周拦挡和修建临时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及时进行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施工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期,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施工期引起的水土流失影响待施工结束后逐渐消失,运营期地表复原后,只要严格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3.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2.1 植被影响分析1)修井过程对植被影响运营期井场正常运行不会对井场外周围植被产生影响,但在修井作业过程中,若落地油回收不及时,可能洒落地面,影响植被生长。因此,修井过程中井口周围铺设防渗布,及时回收落地油,减少落地油污染土壤途径。沾有落地油的防渗膜应作为危险废物处理,最终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运营期修井作业不会对周围土壤和植被造成显著影响。2)管线运行对植被影响运行期正常情况下,管线所经地区处于正常状态,对地表植被无不良影响。非正常(事故)状况下,如漏油、爆炸等,产生的原油和废气会对周边植被产生不利影响。运营期加强巡线,环评建议设置在线监控设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紧急关闭阀门、及时维修等措施,管线泄漏一般影响时间较短,造成植被损失较小。3.2.2 动物影响分析与施工期相比,运营期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抽油机运行噪声和修井作业噪声可能对鸟类产生影响。1)抽油机运行噪声影响抽油机运行噪声,属低频稳态噪声,与钻井噪声相比明显下降,一般在65dB(A)左右,经距离衰减后,在50m处噪声已降至31dB(A)。研究表明,小于50dB(A)的噪声对鸟类的正常活动无明显影响,据此推算,工程噪声影响范围为井场周围50m以内区域,50m以外区域,鸟类的正常活动无明显影响。本项目所在区域分布的鸟类均为一般种类,鸟类飞翔能力强,因此运营期对鸟类影响较小。2)修井机械噪声影响修井机械噪声声功率一般为80dB(A)105dB(A),排放规律是间歇的。根据计算,距离井口15m处噪声可衰减至82dB(A),距离井口50m处噪声可衰减至71dB(A),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要求。修井机械噪声周期较短,声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根据调研,野生动物在环境噪声提高时,首先会因警惕行为而驻足倾听,而后随环境噪声增至60dB(A)时出现避让奔逃的现象,至距离噪声源60m以上时停止奔逃,但群体仍处于躁动状态直至平静。本项目修井机械噪声是暂时的,只在短时期对局部环境造成影响,待施工结束后这种影响也随之消失,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因此,本项目修井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根据现状调查,受工程影响的野生动物均为常见种类,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项目完工后,随着植被的恢复、施工影响的消失,动物的生存环境得以复原,不会因局部生境破坏而导致种群消失或灭绝,部分暂时离开的动物将回到原来的栖息地。因此,运行期不会对野生动物的活动产生影响。3.2.3 土壤影响分析运营期,油气开采很少在大面积范围内造成污染,主要是在油井修井过程附近形成局部污染,如修井过程可能产生落地油和井下作业废液,如回收不及时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项目修井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作业废液随采出液进入采出液流程,最后进入随采油污水处理后回注地层用于油田注水开发,无外排;运营期应加强修井过程的管理,文明作业,提高修井效率,减少修井次数,在采取以上环保措施后,运营期井场工程不会对井场周围土壤造成显著影响。3.3 小结本项目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为钻前工程的土地平整、钻机安置、施工机械碾压、施工人员及车辆踩踏等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土地平整将清除井场内全部植被,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植物死亡,地表裸露,将造成评价范围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同时,施工过程可能对植物、动物和土壤产生影响,在切实落实本项目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运营期正常情况下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抽油机运行噪声和修井作业噪声等。本项目占地类型为耕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造成农作物减产。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复垦,第二年便可恢复种植,但耕地生产力的恢复期一般为2年,第3年可完全恢复产量。同时,施工过程可能对植物、动物和土壤产生影响,造成施工区内的水土流失量增加,在切实落实本项目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4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4.1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4.1.1 常规保护措施1)强化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在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质量,应建立环境监督制度,监督指导施工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实施过程中,执行国家、地方等相关环境法律法规。2)妥善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其对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特别是对坑塘水面及土壤的影响。3)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同时采取边铺设管道边分层覆土的措施,减少裸地的暴露时间,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使之尽量恢复原状,将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4.1.2 工程占地的保护措施1)设计阶段根据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制定详细、合理的规划,并根据规划合理选择油水井位置,采用丛式井技术,减少占地。2)施工人员、施工车辆以及各种设备应按规定的路线行驶、操作,不得随意破坏土地和道路设施。3)井场工程区材料堆放场、施工机械设备等临时占地布置在永久征地范围内,不新增临时占地。物料临时堆放场周围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一定的拦挡防护措施或设置仓库等,避免化学品等污染物扩散,同时禁止将废弃泥浆、钻井废水等排入养殖池和在养殖池内清洗钻具等。4.1.3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措施4.1.3.1避让措施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收获期,以减少农业生产损失。