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博物馆简介.doc_第1页
十大博物馆简介.doc_第2页
十大博物馆简介.doc_第3页
十大博物馆简介.doc_第4页
十大博物馆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 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开馆以来,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把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有机相结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国门, 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光彩夺目的三秦文化呈现给世界各国人民。作为被首批确定为中国“4A”级旅游景点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优上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21世纪里,这座汇集着三秦大地文物精华的文化殿堂,将会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面貌,为人类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将济南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五十年代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建馆之初,藏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拨了原山东省图书馆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原济南广智院历年来搜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类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区山东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收集保护的各类文物;另外还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群众捐献的传世文物。1954年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山东唯一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了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使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1991年8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馆动工兴建,1992年10月落成开放。至此,山东省博物馆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历史、自然、艺术等多门类的新型省级博物馆,成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和展览中心,尤其在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的收藏方面见长。进入新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6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东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又一次提上日程,成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山东文化事业、促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一项重大决策。新馆选址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2007年12月29日举行奠基,2010年6月圆满竣工,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山东博物馆,开启了文博事业的新篇章。山东博物馆新馆山东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建成后在馆舍面积、展陈环境、自动化管理、文物保护等硬件设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适应新馆全方位高标准提升的工作需要,自新馆建设项目确立起,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就积极筹划山东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优化,重视对博物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山东博物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新的山东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山东省博物馆百年发展历史,也承载着新馆建设者和文博工作者繁荣文博事业的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山东博物馆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一流业绩,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建设文化强省履行职责。安徽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11 月14日,是当时全国四大样板馆之一。2010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视察,陈毅同志题写了馆名。跨入新世纪,2010年5月17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了安徽省博物馆并亲笔题词。安徽省博物馆也成为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并就博物馆事业作出指示的博物馆,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视察过的博物馆。建馆以来,安徽省博物馆以文物资源为基础,陈列展览为平台,文保科研为推力,宣教服务为保障,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陈列展览大楼2007年被省政府纳入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博物馆现藏文物近22万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潘玉良美术作品等类别。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创造的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的“局部电蚀法”,运用激光全息技术对青铜器和陶、瓷器进行无损探伤的“激光全息文物无损检测法”技术等曾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后者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古旧字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修复、碑刻保护拓片等技术力量雄厚。1994年安徽省博物馆打破“通史”式陈列的旧体系,推出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被全国文博 界誉为具有推广意义的“安徽模式”。2007年,独具地方特色的徽州古建筑陈列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02年开始,安徽省博物馆组织宣讲小分队,走进机关、院校、社区进行博物馆知识宣讲,引起很大反响。2008年3月免费开放以来,引进、主办、承办各类展览百余个,举办专题讲座和宣讲近百场,接待观众、听众逾200万人次。200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决定保留老馆,规划新馆。2005年12月,以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为主的文化博物园区项目正式立项。2006年,省财政拨专款完成对老馆建筑的维修改造。2007年1月16日,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奠基,新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独特风格。2011年9月29日建成开放。推出基本陈列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包括“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江淮撷珍”等专题。老馆同时对外开放,以安徽古生物陈列、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安徽近现代史以及建国以来安徽省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为主要内容。2013年,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馆内,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4万平方米,包括常设陈列区、临展区、体验娱乐区、科普教育区四部分。馆藏生物标本40万件,其中一、二级珍品1282件,模式标本1452件。新馆陈列以“家园”为主题,是全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以“家园”为总主题,从户外“家园足迹”到首层“家园探索”,从二层“家园生命”到三层“家园生态”,讲述一个从远古到当代、从世界到天津的“家园”故事。首层家园探索展区分为展示区及综合服务区两大部分,展区设有巨型恐龙骨架及国内首家博物馆内的活体蝴蝶园。二层家园生命展区由“远古家园”和“现代家园”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展示地球家园38亿年来生命世界的演化历程,展出各类标本近万件。环球动物之旅肯尼斯贝林捐赠世界野生动物展位于三楼家园生态展区,主要展出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国际著名慈善家、天津市荣誉市民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近300件珍贵的世界野生动物标本。通过这些展出,让观众了解地球家园的悠久历史,展示我们生活的、生命家园的生物多样性及美丽天津的生态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社会公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历经五百年兴衰荣辱,帝王宫殿的大门终于向公众敞开。故宫博物院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今,昔日皇宫禁地那占地78万平方米的重重宫阙,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宝的巨大宝库,也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因此,故宫博物院的生命线,就依附在紫禁城宫殿中,顺着它的文化脉络生长、延伸走进故宫博物院,您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沧桑然而,这并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全部。走过80个春秋的故宫博物院,不仅一如既往精心保管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皇家宫殿和旧藏珍宝,而且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领域蔚成系列、总数超过180万件的珍贵馆藏。漫步在故宫博物院的常设文物专馆,或者欣赏频繁推出的专题文物展览,让您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步入新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维修工程,在让古老的紫禁城焕发新生的同时,也向您生动地展示着弥足珍贵的传统建筑工艺。当前,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对古建筑、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近80年的故宫博物院历程进行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故宫学”体系,意在向您揭示紫禁城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曾经,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故宫博物院和昔日殿宇重重的帝王宫殿一样,似乎总是蒙着神秘的面纱。但是,近10年来,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紫禁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将紫禁城里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奉献给远方的观众朋友,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开启故宫博物院网站这个与您互动的窗口,构建一个促进“故宫学”的发展的平台,欢迎您关注、监督并共同推进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故宫博物院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邀请您走进这片曾经神秘的领地,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圣殿。