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oc_第1页
专家讲座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oc_第2页
专家讲座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oc_第3页
专家讲座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家讲座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石涛艺术欣赏我们在上一集讲了写意花鸟画发展的高峰朱耷。石涛与朱耷有许多相似点。 第一,石涛与朱耷是同时代的人,都是明王朝的后裔,他们的家人都死于战火之中。朱耷是江西南昌宁王府的唯一幸存者,而石涛也是广西桂林靖王府的唯一幸存者。 第二,明亡后,石涛与朱耷都当了和尚。 第三,他们都是著名的艺术家。 那么,八大山人与石涛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八大山人与石涛不管有多少相似之处,他们其实有着重大的不同。粗粗看来就可以发现,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比较冷峻,石涛的艺术作品比较好看。 八大山人的作品与石涛的作品为什么有这些区别?八大山人与石涛的绘画有不同的目的。八大山人绘画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它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他有国恨家仇,他不屈服,他对自己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因此,他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更不管好看不好看。所以,他的作品冷峻。石涛绘画的目的是为了别人。他虽然国破家亡,但是,他没有国恨家仇,他屈服,他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希望。因此,他希望别人喜欢他的作品,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手段和工具。所以,他的作品好看。当然,我们说的是石涛早年的艺术风格,石涛晚年的艺术风格是有变化的。 为什么八大山人与石涛的绘画有不同的目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石涛的一生。石涛是怎样一个人?最简单地说,石涛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石涛的内心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一个四大皆空的和尚与一个利欲熏心的画家之间的矛盾,一个前朝皇族的后裔与平步青云的希望的矛盾。 在石涛身上,有清高,也有功利;有耿介,也有狡猾;有清醒,也有糊涂;有空幻,也有追求。就是这些矛盾,造成了石涛的痛苦。就是这些痛苦,造就了石涛的艺术。一、 石涛生平石涛姓什么,叫什么?不是姓石名涛吗?不是的。 石涛不姓石,姓朱。石涛的祖先是朱元璋的哥哥,叫朱兴龙。朱兴龙的儿子朱文正,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子。由于朱兴龙死得早,朱文正就由朱元璋抚养。朱文正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朱文正的儿子叫朱守谦,以后被封为广西桂林靖江王。传到第十代,也就是最后一代,就是我们感兴趣的石涛。 石涛,姓朱,名叫若极,号叫石涛。他还有很多别号,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等。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标志着明朝的灭亡。1645年,清军占领广西桂林,靖王府经历了一次战火的劫难,靖王府的人都死了,只有一个小太监,抱着一个3岁的孩子,乘乱逃出了王府,这个孩子就是石涛。 为了躲避搜捕,保全性命,主仆二人逃到广西全州(五代时称清湘),在湘山寺削发为僧。石涛的法名叫原济。在石涛的一生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是两次接驾。康熙南巡,我们在电视上已经看过了。那是很轻松的节目。电视节目没有说,康熙为什么南巡。好像康熙就是为了惩治贪官恶吏,了解民情,这不完全是事实。康熙南巡的目的是不放心南方,总怕有人反抗清朝的统治,康熙南巡,一是了解是否有造反;二是收买人心。所以沿途要接见当地有影响的人,给予安抚。没有人注意接驾队伍里,就有石涛。第一次接驾是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当时石涛到南京主持长干寺。