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规划编制单位:广安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单位:广安区国土资源局技术编制单位:西 华 师 范 大 学广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领导小组组 长:李永平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副组长:黄永鸿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汪智勇 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 蒋晓明 区政府副区长成 员:杨德金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唐茂林 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 余立万 广安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梁彩云 广安区财政局局长熊祥全 广安区交通局局长苟迎春 广安区规划和建设局局长罗本彬 广安区旅游局局长常启均 广安区农业局局长王长城 广安区教育局局长高 灵 广安区统计局局长张齐游 广安区卫生局局长曾 平 广安区民政局局长唐时国 广安区环保局局长王邦富 广安区科技局局长金建国 广安区水务局局长曾纪平 广安区林业局局长李四清 广安区粮食局局长刘胜国 广安区经济局局长王家志 前锋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于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具体工作,唐茂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一节 规划目的1第二节 规划依据1第三节 规划任务3第四节 规划范围3第五节 规划期限4第二章 规划背景5第一节 广安区概况5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8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10第三章 规划目标15第一节 社会经济目标15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6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8第一节 农用地调整18第二节 建设用地调整21第三节 其他用地调整23第五章 土地用途分区24第六章 重点用地安排29第一节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29第二节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32第三节 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33第四节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36第五节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43第七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8第一节 允许建设区48第二节 有条件建设区49第三节 限制建设区50第四节 禁止建设区50第五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调控51第八章 土地综合整治安排52第一节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52第二节 土地综合整治规模任务53第三节 项目资金落实、技术保障及管理措施54第九章 乡镇土地利用56第十章 近期规划59第一节 灾后恢复重建目标59第二节 土地规划目标60第十一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61第一节 生态环境现状61第二节 环境协调性分析63第三节 主要环境影响评价64第四节 主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66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67第一节 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政管理措施67第二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68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70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71第五节 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72附 表73附表D1 广安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73附表D2 广安区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74附表D3 广安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75附表D4 广安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77附表D5 广安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78附表D6 广安区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87附表D7 广安区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90附表D8 广安区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期内各类面积情况表92附 图 1、广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2、广安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规划目的本轮规划的目的是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广安区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需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总体目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第二节 规划依据一、土地管理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国务院、省政府和广安市市政府有关土地管理、规划修编的政策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国发200428号)2、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4、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 (国土资发2005196号)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2009年第43号令)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8、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9、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0、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三、广安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划修编的规范性文件1、市局转发省厅省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通知(广安市国土规划200518号)2、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广安区府发200829号)四、相关规划及相关工作成果1、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广安区“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规划3、四川省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4、广安区旅游发展规划(20012020年)5、广安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年)6、渠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7、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8、其它相关法规、规范、规划和计划第三节 规划任务1、根据广安区社会经济条件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上级规划”)的要求,综合研究、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广安区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落实上级规划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在土地利用政策、各业用地上的矛盾;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对利用结构和布局,规定土地用途区,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对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保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第四节 规划范围本轮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为广安区整个行政辖区,全辖区面积为1533.65平方公里(153364.58公顷,此数据为地籍数据),包括6个街道办事处(广福、北辰、浓洄、中桥、万盛、奎阁)、枣山镇、协兴镇、前锋镇、代市镇等21个镇,新桥乡、虎城乡、龙安乡、彭家乡等22个乡。第五节 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基期,以2010年为近期规划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广安区概况一、自然概况广安区位于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侧,渠江中游,介于东经1063210703,北纬30183050。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49公里,幅员面积1533.65平方公里。东邻达州市的大竹县、广安市的邻水县,南接广安市的华蓥市,西连广安市的岳池县,北靠南充市的渠县和蓬安县。对外交通方便,与周边大中城市重庆、绵阳、南充及武胜、华蓥、岳池等市县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沥青公路,村与村之间通以泥结碎石路面为主的机耕道。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盛产稻谷、玉米闻名遐迩,有“金广安”之雅誉。广安区属川中坳陷构造区域。整个地势是沿渠江河谷东西两侧逐渐升高,即从西北至东南依次形成高中丘低丘低中山三种地貌类型。高、中丘分布在境内西部的蒲莲、郑山、悦来、兴平、彭家、协兴、龙安、广门、枣山等乡镇一部分地区。靠区境西上部地区出露的岩层多为遂宁组软泥岩,易风化,经流水侵蚀切割成串珠状、卧牛状馒头山,在砂岩盖顶地方出露有极少的桌状山,丘高谷窄。区境西中、西下部的部分地区属丘中、窄谷地貌,土地成台性好。光辉、龙滩、小井、前锋、新桥等乡镇沿铁路一线以西,蒲莲、花桥、井河、兴平、悦来、广门一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低(浅)丘宽谷带坝地貌。