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oc_第1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oc_第2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oc_第3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oc_第4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摘 要 随着社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因此,矫正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应当从监护人、学校、政府部门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关键词: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分析;转化策略- I-毕业论文(设计)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 目 录一、 引言1(一)留守儿童概述1(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1二、行为习惯的理论分析1(一) 习惯1(二)行为习惯2三、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2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21.做人基本态度方面32.生活方面33.心理品质方面34.交往方面35.学习方面36.情感方面4四、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4(一)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影响41、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42、家长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43、家庭环境不理想44、部分家长太过依赖学校的同时又不完全信任学校5(二)农村学校教育的失误与弊端51、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52、不能够跟孩子真正的“交流”53、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大5(三)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61、社会关注度不够62、孩子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63、 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传播的腐蚀内容对孩子影响6五、转化策略与建议6(一)学校方面71、学校的管理措施72、班主任的管理措施7(二)家庭方面71、给予孩子该有的关心关爱72、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73、家庭教育讲究方式方法7(三)社会方面的教育策略81、加强社会关注度82、优化周边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教育功能8(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8总结9参考文献 9一、 引言 (一)留守儿童概述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二、行为习惯的理论分析(一) 习惯在汉语里,从辞源上看,习惯最早也写做“习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习于旧贯,习于故常。汉书四八:贾谊传中记载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当代心理学对行为习惯的解释。陈会昌教授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张雨青副研究员认为:“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王健敏博士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也就是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心理学大词典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或者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1。(二)行为习惯所谓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似的固定行为。这种行为有很强的的潜意识作用,在沈国中会成为在他行动时的当然、首要选择。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自动地变现出来的全部行为方式的总和。综合前人的解释,不难得出习惯有如下特点:(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行为习惯还可以分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好习惯,一般指能促使人往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反之则为不良行为习惯,即通常所说的坏习惯。三、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2013年9月2014年1月,教科系5年制专科09级学生进行了毕业前长达4个半月的实习工作,作为其中一员,我很荣幸也参加了此次实习工作。我们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六年制完小实习,我曾任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同时也教授五年级一个班的语文,于是,我便有了与留守儿童亲密接触的机会。在这几个月里,我发现很多留守儿童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少许问题是极个别同学身上才有的,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1.做人基本态度方面从几个月的相处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比高年级学生自制力差很多,但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各个方面表现都好,随着年纪与年级的增长,很多孩子逐渐出现撒谎、不爱护公物、甚至偷盗的行为等。很多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动辄打骂恐吓,甚至向低年级学生索要财物,在很多共性问题上无爱心,怕吃苦,不敢承担责任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会不利于孩子的健 康成长,甚至影响其人生之路。2.生活方面相对于有父母陪护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占了挺大的优势,大部分留守儿童会自己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然也有小部分孩子被家里惯得甚至连穿衣服等基本的动手能力都没有。当然,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不少,很多家里条件稍好的孩子用钱无节制,将钱滥用于吃零食、进网吧,甚至是小小年纪就开始赌博。3.心理品质方面总控能力差,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任性,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些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些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经不起挫折打击,容易“破罐子破摔”。害怕老师,有心理障碍,不能很好的与老师沟通。有个别同学在小学就出现早恋现象。4.交往方面很多孩子被家里视为中心,是家庭生活的主宰,家长则围着孩子团团转。在与有些家长对话中,不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管不住”,不愿与家长交流,嫌家长啰嗦;与邻里间关系冷淡,见面不肯打招呼,说话没礼貌,年纪稍大点的甚至因为别人一句逗弄的话就对别人恶语相向;同学相处中也警察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不懂谦让。而很多内向的孩子则过分沉默,对什么事都不发表意见,在与人相处中容易被欺负,面对委屈时通常也只以泪相对,不会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5.学习方面学习被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小话,做小动作。不喜欢做作业,心里总想着玩着玩那,因此作业马虎、应付、拖拉,很多同学不做家庭作业甚至骗家里说没有家庭作业,有的学生不会抓紧时间,做作业不动脑筋,总是依赖老师,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缺乏刻苦精神不积极思考,得过且过。6.情感方面自我认识不成熟,情感缺乏。自我认识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一个人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便会促进他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因为留守儿童都是父母不在身边,大都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居住,长辈关注度不够,更难认识到自我存在价值及优缺点所在,更谈不上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态度了。四、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一)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影响1、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农村大量“留守型”孩子离开父母,倍感孤独,往往性格内向,感情脆弱。他们要么与祖辈老人朝夕相处,要么在舅父、姨妈等亲戚家“寄人篱下”,感情不易沟通。有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经济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多数留守孩子的父母很少和孩子联系,祖辈们对孩子只管吃穿,过度包容或过度苛刻,做不到像父母那样关心关注孩子,时刻留心留意孩子的发展状况。2、家长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在农村,父母在身边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对教育孩子重视度不够。一些家长的自私自利、贪婪、唯利是图、赌博等不良习气让孩子耳濡目染,导致部分家庭出现孩子不听话、与长辈对着干等问题。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孩子由于祖辈的溺爱或亲戚的管理不得当使孩子更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3、家庭环境不理想受农村风气影响,一般家庭都有2个或以上的孩子,家庭负担跟孩子的数量成正比。在如此家庭环境下,很多孩子都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关爱。特殊家庭(单亲、无亲或再婚家庭等)的家教出现空白,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正当的要求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粗暴的压制。4、部分家长太过依赖学校的同时又不完全信任学校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在身边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低,不能很好的辅导学生,家长把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统统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但在依赖学校的同时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信任学校。有些家长当面质疑老师,不给孩子买作业本,甚至在校外议论学校跟老师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孩子会依样学样,他们无意所表现出的行为或他们习惯性的动作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出现了“5+2=0”不正常现象:学校教育5天,学生回家2天即被抵消,以至于教育效率低下,低水平地重复。(二)农村学校教育的失误与弊端1、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学校“重智轻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刚刚开始,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师教育成绩的评价观,以及家长、社会在教师聘用中的强大舆论作用,使教师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居高不下。2、不能够跟孩子真正的“交流”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班级人数众多,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做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跟每个孩子心对心的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多数内向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教师的严厉恐怖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怕老师”心理严重,孩子们不愿意敞开心扉跟老师交流,老师也是束手无策。3、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大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1、社会关注度不够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2、孩子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在校生身边的辍学生、社会小青年的不良陋习污染着他们,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吸烟、打游戏、打老虎机等。3、 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传播的腐蚀内容对孩子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五、转化策略与建议 如前所述,只有及时转化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才能让他们健康发展。转化要把握好策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将其寓于各种教学、活动、情境和管理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留守儿童,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性成良好行为习惯。(一)学校方面1、学校的管理措施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2、班主任的管理措施教师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二)家庭方面1、给予孩子该有的关心关爱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2、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3、家庭教育讲究方式方法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1)认真对待第一次,及时惩罚。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即刻施以惩罚,抓住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 。(2)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抓住重点,持之以恒。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出现错误的行为,不良行为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转化。(3)制定家规,宽容而不纵容。制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理解、尊重孩子自主、独立的心理需求,由情入理,不过分压抑孩子纯真的天性。(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三)社会方面的教育策略1、加强社会关注度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2、优化周边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教育功能(1)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要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先进、文明、健康的网吧文化和网络文化,更要以法制手段加强网络监管,禁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