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pdf_第1页
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pdf_第2页
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pdf_第3页
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pdf_第4页
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15-06-24 作者简介: 吴秀群 (1979 ) , 女, 湖北钟祥人。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英语教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 31 卷 第 01 期 2016 年 01 月 Vol 31, No 01 Jan, 2016 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吴 秀 群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铜陵244000 ) 摘要: 通过对西方翻译伦理主要思想的考查, 指出, 与国内以 “规范” 为导向, 限制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伦理研究不同, 西方翻译伦理表面上制约了译者主体性, 制造译者隐身, 实际上为译者现身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译者的现身更加有利 于译者个性的彰显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传统的译论由此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 翻译伦理; 隐身; 现身; 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8666 (2016 ) 01-0035-05 翻译伦理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遵守的 道德规范,表面上似乎给译者的翻译行为套上了 条条框框, 限制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但通过 对西方翻译伦理主要思想的考查, 可以得出, 与国 内以 “规范” 为导向, 限制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伦理 研究不同, 西方翻译伦理研究视野更广, 理论呈现 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表面上似乎制约了译者主 体性, 制造译者隐身, 实际上为译者现身提供了强 大的理论支持,同时也警醒国内学者不可凭借对 国外翻译伦理的主观片面理解,简单机械地照搬 挪用, 从而造成对国外翻译伦理的曲解。 一、 翻译伦理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在西方,翻译伦理研究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以 1984 年贝尔曼正式提出“翻译伦理” (ethics of translation ) 这一概念为标志, 其核心代 表人物有贝尔曼、 韦努蒂、 皮姆、 切斯特曼, 代表性 的著述有异的考验 翻译之耻 回归伦理 和 民族、 语言和翻译伦理 , 主要理论有贝尔曼的迎 向异质的翻译伦理、 韦努蒂的存异伦理、 皮姆的文 化间性中的译者伦理、切斯特曼基于价值的翻译 伦理模式。 贝尔曼在阐述翻译伦理的目标时指出,“翻译 的本质就在于开放、 对话、 杂合和去中心化。翻译 就是 与外来事物接触 , 否则就毫无意义” 。14也 就是说要尊重异质文化, 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 韦努蒂经历了从 “存异” 的翻译伦理到 “因地制宜” 的翻译伦理的转变, 认为 “好的翻译就是实施非中 心化,就是用译入语来实现异域文本中的异域 性” ,并将其理论命名为“存异的伦理”(ethics of difference ) , 其真实意图是试图通过在翻译活动中 凸显差异来消解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后来 他又提出了 “因地制宜的伦理”(ethics of location ) 即根据实际语境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来判断翻译的 价值内涵, 而非在翻译策略上偏执于一隅。2188-189 皮姆从 “文化间性” 出发对译者伦理展开研究, 主 张用 “应该翻译还是不应该翻译” 来取代贝尔曼的 “应该如何翻译” , 并认为 “翻译是一项交际行为, 是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一项专 业性服务” 310。切斯特曼提出五个翻译伦理模式: 再现伦理、 服务伦理、 交往伦理、 规范伦理和专业 责任伦理。切斯特曼本人都认为前四个模式或多 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进一步提出了第五 个伦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时不可能 35 DOI:10.16069/ ki.51-1610/g4.2016.01.009 做到同时遵守多个伦理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情 况作出不同的选择。 正如张广法所说, 翻译伦理具 有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 不存在唯一 “正确” 的伦 理,不同的伦理只表明了翻译主体的不同价值取 向。译者对翻译伦理选择的本身就是一个伦理问 题。4正因为如此, 也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留下了 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 随心所欲。 从对西方翻译伦理思想的梳理分析,可以得 出翻译伦理是多元的、 开放的、 相对的, 不能将其 简单地等同于 “信”“忠实” 。翻译伦理的目标就是 为了规范译者的翻译行为。既然是为了规范译者 的翻译行为,是否就意味着译者必须唯原作和作 者是从,译者就必须隐身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 前, 我们首先应弄清楚何谓译者的隐身和现身。 二、 何谓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在传统译论中, 译者被定位为 “仆人” , 而且是 “一仆二主” , 他必须同时伺候两个主人, 一是作者 或是作为作者化身的原作, 二是译文的读者。 主人 高高在上, 固然不可侵犯, 因此译者对原作亦步亦 趋,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且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经常 强调三点:一是译者不要在翻译中掺入自己的主 观色彩; 二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 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归, 唯作者是从。