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doc_第1页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doc_第2页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doc_第3页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doc_第4页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 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主讲时间:2014.11.14主讲老师:李付来主讲内容: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由于内容比较多咱们就直奔正题,选重点的学习。汉传经方的辨证治疗,有六大法则。也是继承了古人的思想,即汗、吐、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温、清、和)”六法。下面咱们就复习一下这六大法则是怎样应用的?首先,对于实证,主要有三种治疗方法,就是“汗吐下”三法。里实证,阳性证的,是阳明病,在上焦的,用“吐法”,代表方剂为瓜蒂散;在中下焦的,用“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汤。表实证,阳性证的,是太阳病,用“汗法”。代表方剂,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理气、活血化瘀、逐痰饮,都属于下法。代表方枳橘姜汤、抵挡汤(丸)、十枣汤等。对于半表里偏阳性证,是少阳病,不能用汗吐下三法,要用“和”法。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而对于虚寒证,如太阴、少阴、厥阴病的典型里证,不可用汗、吐、下三法,而要用“温法”,也就是温补法。代表方剂为理中汤、四逆汤等。对于厥阴病,属于半表里的阴证,也要采取“和法”,否则,会造成坏病,加重病情。代表方剂为乌梅丸。厥阴的表证,也要用“和法”,代表方剂是柴胡桂枝干姜汤。那么,对于少阴和太阴的表证,也就是虚寒表证,则要用“温、汗”结合的办法。代表方剂为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清”法,也就是清滋法,则用在阳明表证上,如白虎汤证。阳明热伤津血的疾病,也用清滋法,如黄连阿胶汤,或阳明里热未实的葛根黄芩黄连汤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太阴虚寒与阳明实邪互结,或者是虚寒造成的严重实饮结聚,出现寒结,这种情况要用“温下”法。如大黄附子汤。(这种情况要注意,辩证错误,很麻烦的!)这里大家顺便复习一下热結证,热結证的代表方是大承气汤。总之,这六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而有机的进行结合运用。 另外,对于表里同病,治疗上,要有两个基本原则。对于里有阳明实热的表证,要先解表,后攻里。否则,病邪会内陷。对于里有虚寒水饮的太阴病的表证,要先温里,后攻表,否则会出现亡阳的。下面咱们复习经方辨证思路。恩师去年在总群讲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时说道:“最先提出辨证论治理念的,是张仲景最先提出“辨证”这一原始概念的,是王叔和真正较详尽而具体提出“辨证论治”系统概念的,还是宋代林亿校订的伤寒论一书,书中首次以“辨病脉证并治”字样作为归纳条文的提纲,明确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也就是说,要先辨病,再辨脉证,然后确定治则,处以相应对证的方药治疗。严格讲,应该这样表述:“辨病脉证并治方”。这样,才能够完善表达出辨证论治而求方,达到方证相应的基本目的。”大家看,病-证-症-舌脉,汉传中医就是按照这样的辨治思路和步骤,从而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病机相符”的目的。恩师反复强调:辨证的真髓所在就是辨病位和病理,即表里上下、虚实寒热。简言之,辨证就是辨表里、寒热。辨六病,有个大原则,先辨阴阳啊!汉传经方理论,把阴病称为“虚寒”,或里虚寒。阳病称为“实热”,或表实热。半阴半阳的就是虚寒和实热夹杂了。辨六纲病又以阳气为参照物,三阴病,是阳气不足导致了水饮和瘀滞。五证病机称为饮证和滞证。三阳病,是阳气太过导致了热燥津亏,五证病机包括了烦证、燥证。寒热虚实夹杂的,当然就归属于痞证范畴了。下面咱们按恩师刘志杰先生著的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中的内容系统的学习一下辩证思路:1、经方六纲的辩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然后辨具体方证,最后有多余症状再辨药症加药。辨六纲首先要清楚六纲的实质,即:太阳病实质:表、实、热,病位为表,病态为实,病性为热。少阴病实质:表、虚、寒,病位为表,病态为虚,病性为寒。阳明病实质:里、实、热,病位为里,病态为实,病性为热。太阴病实质:里、虚、寒,病位为里,病态为虚,病性为寒。少阳病实质: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厥阴病实质: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辨寒热、辨表里、辨虚实,每一个字眼都是切入点,就看你怎么运用了。都不能孤立地根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如口渴,要分渴喜冷饮,渴喜热饮,冷热均可等,面部的颜色、光泽,四肢的温凉、干湿,大便的干结、溏泄,小便的清长、短赤,舌质舌苔的颜色、舌体的胖瘦、润燥,脉象的有力无力、浮沉迟数等等几方面。辨寒热举例: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辨表里病位,有表证的,分寒热,没有表证的,多是里证或半表里证,也分寒热。表头脑、四肢百骸、肌肤部位为代表,恶风寒发热的多是太阳病,恶风寒无热或微发热的,多为少阴病。症状如头痛、颈项强、腰腿关节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瘙痒,脉浮等里五脏六腑部位为代表,表现为实热的,多是阳明病,体现是虚寒的,多是太阴病。半表里身体孔窍和身体表里之间部位为代表,表现都是寒热夹杂,上焦为主而热多寒少的,多是少阳病;下焦为主而寒多热少的,厥阴病居多。三阴病都是互含连带的,经常是合并证出现。寒热表里辨出来了,就可以基本分清疾病是份属哪一纲了,一般情况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系阳明的寒结等。寒热辨证要贯穿始终,“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例如:有表证,就考虑太阳病或少阴病,辨寒热嘛。如果患者症状都偏于里,根据寒热表现,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阳明病。需要注意的就是少阳和厥阴,少阳、厥阴都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如果辨出来的是寒热错杂,就有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厥阴。”2、根据上面的资料辨出了六纲,接下来的就是选方,也就是方证对应了,要选什么方子,第一点,就是根据辨出来的六纲,确定是那一纲。然后在五证病机,卫气营血等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一系列的症状组合或主要症状(抓主证),在经方200多个方证中选出符合这个组合的确切方证。3、经方理论,要进行药物加减,是非常严谨的。必须通过药症进行。一个病人,有没有加减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临床表现有没有要加减的药症,也就是,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中的药物的药症的治疗范围内,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症状,如果这个症状比较要紧或者明显的话,就需要按照药症加减。少阳纲小柴胡汤证: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本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少阳本证,或伴随提纲证的一二症,可直接用小柴胡汤。若有汗出、恶风,可加桂枝解肌。若合并表证中风,则合用桂枝汤。如果伴随阳明邪实腹痛,可加芍药三两来解决腹痛。如果有水饮而心悸、小便不利,就加茯苓四两去对治,淡渗水湿。若胁下痞硬,可以加牡蛎四两去软坚散结。若消渴,身热烦满,大热,加栝蒌根四两,人参加至四两半,以养津液而止渴。若胸中烦而不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