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doc_第1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doc_第2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doc_第3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doc_第4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影响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等外,很重要的是材料的不同以及经济和伦理的原因。因为建筑形式的明显特征和差异,并不主要反映在物质生活上,而是出于观念的需要,这种观念首先来自社会伦理的等级制度。也就是说是体现在传统的礼法等级差异上,而这种伦理等级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材料尺度的标准。一、选材的原则中国古建筑结构和设计最主要的两个实践原则:一是五材并用,二是以材而定分,这是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最基本的精神所在。这种朴素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宋工部郎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中,他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曰:“五材并用,百堵皆兴。”五材并举,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所确立的一个基本观念。时至今日,土木工程仍是以不同材料的制作和加工来划分工种的传统分类法来组织施工的。材分等级是指根据不同建筑的类型选择合于法度的材料,它在宋式中是以模数制的形式加以严格规定的,是中国古代关于材料选择尺度标准的基本原则。何谓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天生五材”之句,是指古代认为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所构成”(尚书洪范)。五材并用事实上肯定了一种观念,即世上一切物质都可以作为建筑的材料加以利用,无可偏废。从原始社会采自天然的土、木、石、树枝、茅草,到后来运用科技手段制作加工成的各种砖瓦、琉璃、金属等人工材料,无不加以利用。中国建筑之所以发展成为一种木构架的建筑体系而非石构架,并非因为中国多木材而少佳石,而是因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反复确认木材的性能更符合结构的要求,而石材更适用于作为台基、柱础、栏杆、墙身、台阶、地面等的构造。这种对材料的选择观念一方面源于长期的建筑实践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基于结构实用和施工进度的考量。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用木材作为构架是最为便利的,既经济实用,又可大大加快施工进度,这也更加固了人们对木建筑类型的审美倾向。勿庸讳言,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形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或者说是基于一种文化观念,那就是五材中唯有木材是有生命的,木在五行中代表东方,乃一切生命之源。木材从种子破土而出到长成苍天大树的过程,就如同人有生老病死,这种对生命的体验很自然的使人们联想到建筑中居住着的人以及家族的盛衰荣枯。“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明计成园冶)与其为千年大兴土木,毋宁为匆匆人生而求安乐,这多少代表着一般中国人对建筑所持的态度。“不着意于原物长存的观念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子孙若有出息,丕振家声,尽可以拆除祖屋以建新构,光大门楣。倘若建筑结构要求高度的稳固性,如城廓、桥梁等,或是建筑意在千秋万载的陵墓时,便会用石材。义乌许多祠堂建筑,也多用石柱,以求永固,而不必虑及金石气太重。至于人住的建筑,则绝大多数用木结构。起家愿托乔木的观念不仅因为木材更具亲和力,还因为木材是可以再生的,“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只要根本不移,就能薪火相传。