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doc_第1页
路边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doc_第2页
路边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doc_第3页
路边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doc_第4页
路边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批批 准准 页页 本预案经本预案经路边煤矿煤矿李志中同志审核批准,于 2010 年 9 月 10 日 颁布,2010 年 10 月 1 日开始执行。 法人签字:法人签字: 2010 年 9 月 9 日 目目 录录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4 第一章 总则.4 第二章 危险性分析.8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29 第四章 预防与预警.38 第五章 应急响应.40 第六章 信息发布.44 第七章 后期处置.44 第八章 保障措施.46 第九章 培训与演练.49 第十章 奖惩.51 第十一章 附则.52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55 第一章 顶板事故应急预案.55 第二章 地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67 第三章 水灾事故应急预案.77 第四章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应急预案.86 第五章 瓦斯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96 第六章 运输事故应急预案.107 第七章 供电系统事故应急预案.119 第八章 锅炉事故专项应急预案.132 第九章 火工品爆炸事故应急预案.144 第十章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154 第十一章 瓦斯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165 第十二章 职业卫生事故专项预案.176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现场预案现场预案.183 第一章 顶板事故应急救援现场预案.183 第三章 水灾事故应急救援现场预案.192 第四章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现场预案.194 第五章 瓦斯爆炸事故现场预案.199 第六章 运输事故应急救援现场预案.200 第七章 供电系统事故现场预案.201 第八章 锅炉事故现场预案.204 第九章 火工品事故现场预案.209 第十章 火灾现场处置方案.212 第十一章 职业卫生事故现场处置方案.216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1.11.1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为有效保障路边煤矿职工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在事故或重大事 故隐患出现时能及时处理,在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和重大非人身伤害事故发 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和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 和事故的进一步蔓延,认真做好重、特大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工作,做到应 急行动协调一致,维护社会稳定,保证遇险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进 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 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和上级有关规定,特制定路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1.21.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主席令第 70 号 2002 年 6 月 29 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主席令第 75 号 1996 年 8 月 29 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主席令第 65 号 1992 年 11 月 7 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主席令第 6 号 2008 年 10 月 28 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主席令第 60 号 2001 年 10 月 27 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主席令第 69 号 2007 年 8 月 30 日) 7)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 296 号 2000 年 11 月 7 日) 8)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7 号 2004 年 1 月 13 日) 9) 工伤保险条例 (国务院令第 375 号 2003 年 4 月 27 日) 10)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466 号 2006 年 5 月 10 日)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务院 1987 年 12 月 3 日) 12)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493 号 2007 年 3 月 28 日) 13)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 549 号 2009 年 1 月 24 日) 14) 煤矿安全规程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 察局令第 16 号 2010 版) 15)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令第 17 号二九年四月一日) 16) 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意见 (黔安监管 办字2007345 号) 