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_第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_第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_第3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_第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 33 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 “ 画蛇添足 ”“ 狐假虎威 ”“ 南辕北辙 ” 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 参照注释 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2 / 20 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 采纳臣民的意见。 3、读准字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4.实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 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期年之后(期:满一年) 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 3.虚词: “ 于 ” 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 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 在) 皆朝于齐(于:到) “ 而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词,并且)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 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 3 / 20 4.词类活用: 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 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暮寝而思之(暮:夜晚)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 听到) 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 美) 5.古今异义: 地方: 今 部分、区域、本地,跟 “ 中央 ” 相对的行政区划。 古 两个单音词。地。土地,国土。方,方圆,纵横。 6.特殊 句式: 省略句: 与(之)坐谈(省宾语) 问之(于)客曰(省介词 “ 于 ” )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皆朝于齐(应为 “ 皆于齐朝 ” )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应为 “ 忌不信自 ” ) 固定格式:孰与 ” 和 “ 与 孰 ” 疑问句经常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成选择疑问句中的一种,介词 “ 与 ”的宾语是用来作比较对象,句末的形容词则是比较的标准。 二、整体感知新课标第一网 1 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写的是由一件 家庭琐4 / 20 事,这件事是什么? 2.反复思考,分析邹忌 “ 入朝见威王 ” 是如何 “ 讽 ” 齐王的? 3讽谏结果如何? 三、合作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2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四、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提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 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 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五、课堂小结 5 / 20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达标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臣妾( q)昳丽( y)朝服衣冠( zho) B孰与( sh)弗如( f)皆朝( cho)于齐 c窥镜( ku)期年( q)数( shu)月之后 D旦日( dn)暮寝( qn)时时而间( ji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 “ 忌不自信 ” 句式相同的一项()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 ,汝之不惠 D.夫晋,何厌之有? 4.对 “ 今齐地方千里 ” 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6 / 20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 D.虽欲言 ,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 “ 讽谏 ” 的意思是。 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7、请列举两 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关 ?” 其妻曰: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吾孰与徐公美 ?” 妾曰: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 吾与徐公孰关 ?”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7 / 20 求于我也。 ” 于是 入朝见威王,曰: “ 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其妻曰: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妾曰: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客曰: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A B c D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妾畏臣 臣之妻私臣 王之蔽甚矣 A B c D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以告,则杀之 皆以美于徐公 A 相同, 相同 B 相同, 不相同 8 / 20 c 不相同, 不相同 D 不相同, 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 !” 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 “ 徐公何能及也! ” 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 “ 我 ” ,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 “ 吾 ” ,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新课标第一网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 译文: 9下列句中 “/”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臣 /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 /美于徐公 9 / 20 c今齐 /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10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幼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 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 _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 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 “ 校长信箱 ” ,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 (不超过 30 个字)( 3 分 0 1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 分 ) 23愚公移山学案 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 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10 / 20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根据注释 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 1)通假字 ( 2)古今异义 ( 3)一词多义 ( 4)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11 / 20 ( 5)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 “ 汝之不惠甚矣 ” ,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问题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 “ 愚公 ” 和 “ 智叟 ” 对举,有什么深意?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四、拓展延伸 “ 愚公 ” 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五、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 “ 真实 ” ,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12 / 20 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 的本义有违背的。 六、中考真题演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北山愚公长息曰: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 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13 / 20 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用原文填写。 )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 “ 诚 ” 感动了,这个 “ 诚 ” 指的是什么 4、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中考真题演练】参考答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24诗经两首学案 设计人:刘杏林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 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14 / 20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 “ 诗三百 ” ,这些诗歌分为风 ”“ 雅 ”“ 颂 ” 三个部分。 “ 风 ” 又叫 “ 国风 ”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 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 ?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 (jji)一种水鸟。 窈窕 (yoti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 (qi):配偶。 荇莱 (x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m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 (mo):挑选。 3、诵读指导。 15 / 20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 “ 求 ” 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 “ 友 ” ,曰 “ 乐 ” ,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 “ 关关雎鸠 ” 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 明确: jinjiyrnshuxmijchs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16 / 20 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 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 五、达标测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_篇,包括 _、 _、 _三部分。 17 / 20 (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 左右毛之 ” 的 “ 之 ” 指代的是 “ 荇菜 ” 。 B。 “ 寤寐求之 ” 的 “ 之 ” 指代的是 “ 窈窕淑女 ” 。 c “ 琴瑟友之 ” 的 “ 友 ” 是 “ 亲爱 ” 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 “ 钟鼓乐之 ” 的 “ 乐 ” 是 “ 快乐 ” 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采用的是 “ 兴 ” 的手法。 B蒹葭 “ 所谓伊人 ” 的 “ 伊人 ” ,与关雌中的 “ 君子好逑 ” 的 “ 君子 ” ,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 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18 / 20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 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达 标 测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 1 、jjiyotiohoqiwmishuchxng2、( 1)诗经 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c 4、 B 能力提高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19 / 20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 兴 ” 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 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