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doc_第1页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doc_第2页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doc_第3页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doc_第4页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摘要】: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发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特别是人格特征方面的原因,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人的心理与心理是协调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会都会引发人相应的生理反应,所以,如果某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持续时间太长,就必然会引发人体某些器官功能紊乱,严重的甚至是器官器质上的变化。由于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因素导致的应激或情绪方面的反应,特别是人格方面的因素与心身疾病尤为密切。本文试图论述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策略,帮助我们健全人格,促进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关键字】:人格,心理,心身疾病【正文】:所谓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据国内外多项调查资料表明,心身疾病患者占综合医院各科患者总数的25%30%;在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心身疾病患者一般约占就诊者总数的2%4% 。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具有主导或重要作用;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又有心理症状。本文旨在对心理社会因素中的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应该采取整体的、多维度的和综合性的预防与康复措施。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内容上应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从形式上应包括个体预防和社会预防,从方法上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一) 由人格特征引起的心身疾病的现象。大量证据表明,什么人得病,什么时候得病,与人格因素有关。如重大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某人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 精神分析学家Dianbar认为,至少8种疾病诸如冠状动脉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她在一系列观察后在家族史、个人成长史、一般适应能力、行为方式、发病前生活环境以及个体对疾病的反应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特征性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特点的入会生不同的疾病。 1976年美国一些学者,把182名被试按行为类型分为A、B、C三类,随访观察16年,研究了人格特征与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具有c类人格特征者患病率较高,而且患癌症者较多。 Thomas长期追踪观察了1337个医学生,发现;548个癌症患者有共同的人格特点,这些人在幼年时均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都特别敏感,并且内向、抑郁,他们在表面上似乎显得很高兴,实际上却隐藏着愤怒和失望。195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和Rosenman在对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型行为类型”的人,认为这种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二) 心身疾病的产生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原因。人格与心身疾病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如哮喘:过分依赖、幼稚、希望受人照顾、暗示性高;癌症: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倾向于防御与退缩反应等。A型人格与B型人格 美国学者费力得曼研究心脏病时把人的行为类型分为两类A型和B型。其中A型者的典型特征为动作快,明显缺乏耐心,易激动,好争强,雄心勃勃,讲究效率追求完美,时间观念强,日程安排得紧,整天忙碌,这些人的另一个特点是说话坦率、言不择辞,往往有口无心,极易得罪人,又习惯于指手划脚甚至挥舞拳头,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而B型正好相反,表现为竞争性低,进取心和主动性不强,节奏缓慢,反应平静,无紧迫感,处世有耐心,宽容厚道,喜欢娱乐,没有敌意,随遇而安。A型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A型人格特征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由于A型人格具有明显行为模式,如攻击性,醉心于工作,时间观念特别强,因此心理上经常处于急躁,情绪反应强烈,从而影响心身健康,易患心血管疾病、失眠、偏头痛、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大敌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进一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同遗传、生理、生化、病原、免疫等因素一样,是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美国中央卫生研究院宣布,A型人格特征与过去公认的高胆固醇、吸烟和高血压并列为心脏病四个危险因子。(三) 心身疾病在人格方面的预防和康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应该采取整体的、多维度的和综合性的预防与康复措施。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内容上应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从形式上应包括个体预防和社会预防,从方法上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 ()个体预防。没有个体预防,心身疾病的预防就无从谈起。因为心身疾病是通过每一个体而发生的。个体预防包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辨别能力,学会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培养健全的性格。性格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外界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健全性格的养成除遗传外,有赖于社会文化背景、家庭和学校教育、个体有目的的陶冶等;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有目的地丰富个人生活经历,学会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如自我解脱和安慰等,提高个人的社会忍耐力;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 协调友善的人际关系,有增加社会支持的效果,帮助改善个体认知能力,缓解情绪体验的强度,疏通负性情绪外泄的渠道;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目的的培养个人良好的情绪防御机制,提高个体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强应激作用条件下,学会采用合理化、升华、内外射、抵消、回避、否认和幽默排泄等手段,消除内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痛苦,从而恢复心理上的平衡。()社会防御。是通过改善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达到预防心身疾病发生的目的。置于社会中的个体,无论分工、工作性质和条件、社会地位如何,都难免遇到各种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心身健康。