广安区处于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之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长、秋短;湿度大,日照长,淫雨多,霜期短,多伏旱及连绵秋雨。春季有东亚季风穿越华蓥山形成焚风效应,盛夏受冷暖气团交缓区影响,冬季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冷空气进入。全区有中小河流47条,主要有渠江和西溪河两条河流,总长约830公里,水面面积共计52343.2亩。其中,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共10条。渠江,是嘉陵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广安区境内段长113km,河床宽300-500m,有竹节滩、四九滩等石滩30余处,水深多为20m左右,全段可通航15-30吨行船。区境内地下水年均总储量为9492.85立方米,占径流总量的16.12%,多为构造裂隙水系兼风化裂隙水,酸碱度均不大,有机毒物与无机毒物含量均低。水质较好,可作生活用水及渔业和农业用水。全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分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在华蓥山地区的自然植被受人为因素破坏,除少量残存常绿阔叶林外,原始森林一部分被人工营造的次生林、经济林及观赏植物所取代,是四川盆地中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全区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70余种,分属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4个纲25个目69个科。由于广安区成土母质的区域性分布差异,致使全区土壤分布也有区域性差异。东部低山地区多为二迭系、三迭系灰、泥(页)岩风化而成的低中山黄泥、暗紫泥土区;西北部深丘窄谷为中侏罗系遂宁组泥岩、砂岩风化而成的红棕紫泥土区;中部浅丘、中丘地区及西部深丘窄谷地区是以中侏罗系沙溪庙组砂、泥(页)岩风化而成灰棕紫泥土区。广安区土壤分4个土类,7个亚类,6个土属,63个土种。土类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另有少量潮土和黄壤土。广安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广安区境内已发现矿产有14种,其中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等3种;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有岩盐、含钾岩石等2种;非金属建材原料矿产有石灰岩(水泥用)石膏(水泥、建材用)、粘土(水泥用)、页岩(砖瓦用)、石英砂、膨润土、河道砂石等8种;黑色金属铁(菱铁矿)。到2004年末,有矿产地58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5处、小型48处、矿点3处,磁道探明资源储量:煤16460.30万吨。天然气800亿立方米以上,岩盐61.92亿吨,水泥用灰岩5545万吨、石膏0.5万吨、水泥用粘土428万吨、水泥用砂岩229万吨、膨润土1.173万吨、河道砂石230.84万立方米。二、社会经济概况广安区是广安市委、市政府驻地,是广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广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广安区共辖22个乡、2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842个村民委员会,6999个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委员47个,居民小组325个;全区农业户282453户,总人口1233070人,其中农业人口1032336人,城镇化率为16.28%;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70.47亿元,同比增长12.00%,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为1.5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0亿元,增长8.20%;第二产业增加值17.46亿元,增长23.10%;第三产业增加值27.2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为231:238:387。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仍较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升级缓慢,经济增长亮点不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偏紧。广安地形地貌决定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备。自然景观方面山、水、林、泉、湖、洞、峡齐备;人文景观方面更有独一无二的世界旅游品牌、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资源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小平故居、宋代的白塔、抗元军事要塞、明清古牌坊、古镇、古祠堂、古寺庙、古寨及近代名人杨森等。邓小平故里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寄托对邓小平同志怀念的圣地,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品牌。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邓小平故居、广安区城南渠江西岸2km处宋代白塔;区级保护单位有城内兴国寺、肖溪冲相寺、协兴镇浓溪河上万春桥、冲相寺摩岩造像、小井乡大良城遗址等17处。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自广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新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指导下,在社会经济发展用地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通过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控制与引导,较好地协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为保障全区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上轮规划至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4919.60公顷,占规划期耕地面积78977.60公顷的82.20%,根据基本农田大检查,2005年全区基本农田面积61718.73公顷,占同期耕地面积74290.43公顷的83.21%,基本农田保护率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值从1996年每公顷4894.43元提高到2004年的每公顷10686.22元,增长了118.32个百分点。二、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的必要用地19972005年,全区净增建设用地面积2419.88公顷,第二产业单位建设用地产值从1996年每公顷2.37万元提高到2004年的每公顷5.10万元,增长114.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从1996年每公顷4.40万元提高到2004年的每公顷9.41万元,增长了11382个百分点。三、为加快全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用地保障在实施全区城镇化战略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用地保证。规划实施期间全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1269.07公顷,城镇化水平由1996年的10.67%,提高到2005年的17.19%,增加了6.52个百分点。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规划的实施,保证了全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全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规划实施以来,全区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广安城南新区和思源广场的建设为“邓小平故居”增添了光彩。在生态环境方面,林地面积由1996年的9076.49公顷(不含瓦店乡)上升到2005年的14829.63公顷,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95%,促进了渠江的水资源涵养保护,为构建渠江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六、土地利用规划意识不断加强通过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的实施,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建立健全了土地管理的行政、法律机制,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全社会土地利用规划意识不断加强,为更加科学管理土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规划基数说明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需要,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基础上归并或进一步划分所形成的不同土地用途类别。规划基数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3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二级类9类:其中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分为水域和自然保留地;三级地类全区统计为26个。广安区城镇建设用地在2005年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面积有所增加,原因是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件精神将附属于城镇的独立工矿用地纳入城镇用地,依据规划基数分类与土地现状分类(过渡期)转换对应关系,转化出广安区的规划基础数据的土地分类情况;另外,在2001年广安市部分乡镇进行了市县区内部的调整,原本权属于广安区的瓦店乡调整至华蓥市(更名为红岩乡),广安区的基期总面积将减掉瓦店乡的面积,本轮规划基础数据见下表1-1。表1-1 广安区2005年规划基期数据表单位:公顷地类面积比例地类面积比例农用地耕地水田44302.8028.89%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铁路用地100.430.07%水浇地37.740.02%公路用地802.650.52%旱地29949.8919.53%港口码头0.000.00%水库水面574.110.37%小计74290.4348.44%水工建筑用地58.370.04%园地小计7777.985.07%小计1535.561.00%林地有林地11089.047.23%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72.460.05%灌木林地436.650.28%其他林地3303.942.15%小计14829.639.67%其他农用地设施农用地97.650.06%特殊用地219.670.14%农村道路720.640.47%小计292.130.19%坑塘水面1279.770.83%合计21188.2113.82%农田水利用地3559.562.32%其他用地水域小计4289.432.80%田坎17561.6411.45%自然保留地小计7769.644.98%小计23219.2615.14%合计12059.077.86%合计120117.3078.32%土地总面积153364.58100%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市2053.951.34%注:1、全区幅员面积153364.58公顷。 