典型的义乌建筑是一种混合结构,尽量使用各类材料,使之能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工匠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基于经济实用的考虑,其次才是建筑的体面和气派,因此对于选材,民间大体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人们最初对于一个安身立命的家的追求,不过是寻求一种基本的防护,逐渐地才有了文化上表达的精神涵义。义乌把起造房屋看做是创建基业,称做“行大事业”,往往需要经历两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祖父辈用一生的心血购置好一块地,并买下一座合适的山,从种子落地到华堂落成是漫长的期盼。在这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等椽料、柱梁、桁枋抽条长成,有的是时间准备。农民会利用农闲、晨昏到河滩用扁担将合适砌地基、铺天井的块石、卵石、砂石挑到预定的场地内放好。凭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着贮材的计划,“伐木丁丁,储上木以等良工”(不只中国木建筑),从运材挑土,到烧砖作瓦,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会为之努力。有的大户人家甚至备料期长达3年至4年,等到工料大抵备齐,才聘请老师班,择吉奠基开工,正式进入营造阶段。为什么要提前备料?简单地讲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材不易得,这点好理解,尤其是大规模营建。二是入山伐木要避煞。古人对于起造非常谨慎,有许多忌讳,比如工匠入山伐木宜立冬后,立春前;伐木当择吉日,不可犯穿山杀;伐木根数当取阳数;木料到场堆放应避凶方,不可犯杀。三是须让木料自然风干,这样可以使加工成形后的木作活不至于走样,并且不会因缩水产生大的裂缝。若是备料时间较仓促,木材含水率较高,木材就会因季节变化产生较大的收缩缝,影响受力和美观。据了解,黄山八面厅营造前筹工备料期长达2至3年。木材到场后,要刨去外皮,在水中浸泡7至10天,捞出后,择吉方阴凉通风处整齐码好,让木材自然风干。我们知道,黄山八面厅建筑为保持建筑木雕的本色,完全采用“清水白木雕”,木构件表面不用桐油髹饰。经过200年的岁月剥蚀,主体建筑构件仍基本完好,大木很少出现劈裂,门窗、板壁等也很严整,这与它的备料科学有很大关系。关于选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便是材皆可造的原则。“材,木挺也。凡可用之具皆曰材。”(说文段注)小径材可以拼合成大材,如义乌一些明清厅堂中就使用了拼合梁。大材损耗,即可截为短材应用,在这旧料用作维修材料时是很常见的现象。最难堪的是小材无故大用,大材无辜小用。“凡木可分正木与脚木脚木有八病,即空、疤、破、烂、尖、短、弯、曲”(宋李诫营造法式)。大自然中的木材无可避免地会带有这样或那样与生俱来的生命形态,工匠的智慧就在于如何避开或配合这种生命的意象。树干刚好用做栋梁,弯曲的木料可作为月梁,截下的树枝也能充作椽条铺顶,哪怕是刨下的杉树皮,也可以做为屋面铺顶的防雨材料。更特别的,义乌民居中,一些工匠还巧妙地利用柱脚的自然弯曲,达到柱侧脚的目的。二、材料的类型建筑材料按其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型。天然材料是指土、木、竹、砂、石、石灰、茅草、麦秸、苎麻、糯米等采自天然的材料;人工材料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科技手段制作加工而成的材料,如各种砖、瓦、琉璃、水泥、金属、油漆、白矾、明矾等材料,人工材料一般是为弥补天然材料性能之不足而创造出来的。比如,原始居民用土阶茅茨,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茅茨并非理想的屋面材料,不能抵御水火的侵扰,所以才发明了陶瓦,后世逐渐又发明了铺地的砖以及用于檐口或屋脊的各式瓦当。南朝时还用“栽柱入地”的做法,为了防止木柱的腐朽,就将柱子升到地面以上,并在柱下垫以石础。桐油和油漆也是保护木构件的表面处理措施。总之,人工材料是与生产力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若按材料所使用的功能来分,又可以划分为基础材料、屋架材料、墙体材料、屋顶材料、涂饰材料等。从义乌考古发现与建筑的实物来看,本地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致可作如下分析:1.基础材料。义乌民间普遍使用的基础材料无非是素土、灰土、石料、砖块和木桩五大类,体现不同建筑类型规格等级差别的是对材料的加工程度及其不同的做法。