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政治地理空间格局 由于主权国家是国际级政治地理单元的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因此主权国家之间的空间利益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就成为研究的重点。这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国际政治学中称为国际关系,在政治地理学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或地缘政治格局。 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对认识当前和未来国际关系的特征,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强化国家的国际地位,进而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 战争首先使前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国。他扩展了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将东欧、外蒙、中国东北及朝鲜北部置于其势力范围之内,继而建立了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成立了共产党情报局(1947年),抛出了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成立了经互会(1949年)和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战争也使美国成为支配半个地球命运的大国。他通过马歇尔计划(1947年)。日本复兴计划控制了西欧和日本,通过制造德国分裂(且948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分别与日本和朝鲜及我国台湾签订共同防务条约(1951-1955年)、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954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欧亚大陆共产党国家的遏制政策。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1)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并以其辽阔的幅员、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以及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新的重要力量。经过与苏联暂短的结盟后,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畏美、苏两霸的医力,以及多年经济和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实力地位大大提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无论是20世纪对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入联合国、与日本、西欧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是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香港及澳门的顺利回归,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都说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 (2)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 日本战后50多年来在世界经济、技术、贸易和金融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其政治地理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日本不再是美国的附庸,而是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成为全球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另一方面,它推动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从传统的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向当代以经济技术实力为基础的转变。世界从日本的奇迹中发现,通过经济、技术、贸易和外交,而不是战争来维持或谋求安全和利益无疑更为合算。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诸国(还有中国)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技术、经济、贸易上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亚太地区的实力,使西北太平洋沿岸成为一个重要的实力中心。 (3)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 战后,东西方在政治、军事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对抗是以欧洲的分裂为基础在欧洲展开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取得了长足的长进,成立了欧洲共同体,政治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开始了反对美国霸权运动;60年代法国和英国相继拥有了核武器;70年代欧共体在经历了多年迅速而稳定的发展后,其经济规模已与美国持平。西欧经济、军事及政治实力的增强,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实力中心,从而在两极对抗的核心地区出现了一股相对独立的力量。到80年代及9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增强,西欧至少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极。 (4)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 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了,他们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随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反对新的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振兴民族经济的一系列集体行动,如万隆会议、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这一切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两极对抗格局。但是,一个独立而握有主要经济资源的第三世界的存在,确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再也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了。 (5)世界经济的全球性互依和区域化、集团化从总体上改变了两极格局的性质。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资本的跨国流动、跨国公司、技术与信息的国际传递,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无论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构成了全球经济的互依机制。谁不参与这一活动,在国际上便难以生存。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其中最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是欧洲共同体进一步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亚太地区合作意识的强化。它抛开,甚至弱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上的分歧,使国家安全开始建立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6)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使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强多极的全球格局。 