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治疗糖尿的研究进展摘要:根据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中药治疗体系,对症治病,探讨以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关键词:中药 糖尿病 机制 治疗方案 发展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中医的角度来阐述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久则阴损及阳,病位在肺胃脾肾,与肝亦密切相关。糖尿病具有热炽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滞致瘀、淤血的特点,可见,益气药、清热药、理气活血药的运用有实际性,益气养阴、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治法治疗糖尿病是合理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中药来源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具有治疗作用温和持久、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等特点,且其作用机制常为多靶点、多效应、多功能的综合作用,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一、 中药治疗糖尿病作用机理1.1胰岛素样作用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胰岛素的分泌 1。苦瓜醇提取物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能增加正常小鼠的肝糖原含量,增加正常小鼠胰岛B细胞的功能,改善糖耐量。国外学者指出:苦瓜可能具有减少肝糖原异生、增加肝糖原合成、增加红细胞和脂肪细胞外周葡萄糖氧化的作用。人参茎叶中的多糖能明显减轻四氧嘧啶模型小鼠的高血糖症状,给药后小鼠肝糖原明显增加。1.2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及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糖尿病发生时,由于胰岛B细胞的破坏,会导致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减少和敏感性下降,所以要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剂,玉竹甲醇提取物和番石榴叶中的黄酮甙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达到降血糖作用,胰岛素配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1黄芪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抑制微血管病变的功能。胰岛素配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2张全观察黄芪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后的胰岛B细胞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并测定大鼠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与空腹胰岛素。结果表明,黄芪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保护胰岛B细胞作用。2枸杞多糖可通过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运载体一4(GLUT-4)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到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进行细胞内利用,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提高胰岛素敏感性。3尿宁(由生大黄、肉桂、黄连素组成)可使ALL糖尿病鼠胰腺B细胞形态和数目有所改善,降低其血糖和病死率。具有对抗胰岛素抵抗、促进B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作用。糖渴清(山生地、知母、黄精等组成)可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而降低血糖.41.3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糖尿病病人过高的血糖可促进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能降低尿蛋白排泄及血尿素水平,从而起到控制糖尿病发展、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1许惠琴1报道,五昧子、山茱萸、山楂等中药对AGEs的生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葛根、柴胡、地黄、人参的酵提物对人血清蛋白(HAS)非酶糖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0、43、26、30;对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6、33、31,显示了葛根良好的应用前景。4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此外,中药活性成分槲皮素和水飞蓟素亦有较强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故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 1.4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AR)是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关键限速酶。AR在高血糖时被激活,将葡萄糖大量转化为不易透过细胞膜的山梨醇,引起细胞渗透性损伤,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步骤,因此,抑制AR活性,也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措施之一。Licuraside为查耳酮类黄酮,来源于甘草Glycyrrhizaeuralensis(甘草属,蝶形花科)的根的水提取物,是一种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牛磺酸能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降低血糖通路中的山梨醇浓度,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负荷,血糖起着积极作用。苦骨根的提取物苦骨异黄酮能抑制葡萄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性酶AR活性,从而减轻晶状体高渗性损害而具有抗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的作用41.5抑制糖原异生或促进糖原合成苦骨根的提取物苦骨异黄酮能抑制葡萄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性酶AR活性,从而减轻晶状体高渗性损害而具有抗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的作用。胡书群等人提取了中药巴戟天水。