17)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18)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2- 2006) 1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20)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2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与代码 (GB/T13861-1992) 22) 路边煤矿 C15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 ) 23) 对路边煤矿 2009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黔煤生 产字20081012 号) 24) 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C9、C15煤层) (2007 年 10 月 26 日) 25) 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C9、C15煤层) (2007 年 10 月 26 日) 25) 路边煤矿方案设计说明书 (2008 年 9 月) 26) 路边煤矿安全专篇说明书 (2008 年 12 月) 27) 路边煤矿勘查地质报告 (2007 年 12 月) 28) 路边煤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2007 年 12 月) 29) 路边煤矿下发的安全管理文件及操作规程 30) 路边煤矿事故总结 1.31.3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路边煤矿内部发生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范围包括路边 煤矿所涉及到的范围,适合于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爆炸等事故以及 非人身事故。 1.41.4 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 本预案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 处置预案三大部分。应 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办公室设在 调度室。 1.51.5 应急工作原则应急工作原则 1.5.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 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5.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路边煤矿在上级安全生产机构的统一领 导下,负责指导、协调路边煤矿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指挥部 各分管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 作。 1.5.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事 故单位行政领导负责制,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由李志忠统一领导,相关 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班组充分发挥自救作用。 1.5.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 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装备、设施 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5.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 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 要求,做好应对煤矿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 准备,加强培训和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 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力量,努力实现一队多能;培养兼职应急救援 力量并发挥其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分析 2.12.1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 2.1.12.1.1 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交通 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整合)矿区总体呈一不规则多边形分布,矿区 范围东西长 0.872.07km,南北宽 0.491.01km,地理坐标:东经 10605501060705,北纬 27202027 2053。路边煤矿位于金沙县城 310方位,距金沙县城区约 28km,行 政区划属安洛乡管辖,距安洛乡约 2.5km,矿区有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 交通方便(见图 1-1 交通位置图) 。 路边煤矿 路边煤矿取得的采矿许可证(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生产规模:年 产 15 万 t)矿界拐点坐标详见表 121。 表 121 井田拐点坐标表 拐点 XY 0302588035608599 1302588035609499 2302573035609849 3302600035609849 4302603035609849 5302603835610660 6302653035610660 7 面积 1.4287 开采标高 1460-1000 2.1.22.1.2 矿井地质矿井地质 一、地层一、地层 矿区地层由老到新有: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岩性为灰色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 厚度大于 100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岩性以灰、黄灰、深灰色泥质粉砂 岩为主,夹薄层菱铁矿、泥岩、粉砂岩及煤层。厚度 95110m。区内含 可采煤层四层,由上到下分别为 C4、C6、C9、C15 号四层煤。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结构、 条带灰岩,厚 3555m。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及沙堡湾段(T1y1+2):岩性为浅灰 色薄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底部为厚 1525m 的灰绿色、灰黄色薄层 状泥岩、钙质泥岩。