苏联和东欧一直是两极格局中被苏联控制的核心地带。但是,随着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削弱,继而是90年代苏东局势的巨变,西德的统一,尤其是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不仅苏联的势力范围不复存在,而且一个超级大国在地球上消失了,战后建立起来的两极格局解体了。 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出现的局部冲突和全球性经济竞争,美国又无力独立承担世界的领导地位。无论是对伊拉克的武装打击,还是对科索沃的空袭,都表明美国并不能单独充当世界警察,西欧、中国、日本,还有俄罗斯都是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当代世界政治地图是一幅由约200个主权国家,美国一强、西欧、中国、日本及俄罗斯多极力量构成的。二、全球政治地理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 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约500年的形成发展中,表现出以下二个规律性特征: 1.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运作历史表明,国家间的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即地缘战略关系。由于地理空间是不可移动的,因此决定这种地缘战略关系的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各国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谋求国家利益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战争、结盟。贸易、投资等等),在这多样化的手段中,无不以国家实力为基础。长期以来,各国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目标,不是武装部队长期作战或武力威慑的结果,就是经济实力增长的结果,也有可能是高超的外交手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帝国主义列强对广大殖民地的统治,战后美苏两国对全球的支配地位都说明了这一点。国家依靠实力保证其生存,运用实力实现其目标,实力决定着一国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决定着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着全球地缘战略关系的运作。当各国凭借实力,经过冲突、亲和、讨价还价、威慑、贸易及援助等手段建立了相对稳定(对抗或合作)的空间利益关系后,便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地理格局。 2.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全球格局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地理行为。国际政治地理行为是在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行为。从历史上看,国际政治地理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每一时期都存在着一种由主要大国推行,因而被国际社会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核心行为。其标志是,各国为实现核心目标而采取相对而言一致的对外手段和决定性影响因素。这种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发展演化的性质。(1)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特征,是由当时的国际政治地理核心行为所决定的。各国、主要是那些帝国主义列强,对外核心利益目标是扩张富于实体性的领土,主要对外手段是侵略战争或武力威胁,决定性因素是武装力量。那时,由武装部队作战结果和武力威胁所决定的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是国际社会的正常行为。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以武力扩大本国领土,控制海上战略要地,瓜分殖民地并掠夺其财富,成为主要大国缓和国内外矛盾,维护国家安全,谋求政治权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扩大领土并拥有殖民地成为一国权力和国防地位的象征。 (2)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战争对社会财富的空前消耗和破坏,对主要大国工业基础及经济技术水平的空前考验,给老百姓带来的空前灾难和心理威胁,帝国主义列强的灭亡或衰败,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及原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使新旧大国认识到,侵略战争是威胁国家安全、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源。于是,以美苏两霸主导的国际政治地理核心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大国所追求的核心利益目标由富于实体性的领土扩张转为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主要对外手段由侵略战争转为外交及贸易政策,加上军事威慑;其决定因素由武装力量转为用以提高效率的经济技术水平。 国际关系核心行为这种变化的结果是,经济和技术已不单是各国致富的手段,而且也是各国国际地位的核心因素。它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经济化,经济关系的政治化。各国,尤其是大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已不再是昔日敌对阵营的武装力量或意识形态,而是来自可能是政治朋友的经济和技术的竞争。 国际关系行为的经济化和技术化,造成了一种新的国际氛围:多数国家力求保证本国经济的繁荣。而对经济繁荣的执著信念,却使冷战显得既毫无价值,又不利于经济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东西方的缓和,西方阵营内部矛盾的增加,东欧的巨变,乃至前苏联的解体就再自然不过了,冷战格局也就不必存在了。一强多极的全球政治地理空间格局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形成的。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1.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是美国人,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海军军官。他是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由于他十分强调制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因而被称为海权主义者。 他认为,当时的英国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关键在于英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取得了海上霸权,并且控制了除巴拿马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世界重要的海道。因此,他根据英国发展的历史与当时现状提出谁能有效地控制海洋,谁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要有效地控制海洋和称霸海洋,还要考虑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疆域、人口、民族特征以及政府形式等因素。他以英国、日本和法国的所在地理位置说明这一问题。由于英国和日本是岛国,因而决定其必然把发展海上力量放在首位。但是,法国的情况却不同,它是夹在陆地和海洋之间,两段海岸又不相连,海上力量无法集中发挥作用,所以难以取得海上霸权。 由于马汉是一个海军军官,而且又曾担任美国总统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对美国发展海军的力量和追求海洋霸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麦金德的陆心学说 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牛津大学地理系的创始人。