5321 译者的“仆人”地位其背后的真实缘由就是“忠 实” , 为了把作者的意图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人们 便要求译者要客观、 忠诚, 要隐去自己的个性, 要 求译作是透明的, 于是便有了译者的隐形。 在中外 翻译史上都有过类似论述。 果戈理认为 “理想的译 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的让读者感觉不到它的 存在” 。 译者因此也有了 “隐形人” 这一称谓。“译者 隐性” 和 “译作透明” 实际上如出一辙。因为打着 “忠实” 的幌子, 译者的隐身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17 世纪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思想家于埃就曾 提出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不要在翻译的 时候施展自己的写作技巧,也不要掺入译者自己 的东西去欺骗读者, 因为他要表现的不是他自己, 而是原作者的风采” 6164。我国学者对此也均有类 似的论述。 如傅雷主张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 的中文写作” , 钱钟书认为译本应该 “读起来不像 是译本” ,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 过翻译似的” 。还有人认为译作应该是原作的 “投 胎转世” , 译作应保持原作的 “原汁原味” 。这些归 根到底是要让译者隐身,在译作中看不见译者的 影子。 有些译作甚至看不到译者的名字, 可见译者 的地位之低微。 但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尽管译者使劲浑身 解数, 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隐身, 其缘由是翻译背后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译 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平通过长期的文学 翻译实践, 深刻体会到 “文学翻译不可能只是一种 消极的、 被动的语际交际, 应该也是心灵的积极参 与” 7127。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是不可避免 的。 我们知道翻译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步骤, 理解 即解码的过程, 表达即编码的过程, 不管是对原文 的解码还是对译文的编码都离不开译者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有过翻译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对原作的亦步亦趋, 并不完全能保证译者履行好 忠实的仆人的职责,语言与文化的实际差异构成 了译者忠实的局限” 5325。如: It was an old and ragged moon. 直译便是“那是一个又老又破的月 亮。” 这似乎十分忠实于原文, 但显然不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 地道的汉语是 “这是一弯下弦月。 ” 这 正是译者深谙中国语言文化而作出的灵活变通。 因此 “愚笨的 忠诚 可能会导向 叛逆 , 而巧妙的 叛逆 可能会显出忠诚” 8276。钱钟书认为, 翻译客 观上存在三种差距, 一是文字上的距离, 二是译者 的理解和文风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距离, 三是译者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距离。 5331上例两种 译文正好说明了翻译不是字与字之间的简单转 换, 也体现了不同译者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差距。 这 种差距揭示了译者不可能对原作绝对地忠诚, 好 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匠心独运,同样好的译文也 是译者的妙笔生花。 翻译就是一种 “创造性叛逆” , 而译者即叛逆者。 韦努蒂曾直言不讳地说:“写 译 者的隐身的目的就是要反传统而行之在译 文中看得见译者 (visible ) 并且提出把译文看 作译文, 把译文看作有自己独立性的理论依据。 ” 9 换言之, 就是要为译者和译作正名。 谢天振在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 代译论 中指出, 译者的隐身与现身是传统译论到 当代译论的转折点:传统译论强调“原文至上” 、 “忠实是判断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 , 要让译者 “隐 身” ; 而当代译论则彰显译者的主体性, 要让译者 “现身” , 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列维认为, 翻译是一 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 (decision-making pro cess ) , 其决策的主体毋庸置疑就是译者。 36 在翻译策略上, 译者的隐身和现身表现为 “归 化” 和 “异化” 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人认为 “归 化” 便使译者隐身了, 若 “异化” 便使译者现身了, 事实上,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只是文化层面上的 一种转换,都离不开译者主体的介入和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 归化看似译者隐身了, 其译文的产出同 样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还是胡庚申讲得好, “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也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都可以看作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 的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 10。而其策略的选择本身 就离不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译文生 态环境更是让译者殚精竭虑。如 红楼梦 中的一 个经典例句,“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杨宪益和霍 克斯就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霍克斯深谙译入 语接受语境, 将其译为 “Man proposes and God dis poses” 就是为适应译入语生态环境而作出的选择。 综上所述, 在传统译论下, 为了忠实于原作, 译者努力克制自己, 唯原作马首是瞻, 战战兢兢, 看似尽了译者的职责,有时却貌合神离,相去甚 远。 当然这也是深受当时所处时代局限性的影响, 从其对翻译的定义即可见一斑。 在现代译论下, 这 种 “忠实于原作” 的唯一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重视, 译者 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传统的从语言学角度对翻 译的定义也受到了质疑,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对 翻译进行重新定义。 