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我的思念是圆诗词教学设计 我的思念是圆诗词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由想象课题中的 “ 圆 ” 并回顾咏月的诗句导入 中秋咏月诗词 十五夜望月 1、作者简介:王建,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著有王司马集。 2、字词积累: 1)栖( q):鸟停在树上。 2)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3)地白:指月光满地。 3、 “ 秋思 ” 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 “ 地白 ” 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 “ 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5、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中的 “ 落 ” 一词能换成 “ 在 ” 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 “ 落 ” 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 “ 在 ” 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教师点拨: ( 1)讲透诗题 “ 十五夜望月 ”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 “ 月 ”2 / 10 字,却处处含 “ 月 ” 试分析。拓展:白 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 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 “ 月皎惊乌栖不定 ”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 “ 明月别枝惊鹊 ” 。 湿桂花 桂花 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 “ 望月 ” 。 (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 落 ” 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题中的 “ 十五夜 ” ,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 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 “ 地白 ” 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 树栖鸦 ”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3 / 10 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 树栖鸦 ” 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由于夜深,秋露打 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 冷露无声湿桂花 ” 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 “ 无声 ” 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 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 “ 月 ” 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 “ 秋思 ” 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4 / 10 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 谁家 ” ,就是 “ 谁 ” ,“ 家 ” 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 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 秋思落谁家 ”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 “ 落 ” 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 “ 落 ” 字作 “ 在 ” ,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 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诗词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 “ 三苏 ” 。作这首词时已 41 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宋5 / 10 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 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字词积累 1)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2)宫阙:宫殿。 3)不胜 (shng):承受不了。 4)何事:为什么。 5)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3、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一句中 “ 何似 ” 可理解为“ 怎比得上 ” ,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4、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5、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 带有哲理意味6 / 10 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 不知 ” 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 “ 天上宫阙 ”承 “ 明月 ” , “ 今夕是何年 ” 承 “ 几时有 ” ,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 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 “ 我欲乘风归去 ” 的遐想。李白被称为 “ 谪仙 ” ,苏轼也被人称之为 “ 坡仙 ” 。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 “ 天上 ” 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 “ 谪仙 ” 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 “ 今夕 ” 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 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7 / 10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 “ 琼楼玉宇 ” 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 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高处不胜寒 ” 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 “ 我欲 ” 到 “ 又恐 ” 至 “ 何似 ” 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 何似在人间 ” 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 “ 朱阁 ” ,照近 “ 绮户 ” ,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8 / 10 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 “ 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 “ 但愿 ”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 “ 但愿人长久 ”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 “ 千里共婵娟 ” 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 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许浑秋霁寄远说: “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 ,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我的思念是圆的 9 / 10 1、作者简介:艾青( 1910 1996),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36 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 1983 年 9 月 21 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 “ 文革 ” 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 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2、字词积累: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诗人问: “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 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4、 “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 ,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5、你认为 “ 我的思念是圆的 ” 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6、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师点拨: “ 我的 ” ,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 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 “ 思念是圆的 ” 联想到10 / 10 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容院三方合同协议书
- 衡水贷款装修合同范本
- 监理合同范围补充协议
- 网上打印的就业协议书
- 物业装修代办协议合同
- 租房公寓转租合同范本
- 灵活就业聘用合同范本
- 邛崃项目保洁合同范本
- 社区广告服务合同范本
- 药品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 施工现场有害气体检测与通风管理方案
- 2025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000人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涉密人员岗前培训
- 2025年下半年中国中化集团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汇报
-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流程
- 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
- 陶瓷原料制备工标准化技术规程
- 基于含构网型SVG的直驱风机并网系统的建模与小信号稳定性研究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行政办事员政务服务办事员初级)历年参考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件1土方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