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天津泰达生态社区项目策划书 姓 名 王巍 长春工业大学 分 类 号: C916 单位代码:10190研究生学号: 201010018 密 级:无硕士学位论文天津泰达生态社区项目策划书 Tianjin Teda Ecological Community Project Planning Books 研 究 生 姓 名: 王巍 专 业 领 域: 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姓名: 张广济 刘强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副教授 2012年 5 月摘 要生态社区,也被有些学者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生态社区强调人群聚集(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的整合。生态社区是居民建设、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服务以及家庭的融合。随着城市快速化的发展,资源紧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关注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社区、追求可持续发展、创建宜居城市”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人们希望得到“生态”、“和谐”、“自然”的居住环境,“生态社区”由此而生,利用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社区成为21世纪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目前,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还处于比较基础的理论研究阶段,各地方开展的建设生态社区的试点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还要继续完善,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社区。本项目选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试点,首次引入“生态社区”理念,通过网络、媒体及其他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提升社区居民对生态以及生态社区的认识,促进其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对“生态社区”概念的认知。之后,通过推广厨余垃圾回收、落叶有机肥分解等生态技术,搭建居民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创建中来。在项目进行整个过程中,广泛运用参与式方法技巧,调动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工站、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或者社会组织的力量,促进环境保护多方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而实现传播生态文明,促进社区环境改善以及“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项目目标包括让居民及公众知晓生态文明基本概念及要求,在掌握知识信息的同时树立责任意识,采取积极的行动;在厨余垃圾回收、有机肥回收等方面推出新举措,应用新技术,取得新成果;使社区生态建设由单向“自上而下”的推动迈向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推动公众知情、参与、介入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推广生态社区建设经验,促进社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社区 社区社会工作 有机肥 可持续发展AbstractEcological community , also known as the green community 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 emphasize the crowd settlement (club)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rea)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integration,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is household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ty social services.With rapid urban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vil, pay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natural ecological people long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At present, Chinas ecologic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the main theoretical study phase, each are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pilot work more or less has some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remains to be further perfected.The project selected Tianj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s a pilot,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ory, through the network media, and other promotional tool, extensive publicity, ascending community residents to the ecology, and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understanding,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ascens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cognitive after,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kitchen waste back more than.Project goals include let residents and the public kno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ic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knowledge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set up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ake positive action; More than in the kitchen garbage collec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recycling, etc introduced new measur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scientific achievement has; Make the community by one-wa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top-down push toward.Key words:Ecological Community Social Community Work Organic Fertiliz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绪 论1(一)引言1(二)国外生态社区介绍2(三)项目思路及关键技术4二、项目具体介绍6(一)项目背景6(二)项目介绍8(三)项目具体实施计划11(四)项目成果和资源框架15三、总 结24致 谢25参考文献26附录一27生态社区调查问卷27附录二29生态社区调查问卷报告29作者简介3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33原创性声明34论文使用授权声明34一、绪 论(一)引言生态社区,也被某些学者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生态社区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的有机整合,是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以及居民家庭的有机融合。