他在1904年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认为欧亚大陆中心船舶不能达到,古代牧民驰骋,而今布满铁路的地区称为枢纽地区(Pivot area)。他在1919年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心脏地带(heart land)以代替枢纽地带。其范围比枢纽地区略大,约等于前苏联内陆水系、北冰洋水系与里海水系的范围。这就是他所说的著名的陆心,对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有相当影响。 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把心脏地带的外围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两个新月地带:内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外新月地带包括欧亚大陆以外的大陆和海岛,其中有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他认为心脏地带不仅人力与物力资源丰富,而且几乎与外界隔绝,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天然堡垒。在历史上,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机动性强大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曾多次由这里出发征服其边缘地区,给周围的文明带来极大威胁。铁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机动性,俄国取代了过去的蒙古帝国。枢纽国家的俄国与德国结盟就有可能向欧亚大陆边缘扩张,并形成世界帝国。麦金德把东欧当作进入心脏地带的大门,也是实现世界帝国的关键地区。由于上述分析,他提出其全球战略的三句名言: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他的这种思想反映海权国家的英国在面临着陆权国家的兴起所产生的严重挑战,英国需要修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防止德国与俄国的结合。 麦金德的陆心说对国际战略和政治地理思想有强烈影响。多年来,这一理论一直是许多外交家分析问题与制订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陆心学说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与非议,除去有人认为他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提供依据外,主要的批评是忽视了空军的力量与过高估计了人烟稀少、气候寒冷与干旱的欧亚大陆内地的潜力。 3.生存空间理论 生存空间(Lebensraum)概念来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他根据达尔文的关于生物体的适者生存学说,把国家当成一个有机体,也有生长、发展、衰老、死亡的过程。同时,他认为国家作为有机体力图获得更大空间,否则国家就会衰落,因而他认为边界不应当看作静止不变的。这实际上为后来帝国主义扩展侵犯别国领土提供论据。 在希特勒控制德国时代,地理学家豪斯浩弗(Karl Haushofer)继承了拉采尔的观点,并参考麦金德、马汉等人及其追随者的思想,提出的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一国的经济要自给自足,排除对他国产品的需要。 b.以泛区域(Panregions)概念代替狭小国家疆域。 这种以拉采尔思想为依据并演化而成的三个泛区域世界模型以德国、日本和美国为基础,其每个泛区域都围绕一个核心国家,并有一个包括极地、温带和热带在内横跨各纬度的环境-资源区,所以在经济上各泛区域是自给自足的。其核心就是欧洲、日本和美国,其边缘则是非洲和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广大的欧亚地带人口稠密,又处于陆权与海权最紧密的结合区,将来有可能控制世界。 c.国家有权提出和建立自然疆界。 由于豪斯浩弗担任慕尼黑的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达20年的工作,并与纳粹上层人物的联系而被人认为曾给希特勒服务而招人唾弃,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作用被夸大了。 4.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本学说是美国学者N.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的。他是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关系方面的教授,他在1941年所著的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实际上,斯皮克曼深受麦金德的陆心学说的影响,他看到麦氏的内新月形地带(斯皮克曼称此地带为陆缘地带)与陆心地带相比,拥有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农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自然环境则比较严酷、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内新月形地带条件比心脏地带好得多,因而,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而在陆缘地带。他还认为,陆权国家无法垄断欧亚大陆,而陆缘各国如果联合起来,则可通过天然通道进入心脏地带。于是,斯皮克曼亦提出他的战略名言: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 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认为,第二次大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军事推进就是想统一陆缘地区。陆缘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德国的失败和苏联的强大,以及适应于美国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前苏联势力相平衡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因为陆缘地带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接触地带,是激烈争夺的地区。从战后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在此地区实行的遏制政策与前苏联的扩张政策都没有达到其目的,并不断遭到失败。 5.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美国地理学家S.柯恩(Saul Cohen)根据现实世界的政治形势,摒弃了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红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云南省富源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邯郸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社保缴纳与职工工资待遇挂钩补充协议
- 2025年点工合同范本: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议
- 2025年地产项目合作合同: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协议
- 2025版塔吊租赁及操作人员资质认证合同
- 2025房产中介合同(含房屋装修监理)
- 2025年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2025版大型吊车租赁及工程进度跟踪合同
- 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出货标签管理办法
- 中石化计划管理办法
- 我国军兵种介绍课件
- 小学劳动技术课课件
- 电动汽车原理与构造- 课件全套 第1-9章 绪论 -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 医院医德医风管理制度
- 滑雪公益教学课件
- 车辆检测与维修驾驶员聘用合同
- 加强教师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操技能试题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