社会预防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改善应有个体的待遇,形成优良的社会氛围,特别是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性疾病,原则上需要并用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或者两者结合进行综合治疗。但许多心身疾病都已有了十分有效的躯体治疗措施。例如,溃疡病采用制酸剂治疗,高血压用降压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由于这些病都有组织结构方面的病理改变,躯体治疗一般能够缓解症状,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可能不理想,或停止药疗后症状复发,因此非常需要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通过一次或多次专门的咨询技术,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评价,调节其情绪状态,以缓解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困境。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一般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担任。 心理咨询的次数一般依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程度、个性特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确定。()心理治疗。对一部分病人而言,通过专科医生的躯体治疗和自身心理调节便可好以使疾病好转。但对另一部分病人来说,由于心理调节机制紊乱明显,心理障碍程度比较严重或复杂,此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甚至需要临床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协商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所患疾病种类、人格特征和心理社会因素不同,心理治疗的方法须因人而异,或因病而异。心身疾病的心理学治疗,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和催眠疗法等等。()药物治疗。除各类疾病需要对症治疗外,目前认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同时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对调节心身疾病或者情绪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引发心身疾病的主要情绪障碍是抑郁和焦虑情绪。 抗抑郁类药物主要作用原理是抑制脑内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 羟色胺的再摄取或破坏,使脑内突触间隙的递质量增加,从而有效地改善情绪状态。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物有三大类,三环类药物主要包括多虑平、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等;四环类有麦普替林、米安舍林;单胺氧化酶类有托路沙酮、苯乙肼。 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一些临床效果明显而副作用小的新药,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心身疾病情绪障碍预防或康复性用药特别应该注意必须经过专科医生诊断,根据患者心身疾病的种类和病情以及情绪障碍状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用药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老年患者一般不宜使用三环药物,有器质性脑病及心血管疾患的病人可选择副作用较少的氟西汀类药;应关注弱安定类药物所产生的依赖性和突然停药所产生戒断症状;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时使用,可减少药物的计量和使用时间。(四) 如何完善人格以达到心身和谐。()、紧张适度、心身和谐人们所以喜观看惊险镜头,喜欢从事冒险活动,喜欢进行各种体力和脑力比赛,喜欢一些新奇的信息,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提供刺激以使情绪紧张。适当的紧张是健康生活所必需的。它不仅可使人们的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发挥潜能使心身达到最高效率状态,从而能获得较高级的心身和谐和健康人格结构。没有一定的紧迫感而松松垮垮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不用说学习,就连迈步行走也难完成。但是,持续的或超越个体负荷能力的紧张,既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效率的持续高涨。“有张有弛”、“有劳有逸”、调节适度才能维持最佳的心身和谐状态。()、适当表现、疏导有方所谓控制情绪并非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持续的压抑也会导致心身障碍。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要使情绪能有适当表现,不过分、不过久,需要通过情绪表现来解脱和疏导。如亲人亡故时的悲痛欲绝中号喊大哭就是适当表现。强忍住你的泪水就等于慢性自杀。因为哭泣也是一种调节方式。但要避免无休止的哭泣,越哭越悲伤,持久的哭泣会伤心伤身。遇有烦恼时,找知心朋友倾吐积郁、发牢骚、诉委屈,即或不能得到什么有效的解决,但也可一吐为快,使心情平静下来。这些都是自我意识的调节。()、乐观开朗、面向光明乐观的人一般都自我感觉良好,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心身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成功。悲观忧郁会降低个体的机体活力和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寂寞感、抑郁症和心身疾病。乐观的态度是以科学的认识和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的,是以相信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断不断进步为前提的。乐观的人习惯于从光明面看问题,对于生活和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乐观的人性格开朗,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和接受客观现实的挑战,则不逃避、不畏缩,遇到挫折能采取有效的积极态度去应以,努力进取,永不失望。乐观的人一般是善于运用幽默来丰富生活,缓解紧张、愉慰心身。【总结全文】:综上所述,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改变疾病的过程。个体的不良人格特征构成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则是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身疾病起重要缓冲作用。同时,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心理损害可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可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迁延难愈。所以,对于心身疾病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给予一定的解释工作,使患者明白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疾病中的作用,或建议患者看心理医生,以便从生物、心理两方面消除病因,促进康复。【参考文献】:1. 侯玉波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 姚如真,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 02期3. 薛一涛; 吴彤; 苏文革; 李芮; 刘伟,人格特征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年 02期4. 许丽遐,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病因及其预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 05期5. 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6. 杨鑫辉主编,新编心理学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7. 侯永梅,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第卷第期2004-04-25出版8. 张志宏,内经中的心身医学思想初探,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月9. 马建琴; 徐玲; 王淑平; 李海娜; 张瑞丽,心理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