2、表中百分比为该地类与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建制镇937.500.61%农村居民点16225.5210.58%采矿用地48.330.03%其他独立建设用地95.220.06%小计19489.8312.71%二、广安区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05年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资料,广安区辖区面积153364.58公顷,其土地利用现状有一级地类3个,二级地类9个,三级地类23个,各地类结构如下: 1)农用地:面积11662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32%。二级地类包括耕地74290.43公顷、园地7777.98公顷、林地14829.63公顷、其它农用地23219.26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61.85%、6.48%、12.35%、19.33%。2) 建设用地:面积21188.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2%。二级地类包括城乡建设用地19489.8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535.56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84.56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91.43%、7.20%、1.37%。3)其他用地:面积1205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6%。二级地类包括水域4289.43公顷、自然保留地7769.64公顷,分别占其他用地的35.96%、64.04%。三、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供需矛盾集中反映在农业生产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上。2005年末全区人均土地面积为0.1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人均农业用地0.095公顷,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用于城镇、交通、工业等不可避免;同时,人口的增加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可供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较少全区未利用土地1205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6%。可开发用于耕地的仅有7262.50公顷左右,主要是部分荒草地和滩涂,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达到2157.58公顷,规划期内占耕地总面积为3365.37公顷,而开发率目前平均水平为80%,因此,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少。3.城乡建设用地内部不协调全区城乡建设用地19489.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71%,其中城市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10.54%(2053.95公顷),建制镇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4.81%(937.50公顷),农村居民点占城乡建设用地83.91%(16225.52公顷),采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0.25%(48.33公顷),独立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0.49%(95.22公顷),可见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内部比例是不协调的。全区工业基础发展空间大,龙头产品工业初具规模,但工业布局、产品结构不合理。只有少数几个镇是行政部门所在地,仅拥有一些小型企业,且效益不高。居住地占25%左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2.00%19.00%的指标,这反映了城镇内部建筑布局不太合理。农村居民点面积大,为发展“中心村”、复垦旧宅基地、补充耕地提供了潜力。四、土地利用面临形势和任务广安区位于川东北丘陵地区,是广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川东北大门”的美称。全区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出境陆上交通主要为广南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二线,北邻南充机场,水运依托区域内邓家码头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广安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既是川渝经济发展的北大门,是川渝经济走廊上的一个支点,又是四川新兴工业发展的新成员,广安经济开发区新桥能源化工区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广安区人民政府打造的新型工业城。工业城的打造,带动整个广安区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业、交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将进一步加大土地供需矛盾,加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要求愈加迫切,在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需要全力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广安区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少,对全区耕地资源的补充能力有一定影响,耕地特别是基本的农田的保护将面临严峻的形势。全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随着全省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国土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全区土地利用管理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从全区的基本情况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三章 规划目标第一节 社会经济目标 按照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广安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当调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2010年力争达到112.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45元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50亿元;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4万亿元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02:416:382调整为18.4:46.1:35.5。规划至2020年力争达到3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456元。二、社会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000元和375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整体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脱贫。至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健全,实现同步富裕。三、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126.51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1.65,至202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137.32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0.05;根据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中的预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至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22万人和35万人。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根据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的关于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主要指标分配方案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四川省扩权县规划修编主要指标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09953号文件)推算广安区土地利用的目标与任务安排,全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任务如下(见表2-1):(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为:至2010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为73971.96公顷、61714.09公顷;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为73229.06公顷、61714.09公顷。(2)建设用地面积:至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22502.23公顷;至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24166.29公顷。(3)园地面积:至2010年园地规模为8845.35公顷;至2020年园地规模为10200.45公顷。(4)林地面积:至2010年林地规模为15377.79公顷;至2020年林地规模为16200.64公顷。(5)近期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为874.0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00.00公顷。