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调研报告.doc_第1页
泉州湾调研报告.doc_第2页
泉州湾调研报告.doc_第3页
泉州湾调研报告.doc_第4页
泉州湾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湾调研报告 泉州湾调研报告篇一:丰州镇关于环泉州湾产业发展调研的情况汇报 丰州镇关于环泉州湾产业发展调研的情况汇报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开展环泉州湾产业发展调研的通知,我镇组织专题调研,形成建议对策,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丰州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环泉州湾丰州区域即泉州外二环路以东丰州辖区北起福厦高速铁路,南至晋江北岸,西起后田、庙下规划中泉州外二环路,东至西华洋东侧南安市与丰泽区行政界线处,包括丰州镇后田村、旭山村、丰州村、桃源村、丰州社区、西华村,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26677人,暂住人口19680人。 2、历史人文。丰州镇位于南安市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是南安市的“东大门”,古素有“郡城襟喉”之雅称,是闽南地区发祥的千年古地,自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所起,长期作为郡、州、县治所,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享有闽南治化最先的美誉。 3、产业现状。区域内共有企业158家,主要分布在箱包制衣、五金汽配、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建筑建材行业,其中华源制衣“签字君”、恒兴机械“恒兴”、泉工机械“泉工”、三联机械“三联”均为中国驰名商标,海潮轻工“海潮”、泉工机械“泉工”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8年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0亿元,税收入库5856.6万元。二、丰州区域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丰州地处泉州西郊,区位优势十分突出,1995年12月纳入大泉州北峰丰州组团规划建设,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07线和漳泉肖铁路贯通全境,在建的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江滨北路和规划建设中的福厦高速铁路火车站东西站前道(即泉州外二环路)、景观大道等贯穿镇区。福厦高速铁路泉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丰州镇西华村,同时规划建设泉州长途汽车西站、公交车站、泉州轻轨站。 2、旅游资源丰富。丰州是闻名遐迩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景观比比皆是。现有1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清源山脉、九日山、晋江、桃源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滨江公园等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宜居适住,经过几年发展,丰州镇已逐步形成以九日山名胜古迹观光旅游区为中心,独具特色的“丰州一日游”。 3、发展基础坚实。经过多年发展,丰州打下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箱包制衣、五金汽配、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尤其是近几年来实施的九日山风景区整治建设、金鸡拦河闸重建、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金潘段以及正在准备实施的二环路、泉州火车站、泉州汽车客运西站、站前大道、景观大道等省、泉州市重大项目建设,为丰州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物流运输、金融等第三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三、丰州区域今后发展重点 下一步,丰州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借助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一大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有利契机,主动衔接大泉州城市规划建设,接受海西发展和环泉州产业发展辐射,融合历史、文化、自然多方面因素,以“商贸旅游”为主题,维护并合理利用历史遗存,完善绿色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丰州。 1、着力建设商贸重镇。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借助福厦高速铁路火车站、省道307线、在建中的江滨北路、泉三高速南惠支线和规划建设中的泉州外二环路、火车站前大道等道路交通优势和在建中的福厦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辐射作用,选择站前东西大道延长路段(即站前延伸至省道307线)作为开发建设丰州片区的启动性项目,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全线贯通”的工作主线,尽快落实项目规划、钻探、设计、拆迁安置、融资、招商等工作,积极发展以仓储物流用地为主的物流园区,激活及拉动火车站周边及丰州镇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泉州市重要陆路商贸物流区。二是加快推进城镇改造,发展房地产业。尽快落实西华洋滞洪区规划建设,做好滞洪区周边房地产发展规划,推进西华洋滞洪区周边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金潘南安段工程建设,实施顶堡、楼下、丛元地片区改造,着手规划建设江滨新城,同时发展星级酒店、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水岸新城。实施侨中路片区改造,提升镇区形象和整体品味。同时,借助房地产开发和物流业发展,大力培育金融、酒店、服务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建设泉州市商贸重镇。 项目支撑: 泉州火车站安置区。建设火车站拆迁安置区,共需拆迁房屋10万平方米,建设约14万平方米安置区,投资概算 2.5亿元。 实施丰州片区开发建设启动性项目。选择站前东西大道延长路段(即站前延伸至省道307线)作为北峰丰州组团丰州片区开发建设启动性项目,该路段全长约5.5公里,按60米宽需征地近500亩,如连同两旁各20米绿化带纳入需征地约750亩,共需拆迁房屋面积约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4亿元。 建设泉州(南安)物流中心。在泉州火车站周边规划面积100公顷土地,建设大型物流中心,投资概算5亿元,该项目已列入南安市2009年重点前期项目建设计划。 建设江滨新城。