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_第1页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_第2页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_第3页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_第4页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莲山课 件 m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 “ 惆怅 “ 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 1-3 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 “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2 / 8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 “ 民族魂 ” 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 在鲁迅棺木上。 “ 民族魂 ” ,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 鲁迅 ” 是他 1918 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 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 56 年的生命中,竟有 19 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 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 “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 ,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3 / 8 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 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 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三、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让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从中提炼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也能因此而解决一部分其它问题的问题: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 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 “ 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 ?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4 / 8 (最有表现力,最 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 产生惆怅 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 “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 ? /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封号、 “ 也因为 ” 、破折号、 “ 这 ” 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 更加惆怅 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 “ 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 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 ,这里用了外貌和语 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 答:赞颂年仅 19 岁,已入狱 3 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 还是惆怅 (背景: “ 九一八 ” 事变, “ 一二八 ” 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 “ 不抵抗 ” ,对内 “ 大围剿 ” ) 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 品位相关语词: “ 一团火 ” 、 “ 简直 ” 、 “ 也许 ” 以及语句:“ 我一句也不说 因为我不能 ” 5 / 8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 一团火 ” :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 “ 我简直不懂诗 ” ,为什么? “ 简直 ” :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 20 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 19 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 “ 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 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 也许 ” :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 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 “ 围剿 ” 。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 我一句也不说 因为我不能 ” :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 “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6 / 8 怅的心绪。 4、孩儿塔的出世 走出惆怅 品位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 东方的微光 ” (曙光,阳光) 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 铁罐头 ” , “ 禁锢 ” 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 林中的响箭 ” (利箭) 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 “ 萌芽 ” 、 “ 第一步 ” 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 “ 别一种意 义 ” 、 “ 别一世界 ” 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 /共产主义的世界。 “ 一般的诗人 ” 、 “ 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 。 3)再次全体朗读 (三)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7 / 8 “ 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 。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 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