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ster驻波比测试方法.doc_第1页
SiteMaster驻波比测试方法.doc_第2页
SiteMaster驻波比测试方法.doc_第3页
SiteMaster驻波比测试方法.doc_第4页
SiteMaster驻波比测试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种测量方式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种是测试GSM频段内那个频点范围存在驻波过大问题,而第二种测试的目的是在已知天馈部分存在问题情况下找出具体的故障点。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般首先测试频段内是否存在驻波偏大的问题,如果没有,标明天馈驻波指标合格,如果存在某一频点范围内驻波偏大,则利用第二种方法找出具体的故障点。测试步骤如下:步骤1:选择主菜单中OPT选项。步骤2:按B1和UP/DOWN选择选择要测试的项目(SWR,RL,CL),按ENTER确认。步骤3:按B5选择计量单位(METRIC或ENGLISH)步骤4:按B8调整显示对比度。其他选项说明在功能篇中已有叙述。步骤5:选择主菜单中FREQ,则出现下级菜单;按F1,可以用数字键输入扫描起始频率或用上/下键改变其值。按F2,输入扫描截止频率,按ENTER键确定。步骤6:按START CAL 键对系统进行校正,系统会提示在CAL A和CAL B之间选择,选择相应频率段按ENTER开始校准。(用短路器、开路器以及匹配负载进行校准);步骤7:通过测试电缆连接要测试的设备。步骤8:可以通过按AUTO SCALE 键,自动调整显示比例;或通过选择主菜单下SCALE,手动输入TOP,BOTTOM和LIMIT值,改变显示比例。步骤9:按FREQ菜单下的MKRS键,打开一个MKRS,选择EDIT ,用上/下键改变频率值,读取相应SWR值,或按MORE 键,选择PEAK查看SWR最大值。假如所测驻波比大于1。5,那么就要用故障定位功能(DTF),选择主菜单中DIST项,设置D1,D2值,然后选择MKRS下一个MRKS(确定已打开),再按PEAK键,系统会显示驻波比最大值所在的位置。本章提供一个有关电缆和天线分析仪测量的说明,包括传输线扫描基本原理和传输线扫描测量的过程,当Site Master处于频率模式或DTF模式下时,这些基本原理和过程是适用的。传输线扫描基本原理在无线电通信中,发射和接收天线是通过一条发射传输线而连接到无线电设备上的。这个发射传输线通常是一条同轴电缆或波导。这种连接系统被称为一个天馈线系统。图4-1 显示一个典型的天馈线系统的举例。Tower 铁塔 Lightning Damage 雷电损坏 Connectors 连接器 Cable Pinched 夹紧的电缆Untightened Connector 未拧紧的连接器 Coaxial Cable 同轴电缆 Signal Transmission 信号传输Partial Signal Reflection 局部信号反射天馈线系统的性能可能受到过度信号反射和电缆损耗的影响。当由于阻抗失配或阻抗改变而使射频信号反射回时,就发生信号反射。阻抗的失配或改变是由于传输线的过度纽结或弯曲造成的。电缆损耗是由于通过传输线和连接器时信号的衰减造成的。为了校验天馈线系统的性能和分析这些问题,三种类型的传输线扫描是需要的。回波损耗测量 测量系统的被反射功率(单位为分贝dB)。这种测量可在驻波比(SWR)模式下进行,驻波比是被传输功率与被反射功率的比值。电缆损耗测量 测量被传输线吸收或丢失的能量(单位为dB/m 或dB/ft)。不同的传输线有不同的损耗,并且损耗是与频率和距离有关的。频率越高或距离越长,则损耗越大。故障点定位(DTF)测量 揭示传输线系统中器件的精确故障点位置。这有助于识别系统中的问题,诸如连接器的过渡、跳线、电缆纽结或水份的侵入。各种测量被定义为:回波损耗-系统扫描 当天线连接到传输线一端时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提供一个对系统的各种器件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分析,并提供整个系统的一个总和回波损耗。故障点定位-负载扫描 天线被断开并且在传输线的一端被一个50 的精确负载代替时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使得能在DTF 模式下对发射馈线系统的各种器件进行分析。电缆损耗扫描 当一个短路连接到传输线的一端时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使得能分析经过传输线时信号的损耗和识别系统中的问题。