借助防洪堤外移,实施顶堡、楼下、丛元地片区改造,共需拆迁房屋30万平方米,建设江滨新城70万平方米,投资概算10亿元,该项目已列入南安市2009年重点前期项目建设计划。 实施侨中路改造。着手准备实施侨中路改造,从省道307线段至华侨中学校门口,共需拆迁房屋5万平方米,建设新区8万平方米,投资概算1.5亿元,该项目已列入南安市2009年预备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2、着力建设旅游名镇。丰州历史悠久,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闽南发祥地,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晋江、桃源水库、西华洋等山青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要加大规划、推介、挖掘、拓展力度,按照“4A”景区标准做好规划开发建设。一是建好以九日山为主体,集石亭寺、城隍庙、古书院等14处国家、省、市保护景点的名胜古迹旅游区;二是建好金鸡拦河闸下游的滨水景观游憩区;三是建好铺顶多功能旅游渡假村;四是建好桃源、环山生态旅游区,形成多区域、多功能、多元化、多内涵的旅游胜地,建设旅游名镇。 3、着力建设生态文化城镇。丰州保留了大量有闽南特色古建筑,包括南邑城隍庙、丰州古书院、祖厝、宗祠和宫庙,通过古街巷的串联和古护城河水系的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丰州古城。要按照泉州北峰丰州规划,结合丰州古城历史文物现状,在保护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丰州古城、桃源古街等核心保护区的重点保护民居、重点文物单泉州湾调研报告篇二:泉州港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07年) 泉州港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闽台文化 2007-10-14 21:37:53 阅读188 评论0 一、泉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特点 泉州拥有非常明显的港口资源优势。泉州港海岸线长427公里,可供建港的深水、中级、浅水岸线长近64.7公里,主要分布在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共可建设泊位150个,其中深水泊位99个,理论总吞吐能力可达309亿吨。其中,湄洲湾南岸港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优良深水港区之一,水深深于l0米的海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主航道可以满足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航行的需要;斗尾作业区2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达7.7公里,是我国能够建设30万吨级泊位码头的重要天然良港。 泉州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辖区内经济活跃,物流需求旺盛。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市场条件,泉州港加快发展步伐,今年1-9月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01.09万吨,完成集装箱61.20万标箱,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1、形成共识,科学指导港口经济发展。 泉州市高度重视港口经济发展,实施“以港兴市、港城联动”战略,出台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港口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港口工作会议,并根据需要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沿海县(市、区)在财力、物力上优先支持和保证港口发展。 泉州港口经济发展站位较高,提出建设亿吨大港和全国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以泉州中心港区和湄洲湾南岸新港区深水泊位为主体,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码头群。至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分别突破1亿吨和200万标箱。泉州市相关部门已经编制或正在编写泉州港总体规划、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泉州市临港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和泉州市港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及2015年规划等专题规划,加强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引导。 2、港口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泉州港分为秀涂、石湖、围头、斗尾和肖厝等作业区,现拥有42座64个泊位,形成较强的码头装卸能力,其中肖厝作业区已经建成1个5万吨集装箱码头、2个6万吨杂货码头、1个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1个5万吨级专用煤码头;石湖作业区已经建成1万、3.5万、5万吨泊位各1个;鲤鱼尾作业区建成1个海洋液体化工5万吨级码头。此外,石井作业区还有一些客运码头,加强与金门的人员交流。泉州各港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疏港通道。漳泉肖铁路直达泉州主要港口,沿海大通道和正在建设的福厦铁路,把泉州的码头串在一起,为货物的快速集、疏、运、配、送提供极大的便利。泉三高速公路的建设,直接把泉州港口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三明、龙岩和南平。 泉州继续加大港口投资力度,今年全市港口建设计划投资9.7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投资的总和,建设福建炼化30万吨原油码头、石湖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泰山石化仓储10万吨码头、东港石化5万吨码头、秀涂5万吨集装箱码头等一批大中型码头项目。各级政府继续重视疏港通道的建设,如:石狮市政府在拓宽通往石湖作业区的石湖大道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疏港专用公路,还提出结合泉州市二环路、跨海通道工程、沿海大通道和泉漳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优化石湖港区疏港通道规划体系。 3、港口投资呈现多元化,投资和管理机制比较灵活。 泉州市在港口码头的建设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投资形成机制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并举:一类是政府主导型,如泉州组建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码头;晋江市也成立港口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加大码头的投资建设力度。