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两极格局的结束 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 4 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 4 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 “ 新思维 ” ; “ 中导条约 ” ;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好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2 / 8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关系;里根的 “ 新遏制 ” 政策;戈尔巴乔夫的 “ 新思维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要点 一、 “ 以实力求和平 ” 与 “ 新思维 ” 1,里根的 “ 新遏制 ” 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2,戈尔巴乔夫的 “ 新思维 ” 背景与内容 3,美苏缓和的表现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 以实力求和平 ” 与 “ 新思维 ” 1,里根的 “ 新遏制 ” 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 1981 年上台并连任至 1988 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 里根,对美苏 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 “ 缓和 ” 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3 / 8 转变的两个阶段。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 “ 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 ” 的 “ 以实力求和平 ” 的新 “ 遏制 ” 政策。在军事上提出 “ 灵活反应战略 ” ,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 1983 年提出的 “ 战略防御计划 ” ,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此时,苏联则希望以国 家首脑的高级会晤谋求双方关系的改善。但里根对此没有兴趣。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这让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 他没有谈判对手。里根在 1981 年 1 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来延续 12 年的苏联驻美大使进入美国国务院可以不走正门,并可单独会见美国国务卿的特权。这一行动恶化了美苏关系。同时,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第一阶段的严重对抗持续了 4 年之久。 1985 年里根第二任期内,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美苏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 为主的时期。这主要因为 80 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扩军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包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对抗已力不从心。 2,戈尔巴乔夫的 “ 新思维 ” 背景及内容 从苏联方面来看,全球争霸所造成的国内经济衰退使苏联实4 / 8 力大大落后于美国。面对严峻现实, 1985 年 3 月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 “ 新思维 ” 。强调在核对抗时代, “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 ,核战争 “ 不会有胜利者。 ”“ 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 ” , “ 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 ” 他提出美苏两大体系只能和平竞赛、 和平竞争。这一方面是借此减轻由于过度扩张带来的重负,同时也希望以温和的行动赢得美国的支持。 3,美苏缓和的表现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苏联的对外策略和措施发生了转变,即为放弃争夺、裁减军备、全面收缩、改善关系、放松控制。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1985 年苏联开始了改革进程,在经济改革中遇到了近 70 年旧体制形成的巨大阻力,改革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旧政治体制的阻碍,于是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 “ 民主化 ” 和 “ 公开性 ” 原则。 1990 年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认 “ 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 ” 是党的理想,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建立总统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经济衰败。而政治上的 “ 多元化 ” 和多党制则更削弱了共产党的地位,败坏了共产党的威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治失控5 / 8 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加剧。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美国表示支持。从 1989 年 12 月至1991 年 7 月美苏先后进行了 5 次高级领导人会晤,协调双边关系。而在经济上,美国则利用提供经济援助的许诺,向戈尔巴乔夫施压,以左右苏联改革进程。布什政府明确告诉苏联,只有实行根本变革才有可能得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戈尔巴乔夫希望用苏联 “ 朝着民主方向前进 ” 、 “ 实现市场经济 ” 等作为条件,来换取 1500 亿美元的援助,但如此廉价的拍卖并未得到西方的响应。 2,东欧剧变 对于东欧各国,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是 “ 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适合本国社会制度的主权,对他国人民这种主权的尊重是欧洲正常化过程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 苏联对东欧的 “ 松绑 ” 和美国长久 以来对东欧推行的 “ 和平演变 ” 策略,终于导致 1989 年的剧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下台。特别是民主德国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 1989 年,民主德国开始有大批居民出走,搅乱了民心,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11 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自由进出国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并拆毁柏林墙。 1990 年 10 月 3 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在分裂 45 年之后实现了统一。德国曾是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和斗争场所。因此,德国的统一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6 / 8 3,苏联解体 在苏联国内, 1989 年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 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1991 年 3 月,苏联就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8 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草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8 月 19 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少数苏共领导人发动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但很快失败。 “ 八一九 ” 事变后,戈尔巴乔夫虽重新掌权,但影响力大大下降。8 月 24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至 12 月,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都宣布独立。 11 个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 全解体。1991年 12月 25日,戈尔巴乔夫在告苏联公民书中宣布: “ 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 ” 他同时辞去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 19 时 38 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升起俄罗斯的三色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了一项宣言,宣布苏联终止存在。战后持续了 40 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自行坍塌而告崩溃。 美国自战后以来在军火上花掉数百万亿美 元都没有搞垮苏7 / 8 联,却不用一枪一弹、一兵一卒,仅以数十亿美元的许诺就赢得了在美苏较量中的胜利。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关于冷战对世界局势、地区和平的影响应客观分析,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对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对局部地区的局势更造成动荡不安,错综复杂,甚至是战争灾难。但对峙过程中的缓和态势也有其积极影响,由于美苏两国对于国际事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两国在危险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就为稳定世界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两国之间通过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表现出的缓和,也成为当 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正常发展都造成重大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比如 “ 视对方为本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威胁,是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 ” , “ 认为己方之所得恰是对方之所失 ” , “ 制造安全困境,迷信核武器和核威慑 ” ,等等。而且,美国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 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专制主义、没有人性、侵略扩张的邪恶势力,使西方社会形成一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