馈线或跳线中的高插入损耗可能造成不良的系统性能和覆盖率损失。测量和测试传输线系统的整个过程被称为“传输线扫描”。CW 模式CW 模式可以用来使频率测量和DTF 测量的扫描速度最大。CW 接通时的扫描速度可能比CW 断开时的扫描速度快一倍。然而,在CW 接通时进行的测量将降低仪表对干扰信号的抗性。在一个可控的环境中,这个降低的抗性不应是一个问题。然而,在现场可能存在着来自邻近发射机或搭配发射机的杂散信号,这些信号可能影响频率测量和DTF 测量。接通和断开CW 可以校验Site Master是否正在降低干扰信号。如果没有明显的差别的话,则在CW 接通时进行的测量是安全的。要小心的使用这个特性,因为对于与天线或电缆的运行有关的问题来说,后来的干扰信号引入可能是一种失误。如果CW是在正常的RL测量或SWR测量期间接通的话,则Site Master将对干扰信号更敏感。干扰信号可能使测量看上去比它实际是的更好或更坏。传输线扫描需要的信息在试图进行一次传输线扫描测量之前,必须确定下列信息:系统频率范围,用于设定扫描频率电缆类型,用于设定DTF 测量的电缆特性电缆运行距离,用于设定DTF 测量的距离典型的传输线扫描测试过程本段提供典型的传输线扫描测量,这些测量用来分析一个发射馈线系统的性能。系统回波损耗测量系统回波损耗测量用来校验当天线连接到传输线一端时发射馈线系统的性能。为了测量系统回波损耗:必需的设备S331D/S332D 型Site Master精密开路/短路,Anritsu 22N50 或精密开路/短路/负载,Anritsu OSLN50LF 或InstaCal 自动校准模块 ICN50精密负载,Anritsu SM/PL测试端口延长电缆,Anritsu 15NNF50-1.5C选件的510-90 适配器,直流7.5 GHz,50,7/16(F)-N(M)待测件带天线的传输线。步骤步骤 1 按下MODE键。步骤 2 使用向上/向下箭头键选择Freq-Return Loss,并按下ENTER键。步骤 3 通过选择一个信号标准或通过手动的使用第3-2页上所述的F1和F2软键自动的设定起始频率和结束频率。步骤 4 如第3-2页上所述那样,校准Site Master。步骤 5 把待测试的仪表连接到Site Master上。当Site Master处于扫描模式时,一条迹线将显示在屏幕上步骤 6 按下SAVE DISPLAY 键(第3-14 页),以给迹线命名,并按下ENTER 键。注:当进行系统回波损耗测量时,必须把天线连接到发射馈线的一端上。图4-2 是使用FlexCal 校准的一个典型系统回波损耗测量迹线的举例:图4-2 典型的系统回波损耗迹线ON 接通 Recall 再调用 Point 点 Freq 频率 Off 断开 More 更多注:系统扫描迹线应出现在状态窗口中的一个15 dB( 3 dB)的近似回波损耗上。一般来说,大于15 dB 的回波损耗是在天线系统的通带上测量的。电缆损耗测量馈线插入损耗测试根据规范校验电缆系统的信号衰减电平。这个测试可以在Site Master 处于Freq-Cable 模式时进行。必需的设备 S331D/S332D 型Site Master 精密开路/短路,Anritsu 22N50 或精密开路/短路/ 负载, Anritsu OSLN50LF 或AnritsuInstaCal 自动校准模块,ICN50 精密负载,Anritsu SM/PL 测试端口延长电缆,Anritsu 15NNF50-1.5C 任选的510-90 适配器,直流7.5 GHz,50,7/16(F)-N(M)4-4待测件带有短路的传输线步骤-电缆损耗模式步骤 1 按下MODE键。步骤 2 使用向上/向下箭头键选择Freq-Cable Loss,并按下ENTER 键。步骤 3 通过选择一个信号标准或通过手动的使用第3-2页中所述的F1和F2软键自动的设定起始频率和结束频率。步骤 4 把测试端口延长电缆连接到射频端口上,并如第3-2页中所述那样,校准Site Master。.步骤 5 保存校准的设置(第3-14页)步骤 6 把待测试的仪表连接到Site Master的相位稳定测试端口的延长电缆上。只要Site Master处于扫描模式,一条显线就将显示在屏幕上。步骤 7 电缆损耗是在状态窗口中显示的。步骤 8 按下SAVE DISPLAY 键(第3-14 页),以便给迹线命名,并按下ENTER 键。图4-3 是使用标准校准的一个典型传输线电缆损耗测量迹线的举例。图4-3 典型传输线电缆损耗迹线On 接通Racall 再调用Points 点Freq 频率Avg Cable Loss 平均电缆损耗故障点定位(DTF)传输线测试故障点定位传输线测试校验传输线组件及其器件的性能,并且识别发射线路系统中的故障点位置。这个测试确定每一个连接器对、电缆器件及电缆的回波损耗数值,以识别存在问题的点的位置。这个测试可以在DTF 回波损耗模式或DTF-SWR 模式下进行。