4.1.3.2减缓措施1)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以保持耕作层肥力,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2)施工要处理好与农田水利项目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3)施工完成后做好现场清理及恢复工作,包括田埂等妥善处理,尽可能降低施工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4)施工中严格执行HSE管理,文明施工,有序作业,尽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5)确保各项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正常运行,避免非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4.1.3.3恢复措施1)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3月5日)第三条: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称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第十六条: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建立土地复垦质量控制制度,遵守土地复垦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保护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首先对拟损毁的耕地、林地、牧草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用于被损毁土地的复垦。2)土地复垦根据当地条件和因地制宜原则,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其原有使用功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本项目工程用地类型为耕地,因此临时用地在确保与周边现状一致的情况下复垦为耕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本工程土地复垦前需进行土地平整,将表土进行回填。表土回填时可混合基肥或土壤改良剂以利于复垦。表土应均匀回填并夯压整平,回填整平后之后尽快复垦以防表土流失。本项目井场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按照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3月5日)的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土地复垦。4.1.3.4补偿措施1)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三十一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2)占地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3月5日)等规定,项目需对项目占地进行补偿。4.1.4 植物保护及恢复措施1)植物保护措施(1)严格规定施工车辆的行驶便道,防止施工车辆在有植被的地段任意行驶。禁止乱压乱碾,防止对植被产生扰动。(2)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通过改造或适当拓宽,一般能满足施工要求即可,避免穿越植被生长茂密区域。(3)加强施工管理,划定适宜的堆料场,严禁施工材料乱堆乱放,妥善处理施工场地各类污染物,防止扩大对植物的破坏范围。(4)加强施工管理,划定适宜的堆料场,施工作业场内的临时建筑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严禁施工材料乱堆乱放,妥善处理施工场地各类污染物,防止扩大对植物的破坏范围。2)植被恢复措施本项目井场工程区涉及井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视沿线具体情况实施。本项目临时占用植被主要为农田,施工结束后恢复原貌,恢复方式可采用复垦方式,播种当季农作物。4.1.5 动物保护措施1)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施工场地,尽可能保护现存植被野生动物和植被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植被条件的好坏是影响野生动物种类组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工程区植被的破坏将导致本区动物种类及数量的减少。因此,要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地减少施工过程所造成的植被破坏,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年7月2日)要求,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尤其是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有益于农、林健康发展的爬行类、兽类等。施工过程中张贴动物保护告示或设置警示牌,禁止捕杀动物。3)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改善动物的栖息环境工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及野生动物资源损失,仅靠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施工结束后,要尽快开展植树种草工作,加快生物群落的恢复速度,改善本区的植被条件,恢复工程区野生动物资源。4.1.6 土壤保护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不能避免时,保证施工期间排水通畅,减少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项目区土建项目中应及时防护,随挖、随运、随填、随夯、不留松土。2)合理组织施工,做到工序紧凑、有序,以缩短工期,减少施工期土壤流失量。3)明确钻井工具和钻井材料堆放处,施工废弃物应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处理,严禁乱堆乱放,严格管理井场各类产污环节。施工结束后,对装置区空地进行土地整治,地面采用机器碾压,减少水土流失。4)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岩屑的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钻井废水管理,防止废水洒落,防止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对土壤造成污染;(2)选择环保型泥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3)提高泥浆的重复利用水平,本项目的泥浆利用率达80%以上;(4)废弃泥浆和岩屑的无害化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废弃泥浆和岩屑均进入“泥浆不落地”装置中,委托有资质单位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不外排。6)油泥砂的污染防治措施油泥砂及时清运处理,严禁随意弃置污染周围土壤,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无害化处置。4.1.7 水土保持措施1)井场工程区井场区施工前剥离表土,集中堆放于井场区的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