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史前干栏式建筑的基础采用立柱桩式,后来发展到台地上建地面建筑,采用夯土台基、红烧土地面,这一时期同时也采用天然的石头垒砌,属石头与和夯土混合型台基。铺地砖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出现了一种大型的空心砖。义乌市民广场建设工地中出土了汉代的铭砖(如图),东汉墓中已采用砖拱券结构,汉砖表面有纹饰。除了条砖,汉墓中还使用了楔形砖,证明当时砖的烧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汉六朝时期砖主要用于地面材料和墓葬中,砖的尺寸和形制也有了些变化。唐代时出现了楔形年糕砖。六都青石的大量开采大约在唐宋时期,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和建筑的台基、门面,以及修桥铺路等工程。从双林铁塔的造型来看,五代时须弥座这一形式已在义乌建筑中出现。从明清建筑的遗存情况分析,明清建筑的基础材料主要采用石、土、砖及石灰砂浆等,赤贫人家起屋往往就用最简单的素土夯实地基,这在明代建筑中是多见的。普通民居往往采用较经济实用的方法,一般在基槽中用灰土找平夯实,以毛实、卵石、碎石等杂石混砌,直至室内地平,不铺压面石,只铺一层窑砖或条砖。而一些做工考究的厅堂、府第、祠堂、寺庙等建筑,在基础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方面,不但要考虑基础牢固,还要在台明、铺地、陡板石、散水等部位做一些美化装饰。埋深部分在槽底找平夯实后,一般用块石铺垫大致平整,用碎砂石填实找平,再在上面垒砌毛石或条石至地面。台明部分按所使用材质分,大致有5种形式:石陡板须弥座式;砖石混合须弥座式;虎皮墙压面石式;卵石压面石式;杂石碎砖墙式。其中前二种是最讲究的做法,往往在石陡板、地栿和上下枋等部位做一些雕饰。砖石混合须弥座式一般采用磨砖雕刻。2.屋架材料。义乌民居建筑属木构架建筑体系,因此屋架材料主要用木材,但也不排除用石料。全部用石构架的建筑多见于亭子、牌坊之类的建筑,一些寺庙建筑偶见用石构架,如林山寺观音阁。厅堂民居中也有用石柱代替木柱的,多用于檐口部位,用石柱可避免斜风雨淋湿而损坏。清代宗祠和戏台建筑中较普遍用石柱,主要是出于防雨、防白蚁和防火的考虑,属木石混合型构架。民国19年(1930),稠城出现了钢混结构的三层楼,为现代建筑之始。3.墙体材料。墙体材料种类较多,最初的原始建筑是没有围护墙的,用茅草、树枝等盖顶。后来用木柱将屋顶支撑起来后,渐渐学会用夯土版筑墙、土坯墙挡风遮雨。或是用石头垒起来,防止野兽出没。砖用于砌墙材料大约始于东汉,当然仅见于一些王公贵族的府邸或是官署建筑,而百姓的住宅仍以泥板墙或毛石墙为主。唐宋以后,在一些高级的厅堂构架中采用版筑墙夹木墙筋的做法,以提高墙体的牢固度,墙上采用木门窗装修。从北宋大安寺塔的建造用材上看,宋代时已用石灰砂浆作为砌墙黏结材料,而这一时期的砖作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证明砖砌墙已较为盛行。明代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砖作为墙体材料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由贵族走向民间。明代砌墙砖多用条砖,砖的尺寸较清代时条砖要大。明代建筑中已普遍采用编竹夹泥墙,一般与砖墙混合使用,下身或槛墙用条砖,上肩用编竹夹泥墙,既减轻墙体荷载,又改善通风效果。除了条砖之外,清代还有一种开砖,用之十分广泛,是义乌民居墙体材料的特色。所谓开砖,实际上是一种超薄型的青砖,其长宽厚的比例为1:1/2:1/12,其厚度仅为普通条砖的一半。开砖实际上是将条砖入烧前用钢丝弓在砖坯上一分为二的薄型砖,因端头仍有23cm相连,烧制成砖时仍似条砖。泥水匠在使用时只需用砖刀在相连处稍用力一砍,即一分为二,开成2块砖,故俗称开砖。义乌民间砌墙普遍采用开砖陡砌法,比条砖陡砌少用一半的砖,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砌墙法。但由于开砖是一种薄形砖,工匠的砌墙技术要求相当高,难度也大些。加之传统民居外皮粉刷层很薄,一般不超过2mm,外皮粉刷前一般不似现代建筑先打糙底,再抛光粉刷,对砌墙的平整度要求就相对高,稍不平整,外皮粉刷就会显得凹凸不平,不能讨东家满意。20世纪30年代,在佛堂、廿三里、苏溪等地,一些商家开始进口水泥(俗称洋灰),之后水泥作为砌筑黏结材料渐渐替代了石灰,7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除了砖墙和用三合土版筑墙外,民间还可见到虎皮墙、卵石墙、窑砖墙等。4.屋顶材料。