厚 180220m。 2.1.32.1.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云盘山背斜南翼,矿区范围内为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变化不 大,地层倾向 128140,倾角 510,平均 8。 矿区范围未见有断裂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简单。 、中灰高热值无烟煤。 2 2. .1 1. .4 4 水水文文地地质质 1、水文地质概况 本地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区内井泉分布在村寨附近,流量受大气 降水制约,旱季小,雨季略大,一般仅供生活用水。矿区地势北部低,南 部高,沟谷较发育,地表水主要从冲沟排泄,排泄条件良好。当地最低侵 蚀基准面标高为矿区东面的安洛河出口,标高约 1250m。区内年降雨量大 于 1100 毫米。本区的灾害性气候多,冰雹、暴雨形成水。矿区地势北部 低,南部高,沟谷较发育,地表水主要从冲沟排泄,排泄条件良好。 3、地层含、隔水性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厚度大于 100m,为岩溶裂隙含水层, 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强。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厚度 95110m,含基岩裂隙水,富 水性弱。龙潭组与茅口组之间无玄武岩隔水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厚 3555m,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含 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及沙堡湾段(T1y1+2):厚 180 220m,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矿体赋存标高在 12501550m 之间,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 矿山采取斜井斜井开拓,走向壁式采煤法。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断裂 构造对矿井充水影响小。区内地表无大的地表水体,地表水排泄条件良好, 地表水对矿井的影响较小。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矿井直接 充水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地层,龙潭组为弱含水层,对矿井的影响较小。 位于矿区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的积水,将通过各种构造裂隙、采空塌陷裂 隙、溶蚀通道进入井下,对矿井充水。本矿的老窑采空区无记载,位置不 清,老窑积水存在较大的隐患,对矿井的影响较大。矿区内无玄武岩隔水 层。 4、矿井涌水量 根据现场踏勘调查,地表基本没有井泉出露;据储量核实报告:矿井 正常涌水量 28m3/d,最大涌水量为 57m3/d。用比拟法预测矿井整合后的涌 水量: 矿井预计正常涌水量为: Q = FKF =14287000.000335=478.6m3/d20 m3/h Q矿井涌水量(m3/d) , F预算面积(m2) ,1428700 KF单位面积含水率(m3/ m2) 。 即路边煤矿的正常涌水量为 20m3/h。最大涌水量考虑 2.0 的系数,则 最大涌水量 40 m3/h。 5、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断裂构造、无大的地表水体,地表水排泄条件良好。开 采煤层的资源量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富 水性弱,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2.1.52.1.5 煤层及煤层及 2.1.52.1.5 煤层及煤质煤层及煤质 1、含煤性地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含煤地层厚 95110m,平 均厚度 100m,含煤 714 层,矿区内含可采煤层 4 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C4、C6、C9、C15 号煤层。 2、可采煤层 C4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上部,厚 0.81.2m,平均厚 0.88m,属较稳 定可采。煤层为灰黑色,粒状构造,似金属光泽,硬度相对较大,贝壳状 断口,次生裂隙较发育,半亮煤光亮煤。距煤系顶界 1825m。根据储 量估算图,C4 煤层属小窑破坏区不能进行回采。 C6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下部,厚 0.81.3m,平均厚 1.0m,属较稳 定可采煤层。为灰黑色,粒状、条带状构造,似金属光泽,硬度较大,次 生裂隙较发育,以半亮煤为主。距 C4 号煤层 1215m。根据储量估算图, C6 煤层属小窑破坏区不能进行回采(根据金沙县国土资源局、金沙县煤炭 管理局 2008 年 9 月 23 日联合提供的 C4、C6 煤层受小窑开采严重破坏目 前不能进行设计开采的报告)。 C9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下部,厚 1.31.9m,平均厚 1.5m,属稳定 可采煤层。为灰黑色,条带状构造,一般无夹矸,土状光泽,硬度较大, 以半暗煤为主。距 C6 号煤层 1021m。 C15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底部,下距茅口灰岩 38m,平均 5m。厚 1.32.4m,平均厚 1.7m,属稳定可采煤层。为灰黑色,条带状构造,含 12 层夹矸,夹矸为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厚 0.10.15m。土状光泽,以 半暗煤为主。距 C9 号煤层 4555m。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1-2-1。 表 1-2-1 可 采 煤 层 特 征 表 顶底板岩性煤 层 号 层间 距 (m) 倾角 (度) 平均厚度 (m) 容重 (t/m3 ) 煤层 结构 顶板底板 稳 定 性 备 注 0.8-1.2 C48 0.88 1.46 简单泥灰岩粉砂岩 稳 定 小 窑 破 坏 12-15 0.8-1.3 C68 1.0 1.46 简单 粉砂质 泥岩 粉砂质 泥岩 稳 定 小 窑 破 坏 10-21 1.3-1.9 C98 1.5 1.46 简单 粉砂质 泥岩 细砂岩 稳 定 1.3-2.4 C15 45-55 8 1.7 1.46 简单泥灰岩 炭质泥 岩 稳 定 二、煤质二、煤质 1、物理性质及煤质特征 C4、C6、C9、C15 号煤层均为黑色,条带状构造,由半亮及半暗型煤 条带组成,呈块状、粉末状。 