表2-1 广安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指 标2005年2010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指标(单位:公顷)耕地保有量74290.4373971.9673229.06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1718.7361714.0961714.09约束性园地面积7777.988845.3510200.45预期性林地面积14829.6315377.7916200.64预期性建设用地总规模21628.2122502.2324166.29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9800.5220172.2621696.32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35754278.515738.71预期性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1827.692329.972469.97预期性增量指标(单位: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874.022538.08预期性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709.902157.58预期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700.002047.47约束性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858.002304.00约束性效益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人)149.94105100约束性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根据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在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基础上,对全区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予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1、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用地;2、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3、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合理安排重点城镇用地规模;4、各类用地的扩大应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5、各类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安排应符合上级规划要求,与土地利用调控目标协调一致。规划期间广安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详见附表D2。第一节 农用地调整一、农用地调整原则与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实现全区农业发展上新台阶的目标,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着力复垦汶川地震因灾受损耕地,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严格保护耕地优先安排灾后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恢复损毁耕地面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因建设占用净减少。加大中、浅丘区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力度,适度开发深秋未利用土地。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73971.96公顷和73229.06公顷。(2)因地制宜发展园地适当扩大园地面积,加强对现有中低产园地及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强化集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特别是加强广安区龙安柚、白市柚等特殊水果的种植,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全区园地面积分别为8845.35公顷和10200.45公顷。(3)加强林地管护以桂兴镇、光辉乡、郑山乡等乡镇、渠江沿线和华蓥山附近乡镇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质量,采取成片造林、营造农田林网、封山育林等措施,稳定有林地保有面积,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积极构建生态屏障。(4)适度减少其他农用地加强其他农用地管理,合理引导建设占用其他农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工程措施,逐步减少田坎用地面积。二、农用地结构调整方案2005年全区农用地面积为11662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7.89,至201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15845.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37,至202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14388.19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39,规划期间净减少面积2238.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减少1.49个百分点。作为农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核心的耕地,主要在中心城区和全区重点建制镇城镇扩展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区周边的耕地将有所减少,而相对建设少的城镇外围区域耕地适量增加或不变;在深丘或土壤贫瘠的陡坡适当增加林地面积;交通便捷、经济相对稍好的地区,如白市镇、龙安乡适当调整,增加园地面积,提高园地产业;其他农用地则结合农用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降低其他农用地面积。 (一)耕地 200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为74290.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53,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73971.96公顷和73229.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32和48.83,规划期间耕地减少1061.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降低0.71个百分点。 (二)园地 2005年全区园地面积为7777.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8,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全区园地面积调整为8845.35公顷和10200.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9和6.80,规划期间园地增加2422.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提高1.62个百分点。 (三)林地2005年全区林地面积为14829.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1,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全区林地面积调整为15377.79公顷和16200.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8和8.63,规划期间林地增加1371.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提高0.92个百分点。第二节 建设用地调整一、建设用地调整原则与内容围绕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强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1)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挖掘存量的原则要求,立足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障发展和培育区域整体竞争力所需的建设空间,适度提高国土开发建设强度。 (2)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保障以中心城区和广前沿线工业集中带为核心,小平大道、广南高速为发展轴,协兴镇、恒升镇、观阁镇、前锋镇、代市镇、花桥镇等乡镇为骨干,其他乡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发展用地。加快推进前锋工业集中区、代市工业集中区及周围的乡镇工业地区的发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用地,规范和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积极在全区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3)保障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强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优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用地,统筹安排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并与规划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相协调,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能力。(4)合理安排其他建设用地加快受损旅游、商贸流通设施恢复重建,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与景观,和谐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旅游、商贸流通设施服务能力。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军事、丧葬等其他建设用地。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方案2005年全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1628.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4.15,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22502.23公顷和24166.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3和15.85,规划期间增加2538.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增加1.70个百分点。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主要集中在城镇工矿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两部分。