我国生态社区的良好建设必需充分发挥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规划设计者等各主要部门的作用,发挥各部门的专长,为加快建设我国的生态社区贡献一份力量。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生态失衡等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居环境、创建宜居城市、建设生态社区、追求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渴望“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活环境,由此“生态社区”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未来的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建设绿色社区。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因此人们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人类要时刻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当前,中国的绿色社区的建设还主要着眼于基础的理论研究,各区域所开展的绿色社区试点的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学着的深度研究和探析中会不断的解决,完善。生态社区的建设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州科学城建设、杭州生态园的建设、上海及西安老城区改造建设等大型项目。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院士在对生态社区的研究中曾提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几个尺度,他的这一研究的提出指出了分别构建生态地球、生态区域、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建筑,由此形成的生态系统是由大到小的。此理论中所提到的生态社区则是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单元 吴良镛:读万卷书 谋万人居.作者:陈立 出处:建造师. 2008年3期.。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探索一种可持续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社区。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而且,中国当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所理解的“生态”理念,也仅仅表现在居民小区的草坪绿化、园林小品以及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等低层次上,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态社区的内涵,没有意识到建设生态社区的重要性。特别是开发商在开发建设用地钱对建设用地的生态资源的调查内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正确客观地评估建设用地的生态景观状况,基于调查要提出怎样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对这些关于生态社区内涵的理解和体会都缺乏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跨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居民生活环境与绿色社区建设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如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促进人类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区发展的主要目标,要鼓励全人类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人类居住的小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清洁、优美、安静、规划布局合理及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社区。当前,对于生态社区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提出“把建设高质量的人类居住生态环境和住宅的质量放到(社区)规划的首位”的要求,表明了对社区生态环境的重视。国内许多学者近几年来也开始着眼于生态社区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生态社区的功能、建设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也相应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生态社区的建设 论现代、生态景观小区人性化设计. 作者:朱学敏 出处: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9期.。和国外相比,由于我们普遍缺乏对文化及精神层面的思考,缺乏对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们更多的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着眼于某个制度,某个技术的改变,某个问题的解决。在我国较多学者对生态村的定义的理解,无非只是一个采用循环再生系统的村级行政区域,强调的主要是技术和工程,对于建设生态社区,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笔带过,缺乏对文化与精神层面的深层思考。更关键的是看不见作为生活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除去制度的因素,生活者的缺位,或许就是我们即使不断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生态社区的发展理念,却始终无法真正在生态社区的建设这片土地上扎根的主要原因。由于我们既害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也害怕脱离现在的舒适生活,而只想躺在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无所作为,或者去说服其他社区的具名改变现在的生活,建设生态社区,自己却安于现状。如果跳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回归到一个生活者的视角,我们将看到这个时代正在酝酿着一次新的人类发展模式的变革:具备了生态社区建设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的是对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想象,行动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精神追求重新融入到生活的信念。