长干寺是皇帝直接下诏修建的第一大寺。 石涛虽然是和尚,但是石涛并未脱俗。康熙南巡,即将来到南京。南京官员奉旨,招一批著名画家,描绘江南名胜古迹,供皇帝浏览。石涛也在征召之列。 石涛对自己的机会很珍惜。石涛希望直接得到皇帝的欣赏,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康熙来到长干寺,石涛也在接驾之列,康熙没有对石涛说一句话,所谓接驾就完成了。康熙第二次南巡。 1689年,康熙第二次是沿着大运河南巡的,因此,扬州是必经之地。当时的扬州,是中国最大的美术品市场所在地,聚集着一大批美术人才。康熙到扬州的目的之一就是接见文化界和宗教界人士。无论从宗教还是从文化方面来说,石涛都是接驾的人选。石涛被安排在通往平山堂的道路旁边,这种安排,不过是皇帝到平山堂之前的一次小小的精神调节。 当康熙皇帝到来时,那些文人高僧都跪下接驾。有人喊:“宣石涛大和尚。” 石涛道:“贫僧石涛叩拜皇上。” 皇帝问:“听说你画得不错。” 石涛说:“贫僧以画正禅。” 康熙说:“画可以表现禅,禅也可以变成画。画与禅二者相辅相成,异形而同质。” 石涛说:“圣上英明。” 康熙说:“朕以后向你学习绘画如何?” 石涛说:“贫僧不敢。” 康熙说:“朕也是说说而已。真没有这样的好福气。天下方定,百废待兴,朕实在无暇抽身。想我大清如画江山,哪一处不可付诸丹青?” 石涛说:“贫僧都知道了。” 所谓接驾,就这样结束了。对于石涛,确是受宠若惊。大呼:“真明主也。”写了两首诗,歌颂康熙的英明。这些诗,写得很平庸,我们就不介绍了。两次接驾,是石涛备受争议的地方。人们喜欢把石涛与朱耷对比,人们说,朱耷至死也没有与清朝统治者妥协,他有民族气节,他的灵魂是纯洁的、高尚的。而石涛两次接驾,对异族统治奴颜卑膝,是清朝的走狗,甚至是汉奸,灵魂是肮脏的,卑下的。由此,感到石涛的艺术作品也受到肮脏灵魂的影响,充满了奴颜卑膝的情调。 这种看法值得讨论。第一,人们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把清朝看作异族的统治,为满族统治者服务就叫做汉奸。其实,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民族,满族统治,不是外国统治,不是亡国。为满族服务,不是汉奸。第二,当明朝崇祯皇帝上吊时,朱耷18岁,他有国恨家仇。但是,那一年石涛只有3岁,还不懂事,没有国恨家仇。当石涛接驾时,国内太平,生活安定,康乾盛世,已经开始,石涛接驾,说明石涛有世俗的功名之念,算不得什么罪状。 所以说,把石涛接驾看作叛变、汉奸、卖国,实在很不妥当。但是,石涛山呼万岁,歌功颂德,他有强烈的名利之心,绘画不过是他获取名利的手段,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这一点上,石涛与八大有原则的区别。石涛在扬州接驾以后,就积极准备北上京师。 石涛北上的目的,有政治与艺术两个目标。首先是政治目标。他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够得到康熙的赏识,进入宫廷,作一个“国师”式的和尚。这是首要的目标。如果政治目标没有达到,那么就求其次,实现艺术目标,与更多的文人画家相处,谋求艺术上的更大的发展。 石涛在京师没有实现自己的预想,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 石涛在京,受到最大的打击是康熙皇帝要绘制大型南巡图时,就没有看中在身边的石涛,反而舍近求远,从千里之外请来了王石谷。这对石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不得不回到扬州,靠卖画为生。1692年,石涛从京师回到扬州。这一年,石涛51岁,定居于扬州16年,直到生命终结。在石涛晚年,他对人世最大的贡献有两件:第一件:理论贡献。是他完成了画语录。 这部著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石涛的基本理论主张有两条: 第一条:艺术作品的创新。 当时中国画坛,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宫廷画家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他们是中国绘画的摹古派。 与四王对立的是四僧,即八大山人、石涛、渐江,髡残。他们在当时居于被统治地位,是中国绘画的创新派。 王时敏等人说:“古人是我师。”石涛说,.这就是“泥古不化”。“知有古而不知有我”是错误的。古人有法,但是,古人的法是从哪里来的?古人发明的。为什么绘画的法,只能够古人发明,而不能够今人发明?今天绘画应当有今天的法。 第二条,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新的纲领。 在石涛的时代,正统的思想潮流是摹古,皆知有古而不知有我。