其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主要集中增加广安区中心城区以及全区重点建制镇的建设用地;独立工矿、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依据重点项目自身的要求,对应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布局;农村居民点的减少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进行,实行布局集中规范,用地面积逐步降低。 (一)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9800.52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91.46。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3575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6225.52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18和83.82。 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20172.26公顷和21696.32公顷。城乡用地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工矿用地面积至2010年和2020年分别增加到4278.51公顷和5738.7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19.43和24.91,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至2010年减少到15893.75公顷,规划至2020年调整到15957.6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80.57和75.09。 (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827.69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8.54%。其中,交通水利建设用地面积为1535.56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84.56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7.20、和1.34。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996.84公顷和2103.8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25.56公顷和366.13公顷,其中,交通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至2020年占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82和1.51。第三节 其他用地调整2005年全区其他用地面积为1161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96,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其他用地面积调整为11387.37公顷和11180.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0和7.76,规划期间减少3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减少0.20个百分点。其他用地的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是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主要是将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园地或林地等,荒草地开发主要集中在龙台镇、杨坪乡等乡镇。第五章 土地用途分区根据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将全区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八种土地用途区。土地用途分区情况详细见附表D3。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主要对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1871.37公顷。占土地总计的40.34%。主要分布在境内西北部平坝、中丘、中谷大部分地区以及深丘、窄谷地区的宽缓地带。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4)切实保护全区内耕地,认真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把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二、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是指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为35598.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1%。在广安区境内均有分布。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三、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为19509.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72%。主要分布在渠江沿岸以及靠近华蓥山山脉的光辉乡、桂兴镇和龙滩乡等乡镇。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化为林地;(4)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含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和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为21135.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8%。主要分布在广安区中心城区、枣山镇、花桥镇、协兴镇、前锋镇、代市镇、恒升镇等8个重点乡镇,以及其余的35个乡镇的建设。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2)区内城镇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4)区内建设用地应当整理复垦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五、独立工矿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为158.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主要分布在城区周边、花桥镇、观阁镇、悦来镇、石笋镇、崇望乡、彭家乡、桂兴镇、光辉乡、龙滩乡、新桥乡、前锋镇等。管制规划:(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工业用地;(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3)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4)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5)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六、风景旅游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游览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为146.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分布于广安城区、邓小平故居、肖溪古镇、协兴镇、观塘镇、护安镇、广福街道办事处、广前服务带、郑山乡青龙湖、浓溪白云湖等。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3)区内影响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按规划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4)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七、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是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河湖及蓄滞洪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本区面积为2219.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5%。主要分布在渠江沿线。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 (3)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4)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八、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是指依法认定的各种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区域。该区域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游览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为1500.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8%。分布在协兴镇邓小平故居、肖溪古镇、浓洄古街、大良城遗址、杨森花园、兴国寺等处。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3)区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大数据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路径
- 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提升企业内训中的混合式学习效果研究报告
- 2025年房屋整体质量无损检测分析系统合作协议书
-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
- 商业视角下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 医疗心理辅导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 提升教学质量5G网络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 合同与信息管理类
- 教育园区的办公空间与智慧图书馆建设
- 基于AI的教学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研究报告
- 最新《工会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完美打印版】
- 礼品礼金登记表
- 【新】2019-2020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初升高自主招生数学【4套】模拟试卷【含解析】
- 《文明礼貌我最棒》班会课件
- 意外受伤赔偿协议书的格式
- PE管闭水试验表
- 山东省教师职称改革实施方案
- 《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试用)》
- 生产过程检验记录表
- 规划放线报告材料样本
- 完整版佛教葬礼仪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