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_第1页
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_第2页
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_第3页
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_第4页
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中国现代诗三首 从容说课 中国现代诗三首包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和穆旦的赞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一种极普通的离情和那微波轻烟似的别绪,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鉴于本诗的特点,我精心录制了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的录像,再配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景物与个人自由天性 相融合的氛围,并以诵读法贯穿教学全程,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进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节奏高度和谐一致,体现了闻一多 “ 三美 ” 的主张。诗人以奇特的比喻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曲折地抒发了他归国初期忧愤沉郁的感情。本诗的教学,仍以诵读法贯穿全程,闻一多先生关于 “ 三美 ” 的创作主线,只作简要介绍,主要通过教师指导诵读,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理解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歌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穆旦的赞美一诗,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2 / 15 赞美了在日寇铁蹄践 踏下, “ 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 ,走上了抗争道路的中国农民,赞成美了 “ 一个已经起来 ” 的民族。这首诗歌的教学除注重诵读外,重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生命的庄严感、历史的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风格迥异,异彩纷呈。在针对其各自特点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本教案也注意到了其共性之处。因此,将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将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作为难点来突破。 本课教学具体的步骤为: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品味感悟,突破难点 延伸阅读,深层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三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德育目标 3 / 15 1.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 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 “ 三美 ” ,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 “ 死水 ” 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了解新诗(包括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齐整,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如对再别康桥中对康桥美景的赏析和对我爱这土地中意象 的解读。 3.探究式学习法。如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 教具准备 录像(画面为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音乐为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4 / 15 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再别康桥,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2.学习死水,理解 “ 死水 ” 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反讽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 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 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有以诗歌以生命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也有以诗歌奉献于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诗人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诗人的优秀作品死水和再别康桥。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 年5 / 15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 年先后在美 、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 “ 情才 ” 和 “ 奇才 ” 。他一生留下 4 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 “ 单纯的信仰 ” ,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 “ 流入颓废的怀疑 ” 之中。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徐志摩由 “ 单纯的信仰 ” 逐步变 为 “ 颓废的怀疑 ” 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 “ 剑桥 ” ,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 1920 年 9 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 1922 年 8 月下旬离英返国。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 1922),康桥再会罢( 1922),康河晚照即景( 1923), 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 11 月 6 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2.闻一多和死水 闻一多( 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原名闻6 / 15 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 1946 年 7 月 15 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作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 “ 音乐美 ”“ 绘画美 ” 和 “ 建筑美 ” 的诗歌创作主张,曾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死水是一首社会性很强的诗,再现了诗人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产生的真实情感。然而,全诗只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三、 具体研习再别康桥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 ,徐志摩的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那优美的韵律,那荡人心弦的画面,会带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1.整体感知全诗 ( 1)教师范背全诗,伴以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录像。 (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 教师提示后,学生明确: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 )长篙( )浮藻( ) 漫溯( )斑斓( )笙箫( ) 7 / 15 诗的节拍与节奏诵读 举例: 轻轻的 /我走了,正如我 /轻轻的来;我轻轻的 /招手,作别 /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 /青荇,油油的 /在水底 /招摇;在 /康河的 /柔波里,我甘心 /做一条 /水草! 寻梦? /撑一支 /长篙,向 /青草更青处 /漫溯;满载 /一船 /星辉,在 /星辉 /斑斓里 /放歌。 ( 3)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 “ ”“ ”“ ”“ ”“ ”“ ”“ ” 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 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 4)学生三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解说: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 5)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8 / 15 歌结构。 