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一群有共同理念和愿景的伙伴。(二)国外生态社区介绍国外对生态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认为人类居住的美好城市应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这一理论被学者们公认为是生态社区思想的萌芽。这一理论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全面思考居住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生态社区意识开始启蒙。20世纪20年代的著名学者巴洛斯和波尔克等人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理论,他们运用生态学思想研究人类聚落,由此生态社区的思想被大家开始认识。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提出人的生活工作、交往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城市和乡村并蓄的人类居住环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态学原理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城市中居民社区的规划以及社会群体的产生、渗人、过滤等过程。20世纪5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了“人社会环境”统一和谐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后来学者探索生态社区新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人类聚居学科是1963年由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建立的。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居民与所处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1967年美国的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第一次把生态社区建设的价值观念引入到城市建设的设计中来,他强调了在社区土地的利用和规划中自然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这一想法的提出,标志着建设生态社区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建筑学的诞生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 作者:高吉喜等 出处:中国发展 2007年4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态意识在不断的觉醒,国际性的生态、绿色活动涌现,建设生态社区的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为生态社区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明确提出“人类的安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帮助大家取得了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的最大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联合国在1976年的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上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由此开始重视包括从城市到乡镇的人类居住社区的发展,并认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群人和一批生活工作场所。生态社区的建设希望能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生态社区的同时,必须尊重和鼓励人类居住环境的多样性,反映出社区建设的文化特点和美学价值。为子孙后代保存历史、宗教和考古地区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区域”。1977年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具备多功能的生活环境,促进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融合成为城市规划的目的。1991年,丹麦大地之母(GAIA)信托基金出版生态村报告,生态村的完整概念在此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并且列举出地球上已有的和为了寻求现代文明出路而做出尝试和加以实践的生态村,到2001年,欧洲共有57个生态村落。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对建设生态社区做出了贡献,美国生态社区的建设经验,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美国针对存在的各种自然环境及社会问题,开展了对社区功能建设的自检分析,从生态方面入手涉及适于居住的社区、健康的社区、生态村落等概念。详细来说,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的现状中汲取教训,国家政府采用各种方式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提供经济实用住宅、建设大型运输系统。世界健康组织提出了健康社区的计划,该计划目标在于宣传健康的概念,涉及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与人文心理、政策与福利等问题,针对的是城市周边的出现的小城市以及土地不可持续性的利用。大多数人认为生态社区的建设更多地重视绿色景观与环境生态的保持,反对因人类生活带来的空气、垃圾、地下水等污染问题。如西雅图为建设可持续社区制定了一套发展指标,可用来评价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并预测和监控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正在监控的主要环节等 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实施机制. 作者:I-ShiowKuo等 出处:国外城市规划 2002年3期.。加拿大的生态社区的建设则强调公民的认同感,他认为社区居民要共同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来,只有全民认可,参与其中,建设生态社区的目标才能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生态社区是生态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起点,有了基本的集中式居住规模,社区的生态设计可以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如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废弃物再利用、开发污水和雨水循环等系统都可以依赖于社区的生态建设而取得综合效益。加拿大的温哥华拥有专业的团队,他们有综合的设计师、咨询顾问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如把位于某城区的一块7公顷的用地作为建设生态社区的样板,由政府官员中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编制一系列规则和战略对其进行整体的可持续开发。目前已经涉及到的生态环节的建设有:生态用地的利用、开放绿地、城市与社区的居住用地的生态评价、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社区多样性与可达性分析等。通过对加拿大生态社区建设的思考,参与到加拿大的生态社区研究和推进的学者认为:紧凑型城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其推进机制有:要建立起公共部门的联合决策机制,要使所倡导的生态社区计划整体发展;政府要进一步推进研究机构出成果并应用,推进对生态社区的社会宣传等。