另一类是市场主导型,如众多的业主码头,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投建,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码头。从投资主体成份上看,多种所有制并存:一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投资。如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投建的油码头及港务集团投资建设的各类码头等。二是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投建的主要为业主码头,如泰山石化仓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油码头。三是吸引民间资金投建码头。由政府拍卖岸线使用权,私营企业投资建设,主要用于中小码头的投建。 在港口码头管理经营上,实行“一港一政”管理,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一是改革港口管理体制。在泉州港务管理局的基础上设立泉州市港口管理局(加挂泉州市航道管理局),赋予统一行使港口、港务、港政、航政等行政管理职能。此外,在原有晋江围头、南安石井、泉港肖厝等港口管理派出机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在石狮石湖、惠安斗尾等港区增设市港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二是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在秀涂、石湖、围头、斗尾和肖厝等作业区最大限度地预留港后区陆域,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赋予市港口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对港区及港后区的基础设施、土地等资源实行统一协调管理的职能。由市港口、土地和财政等部门联合组建港口投资开发建设机构,对公共设施、土地等资源和码头、航道、通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实施统一、科学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所在地政府以土地折价入股参与开发,开发所得收益用于港口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4、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园区。 泉州积极发展临港工业,促进产业结构从轻型逐步向重型化、高度化发展,依托福建炼化、泰山石化、泉州船厂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修船造船等港口经济新兴产业,并在规划中提出各港区临港工业的发展布局:湄洲湾南岸新港区要形成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修造船、能源工业等“龙头拉动”型产业集群;泉州湾中心港区要发展汽车及汽车配件业、电子通讯业,壮大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为主的临港“品牌扩张”型产业集群;围头、深沪湾港区要加快建设家具、粮油、农副产品、石材产业项目集中区,培育壮大“市场带动”型产业集群。 依托沃尔玛鞋类物流、ADM粮油和泰山石化中转等项目,泉州加快港口物流业的培育发展步伐。结合中远集团的引进,启动中远石湖物流园区建设,同时组织力量编制港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加强对泉州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提出近期重点抓石湖、秀涂、肖厝、斗尾、围头和石井等临港物流园区规划。 5、突出引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泉州港口项目建设,吸引了沃尔玛、ADM公司和泰山石化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及中远集团、中石化公司、中化集团等一批国内大型企业到泉州投资兴业,重大项目建设遍及各港区:投资350亿元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17.4亿元的泰山石化仓储项目、投资4亿美元的泉州船厂、投资77亿元的中化重油项目等重大项目,由北向南分布在湄洲湾南岸、深水岸线集中的泉州港肖厝、鲤鱼尾、斗尾等作业区。 随着泉州港口建设的不断完善,港口作为泉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效益日现。中石化公司、中化集团竞先加大在泉州的投资力度。据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部负责人介绍,中石化公司决定在完成原项目投资的基础上,计划在泉州港新上8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石化项目。中化集团紧随其后,利用泉州外走马埭围垦土地,建设500万吨重油、400万吨炼油项目。中远集团在投资9980万美元的基础上,也计划再增加投资24.58亿元,建设可建18个万吨级泊位的秀涂人工岛。这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将带动泉州产业升级,促进泉州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 6、出台扶持政策,促进港口经济发展。 随着港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泉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增强港口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设立“港口发展专项资金”。市本级财政在2007年2010年间每年从市级集中收取的涉港规费收入及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不少于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预算安排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港口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港口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及扶持港口企业发展。 二是为港口生产经营提供优惠政策。对企业所得税增幅高于上年10以上的港口企业和为泉州港服务的集装箱运输公司、船货代理公司、咨询服务公司、市场调查机构,超出增幅10的税收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财政按税收分享体制纳入预算,全额用于奖励扶持该企业发展。港口企业经批准在港区或规划港区水域内填筑的新生土地,可依法按有关程序确认其土地使用权。港口建设经营性用海的海域使用费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下限予以收取。