屋顶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防雨水、防火等基本要求,从原始聚落的茅苫顶建筑到瓦屋顶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博物志中就有关于瓦的起源传说的记载:“桀,汉,作瓦。”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解也有相关的记载:“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瓦最初是用陶土烧制的,称为陶瓦,并且它的作用主要是防雨水,而不注重其装饰性。目前发现最早的陶瓦实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宫殿遗址。不过西周早期的瓦没有筒板瓦之分,只是一种弧形的瓦。西周中期后,出现了筒、板瓦?譹?訛,还出现了瓦当?譺?訛。之后,瓦的形状和种类都有了变化,可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烧制不同的瓦,并且强调功能性和装饰性兼备。义乌本地发现最早的瓦当是汉代的,有长生无极铭纹瓦当,也有如意纹、饕餮纹瓦当,均为圆形瓦当,极富装饰性,因此可以推断,瓦屋顶在义乌建筑中的出现至迟在汉代,瓦材料已有筒瓦、板瓦、脊瓦等不同的形制。从现存义乌博物馆的西晋堆塑罐的屋面形制来看,西晋时的屋面采用板瓦,阴阳合瓦,瓦楞较平。脊瓦用筒瓦、脊头用圆形瓦当做瓦头,而檐口不施瓦当、滴水。屋脊吻兽最初是宫殿建筑特有的,西汉时柏梁台遭火灾,方士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激浪降雨”,所以做成鸱尾象,以厌火祥的。义乌建筑中出现鸱吻大约在唐宋以后,在景德禅寺遗址中有形似鸱吻的残片出土。明清建筑中脊吻和门头脊饰常用鳌鱼?譻?訛(如图),鳌鱼的造型为龙首鱼身,是龙生九子之外的衍生动物。神话传说鳌鱼生性好吞火舌,故广为寺庙、民居等建筑装饰中所青睐,常隐身于脊头、脊堵中。除了上述这些,一些重要建筑还在椽条之上铺设望砖、望板等作为屋面防漏和防尘的材料。望砖俗称别砖,在厅堂、祠堂等重要建筑中使用较多,多为毛望砖,也有使用光面的望砖。望砖可与椽条方向垂直铺墁,叫横望砖。也可顺着椽条方向铺,叫顺望砖。望板满铺的做法不多见,仅见北苑街道大塘下村的明代建筑中和堂。有的厅堂只在檐口部位铺望板,以减轻檐口的重量。山区一些简易的民居建筑采用杉树皮做为屋面防水层,也能起到较好的隔热、防雨等作用。5.涂饰材料。建筑的涂饰材料包括木结构的表面处理和内外墙体的抹灰、粉刷、勾画、壁绘等材料。义乌建筑中木结构的油饰材料最普遍的是采用桐油,清漆主要用于家具油饰。由于桐油和清漆都是纯天然的植物油漆,性能不够稳定,油漆后表面会变黑,因此使用前需经过熬制,加工成熟油漆才能使用。木构件或家俱表面经桐油或清漆处理后,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义乌传统建筑的墙体抹灰材料主要有纸筋灰、石灰砂浆等,根据不同墙体选用不同配比的材料。比如,编竹夹泥墙往往在编条内外先抹一层纸筋灰,纸筋灰一般选用黄泥、熟石灰和稻草芯按一定配比混合,加水搅拌、捣烂成灰浆使用,再在表面用石灰浆断白。墙体的勾画壁绘采用绘画颜料,马头墙、檐部以及门头等线脚勾画主要采用油墨,清末民国时期建筑出现了彩绘壁画,用彩色颜料,也有用水墨画的形式。三、建材资源的分布限于财力、物力,古代传统民居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适合本地资源和人居特色的民居建筑,由此看来,一个地方的建筑形式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建材资源禀赋有关。义乌县境东、南、北三面环山,以中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土壤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因此物种繁多。据1987年版义乌县志记载,义乌境内森林树种有400多种,盛产马尾松、杉木和毛竹,是建筑主要用材。常见树种有松、杉、樟、梼、桧、梧、桐、莲、枸、朴、楮、桑、柘、柳、柽、黄杨、紫楠、黄檀、梓、枫、檫、椿、苦槠、白果、榧、榆、槐、柏、楸、木荷、栎、槭、坚漆及毛竹等120种,是为主要木材资源。而油桐、漆树等是生产桐油、清漆的主要原料。从历史上看,义乌古称“南林”(东周列国志越女传),木材资源相当丰富。距义乌县城东不到20公里之处发现了“东阳龙”化石,义乌境内也在端头、塔下洲以及佛堂镇剡溪村附近的山坡上先后多次发现并出土了上百枚恐龙蛋化石,由此可以推测义乌当时的森林应是非常茂盛的,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据吴越备史记载,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婺州大地森林茂盛。至宋代,县境内森林仍保持基本完好。至康熙六年(1667),境内有森林面积206570亩。