(三)项目思路及关键技术通过对西方生态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西方生态系统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而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可以作为我们借鉴建立生态社区的有效思路。1基本思路(1)生态社区建设中最基础最表象的是景观生态学,建设生态社区最基本的外在要求就是景观生态学。(2)建设生态社区的核心是应用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确定了建设生态社区的发展方向,应用生态学则为建设生态社区提供方法和准则。(3)生态伦理学从本质上阐明了“生态”的内涵,从人的道德层面上明确了生态社区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以至当生态与经济发生冲突时,成为衡量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尺度和扬弃标准 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理念. 作者:王新军等 出处:上海建设科技 2005年5期.。由此可知,建设生态社区的理论依据包括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以及生态伦理学等各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基于对上述各理论的理解,建设生态社区,不能片面的理解为“绿化社区建设”或“美观社区建设”等。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整套全面、有效、合理的指导体系,明确生态社区的建设标准,使生态社区的建设在绿化、人文等各方面都能充分体现出生态社区的优越性,让人类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态社区的内涵。2关键技术(1)参与式社会工作方法技巧,调动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工站、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或者社会组织的力量,促进环境保护多方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而实现传播生态文明,促进社区环境改善以及“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基层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3)运用普及性的宣传,提升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及相关社会组织的生态环保素养及生态伦理认知,传播生态社区理念、项目核心价值观和行动路线;促进居民对环保、低碳生态生活方式的认同。(4)通过生态技术的介入,对社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解决部分社区问题;居民能直接体验项目效能,生态社区模型探索性建设。(5)生态社区创建成果展示与宣传,通过生态技术措施推广的效果,直观的将成果展示给社会大众。(6)采用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资源替代技术等降低能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伤害。我国还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依照科学根据,重新理解建设生态社区的真正内涵,要遵循生态化原则,即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又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人文条件对生态化社区进行综合设计、规划与开发,尽力保障能源洁净化、水资源节约化、垃圾资源化、环境清新化、建材绿色化、社区人文化、规划和谐化。二、项目具体介绍(一)项目背景天津滨海新区突破原有体制,在京津一体化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承担着工业新区、开放前沿、出海通道及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发区也面临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态知识欠缺、环境保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机制不健全导致环境破坏行为产生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需要通过该项目促进生态意识提升和环境改善,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选择天津开发区(泰达)社区,不仅是因为泰达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健全的社区管理基础,还因为其没有老城区的历史包袱,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加强社区内企业依法管理的同时,2009年泰达政府开展了针对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志愿者调查,成立了CDM框架下的碳交易所,在企业中建立了自愿减排机制,将低碳减排推广到居民生活层面等一系列环保政策与行动。该项目在泰达的实施,不仅能满足社区居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需要,还能得到来自各地甚至海外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认可,将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新兴城市的社区建设起到积极借鉴作用。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绿色教育工作委员会又称天津绿色之友,它是2000年11月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民间环保NGO组织。多年来主要在青少年环境教育及环保倡导宣传领域开展工作。连续8年与北京自然之友合作开展美境行动;与北京地球村合作开展减塑行动、夏至关灯、清汞宣传;与自然大学共同开展城市乐水行,与富平学校合作开展可再生能源教材推广;与北京天下溪合作开展迁徙的鹤环境教育秋令营;与世界动物基金会合作举办保护动物周教师培训班;与天津市教研室共同编写天津环境乡土教材生物教师手册;与天津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共同举办公共场所禁烟宣传;与天津高校环保联盟、大学生绿色营合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自然导赏;参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绿色滨海挑战行动。天津开发区泰达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11月,是一家致力于本土社会工作发展并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成立之初,便秉承社会工作 “助人自助”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和授权等形式承接来自党政部门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与高校、科研机构、基金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合作及运作,是一个体系完备、职业素养高、年轻且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专业执行团队,是开发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民间社会组织。曾与开发区环保局合作“低碳家庭、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与开发区城管局合作城市环境清整项目与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合作外来工城市融合项目等,得到了开发区各政府机构和项目合作方的认可与好评。