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篇一:推荐写读书笔记的书目录】 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推荐书目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拓展篇(70部) 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3.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44.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5.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 46.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 48.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9.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2.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5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54.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5.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6.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7.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59.不跪着教书, 吴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0.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1.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62.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6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65.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9.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0.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1.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2.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5.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篇二:马哲读书笔记】 马哲读书笔记。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实施发展,加速发展,防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异化”现象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发展的异化”就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发展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起来,割裂发展的本意,扭曲发展的本质。反映到当代社会就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该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如果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反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那这就是发展的异化社会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与最终目的,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在发展中注重人性的发展。在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让人民充分地参与和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发展的最高尺度。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通过人的发展加以体现与衡量。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与决策者,又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与实践者。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形态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发展。? 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他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的。而人的发展能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只有人的发展才能获得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发展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 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都和现代经济发展同步前进,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现代人在国民素质之中的广为散布,不是发展过程的附带产物,而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包括反映人的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人的生活质量,反映人的发展要将人的个性发展其中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因此,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被物化的情况下,对于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人本身,重新审视人在当代社会中人的作用,思考人类发展的前途,具有非常深刻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现在,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应该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做到人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对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阐述他的异化观,并由此而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人性全面复归,最后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其次,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强调了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性,把人纳入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对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之上,揭示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对象化活动和自我生产、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来解决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生长出新的现代性。异化现象的客观性则显示出对异化的克服与扬弃只能是相对的,而完全的、没有任何异化现象的社会只是乌托邦。在当前全球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历史视域中,马克思的现代性异化批判理论仍然是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切现象的重要理论武器。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表征着现代性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社会生产、生活、交往、娱乐到情感体验、个体心理都被商品化了,“物的世界”把“人的世界”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另一方面,它也紧迫地呼唤着新的现代性,通过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加普遍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生产、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人类现代化活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所衍生的各种现代性问题是可以克服和扬弃的。 最后,马克思从历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现代性异化、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启示。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异化的根本途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包含有多维度的内涵,既包括社会制度、产权归属等宏观问题,也包括劳动分工、产品分配等微观问题,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不断相结合的过程,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一直是中国现代性事业的中心主题。转换到当前社会,私有财产的产权归属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公正、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维护社会分配领域的公平和正义,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就是要逐步消除当前比较突出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他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表征着现代性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社会生产、生活、交往、娱乐到情感体验、个体心理都被商品化了,“物的世界”把“人的世界”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另一方面,它也紧迫地呼唤着新的现代性,通过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加普遍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生产、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人类现代化活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所衍生的各种现代性问题是可以克服和扬弃的。 二、马克思人学之人文关怀维度 通过梳理马克思人学的形成历程,我们看出,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则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可以说,马克思人学包含着深情的人文关怀。 首先,马克思人学是在对以往学说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从论述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论证人的自由,认为追求自由不能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实现。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重新颠倒了黑格尔所论述的国家与人的关系,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看作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并在批驳鲍威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可以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大,但马克思没有局限于费尔巴哈,而是对费尔巴哈的学说进行了扬弃和超越,把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抽象的人进入到现实的历史发展中的人,这是马克思人学的重大贡献。 其次,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批判,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并不如此,它变质了,异化了,劳动成为压迫工人、使工人成为非人的外在的统治力量。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但是异化劳动使这一切完全变了样。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8这种人同人相异化的关系,就是劳动者和雇主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关系。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阶级对立这个根本问题,正是由于生产资料隶属于他人,不属于自己,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才变成了阶级对抗的关系。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的生活状况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他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憎恨和愤慨,他迫切地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对工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些正是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的具体体现。 最后,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作为人类最美好的发展远景,显示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产的。”9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复归,是指人从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消除异化劳动带来的种种影响,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人,变成了一架生产财富的机器,共产主义则把人从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状态下恢复成正常的人,因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而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蓝图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按照人的发展需要所作的美好憧憬和科学预测。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受到扭曲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包含着马克思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迫切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人类解放的渴求。【篇三: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绪论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 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大众穿报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能看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有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市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5、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知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奇特科学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属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 第三、群体传播: 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第二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