赫曼斯曾指出, 对翻译恰当的 定义应该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语境中主流翻 译规范和相应翻译典范的建构,而所谓“翻译规 范” 即对译者翻译行为规约的描述, 它又具有文化 特殊性和不稳定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 旧的规范将 被新的规范所取代。 三、 对翻译的重新定义 传统观点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种纯语言文字 转换活动, 从一些学者给翻译下的定义可见一斑。 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 一种语言 (源语) 的 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 中对等的语篇材 料替换1120。奈达则认为:“翻译是指首先从语义上, 其次是从文体上用最贴切、 最自然的对等语, 在译 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 12张培基等编写的 英汉 翻译教程给翻译下的定义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 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13从这些定义, 我们可以 看出, 传统的翻译定义都从语言层面来探讨翻译, 均把忠实客观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作为首要目的, 是否忠实于原作也因此成为评判译文优劣的首要 标准, 也因此有了 “对等”“再现” 等术语的出现。 然而随着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 发现传统的对翻译的定义远远不能囊括当今所发 生的翻译实践, 而且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 翻 译是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活动,译者在翻译中的 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从林纾通过他人口述来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到莫言作品的译者对莫言作品 的 “连译带改” , 曾有人质疑 “这是不是翻译” 。 描写 译学应时而生,打破了传统的以语言形式转化为 主的研究,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翻译在主体文化 中的功能及运作过程, 认为 “任何在译入语系统中 以翻译形式呈现或被认为是翻译的文本都是翻 译” 14。这无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谢天振在 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 中对翻 译重新进行了定义,“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 字的转换, 也不是一个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 而 是涉及原语和译入语两种文化,尤其是涉及译者 等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的一个非常复杂的 交往行为” 15198。 这一定义将译者纳入了翻译研究, 凸显了译者的主体地位。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 卡皮提出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胡翠娥 也指出:“事实上关于翻译的定义是开放的,而不 是封闭的。” 16吕俊和侯向群也提出 “任何翻译活 动都是根据译入语文化的需要对原作的一种重写 和同化” 17250。这也正好验证了林纾的译作虽然谈 不上对原作的忠实, 但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 却广 为读者所喜爱, 莫言的作品在外译中虽被 “连译带 改” , 但在国外却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莫言并因此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朱志瑜认为 “翻译在操作层面 的伦理, 从现代观点来看, 归根结底是对他者的伦 理, 即如何对待外来的、 异质的、 特别是弱势文化 的事物” 18。众所周知,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它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家西奥 赫曼斯将其归纳为 “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 助人” 三大要素。 虽然我们认为 “尊重原作” 的翻译 伦理应该摆在首位,但迫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各 方面压力, 译者或是赞助人为了译文的接受问题, 对译文增删常常无法避免。多元系统理论启示我 们, 是否忠实于原作, 传达作者的原意, 不能作为 评判译文好坏的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译入语国 家、 民族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等问题, 况且 “传 达作者的原意只是翻译的众多目的之一” 。 37 四、 翻译伦理与译者主体性 从上述对翻译的重新定义,我们得出翻译并 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活动,而是关系到译者 的主体性行为。图里指出:“从社会文化的维度来 看, 翻译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屈从于不同类型、 不同 程度制约力的译者主体行为。 ” 1954许均认为 “翻译 主体性” , 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 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 美创造力5345。翻译的主体就是译者, 因此 “翻译的 主体性” 也可理解为 “译者的主体性” 。 贝尔曼提醒 人们,译者在民族语言和文化建构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不应处于被隐藏、 被压制的地位。贝尔曼 的迎向异质的伦理正是彰显了译者的身份。译者 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对原文本的解读以及译文的 产出无不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文学翻译这种 艺术性很强的翻译来讲,更是离不开译者的创造 性。 若将翻译看作语言文字间的机械转换, 文学作 品的文学性将大打折扣。如: 原文:“Did you say pig or fig?”said the cat. “I said pig ,”replied Alice.