泰达社会服务中心近年环保主题活动详见下表: 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简介活动开展情况城市净化日系列活动2009年“告别白色地带”、“挑战城市牛皮癣”、区域环境满意度调查等十项系列城市环境改善活动合计超过1000人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期间对区域环境造成有效改善“低碳家庭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2009年调动区内环保团体、企业等组织的力量,以量化的形式鼓励居民低碳生活。共计257个家庭参与活动,在09年46月份持续性从生活细节记录碳排放行为改善过程“晒晒你淘淘我”跳蚤市场2010年8月至今定期开展“跳蚤市场”,搭建废旧物品交换买卖的平台,延长物品的使用周期,促进物品的再资源化。合计超过15000人次参与活动,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绿箱子”家庭有害垃圾回收2010年12月至今与专业回收处理公司合作,对废旧家庭用品长期专业回收及处理,减少不当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放环保积分7834分;回收家电437件泰达生态社区试点实践及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索2010年8月至今项目主要通过处于垃圾分类回收技术应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探索社区内生态环境循环系统的建立。现已建立落叶回收站2个,处理落叶近2吨。发放厨余垃圾桶45个。得到媒体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二)项目介绍该项目计划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选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试点,开展生态社区项目。项目内涵取义“格物致知”,蕴涵该项目核心关注点为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实验性建设及居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同时“格致”一词在近代中国是自然科学的总称,体现了项目中生态技术对社区环境的介入。1.通过本次项目的实施,希望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对身边的生态环境关注度低,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行动参与度不高。(2)目前粗放型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造成巨大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消耗。同时各种资源无法有效形成循环利用体系,造成资源流失。(3)居民对社区环境有改善的要求,但缺乏主动性行为参与;社区生态环境活动改善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及针对性硬件投入。(4)社区内各行为主体分散性的行动无法有效的构成机制及形成风气,生态文明建设及环保活动不能有效并可持续的开展。2.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构成要素的认识不清晰,对生态以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互动关系认识不清晰;社区居民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及组织未能为居民提供系统性生态文明传播教育。(2)社区居民对环保活动缺乏参与意识以及参与平台,即便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相关的环保配套设施及参与机制并不完善。(3)社区居民缺乏生态友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高消耗、高废弃模式层面。(4)社区低碳硬件建设缺乏,相关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应用不足及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对社区生态环境进行长效的改善及参与。(5)社区缺乏统一的环境治理机制,相关环保部门、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及社区居民缺少环保沟通与交流的可持续机制。(6)在群体社会经济价值导向的风气下,在社区中未能对形成规模的区域生态文化,难以从宏观道德层面影响个体行动。社区居民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社会意义及作用,没有形成相应的行动机制。项目总体目标为: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和社区参与理念的倡导,促进社区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提升、生态意识提升及行为改进;并进行系统性社区生态技术介入,切实提升社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探索建设资源利用率高、生态关注度高的新型生态社区的实体模型、推广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宣传及倡导,吸引更多资源投入生态社区建设。3.项目的具体目标(1)通过宣传及相关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及相关社会组织的生态环保素养及生态伦理认知,传播生态社区理念、项目核心价值观和行动路线;促进居民对环保、低碳生态生活方式的认同。(2)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参与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通过生态社区实践活动及生态技术系统性介入,对社区生态环境做出实际改善;并反作用于生态环保理念的强化印象。(3)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态环境改善行动机制,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社区建设当中。(4)生态社区创建经验及成果的宣传及倡导:通过立体型生态社区的探索建设,在区域范围形成示范性质的社区建设模型,产生项目的示范效应。项目目标成果可以通过下列指标变化得到反映: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量、垃圾生态处理产生的肥料量、社区的绿化覆盖率、参与生态环保行为活动人员数量、志愿者团队数量、图片对比及居民意见建议问卷调查对比报告等。做到工作有时限、有记录、有数据、能分析、可复制。我们希望通过生态理念的倡导,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居民主动进行日常低碳行为及社区环境改善行为的意愿,并带来社区生态环境可见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社区试点的建立,实现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的综合提高,提升社区的生态服务能力,以体验性的成果感知,良性作用于居民的理念提升及行为改进,从而促进社区层面生态改善行为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参与性及持续性。项目具体计划通过服务中心与开发区城市管理局、社区居委会、社区社工站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广泛运用参与式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参观学习,举办讲座、培训,在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中开展一系列参与性生态实践活动,促进社区生态改善多方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而实现传播生态文明,促进社区环境改善以及“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能力。4.