一般来说,对于现场应用来说DTF 回波损耗模式是使用的。为了进行这个测试,断开天线并把负载连接到传输线的一端。所需要的设备 S331D/S332D 型Site Master。 精密开路/短路,Anritsu 22N50 或精密开路/短路/负载,Anritsu OSLN50LF 或Anritsu InstaCal 自动校准模块,ICN50。 精密负载,Anritsu SM/PL。 测试端口延长电缆,Anritsu 15NNF50-1.5C。 任选的510-90 适配器,直流7.5 GHz,50,7/16(F)-N(M)。待测件 带有负载的传输线步骤-回波损耗模式下列步骤解释怎样在回波损耗模式下进行一个DTF 测量。步骤 1 . 按下MODE键。步骤 2 使用向上/向下箭头键选择Freq-Cable Loss,并按下ENTER 键。把测试端口延长电缆连接到射频端口上,并如第3-2页中所述那样,校准Site Master步骤4 保存校准的设置(第3-14 页)。步骤5 把待测试仪表连接到Site Master的相位稳定测试端口的延长电缆上。只要Site Master处于扫描模式,一条迹线就将显示在屏幕上。步骤 6 按下FREQ/DIST键。步骤7 设定D1 和D2 的数值。对于D1 来说,Site Master 的缺省值是零。步骤 8 按下DTF Aid 软键并选择适当的Cable Type,以设定正确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系数注:对于准确的测量来说,选择正确的传播速度、衰减系数和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故障就不能准确的被识别。步骤 9 按下SAVE DISPLAY键(第3-14页),以便给迹线命名,并且按下ENTER键步骤10 记录连接器的变换。4-6第4 章电缆和天线测量图4-4 显示使用一个FlexCal 校准的一个典型DTF 回波损耗测量迹线的举例。图4-4 典型DTF 回波损耗迹线ON 接通 Recall 再调用 Points 点 Dist 距离 Off 断开 More 更多在上面的举例中: 标记M1 标记第一个连接器、Site Master 的相位稳定测试端口的延长电缆的一端。 标记M2 标记第一跳线电缆。 标记M3 标记主馈线电缆的一端。 标记M4 是整个传输线一端上的负载。过程-DTF-SWR 模式下列步骤解释怎样在SWR 模式下测量DTF。步骤 1 按下MODE键。步骤 2 使用向上/向下箭头键选择DTF-SWR,并按下ENTER键。步骤 3 遵循与上面的DTF 回波损耗模式相同的过程。分辨率在Site Master 上现有三套数据点(130,259 和517)可用。工厂缺省值是259 个数据点。通过增加数据点的数量,测量精度将提高并且传输线测量距离将增加。步距尺寸= (1.5x1 08)(Vp)F式中Vp 是电缆的相对传播速度,而F=结束频率-起始频率(Hz)。最大距离是:Dmax=步距尺寸x(数据点的#-1)增加数据点的数量就增加扫描时间和提高测量精度。CW 模式的接通或断开也可能影响扫描速度(有关更多细节,见第4-2 页上的“CW 模式”一段)。天线子系统回波损耗测试天线子系统回波损耗测量校验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性能。这个测量可以用来在安装前分析天线的性能。天线可以在整个频带上测试,或在一个特定的频率范围内测试。发射频率测量和接收频率测量是单独进行的。下列步骤解释怎样在回波损耗模式下测量天线损耗。所需要的设备 S331D/S332D 型Site Master。 精密开路/短路,Anritsu 22N50 或精密开路/短路/负载,Anritsu OSLN50LF 或Anritsu InstaCal 自动校准模块,ICN50。 精密负载,Anritsu SM/PL。 测试端口延长电缆,Anritsu 15NNF50-1.5C。 任选的510-90 适配器,直流7.5 GHz,50,7/16(F)-N(M)。待测件 天线子组件。过程步骤1 按下MODE键。步骤 2 使用向上/向下箭头键选择Freq-Return Loss,并按下ENTER键。把测试端口延长电缆连接到射频端口上,并如第3-2页中所述那样,校准Site Master步骤 4 按下SAVE SETUP键并保存校准的设置(第3-14页)。把待测试仪表连接到Site Master的相位稳定测试端口的延长电缆上。步骤 6 按下MARKER键。.步骤 7 设定标记M1和M2至需要的频率。步骤 8 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记录最低的回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