溶性成分,以比色法检测其对大鼠和猪的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证明了中药巴戟天水溶性成分对大鼠和猪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秋云5等发现,苦骨提取物也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从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苦骨异黄酮苷F,能非竞争性不可逆地抑制肠道内a一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有效地减少双糖、多糖酶解生成葡萄糖的量,减少肠道内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进食后出现的高血糖值,降低空腹血糖值,而且具有减少体重增加的作用,还能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进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和肾病的发生,而且不直接影响肝脏对血糖值的调节机能,保持正常的肝糖释放率。3曾艳等观察到地黄寡糖高剂量组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最显著,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有降低趋势,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肝糖原和胰岛素含量增高,使肝脏葡萄糖一6一磷酸酶活性降低。研究表明,黄精多糖能抑制糖尿病小鼠肾脏和心肌组织中的蛋白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的表达,对高血糖及糖基化终产物造成的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1.6改善微循环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非常广泛,其特征为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并伴有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1金雀异黄素是从大豆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其具有抵抗葡萄糖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金雀异黄素由葡萄糖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时,有增加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作用、。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改善糖尿病患者微循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月见草油乳可通过提高机体及周围组织靶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改善微循环来起到降糖作用。静脉滴注月见草油乳,空腹血糖下降显著,有效率78;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总有效率分别为71和86;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极显著下降,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4川芎嗪具有Ca2+拮抗剂特性,能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溶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改善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或消除神经细胞的水肿、坏死或变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组织山梨醇含量,调节细胞壁通透性,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保护细胞膜,减少细胞损伤等,对糖尿病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有预防和治疗作用3二、复方制剂抗糖尿病进展复方中药生芪降糖颗粒以黄芪、葛根、生地、红花、黄连、虎杖组成,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为治疗原则。王颜刚等研究表明,该复方中药生芪降糖颗粒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生化指标,且作用效果与罗格列酮相当,并呈剂量依赖性。石斛合剂以石斛、黄芪、枸杞、五味子等组成,以养阴益气、润燥清热为治疗原则。施红等研究石斛合剂降糖作用。结果表明,该合剂具显著降低血糖作用能使该造模动物的血糖降至正常水平;还具有改善血黏度、血脂等作用。梅山降糖神茶以山药、黄芪辅以绿茶组方;以滋阴生津,清热益气为治疗原则。何明等采用四氧嘧啶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梅山降糖神茶降糖作用。给药2周后,空腹血糖显著降低;4周后糖耐量能力明显增强;病理切片结果提示:胰岛形态、结构明显修复。2三、 胰岛素配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主要是因为肾虚,肾主水,肾虚不能制水,肾阴虚则气化失常;肾阳虚则蒸化失职,均可出现小便不利而为水肿。肾为水火之脏,寓有元阴元阳,消渴病初起主要是肾阴虚,日久则往往阴损及阳。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湿,则水液内停而出现水肿。6中医辨证为肾阳虚型水肿,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组方: 熟地10 g,山药20 g,山茱萸15 g,茯苓30 g,厚朴15 g,芡实20 g,车前子15 g,泽泻20 g,附子10 g,桂枝15 g,川牛膝15 g,大腹皮15 g(10剂,水煎服)。本方以附子、茯苓为君药,附子大辛大热,入肾经,温肾助阳,使阳气盛则能化水;茯苓味甘淡,善能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去。茯苓与附子配伍,大有温阳利水之功。桂枝为臣药,有温阳化气之功,既可助附子温肾助阳,又可入膀胱温阳化气,膀胱气化有力则小便自利。桂枝与茯苓配伍,则成一温一利,可奏温阳化气利水之效。泽泻为臣,渗湿利水,与茯苓相伍,既可健脾以利水,又可补肾以行水。佐以白术、车前子以助茯苓、泽泻利水之力。以上为本方主要部分。加入厚朴、大腹皮行气宽中,既可行气消胀,又行气以助利水,即气化则湿化之意。肾虚当补,故方中用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益精,以治其本虚,此三药在方中用量较轻,仅为佐药,因水肿较明显时,熟地用量不宜过多,多则因其性黏腻而有碍于利湿行水。方中牛膝既可补肾,又能引药下行入肾。芡实能补肾固精止遗,既治疗便浊,又使诸药利水而不伤正。全方具有温肾助阳,利水消肿之功。本方以温阳利水为主,即利小便可通阳,湿去阳自生。6中药治肾病,自古有之。现在中药研究不断进展,在各种疾病的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糖尿病为例,中药更注重于固本培元,从根本上去病,虽短期内的疗效不及西药,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中药不失为更加有潜力的中华瑰宝。就当前的发展趋势而言,中药除了保留了原先的精华之外还加入了一些现代药学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参考文献:1 付秀美,王晓杰,钟美蓉,马洪伟,陈志宏,薛景风 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4):423-4252 王雪冰 安新茹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 2011,7(4):314-31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