项目策略及活动(1)提升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及相关社会组织的生态环保素养及生态伦理认知,社区工作者传播生态社区理念、项目核心价值观和行动路线;促进居民对环保、低碳生态生活方式的认同;策略:多种参与形式的社区生态环保活动开展,运用生态环保及环境安全这一社会课题,吸引居民及其他社区构成主体对“生态社区”及社区环境“生态服务功能”理念建立系统性认识;对项目核心理念及项目活动形成初步理解;活动:开展社区小组工作,以社区生态环境基线调查为基础,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参与开展调查问卷、网络宣传、生态讲堂及培训、播放生态宣传影片、制作宣传册等工作;传播环保理念,总结宣传阶段性生态社区建设成果。 (2)提高社区居民的低碳参与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通过生态社区实践活动及生态技术系统性介入,对社区生态环境做出实际改善;并反作用于生态环保理念的强化印象; 策略: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引入,以试点方式逐步推进,推广生态技术,使居民从生态社区创建的不同方面切入,共同对社区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创建; 活动:以厨余垃圾回收与应用、落叶等有机肥回收与应用、社区绿化等活动介入社区生态行动,推广生态技术,创造居民参与环保行动机会,提升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中。(3)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态环境改善行动机制,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社区建设当中;策略:利用参与式的方法开展工作,以居民的生态诉求为核心价值,联合社区各行为主体共同形成稳定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则,保障环保生态社区的协调和发展,持续的推动生态社区建设。活动:招募环保志愿者,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定期召开例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小区业主委、物业公司达成有关生态社区建设的合作协议;(4)生态社区创建经验及成果的宣传及倡导:通过立体型生态社区的探索建设,在区域范围形成示范性质的生态社区建设模型,产生项目的示范效应;策略:将对外传播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注重过程的文字、图片及影像记录;注重项目的经验总结,与媒体等建立良好联系,将成果和经验宣传推广。活动:小范围成果展示,成本核算量化项目成果、开展项目过程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记录、项目成果与经验的总结与分享、问卷调查对比报告等,组织其他地区来参观与学习。5.预期风险分析客观风险(渠道风险、参与者相关风险):(1)项目相关参与方利益诉求差异,导致项目过程中焦点分散,无法形成系统合力。应对策略:在项目开展前即确定以居民诉求为核心利益,社区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价值点的项目策略开展工作,在项目过程中以此价值观为基础,联系项目各参与方共同定位参与方利益的同位诉求。(2)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范围不够广泛。应对策略:和居民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了解居民的需求,按照居民的需求设计和组织活动;并组建社区居民小组进行社区动员参与。(3)社区社工站和居委会承担大量事务性行政工作,在工作时间冲突时,一般选择牺牲项目进展,可能会对项目推进时间造成延误。应对策略:提前和社区社工站和居委会沟通,将工作计划与其协商,制定出彼此都可接受和认可的活动日程。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将项目活动完成时限前提。主观风险(组织相关风险:技术、专业知识):机构工作人员对于生态技术、种植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欠缺,有可能对项目成果造成不利影响。应对策略:与基金会保持良好沟通,利用基金会技术支持控制风险。同时在社区参与居民中寻找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获得相应的技术、知识的支持。(三)项目具体实施计划1目标1基层数据的采集及居民需求分析;社区工作者通过普及性宣传提升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及相关社会组织的生态环保素养及生态伦理认知,传播生态社区理念、项目核心价值观和行动路线;促进居民对环保、低碳生态生活方式的认同;运用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发动居民参与项目建设。预期成果:社区基础环境数据及居民需求的数据成果,并以此制定项目的宣传策略;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素养,使社区居民能够较为系统地理解生态社区概念,实现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环保行动,为生态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基本目标。具体活动:(1)2012年1月起,运用社区小组工作方法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组建4-6人的项目执行团队、30人左右的社区志愿者团队,5人左右的专家组。各小组共同推进项目执行与推广、志愿参与、反馈与评估、媒体报道,理念与技术支持等各项事宜。(2)2012年1月,社区工作者设计并发放生态社区相关技术调查问卷及开展深入访谈,收集社区居民及各相关单位、社会组织对生态社区及其技术措施的看法和意见,并对生态社区技术路线及核心价值理念进行宣传介绍;(3)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泰达城市网”设计“生态社区”专版,宣传生态社区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对生态社区建设成果进行即时宣传;同时设计论坛交流版块,成为参与居民心得分享与交流的网络平台。(4)2012年2月左右,召开项目启动仪式,对项目的理念、方法、意义等进行公开性宣传,为项目全面开展制造宣传效应。(5)2012年2月-2012年4月,开展小组工作,以各年龄段为对象组成各个小组,安排多次生态农场参观,增加社区居民对堆肥技术及种植技术的了解;(6)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社区及共建单位中开展生态创意大赛(1次)、社区绿色摄影比赛(1次)、“再生地球”废旧物品改造(1次)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进居民家庭参与社区环境改善;在活动中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并发掘志愿家庭资源。(7)2012年2月-2013年7月,社区工作者根据社区居民反映的需求状况,不定期邀请生态领域专家及技术专员开展关于垃圾分类、家庭种植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10次。(8)2012年4月-2013年7月,在社区及共建单位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及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3次。2目标2社区工作者通过引入生态技术,对社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解决部分社区问题;让居民能直接体验项目效能,生态社区模型探索性建设。