2、煤层化学性质 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样 类别 Mad(%)Ad(%)St.d(%) Qget (MJ/kg) C4 原煤 1.18-2.63 12.71-18.791.5-1.7331.3-33.63 C6 原煤 2.26-3.12 11.29-15.91 0.75-1.4932.4-33.1 C9 原煤 1.44-2.719.1-21.410.48-0.7427.5-32.2 C15 原煤 2.32-2.72 17.24-24.68 0.78-1.1024.38-27.3 据煤质分析,C4、C6 号煤为低中硫、中灰高热值无烟煤,C9、C15 号煤为低硫、中灰高热值无烟煤。 2 2. .1 1. .6 6 煤煤层层开开采采技技术术条条件件 1. 地质勘探工程概况 矿区曾先后开展过地质矿产工作,但工作程度都较低,对区内矿产资 源缺乏系统、综合研究。 (1)19671968 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13 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过 普查地质工作, 1969 年提交了黔西、金沙普查勘探区地质报告 ,提交 (333)资源量 122594.4 万吨。基本查明了区内煤层赋存情况、煤质及其 它开采技术条件,矿区位于普查勘探区内; (2)1980 年,贵州省 108 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过 120 万区域地质 调查,提交了遵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初步了解区内地质情况; (3)2002 年贵州省地矿局一二地质大队对原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 矿作过地质简测工作,并提交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地质简测报 告 (该报告未经评审) ; (4)2003 年,矿区作过普查工作,并提交安洛普查报告。矿区位于 普查区内。 (5)2005 年 9 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对原金沙县安 洛乡凯鸿(肖家湾)煤矿作过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并提交金沙县安洛乡 凯鸿(肖家湾)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该报告经过评审、评审文号: 毕地国土资复200542 号) ; (6)2006 年 10 月,贵州省地矿局一二地质大队对原金沙县安洛乡 路边煤矿作过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交提交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该报告经过评审、评审文号:毕地国土资复2006 185 号) 。 (7)贵州奇星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于 2007 年 12 月对该矿井的地 质调查核实工作,调查了井田煤层厚度、矿井涌水量、采空区情况,并提 交了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截至 2008 年 1 月 9 日,评审备案的资源量 746 万吨。其中(332)8 万吨, (333)591 万 吨, (334)?为 147 万吨。 2. 对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评价 评价认为: (1)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及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层数、层 位、厚度、结构、可采范围,煤层露头进行了较系统的揭露和控制;基本 查明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确定了煤类为无烟煤。基本查明矿 床水文地质条件,矿坑充水因素,预测了未来矿坑涌水量;基本查明可采、 局部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等开采技术 条件,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作了初步评价。 (2) 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基本能满足 15 万 t/a 矿井的开采设计要求,但未能完全支撑本次设计要求,要求业主 在生产中加强收集生产地质资料,为矿井开采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3)水文地质、煤质分析等资料的可靠程度及对开采的影响 地质报告对矿井水文地质、煤质的分析基本可靠,可采煤层为低中 硫分、中灰、中热值的无烟煤,适于民用及电厂用煤。 (4)煤层露头附近的采空区,可能存在老窑积水、积气,必须坚持 超前探放水、探放气,严加防范。 (5)由于井田地表局部存在山体滑坡的可能,应加以密切的注意,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处理措施。对已在地面出现的地裂缝应做好治理工作。 (6)由于水文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其矿井涌水量准确性较差,矿井 生产建设期间应注意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矿井涌水量。 (7)由于 C6、C4 煤层属小窑破坏区不能布置系统进行回采,建议加 强对 C4、C6 煤层的巷探工作,发现可采时及时调整开采顺序,以提高资 源利用率 2.1.6.1 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生产字20081012 号中对金沙县路边煤 矿 2009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结论,路边煤矿矿井绝对瓦 斯涌出量为 1.69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8.92m3/t;矿井绝对二氧化碳 涌出量为 0.82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 4.33m3/t。金沙县路边煤矿 煤矿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2.1.6.2 煤尘 根据 2007 年 10 月 26 日提交的对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 C9、C15煤层 煤样鉴定报告的结论,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 C9、C15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 2.1.6.3 煤的自燃 根据 2007 年 10 月 26 日提交的对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 C9、C15煤层 煤样鉴定报告的结论,金沙县安洛乡路边煤矿 C9、C15煤层自燃倾向等级为 类,为不易自燃煤层。 