明确: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 情景;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七节:呼应开头。 2.重、难点解决过程 ( 1)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 “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 让学生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明确:(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解说:教师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示范,学生可根据第二诗节的分析去描绘其他诗节的内容,这样可养成自己动口动手9 / 15 的能力) 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明快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倒影在康河里的 “ 那河畔的金柳 ”“ 波光里的艳影 ”“ 水底招摇 ” 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天上 “ 彩虹似的梦 ” 以及那 “ 满载一船 ”的 “ 星辉 ” ,均给人一种如入画景的感觉。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作品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 ”“ 荡漾 ”“ 招摇 ”“ 揉碎 ”“ 漫溯 ”“ 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 ( 2)组织学 生探究式阅读 提问并讨论:第二、三、四、五节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从整体上看诗人的情感特点是什么? 明确:首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的心情,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人与康桥柔波融为一体;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 “ 梦 ” ,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四节诗10 / 15 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总的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该是兴奋而热烈的。 提问:诗中写道: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又为什么 “ 但我不能放歌 ” ?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写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凄婉而哀伤的。 学生讨论: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这种反差又说明了什么? 出示投影: 徐志摩是个至性至情之人。他的至性至情就融化在他一生对于 “ 爱,自由,美 ” 的顽强不悔的追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 “ 爱,自由,美 ” 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霍秀全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 1921 年春,徐志摩横跨英吉利海峡到康桥是为了师 从哲学家罗素,虽未能如愿,但罗素的思想对其影响确实很大。罗素认为: “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 ” (我的信仰)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 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 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11 / 15 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 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徐志摩在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同时也在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曾希望中国也能生一个像西方资 本主义那样的宁馨儿,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但事与愿违,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不可能实现他的希望。 学生通过阅读以上材料,经教师点拨后明确:诗人情感的巨大反差,是他从梦想跌入现实后心里转迹的真实体现。康桥夕阳中的金柳,碧绿的水草,以及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构成的康河晚景,正如诗人自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多少欣慰与兴奋!当诗人 “ 梦 ” 回故里,祖国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不得不与 “ 理想王国 ” 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解说:对本诗情感基调和主题的理解 是本诗解读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应补充一些与诗人相关的资料,从对诗中物象的分析中窥视诗人的情路历程,也可提供一些其他观点供学生讨论。如职高新教材在 “ 阅读提示 ” 中说 “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 轻轻的 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12 / 15 节描绘了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稍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 再如 1984年南京师大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中说: “ 这首诗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 。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一般,只是表现了一种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和那种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社会投影比较模糊,没有直接表现 五四 的时代精神。 ” ) 学生思考:诗人先写 “ 轻轻的我走了 ” ,后写 “ 悄悄的我走了 ” ,试分析 “ 轻轻 ”“ 悄悄 ” 的妙用;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由于诗人对康桥世界的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愿其完整受到人工损伤,不愿其纯洁受半点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境和氛围,故用 “ 轻轻 ” 和 “ 悄悄 ” 。诗人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意在告白 “ 康桥理想 ” 的破灭,隐喻诗人游 历英国而一无所获,折射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学生集体品味并背诵诗歌。 四、引导学生自读死水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死水写于 1926 年春天,也就是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闻一多 1922 年夏乘船赴美留学,在美国芝加13 / 15 哥美术学院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后又先后转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留美期间,诗人饱尝民族歧视之苦,备感离群孤雁的寂寞与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愈加浓烈。于是,诗人便把自己对故土和祖国的眷恋之情,化作一首首浪漫色彩极浓的诗篇。祖国在他的心中是 “ 慈光普照的太阳 ” , 是五彩缤纷的秋菊。由于思国心切,闻一多在 1925 年夏天便提前返回祖国。然而,当他怀着赤子之心,回到梦魂牵绕的祖国之后,等待他的却不是他的心爱,而是 “ 噩梦挂着悬崖 ” 般的 “ 一场空喜 ” ,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美丽的希望与黑暗的现实发生猛烈的情感碰撞,顿时,使诗人 “ 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的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个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高歌当哭 ” 闻一多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境中,写下了死水这一著名的诗篇。 2.提问: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 “ 死水 ” 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 死水 ” 象征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凋敝的黑暗社会。 3.学生思考:诗中的 “ 翡翠 ”“ 桃花 ” 是怎样形成的?可否14 / 15 用化学学科相应的知识来解释?它们与 “ 罗绮 ”“ 云霞 ”都是美的事物,与这 “ 绝望的死水 ” 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 “ 翡翠 ” 与 “ 桃花 ” 与 “ 破铜烂铁 ” 有关系。 “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