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木材消耗增加。加之大旱、暴雨、寒冻、山火等自然灾害,森林逐渐遭受破坏。民国时期,修建浙赣铁路,沿线两侧森林砍伐殆尽。20世纪40年代,日伪军进驻义乌,建炮楼、筑工事,又大量砍伐森林。日军还为掠夺木材资源,建立义乌伐木公司采伐队,派驻在铁路沿线,专营伐木抢运。为抗议侵略军的掠夺行径,当时许多村落居民抢着砍树。李祖村、前洪村将明代留下的近万株古松木和百年以上的大樟树砍得一干二净,对森林造成极大破坏。1957年,省森林勘测队调查,境内林木面积57.8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5.32%。除了木材,义乌境内山多、江溪多,各色石材及鹅卵石、砂石料等资源充足。建筑石料开采主要以中生代火山岩为主,遍布全市,资源丰富。从石材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使用情况看,义乌东、南、北和中部均有丰富的岩层分布。义东华溪里忠、里兆一带至苏溪新厅一带,盛产青石,含矿面积1.28平方公里,蕴藏丰富。大约在唐宋间开始大规模开采,除用于寺庙建筑中雕造佛像外,还大量用于建筑中。因民国前属六都,故俗称六都青石。六都石属硅质胶结的砂砾岩,矿物成分以石英、斜长石为主,质地硬度适中,适于雕刻,被广泛地用于建筑的门面、地梼、匾额和柱础等部位。但由于石质具有见风变硬的特点,青石雕刻加工适宜在石宕中完成,最好采用刚开采出来的新鲜青石。这种石头新鲜时呈青绿色,色泽淡雅,纹理清晰。日久经风吹雨淋后,表面会被氧化成灰绿色。六都青石表面具涩性,雨中踩踏不会滑溜,适于做天井铺地、阶石、散水或是建桥铺路、砌筑井壁、井台、井圈等。又由于青石略具吸水性,年久易长青苔或藤蔓,故更显其古朴典雅。尚阳、毛店、塔山和后宅一带也有青白石分布。县东南大寒尖、天公山和县东北的芙蓉山等地,有灰白、灰绿、青灰、紫灰色陆相火山岩建造。东朱、赤岸、葛仙公尖一线和黄山马岭等地,有紫灰色火山碎屑岩分布,以马岭石为代表,石质较坚硬,适合做石柱,如黄山八面厅内石柱即采自当地的马岭。义亭、上溪、稠城、苏溪等地,以衢江红砂岩为特色,当地因石材色如猪血,故形象地称之为猪血石。猪血石以紫红色块状砾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和粉砂岩,因砂岩富含钙和石膏脉,石质硬度较低,纹理欠细致,且容易风化,不太适宜用作雕刻用材。它常与青石搭配使用于建筑的门面,别有风韵。猪血石在后宅、义亭和上溪一带建筑中使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大门抱框、门枕石、柱础以及天井铺地等。赤岸镇尚阳五柳村与大陈镇丁店村分别有少量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分布。鹅卵石在江溪中随处可见,只要投之以人力,勿需花钱购买,故深受百姓青睐。民间常用之铺地,街坊里巷、天井等等,用它拼出宝相花、聚宝盆、阴阳太极鱼之类的花纹,别具江南特色。适合夯筑泥板墙和烧制砖瓦的沙质粘性土、红壤土分布较广,为建筑用材自给提供了保障。水泥用凝灰岩赋存在侏罗系上统火山碎屑岩中,分布在苏溪牛头山,探明储量为113.8万吨,其中基础储量53.6万吨,可用于制水泥冲填料。粘土包括陶土和耐火粘土,陶土主要分布在义亭镇杭畴、何店、缸窑等地,开采历史悠久,至迟在元末明初即有缸窑厂,生产瓦缸陶器等。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后宅、稠城红旗水库、义亭、上溪、东朱、佛堂镇王宅、廿三里、苏溪等地,为中生代火山岩之流纹岩风化残余产物,适合制作砖瓦和陶器产品。砖瓦业一直来为义乌农村副业,窑厂星罗棋布,多为供应本地建筑之需。建筑黄砂在义乌江和南江下游,除自给外,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外销。现尚存部分采矿点,蕴含并不丰富。四、材料的组织与利用材料选定以后,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建筑的整体,这是至为关键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与此相联系,工匠在建筑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组织与利用也必须把握三大原则,即经济适用原则、骨架坚固原则、美观大方原则。建筑的本质是为解决人们生产与生活上的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各类建筑首先要考虑的是适用的功能。