预期成果:社区工作者以社区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为核心,建立生态社区整体战略,推广垃圾资源化回收项目策略,使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方法与意义有更加清楚地认识;并与试点小区居委会、业主委、物业公司、环保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初步建立起以垃圾分类为主的生态能源利用、社区绿化提高的可持续机制;推广环保技术,以生态技术实践促进理念的推广;具体活动:(1)2012年1月,社区与专业堆肥技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购买项目期内的专业技术服务及技术支持;(2)2012年1月-2012年7月,购买50个厨余垃圾生态处理桶,社区工作者在社区逐步推广使用;(3)2012年1月-2012年5月,开展个案工作,在试点小区建设功能更加全面的“落叶归根”生态处理站(含滴灌部件、冬季加温部件);与社区物业及业主建立合作,将小区秋冬季落叶利用生态处理站原位处理;(4)2012年1月,开展个案工作,引入“绿箱子”家庭有害垃圾回收项目,在试点社区建立项目点;(5)2012年3月-2012年5月,开展社区小组工作,在社区50户家庭内推行家庭种植,购买种子、容器等基础设备,并邀请专家或经验人士担任顾问专家;(6)2012年7月-2012年9月,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内加置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并架设太阳能板为设施提供能源供应;购买150个厨余垃圾生态处理桶,在社区内逐步推广使用;(7)2012年9月-2013年6月,购买本土植物及立体绿化植物,组织社区志愿者团队开展社区工作,进行种植及维护活动,邀请领域专家提供指导服务;(8)2012年9月-2012年11月,建设社区雨水收集桶,改造取水管道,使收集的雨水作为社区立体绿化及落叶处理站的水资源供应,提高收集雨水的利用率;(9)2012年10月-2013年6月,开展社区小组工作,建设社区“小小田野”绿植爱好者俱乐部,对社区公共绿地及项目内容绿植进行维护及参与式管理,建立定期交流制度;(10)在2012年6月,2012年10月、2013年3月,社区工作者组织开展1次社区居民种植成果品尝会或者百家宴,分享参与生态改善活动的种植成果的同时向居民更多的宣传社区生态改善的观念;3目标3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态环境改善行动机制,社区工作者运用参与式社会工作方法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社区建设,促进项目成果的持续性。预期效果:保障生态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维护生态社区建设成果;具体活动:(1)2011年12月,招募环保志愿者,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的社区工作小组,并制定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在项目开始阶段和项目中后期附近,组织社区环保志愿者进行开放空间的分享及互动,使活动体验群体化;并在开放空间中形成项目受众对项目的集体性评价(2)2012年1月-2013年3月,社区工作者组织环保部门、基金会官员、其他NGO组织项目负责人共同对项目进展进行督导,对项目阶段性困难进行准确分析,并适时调整项目战略;(3)2012年1月-2013年6月,定期与社区构成社区工作小组、社区共建单位建立联系,搜集项目进展中的数据及需求变化,注意项目重点的沟通,形成合力;(4)2012年2月-2012年6月,社区工作者与政府相关部门、小区业主委、物业公司达成有关低碳行动社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形成试点社区内的低碳行为公约,推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低碳社区建设;(5)2013年4月,以网上论坛为载体,开展区域性生态实践经验分享及表彰活动;4目标4社区工作者在生态社区创建成果展示于宣传,通过生态技术措施推广的效果直观的将成果展示给社会大众。预期成果:使开发区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倡导政策支持及社会资源投入,以复制推广生态社区建设模型;具体活动:(1)2013年2月-2013年4月,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志愿者能力及组织体系建设经验、项目运营总结性经验及项目资料集进行汇总、编辑,并出版生态社区,生命轨迹印刷品,反映生态社区建设工作全貌;(2)2013年3月,开展社区小组工作,以开发区生态社区建设经验为主要素材,制作多媒体宣传短片,丰富宣传形式;(3)2013年4月-2013年6月,在规模成果显著的基础上,邀请媒体对项目进行集中性成果宣传及报道,争取更多的政府及社会资源,项目影响扩大化;自项目启动,即运用专家资源工作小组资源,提炼项目低碳路线图及碳减排计量模型,实现项目成果的数据化考量。(四)项目成果和资源框架目标1: 基层数据的采集及居民需求分析;通过普及性宣传提升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及相关社会组织的生态环保素养及生态伦理认知,传播生态社区理念、项目核心价值观和行动路线;促进居民对环保、低碳生态生活方式的认同;运用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发动居民参与项目建设;预期产出具体活动评估指标预算预算合计 (人民币:元)(人民币:元)(人民币:元)社区基础环境数据及居民需求的数据成果,并以此制定项目的宣传策略;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素养,使社区居民能够较为系统地理解生态社区概念,实现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环保行动,为生态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基本目标。2011年12月起,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组建4-6人的项目执行团队、30人左右的社区志愿者团队,5人左右的专家组。各团队根据共同推进项目执行与推广、志愿参与、反馈与评估、媒体报道,理念与技术支持等各项事宜。以参与式工作方法为指导,每三个月召开1次各组织参与的联席会议。对项目推进、问题分析和决策、信息反馈等进行讨论和确定。1、各团队名单;2、联席会议会议纪要、会议照片等;3,3001,600 4, 900 2012年1月,设计并发放低碳社区相关技术调查问卷,收集社区居民及各相关单位、社会组织对低碳社区行动及技术措施的看法和意见;拟发放问卷250份*2次,分别在项目开始阶段及项目后期进行,以观察社区居民对项目的体验感受及认识的变化。1、调查问卷数量、次数;2、调查报告;3,000 3,0006,000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不定期对活动参与家庭进行访谈,对项目推进情况基层看法、参与家庭认识及行为变化、家庭绿化、家庭厨余垃圾重量等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及分析;共进行访谈20次。 1、访谈次数;2、访谈记录;7507501,5002012年1月-2013年6月,制作项目宣传网页,利用泰达城市网居民论坛作为项目互动信息平台,对项目进行多维度宣传。1、 项目宣传网页;2、论坛3、发帖量4、及参与5、人数;4,0001,0005,0002012年2月,召开项目启动仪式,对项目的理念、方法、意义等进行公开性宣传,为项目全面开展制造宣传效应。1、启动仪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吧五一活动方案
- 函数考试题大全及答案
- 广东色彩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构造考试题及答案
- 膏方考试题及答案
- 港股通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监控模板长期发展
- 工程项目成本估算及预算编制模板
- 防火防汛考试题及答案
- 儿科进修考试题及答案
-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护理查房
- 【MOOC】《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章节期末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涂层材料与叶轮匹配性研究-洞察分析
- 《国际跳棋教学》课件
- 食品进货与供货商档案相对应制度模版(3篇)
- 防治血吸虫病主题班队课
- 讯问笔录课件教学课件
- 12SG121-1 施工图结构设计总说明
- NB-T31053-2014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建模及验证方法
- 《参与民主生活》参考教案
-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