2.1.6.4 煤与瓦斯突出 根据 2008 年 6 月路边煤矿提交的金沙县路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 险性鉴定报告及关于路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 , 鉴定结论为:“路边煤矿 C9、C15煤层煤的破坏性为 I 类,C9煤层在+1385 标高以上不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C15煤层在+1365 标高以上不具有煤 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 根据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意见 (黔安监 管办字2007345 号)金沙县属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对 C9、C15煤层未作煤 与瓦斯鉴定前,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开采管理。 2.1.6.5 地温 本矿井应属地温正常矿井 2.1.6.6 冲积地压 本矿井无冲积地压危险。 2.1.6.7 煤层风氧化带 矿区内煤层风氧化带发育不明显。 2.1.6.8 钻孔封孔情况 路边煤矿矿区范围内所有钻孔全都采用水泥封孔。 2.1.7 生产系统、辅助系统 1、矿井开拓方式 路边煤矿采用斜井+暗斜井的开拓方式 2、采煤方法 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采面采用放炮落煤,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 输、采面运煤出口转载机运输,运输巷采用阻燃型皮带运输。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为全部垮落法。工作面采用 DZ20-25/100 型单体 液压支柱配合 HDJA-1000 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工作面采用三、四排管理方 式,排距 1.0m,柱距 0.8 m,最大控顶距为 4.2m,最小控顶距为 3.2m,工 作面贴帮柱每隔 1.6m 打一棵临时支护,煤壁落煤后及时挂梁,若顶板压 力较大,可增设木垛。 采面出口采用四组八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采面上、下巷超 前支护均为:靠近采面煤壁 10 m 段采用双排托棚支护,往外 10 m 采用单 排托棚支护。 3、通风系统 1. 通风方式 矿井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2. 通风系统 以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构成的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系 统。 主要新鲜风流经主斜井、副斜井进入工作面运输巷,清洗工作面后, 乏风经工作面回风巷至回风斜井,最后由引风道排出地面。 4、防排水系统 该矿为斜井开拓方式,设置水仓机械排水方式,前期在井下 1378m 水平标高建水仓,采用机械排水方式,将井下积水排至主斜井井口排水沟 后自流至污水处理池。后期水仓由矿井开采至该标高时再根据实际涌水量 进行选型计算。 5、提升、运输方式 矿井主提升采用绞车提升,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平巷采用皮 带运输。 6、供电系统 矿井一回引自新化 35kv 变电站 10kV 新红 007 开关(导线采用 LGJ- 95,供电距离 3 公里) ,另一回引自新化 35kv 变 10kV 新红线路不同的母 线段(导线采用 LGJ-95,供电距离 2 公里) 。 7、救护系统 本矿于 2008 年组建了救护队,编制 9 人,目前实际人数 5 人。 2.22.2 危险源及风险分析危险源及风险分析 2.2.12.2.1 危险源识别与检测危险源识别与检测 2.2.1.1 主要危险源 矿井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的种类主要有水、火、瓦斯、煤尘爆炸、 冒顶、提升运输、中毒窒息、机械伤人等其它因素。 2.2.1.2 存在形式及场所 、 序 号 主要危 险有害 因素 主要存在场所主要表现形式 1 水井下采空区涌水 2 火地面地面生活用火 3 爆炸井下工作面炸药 4 提升 运输 主提升巷道防跑车 5 瓦斯采面上隅角防止积聚 6 机械 伤害 刮板运输机防止误操作 7 高空 坠落 8 地压 9 有害 气体 采空区密闭不严 10 电采煤工作面失 爆 2.2.1.3 检测、监控的手段 矿井具备瓦斯监控系统。对上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监控,能够满 足对矿井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监控。 2.2.22.2.2 危险源风险分析危险源风险分析 2.2.2.1 地面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 (1)危险目标的确定 地面锅炉房 地面锅炉房周边有公路、灯房浴室、器材库办公楼、食堂等。 地面瓦斯泵房 正在筹划建设永久瓦斯抽放泵站。 自然灾害 雨季期间,矿区频降暴雨,可能导致地表滑坡,泥石流、电力通讯中 断等自然灾害事故。 (2)地面危险目标的危险性及其对周边的影响 金山县路边煤矿地面在用的锅炉房属压力容器,如操作不当,极易 造成设备损坏,和锅炉爆炸重大事故,将对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周边人员造 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面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控制措施不力,也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和损失。 2.2.2.22.2.2.2 煤矿井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煤矿井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 路边煤矿属井工开采作业,受井下作业场所空间限制,作业环境条件 影响,作业系统空间复杂,各生产、安全系统复杂。设施、设备较多,且 系统性较强,局部问题有可能造成区域系统或整个系统的事故发生和影响 因素。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以及煤矿安全事故教训总结可能发生各种事 故的自然条件因素有: (1)瓦斯因素 路边煤矿属低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为类, ,所开采的煤 层瓦斯含量低,瓦斯涌出量小,在瓦斯浓度超过规定的区域范围内,如遇 违章放炮、明火、电器火花、金属撞击或摩擦火花等都可能引起瓦斯爆炸 和人员窒息,因此必须加强对机电设备、瓦斯聚集和放炮的管理工作。 (2)煤与瓦斯突出因素 根据 2008 年 6 月路边煤矿提交的金沙县路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 险性鉴定报告及关于路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 , 鉴定结论为:路边煤矿 C9、C15煤层煤的破坏性为 I 类,C9煤层在+1385 标 高以上不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C15煤层在+1365 标高以上不具有煤与 瓦斯突出危险性。 ” 根据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意见 (黔安监 管办字2007345 号)金沙县属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对 C9、C15煤层未作煤 与瓦斯鉴定前,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开采管理。 (3)煤尘因素 根据路边煤矿 2007 年 10 月 26 日提交的对 C9、C1煤层煤样鉴定报告 的结论,C9、C1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4)火灾因素 若电气设备不符合规定要求,使用皮带、溜子不当、放炮管理不善、 机械冲击与摩擦、电源电器短路、静电、明火等都有可能造成人为、机电 等外因火灾的发生。 (5) 水灾因素 现采工作面在 C15煤层,但是,要遵循“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 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在 C15煤回采前应采用一定的物探、钻 探手段探查煤层顶底板完整性,在岩层破碎区段,应采取相应的水文地质 措施,保证回采安全。 同时,现采工作面附近有多个小煤窑,其老窑积水范围不够明确,开 采时应注意老空水威胁,建议应用地面物探查清老空积水范围。防止工作 面的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地表水通过采空区大量涌入我矿,引起水灾事故。 (6)运输提升因素 煤矿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因此,要加强对运输设施、设备的检查,加 大对人车使用、检修、钢丝绳、矿车连接装置的检查力度,并做好相关的 检查记录。在斜井(巷)进行提升时,要严格执行“行人不行车、行车不 行人” ,完善各种行车声光信号装置、防跑车装置、阻(挡)车器,确保 其完好性,同时要做好相关的检查记录。 (7)顶板因素 我矿采掘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场所均处于地层之下,由于采掘工作面地 质构造复杂,顶板节理发育,底板松软,如不按规程措施施工,放松对顶 板的管理,均可能造成顶板事故的发生。 (8)其它因素 煤层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人员操作不慎,不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作业规程及 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作业和指挥。 作业人员操作时精力不集中,健康原因,本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心 理状态,情绪等不稳定因素。 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造成事故隐患未及时排除。 安全生产管理、督促整改不力等。 均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 2.32.3 危险源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预测危险源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预测 2.3.12.3.1 瓦斯事故瓦斯事故 瓦斯是一种能够燃烧和爆炸的气体。瓦斯爆炸就是一定浓度的瓦斯与 氧气在高温火源的作用下,进行的剧烈氧化反应。这种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和水蒸气,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这种热量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迅 速膨胀,开成高温、高压,并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冲击,形成冲击波从而产 生动力现象,这就是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瓦斯爆炸产生的爆炸温度可达 18502650,不仅烧毁设备、烧伤人员,还能点燃可燃的木质支架、煤 尘、引起火灾和煤尘爆炸事故,扩大灾情。瓦斯爆炸后的气体压力是爆炸 前气体压力的 710 倍,气体压力的骤然释放,将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并 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冲击,从而吹倒支架,损坏设备。瓦斯爆炸同时生产一 氧化碳等大量的有害、有毒气体,发生爆炸后,同时还会大大降低空气中 氧气浓度,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瓦斯爆炸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瓦斯浓度处于爆炸界限 内,一般为 5%16%;二是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浓度不低于 12%;三是有足 够能量的点火源,点燃温度不低于 650,当量大于 0.28,并且持续 时间大于爆炸感应期。 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相对空气密度为 0.544,其扩散性很 强,会很快扩散在空气中,本身无毒,但不能供人呼吸,高浓度的瓦斯聚 集,会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可能造成人员的窒息死亡。 2.3.22.3.2 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事故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事故 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是指在地应力和瓦斯(二氧化碳)的共同 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二氧化碳)因煤体突然喷出到采掘作业 空间,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由煤体内向巷道或者采掘作业场所突然喷出大 量的煤炭及涌出大量的高浓度瓦斯充塞巷道并造成一定的、有时是十分巨 大的动力效应,煤层形成空洞,同时伴随着强大的冲击力,摧毁巷道设施, 破坏通风系统,甚至发生风流逆转,造成人员窒息和发生瓦斯爆炸、燃烧 及涌出的煤(矸)流埋人等事故。 