石涛一反潮流,强调自我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 现在我们明白,石涛为什么在京师没有受到重用?为什么画康熙南巡图,不用石涛,而用王石谷?石涛自己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石涛的绘画主张,不符合清朝宫廷的需要。 康熙喜欢四王的摹古主张。为什么?就是因为四王的摹古,有利于清朝的统治。康熙就叹息过:“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就从此出发,四王主张摹古,温柔和顺,安分守己,对清朝统治,较为有利。第二件:艺术贡献。 我们说过,自从倪瓒创造了平平淡淡的艺术风格,大家争相学习。到了石涛的时代,大家的山水画都是平平淡淡的时候,人们就厌倦了平平淡淡。怎样打破平平淡淡的山水画风格呢?就是向反面转化这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第一个打破平平淡淡,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家,就是石涛。他倡导与平平淡淡截然相反的山水画风格,那就是万点恶墨和丑怪狂扫。 石涛早期的作品也追随众人,也是平平淡淡的意识风格。后来,石涛创造了自己的意识风格。有: 第一种,万点恶墨。 石涛还有一幅著名的画,就叫做“万点恶墨图”。在石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墨点狂飞,斯文全无,随性而发,野性狂放。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画面那么多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 第二种,丑怪狂扫 金山龙寺游(石涛画册,第64页)。 山水图(石涛画册,第2829页,两幅)。 石涛晚年,那种追求名利,讨好皇家的思想已经消失,因此,艺术风格的变化就不奇怪了。 这两幅作品,满纸墨色,纵横飞舞,没有纪律,没有章法,是画家用枯笔狂扫出来的。这就是石涛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石涛晚年认为,绘画之美,虽然包括漂亮、好看,但不仅仅是漂亮、好看,如果认为绘画就是追求漂亮好看,那就像东施效颦一样。绘画的美,有时就是用枯笔狂扫出来的。他常常用“扫”这个极富动感的词来形容笔法。要使绘画美,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石涛提出,粗则美,文则丑。一句话,丑就是美。二、 石涛的花鸟画石涛的主要精力用于山水画的创作。石涛的写意花鸟画,相对于山水画来说,从创作上来说,不占主要地位。我们欣赏两幅画。第一幅:石涛的芳兰图(中国传世花鸟名画全集,下卷,第357页)有变形,如果我们与客观上的兰花作比较,石涛笔下的兰花确实不似。石涛笔下的兰花,虚化了,飘荡了,飞旋了。 郑板桥懂得石涛兰的奥妙,他说:板桥画的兰,不好,,因为“酷似兰”。石涛画的兰好,因为“不似兰”。不似兰为什么好呢?因为“化”。什么叫“化”呢?就是不露痕迹的艺术加工和美的创造,就是“不似之似”。“形似”是低级的,只有“不似之似”才是高级的艺术形象。第二幅:蔷薇图(石涛画册,第82页),设色蔷薇三株,花三朵,两红一黄,不加勾勒,色彩包含水分,有浓淡之分,湿润可爱。枝上有刺,叶上有脉,枝叶的色彩浓淡相宜,生气勃勃,衬托花朵分外娇艳。画面左上方题诗一首:一样花枝色不匀,偏教野趣闹残春。分明香滴金茎露,更比荼蘼刺眼新。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到石涛花鸟画的主要风格是:好看、漂亮。三、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石涛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说过,文人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表现自己审美情趣,聊以自娱。但是,石涛的艺术作品,先是求政治上飞黄腾达,当这个愿望破灭之后,又把它作为商品出售。也就是说,,石涛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了自娱。在这一点上,石涛与八大山人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使别人喜欢;而要使别人喜欢,就要表现别人的审美情趣,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文人画的基础。我们说过,写意花鸟画在八大山人那里达到了顶峰,石涛的写意花鸟画与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相比,有本质的差别。可以说,从石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