鼓励国内外大型港航企业到泉州投资建设和经营港口,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港区用地和港口规费及税收方面给予尽可能的优惠和必要的扶持。凡涉及港口或口岸行政收费的单位和部门,国家明文规定收费标准的要按照下限标准收费,没有明文标准的,一概不收费。对进出泉州港的集装箱拖车继续执行“泉州辖区内免征市管道路车辆通行费、过桥费”等优惠政策,并实行“一拖三”牌照政策,即一辆集装箱拖车可办理三副车架牌。 三是鼓励开展外贸运输。对于在泉州成立的货代公司,根据每年代理从泉州港进出外贸集装箱的数量,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奖励。对自主开辟以泉州港为出发港的国际航线并持续经营1年以上(含1年)的航运企业,执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航运业规模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奖励标准;按照国际班轮的班期长短,提供数额不等的奖励和贴息贷款。 四是鼓励货物从泉州港进出口。研究制定鼓励进出口企业从泉州港进出货物的办法,对在泉州市纳税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并从泉州港进出境的货物,由市和受益县(市、区)按企业从泉州港进出境的运量予以支持鼓励。泉州湾调研报告篇三: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泉州市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原因: 调查和感悟家乡在“十一五”时期经济、文化、民生等问题的建设成就,在调查旅游状况的基础上,透析和反映家乡在“十一五”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和介绍家乡的城市形象并在调查研究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现有问题,为家乡“十二五”规划的美好蓝图建言献策。 调查时间、地点:2011-8-10福建省泉州市区 调查对象:泉州市区的旅游景点、交通、酒店、商业街、旅游局、游客 调查方法:视频取证、问卷调查、采访 为了了解泉州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情况,我先通过网络了解了泉州的主要旅游景点还有“十一五”期间泉州旅游业的大事纪,掌握了一些官网上公布出来的每年游客量及增长率还有分布区,随后又去了当地旅游局宣传部采访了解“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政为了发展旅游业所作出的一些重大举措,一一记录下后,我拿着DV按照那位官员所说的市政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投入的一些旅游景点、酒店、商业街前去视频取证。接着又在泉州论坛发布了关于“十一五”期间泉州的旅游业的调查问卷,最后在各旅游景点随机选择了一些游客让他们谈谈在泉州旅游的感受,并做了游客满意度调查。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泉州的主要旅游景点: 泉州十八景:涂门街、东湖公园、五里桥、蔡氏古民居、府文庙、开元寺、崇武古城、洛阳桥、牛姆林、清水源、清源山、西湖公园、深沪湾、天后宫、黄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郑成功史迹 其他的比较著名的景点有:东湖公园、闽台缘博物馆、清净寺、关帝庙、美食街、状元街、天后宫等 一、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市各地旅游业不断发展,以清源山为龙头的大泉州旅游体系逐渐形成,旅游业由蓄势发展向跃升发展的条件己基本成熟。 (一)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拥有旅游资源实体783处,其中一至三级中高档资源实体181处。除清源山国家级品牌外,还有国家水利风景区1 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55处,在全省五大旅游资源集中区的综合得分位居第二位。 (二)景观保护较好。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采取加强宣传、建章立制、完善规划、加强执法等措施,使重点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九日山、牛姆林、戴云山等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基本完好;崇武古城、蔡氏古民居、关岳庙等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复。 (三)政府比较重视。1999年市委、市政府将我市发展定位于“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围绕“绿、旅、新”的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2年以来,市政府完成了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确定了以清源山为龙头的“北山南水”的大泉州旅游体系;出台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多方面各层次扶持旅游业发展;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不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组织编制了“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扶持政策,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部门工作有效。几年来,经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6年共接待中外旅游者88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来自:www.xmSjOb.cOm 厦门培训考试网:泉州湾调研)4.96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98万人次,创汇3120.78万美元。今年上半年接待中外旅游者504.33万人次,比增18.56%,旅游总收入14.4亿元,比增24.3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72万人次,比增21.84%,创汇1456.53万美元,比增24.66%,预计全年接待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将突破20万人次,旅游收入将突破30亿元。 (五)开发正在推进。继清源山风景区得到较为科学的开发之后,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在建的旅游开发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十五”以来,旅行社、酒店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改建景区旅游公路26条,200多公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3个,新建星级酒店42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