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doc_第1页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doc_第2页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doc_第3页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doc_第4页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目录 11农民工的婚姻危机 22性别角色与家庭关系 33农民工家庭对儿童影响 43.1影响孩子的认知 43.2影响孩子的情感 43.3影响孩子的品质 53.4影响孩子的健康 5参考文献 5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放松,我国出现了农民工流动的浪潮。农民工的流动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次论文中,我通过对社会学学者的著作的阅读和理解,对农民工婚姻、家庭关系及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做一次探讨。关键词:农民工 家庭关系 性别分工 儿童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4233万人。如果再加上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亲属的话,这将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他们中间的很小的问题乘上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就会衍变为一个十分巨大的社会问题。在众多有关于农民工问题中,婚姻家庭问题常常是人们容易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农村社会的细胞。1关于农民工流动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我想从离婚和结婚(注:这里的结婚的概念只是指初婚)这两个方面来探讨。1 农民工的婚姻危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的群体。2 婚姻行为具有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功能。通过婚姻,能够合法有序地满足人们两项基本的需求性和繁衍后代。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指出人类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绵续他们的种族。而人类的婚姻行为恰恰是种族绵续的保障。因为婚姻行为确定了双系抚育模式,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单个家庭的种族绵续,又能满足社会继替的需要。”婚姻在家庭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村更是如此。“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的理想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了农民工。但是,在他们的固有的观念里,婚姻在他们的眼里仍是头等的大事。但就是,这样的“头等大事”在农民工流动的洪流中,出现了一些危机。根据近几年来一些社会学学者的调查研究农民工的离婚现象日益突出,离婚人群也日益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的农村离婚案占全国离婚案件的一半以上。民政部曾在统计公报中给出了中国总的离婚数,2009年为171.3万对,2010年为196.1万对。(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按照50%的比例,则农村的离婚案件2009年与2010年就有85万对和90余万对。而来自民政部的调查显示,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因为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而导致离婚的,所占比例高达五成以上。面对如此的数据,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把婚姻看得如此之重的农民,会赶时髦,以致使农村的离婚率直线升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近几年关于农民工婚姻状况的论文,我发现了有关学者的结论集中在几点上。 首先,分居两地似乎是农民工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农民工的婚姻造成直接巨大的威胁。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指出这一观点。例如,疏仁华在其论流动社会下的农民工离婚问题中指出:“夫妻分居使农民情感世界裂痕不断扩大。”再如,刘铁鹰、赵柯在对成都市服务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随着农民从从农村来到城市,婚姻丧失夫妻交流的平台;家庭功能失衡,亲情缺失。”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使夫妻从空间甚至时间上产生了距离,空间上的距离使夫妻双方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为第三者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时间上的距离即观念、视野上的差距则显得更可怕,在城市里打工的一方长期受到了城市里文化观念、社会价值的影响,夫妻双方的社会层次出现了差距 ,而这种差距更加不能够调和,即使打工一方回到农村,交流的平台有了,但交流沟通的意愿没了,因此,时间上的差距才是不可逆的、危害更大的。除了分居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就是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女性独立人格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农村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来到城市里打工挣钱,她们不光经济上独立还能够适当地补贴家用,其家庭地位必然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丈夫束缚必然降低。在过去,农村妇女如果说觉得婚姻不满意的话,她们很可能为了孩子或是惧怕于丈夫的权威而将就着过日子。但是,现在农村女性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孩子的农村女性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选择比自己原来配偶社会层次高的男性结婚。有研究显示,女性外出打工者离婚的几率要高于男性,那些没有小孩的妇女的离婚率则更高。或许从上海市政协关于“两地婚姻”的调查报告中我们能找到答案。“在沪女外男的婚姻中,上海姑娘嫁给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外来女婿,由于双方文化程度、就业层次高,因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与这种强强联合的两地婚姻不同,沪男外女的婚姻基本上属于弱弱结合。” (转引自 赵丽丽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总之,农民工离婚率逐年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它是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进而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产物。它是家庭的休息、娱乐等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的结果。 2 性别角色与家庭关系 现有文献中关于夫妻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城乡家庭比较、 女性地位等宏观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婚姻质量的调查对象也主要集中于静止的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 直接对流动家庭夫妻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已有的研究集中在从人口流动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影响,包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从夫妻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进行研究。主要是留所妇女问题,例如赵丹认为留所妇女面临着劳动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家庭教育困难、精神生活匮乏等生存困境。但陈志光和杨菊华以及吴惠芳等人认为留所妇女家庭决策权提高、地位趋于平等。另一方面是从夫妻双方都在外面打工的双流动家庭角度,认为双方共同外出打工,一起接触城市新生活,夫妻双方在价值观婚姻观方面都发生改变,夫妻关系密切,地位趋向平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关注留所儿童教育和留所老人的赡养问题,或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目前关于流动与性别研究大致可以分作4类视角:第一,性别差异的角度,这类研究往往将性别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变量,找出变化的趋势,如流动的数量、年龄、分布等;第二,妇女问题的角度,将某些特定的问题作为妇女问题加以讨论,如计划生育 性观念;第三,妇女经验的角度,将妇女的经历、意识、状况抽离出来单独研究;第四,性别关系的角度,考察流动对性别分工,两性关系及妇女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的影响。例如:张传红、李小云对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 89户农民工流动家庭流动前后夫妻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详细探讨了流动对夫妻性别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家庭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流动家庭的性别关系的结论;以及孙慧芳和时立荣以太原市城乡接合部 H社区流动家庭为研究对象,认为经济目标和传统因素在流动家庭的生活空间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生活空间变化和传统因素相适应的过程中, 夫妻间一种稳定的“亲密伙伴”关系得以形成。另有研究了解流动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进而估计人口城乡流动对家务劳动性别分工的影响,认为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就业的同时,还有利于家务分工的性别平等。综观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关于流动的研究尽管角度不一,内容不同,但人口流动对于家庭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人口变迁促使关系变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性别关系的角度,深入访谈,从微观层次即个人生活层面对这些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进行研究,站在家庭成员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生活,探讨家庭流动过程中的夫妻关系变化特点。3 农民工家庭对儿童影响3.1影响孩子的认知孩子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有安定的环境和外部的刺激,家庭心理氛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为孩子所提供学习条件的优劣。在被调查走访的家庭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庭拥有良好的心理氛围,孩子的学习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的思维顺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但是父母流于形式的口头关心,使得孩子们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效果不好,只有极少数学习效果好的。还有一部分家长夫妻关系不和谐,彼此互不尊重,互不理解,孩子没有足够的学习空间,思维受阻,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存在一定的难度。3.2影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她)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直接的爱,表现为需要父母亲切的话语和身体的接触。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称赞和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安慰和同情;在孩子委屈时,表示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在不安、恐惧、委屈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安慰、同情,更多的则是打骂。在委屈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3.3影响孩子的品质品质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家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家庭同样的道能德心理。这是因为孩子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服从于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德行为。另外,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对形成孩子的品德具有更直观的心理意义。3.4影响孩子的健康家庭的心理氛围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长期生活在良好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心情愉悦,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喜欢交际,他们自身器官发育和新陈代谢良好,生活休息有序,加之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质会不断增强。相反,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往往会过渡焦虑、自我封闭,思维不灵活甚至会存在心理障碍,由此会造成孩子饮食不足、思维不灵活、身体各部分的机能不能发挥最佳水平,影响身体发育。参考文献:1 曹筱樱论民工代际变迁及农村家庭模式的转变新老农民工与家庭组织变化关系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2 张黎莉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浙江大学,20093 罗小锋流动与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