(Lewis Carrol, Alice 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译文 1: “你刚才说的是猪还是无花果?” 猫说。 “我说的是猪, ” 爱丽丝答道。 译文 2: “你刚才是说 猪 还是 鼠 ? ” 那只猫问道。 “我说的是 猪 , ” 爱丽丝答道。 译文 1 看似忠实于原文, 实则貌合神离。 译文 2 可谓有意 “背叛” 原文, 却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 旨意。成功的文学翻译就应该以满足译入语读者 的阅读期待为先决条件。 皮姆认为传统的把翻译看作一种语言现象的 思维掩盖了翻译伦理问题,但翻译少不了译者这 一行为主体的参与,译者至少要在原文作者、 读 者、 客户、 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五个方面选择自 己 “首要忠诚” 的对象, 并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厉害 关系, 尽力达成合作共赢。 葛浩文在其访谈录中曾 提到, 翻译既要 “对得起作者” , 又要 “对得起读 者” ,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 “对得起读者” 。他的理由 是 “翻译不是给作者看, 也不是给译者看, 而是给 读者看, 即读者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20。在面对 需要忠诚的对象面前,葛浩文根据译入语语境和 译文的可接受性选择的 “首要忠诚” 对象是读者。 因此葛浩文在翻译莫言作品时,虽然整体上是尽 量忠实于原作, 但在细节之处, 更多地考虑的还是 译文的可接受性,这也是有人批评葛浩文英译莫 言作品是 “连改带译” 的原因所在。赫曼斯认为翻 译就是“协调众多规范以达到复杂目标的交际活 动” , 换言之, 译者不可能同时遵守多个规范, 各个 规范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遵守某一规范可能意 味着违反另一规范。 韦努蒂提出的 “因地制宜的伦 理”也正是告诉译者应该根据译入语语境和文化 来对翻译策略的取舍作出理性的判断。 译者的主体性还反应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罗 兰 巴尔特提出, 文本就像一颗葱头, 没有中心系 统, 也没有终极意义。 由于每位译者的视野都不一 样, 所以对原文的解读都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的意 义不是给定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 中, 在读者与原文的互动交流中产生的。 文学性越 强, 语言留给读者的阐释空间就越大, 不同译者的 译文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如译者对人的生与死的 问题有不同感悟, 对 哈姆雷特 中著名的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s a question”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梁实秋译为 “死后还是 存在, 还是不存在, 这是问题” , 是对人死后的 一种唯物主义判断;而朱生豪译为“生存还是毁 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是对人生的一种 态度。前者着眼于死后, 而后者强调的是生前。对 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正是译者价值观和审美再创 造的体现。 五、 结语 翻译伦理研究将译者的身份由幕后推向了幕 前, 无论是贝尔曼的 “尊重他异性” 的翻译伦理、 韦 努蒂的作为翻译政治的差异性伦理到 “因地制宜” 的翻译伦理,还是皮姆的从文化间性出发的译者 伦理, 虽然各自的翻译伦理具有不可通约性, 但都 极为关注译者的身份问题, 主张让译者现身。 切斯 特曼的再现伦理、 服务伦理、 交际伦理、 基于规范 的伦理和承诺伦理五大伦理模式,各自都存在一 定的问题, 为此他提出了 “解放性翻译” , 即译者为 了追究一定的价值而不必循规蹈矩。这些充分证 明西方翻译伦理研究一方面规范了译者翻译行 为, 另一方面使译者的身份得到了更好的彰显。 这 与国内以 “规范” 为导向, 限制译者主体性的翻译 伦理研究截然不同,同时也启发我们在翻译伦理 研究方面要拓宽视野。 38 参考文献: 1Berman,A.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yM. Tr. Heyvaert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2Venuti,L.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3Pym,A. Pour Une Ethique du TraducteurM. Arrsa et Ottawa:Artois Presses Universite et Presses de iUniversited Ottawa, 1997. 4张广法. 翻译伦理的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 29 (2 ) :87-90. 5许均. 翻译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6Robinso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7许均. 翻译思考录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8许均. 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9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 中国翻译, 2000 (1 ) : 49-50. 10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1Catford,J.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2Nida,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E. J. Brill,1964. 13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等. 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14Toury,G. A Rationale for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M/Andre Lefevere and Kenneth David Jackso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ranslation. 1982. 15谢天振. 隐身与现身: 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6胡翠娥.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 ) : 45-49. 17吕俊, 侯向群. 翻译学一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8 朱志瑜. 翻译研究: 规定、 描写、 伦理J. 中国翻译, 2009 (3 ) : 11-12. 19Toury,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