2.3.32.3.3 煤尘爆炸事故煤尘爆炸事故 煤尘爆炸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且 煤尘必须浮游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其爆炸浓度值为 45/3, 上限值为 15002000/3;二是有足够引起爆炸的热源存在,煤尘爆炸 的引爆温度为 6101050;三是氧气浓度不低于 18%,当空气中的氧气 浓度低于 18%时,单独的煤尘不在爆炸。 煤尘爆炸具有同瓦斯爆炸相类似的特点,爆炸产生高温、高压,形成 强烈的冲击波,并同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等。煤尘爆炸火焰温度 可达 16001900,可使爆炸时产生气体产物加热到 23002500;煤 尘爆炸的理论压力为 750kpa,但在大量沉积煤尘的巷道中,爆炸压力伴随 着距爆炸源距离的增加而跳跃式增加;煤尘开始被点燃时产生冲击波的传 播速度与火焰的传播速度几乎是相同的,随时间延长,冲击波的速度加速, 其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可达 2340/;煤尘爆炸后同时生成 2%4%的一氧 化碳,有时甚至高达 8%10%。因此,煤尘爆炸具有威力大、破坏力强、 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严重的特点。 2.3.42.3.4 火灾事故火灾事故 构成火灾的基本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热源具有一定温度和 足够热量的热源才能引起火灾;二是可燃物;在煤矿矿井里,煤本身就是 一个大量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三是空气;任何可燃物尽管有热源点燃, 但若缺乏足够的氧气,燃烧就不能持续,所以空气的供给是维持燃烧不可 缺少的条件,燃烧是剧烈的氧化现象。 矿井火灾的危害及影响主要有:在火灾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 气体,煤炭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 (SO2) 、烟尘等,另外坑木、橡胶、聚氧乙烯制品的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 化碳、醇类、醛类以及其他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 随风扩散,可能波及相当的区域甚至全矿;高温往往引燃邻近的可燃物, 致使火灾范围扩大;火灾的发生不仅提供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引火热源, 而且造成的干熘作用使可燃物(如煤、木材、水等)放出氧、甲烷和其他 多种碳氧化合物等爆炸气体,同时还可以使沉降的煤尘重新悬浮。因此, 火灾往往容易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2.3.52.3.5 水灾事故水灾事故 矿井水害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界条 件复杂季风气候和地层含水性,地质构造因素(断层、溶洞、暗河、褶曲、 裂隙) ;人为原因:开采后汇水面积加大,造成采空区积水,人为因素水 害等,往往造成突发性的水灾,采空区积水而且伴有有害的气体同时涌入, 增加了水灾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围。 2.3.62.3.6 运输提升因素运输提升因素 运输提升事故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设备和人为。设备的管理、保养 不当,造成设备老化、损坏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事故;由于操作人员的 操作能力不当、安全思想麻痹大意,或者其他人员的工作疏忽,未真正做 到“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 ,加上人为操作不当,从而在使用过程中 造成事故。 2.3.72.3.7 顶板事故顶板事故 煤矿顶板事故特性是煤层上履岩层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节理发育、风 化、淋水后,原始应力受采动后形成集中应力等,形成岩石原生裂隙和裂 隙而产生的重大撞落状态,具有隐蔽性、突然性,其冒落面积的体积的范 围大小与所产生的顶板岩层裂隙范围有较大的声响,和支架支护的状态有 一定的关系,同时与本身岩层性质和下履岩层承压情况高低有相应的关系; 松软的顶底易于冒落造成局部顶板事故,而坚硬的顶板则不易冒落,则易 形成强烈的冲击地压,造成较大的顶板事故。 2.3.82.3.8 其他事故其他事故 矿井煤炭开采的工艺不当,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比如瓦斯事故、 放炮、机械、漏电、电气着火等,也有可能造成人体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 这是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第第三三章章 组组织织机机构构及及职职责责 3.13.1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安全生产事故救援组织体系由毕节地区应急救援指挥部、金沙县救护 中队、煤矿应急救援指挥部等组成。 由金沙县路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承办具体工作。 3 3. .1 1. .1 1 成成立立矿矿井井安安全全生生产产事事故故应应急急救救援援指指挥挥部部,设设立立总总指指挥挥、副副总总指指 挥挥、成成员员 应急指挥系统图图31 3 3. .1 1. .2 2 应应急急救救援援指指挥挥部部成成员员名名单单 总 指 挥:李志中 副总指挥:孙世俊 成 员:阳忠 杨远开 游开祥 总指挥 副总指挥 现 场 指 挥 组 警 戒 保 卫 组 通 信 信 息 组 物 资 供 应 组 技 术 处 理 组 抢 险 救 灾 组 后 勤 保 障 组 医 疗 救 护 组 事 故 调 查 组 善 后 处 理 组 根据险情等级决定是否向上 级单位救援 3.1.3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调度室 主 任:罗中元 生产调度室电话: 810 救护队值班电话: 811 3.1.43.1.4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 1010 个组个组 3.1.4.1 现场指挥组: 总 指 挥:阳忠 副总指挥:阳远开 成 员: 欧远吉 张德强 付光乾 3.1.4.2 抢险救灾组: 组 长:游开祥 成 员:宋远国 李明云 周仁岗 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