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1页
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2页
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3页
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4页
灵谷寺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 灵谷寺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阳光旅行社的导游王静茹。大家可以叫我小王。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徐师傅。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个六朝古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灵谷寺。l 景点概况: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 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1分钟)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的灵谷寺风景区。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灵谷寺原来的地址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今天明孝陵所在地。南朝时,梁武帝买下了那块地,为高僧宝志修建了一所开善寺,也就是最初的灵谷寺。后来朱元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下旨把寺迁到了这里。朱元璋赐名为“灵谷禅寺”,并且亲自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当时灵谷寺寺僧千余名,占地五百亩,可谓盛极一时。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蒋介石成立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筹备委员会,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寺庙上建立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灵谷公园。l 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 1.“万工池”名称及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北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2分钟)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绕过万公池,前面是原阵亡将士公墓入口的正门,这是1928年用钢筋水泥筑起的一座三拱文武方门,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上面施以彩绘,顶上盖有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喦(yan第二声)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所赠。(方门两边还各开亦拱门供车辆通过,东侧门额上提松涛,西侧门额上提泉韵。)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纪念牌楼前。纪念牌楼为一座五门十一脊的钢精水泥仿古牌楼,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斗拱托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正中横额上刻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左右门额上均装饰有瓷制国民党党徽,中间夹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牌坊前有一对石兽,名为貔貅。传说中是黄帝作战时冲锋在前的石兽,是勇猛的化身。这对石兽是陆军第十七军赠送。(放在牌坊前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容革命烈士像貔貅一样勇猛;二是用这样的神兽来为革命烈士守灵;三是纪念北伐时成立的貔貅团)l 无梁殿:1.建造时间、规模和特色 2.内部陈设:中拱佛台、四壁所嵌的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2分30秒) 过了牌坊,我们便要去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经过这一道花木扶疏的小径,眼前的这座建筑便是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量殿。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无量殿,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寸木根钉,也无梁椽,所以又俗称“无梁殿”。 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钵式喇嘛塔。现在我们进入正殿参观,正殿原来供奉着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西边大势至菩萨,中为无量寿佛,东为观音菩萨)。我们眼前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民国国歌,右侧是民国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四周墙壁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着北伐阵亡将士的姓名。采用的“代表葬”的方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的呈报名册,共计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人。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馆名由前国民党要人陈立夫书写, 展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7年北伐成功共22组场景,塑造了孙中山、宋庆龄、黄兴、周恩来、蒋介石等57位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一幅近代史画卷。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l 一号公墓、松风阁: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的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和名(1分钟30秒)从无梁殿后门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就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大小墓穴共1624个,其中入葬了淞沪抗战中128位烈士,暗喻淞沪抗战的时间是1932年1月28日。草坪中间有一个圆形花坛,中植一棵大桂树,俗称桂花王。圆形花坛及十二根放射形的砖格象征着国民党党徽;草坪一道围墙象征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的旗边,靠北强有一对碑柱,分别是地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整个图案设计成青天白日旗覆盖下的公墓。这种设计独具匠心。现在我们面前的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挂有“松风阁”的匾额。松风阁外有回廊,内为走马楼式的楼梯,(登楼临轩,能够听见万株黑松发出的阵阵松涛声,所以得名“松风”,可谓是名副其实)。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蒋介石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之后无法恢复,现在已变成茶室和小卖部。(前方广场上还有一座石鼎,鼎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大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所赠送。)l 灵谷塔: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 3.塔基座的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2分30秒)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原来这里就是明代灵谷寺修建的宝公塔原址,民国时期造公墓时,因不合时宜,便将宝公遗骨与塔迁移到西侧的密林中。现在的灵谷塔是1931-1933年建造的,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优美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塔身九层八面,高61米,在塔的四个门楣上,前门有(陵园管理处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题有(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傅焕光所书写的)“有志竟成”以及东西门上分别题有“成功”、“成仁”的篆字。底层外壁上刻的“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蒋介石所书。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台基上的丹陛石,雕有“日照山河”图。下面请各位团友朋友跟随我一起登上塔顶,欣赏钟山美景,感受灵谷松风。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扶梯,直上九层,共有台阶252级。在塔内2到8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内部共有28块碑,2到4层的内壁上刻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草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辞;5到8层的内壁上,是国民党元老吴稚辉的篆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登临九层,没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赏景,有高瞻远瞩之意。在此凭栏远眺,心旷神怡,可以尽情欣赏远山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万松参天”的旨趣。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l 东线(其他)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2分钟)下面请团友朋友们随我一同参观灵谷寺东线景区。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庙前大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元文宗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寺内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里面有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各位团友,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背面是谭延恺墓碑,他曾任原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陵区是融墓园和山水亭台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 在原第二公墓旧址上,我们看到的是邓演达烈士墓,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倒蒋,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解放后由农工民主党在这里举行了安葬典礼。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l 西线(其他) 1.宝公塔及三绝碑 2.志公殿及宝志简介 3.西部的三号墓址等(2分钟)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灵谷寺的西线景区。灵谷寺西侧有宝公塔,志公殿,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现为工艺品销售部。(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实为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飞来剪是起重的铁件,成叉状。)志公殿内有宝志大师的塑像,这位才是当年灵谷寺真正的主人。宝志是什么人呢?很多朋友不一定熟悉,但是说起济公和尚,大家就都不陌生了吧。相传宝志大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还能预知凶吉,通晓未来,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号称菩萨皇帝的梁武帝将大师奉为上宾,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大师为师。大师圆寂后,梁武帝把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修了一座宝公塔,来安放灵骨。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沧桑!(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实为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飞来剪是起重的铁件,成叉状。)志公殿后的这座覆钵式小塔,就是南朝时期的宝公塔,历经转迁与破坏,现在仅为一象征物。塔前原有一块石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