任何材料都是为建筑结构服务的,工匠要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建筑的类型这些主客观因素对材料进行选择,把握权衡尺度的标准,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结构方法,构筑经济适用的建筑空间;建筑的坚固要求是相对的,是不能脱离材料的本质而论的。建筑坚固是指在不违背材料的合理结构原则下,运用通常的知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建筑的美观是指其轮廓、色彩、材质等要符合审美的要求。更重要的,建筑美的主要精神还蕴含于其权衡中,“在于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的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6卷“绪论”第18页)所以建筑的艺术审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建筑要呈现平稳的、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建筑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能自然地发挥其所用材料的本质特性。建筑的装饰只为求得更完美的结构、更和悦的轮廓、更和谐的色彩,这些便是建筑所包含的真谛。何以确定建筑的权衡比例?这就牵涉到一个材料选择的标准问题,通俗讲即取料问题。“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宋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宋工部郎李诫奉敕编修营造法式,用模数制的形式对材料的等级标准做出了规定,首次提出了“以材而定分”的原则。“凡屋宇之高深,各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宋李诫营造法式卷4)。模数制是一种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制度,并非先行制定而加以推行的标准。“材”就是宋代所采用的模数名称,它是高与宽为3:2比例的一系列材料断面。“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引文同上)。工匠取料就是参照这一标准,根据所建房屋面积的大小,分别以不同等级的材为基数,由此推算出所有构件及构造上的所用尺寸,“材分八等,各以其材之广为十五分,以十分定其厚”,换句话说,构件的尺寸都是以“材”来决定的,材的等级选择是根据建筑物的类型不同(如殿、堂、亭、榭等)以及间数的多少而决定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构造上各有不同的规定,相应的在结构力学上就会产生不同的自重。根据营造法式上用料的规定推算出不同建筑类型的屋面自重最大值为厅堂280kg/m2,其他建筑为200kg/m2。除了材之外,还有一个称为契的辅助单位,“契广六分,厚四分。材上加契者谓之足材。”这里所说的材虽然是木材断面的一种尺寸,但并不是说以上的殿间构件就采用这一个断面尺寸,而是以此基数再来推算出各种构件之大小。例如营造法式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间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两材一 契,余屋即径一材一契至两材。”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厅堂用柱径:215+6=36分,若造3至5间厅堂用四等材,每分为0.48寸,则柱径应为:360.48=17.28寸(约合48.4cm)。普通房屋用柱径为2130分,若造3间大式厅堂,用五等材,每分0.44寸,则柱径应为:210.44300.44,即柱径为9.24寸(26cm)13.4寸(37.5cm)。若造小式厅堂三间用六等材,每分尺寸0.4寸,则柱径范围8.412寸,约合23.533.6cm。模数制首先是针对官式和殿式建筑颁行的一种有关工料取材制度的行业标准,民间小式建筑不一定完全按此用料标准进行营造。相比于苏式和徽式建筑,义乌民居的建筑用材要粗大的多,一些厅堂的用材等级往往有较大突破,尤其是明清厅堂构架的建筑,柱径多在36至55厘米之间,相当于官式厅堂四五等材以上,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工匠在用材的权衡比例上一般是参照一定的法则加以推算的,这种法则多半是源于工匠长期实践的集体智慧。北宋时杭州人喻浩曾总结为一部木经,北宋营造法式据说是在木经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学术界有人?譼?訛根据详细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