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截止至2013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2012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37万人次,2013年达到745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2),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由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有着独特的装饰、采光、照明和通风等作用。楼顶有近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地,表现出了环保和节能的理念。4截止至2013年,有展厅数量48个,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近800平方米。另有近800个座位的剧场、近30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院)、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以及2800平方米的图书馆。还有大面积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公共空间以及6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4台北故宫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2015年10月,台北故宫为庆祝故宫博物院90华诞,恰逢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华300年,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商借11件郎世宁画作,全面展现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与贡献,该展至2016年1月6日结束。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旧馆)地址:黄浦区延安东路260号。该馆大楼建筑带有英国古典风格,建筑面积为12880平方米。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包括:动物学部、植物学部、地质古生物学部、人类学部、天文学部、科学教育普及部、资料部、美术设计部、标本制作中心和自然与人杂志社。上海自然博物馆现有标本收藏量近27万件,其中“黄河古象”和“马门溪恐龙”被称作“镇馆之宝”。2014年,将近150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2014年5月12日已正式闭馆,新馆将迁入位于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建设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螺”的壳体结构,盘旋而上的绿植屋面从公园内冉冉升起,静动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只“绿螺”。建筑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合“山水花园”的设计风格,采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中心景观区的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犹如“原始森林”一般,与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组成一座“山水花园”,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绿化屋面技术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功能,年节电量可达24万千瓦。“绿螺”还采用节能围护结构、节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高大公共空间气流组织、自然光导光技术、雨水回收系统、生态节能集控管理平台等七大系统,与整个建筑共同构成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星级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展出内容该馆基本陈列面积共5700平方米。陈列内容包括古动物史、人类发展史、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史四大部分。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建制沿革1933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先生亲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杭立武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初属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隶属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仍名南京博物院。建院至今,历任院长为徐平羽、曾昭燏、姚迁、梁白泉、徐湖平、龚良。二、馆舍建筑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1936年动工,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大殿古朴庄严、雄浑伟岸,成为南京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在大殿西侧新建的艺术馆则延续了原有建筑形式。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总建筑面积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三、主要藏品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四、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南京博物院为副厅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设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办公室(下设财务管理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人事组织部、典藏部、社会服务部、文物征集部、东南文化编辑部、图书信息部、文化创意部、安全保卫部、物业后勤部等部门,另附设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江苏省文物总店。截至2013年底,全院有在编人员221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3人(研究生29人、本科55人),具备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有81人(正高23人、副高30人)。另有300余名合同用工。五、基本陈列及专题展览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早在抗战时暂迁四川李庄期间就举办了“史前石器展览”等展览,1948年还与故宫博物院举办联合展览,观众达10万余人次。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中国历代陶瓷展”“社会发展史”“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史前彩陶展览”“南唐二陵出土文物展览”“南京博物院的十年”等专题展览。1960年起以“江苏历史陈列”为基本陈列,近3000件的考古学、民族学文物和历史文献系统展示了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标志着陈列展览由临时展览转型为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新模式。1989年该展更新为“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将通史陈列改为专题陈列。1999年兴建的艺术馆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现如今“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陈馆藏珍品;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非遗馆通过动态方式展示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国馆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生活风情;数字馆以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六、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1、早期民族民俗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著名文化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先后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历史遗迹、民族服饰、手工业、语言和文字、动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征集了大量文物,陆续出版了远东石器浅说、麽些标音文字字典、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华民间工艺图说等学术专著,为中国民族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2、考古调查与发掘抗战期间,南京博物院专家或主持或参与发掘了四川彭山崖墓、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甘肃宁定阳洼湾齐家墓地,考察了云南苍洱地区文化环境。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主持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2005)、张家港东山村遗址(2009)、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2011)、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等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藤花落遗址、三星村遗址、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等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三等奖。整理出版的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无锡鸿山越墓、邳州梁王城遗址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都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2013年建成江南考古工作站,其科研硬件水平和实验功能对及时提供文物保护参数、制定科学保护计划、提高文保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和后勤保障。3、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及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近10年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各级大奖。“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一种纸质文物多功能保护设备”、“古代建筑彩绘膜层隔离保护修复方法”等5项前沿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实施的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入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2014年成功申报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金属文物保护实验室也初见规模。4、学术活动与期刊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吴文化学会挂靠南京博物院,并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文化研究”等活动。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演变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目前已是文博、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的学术核心期刊,入列“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江苏10种优秀社科杂志。近年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陈列艺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强化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借鉴。此外,还在古建筑研究、大遗址保护、古代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和项目。5、宣传出版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近年来,每年公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多达150余种(篇),“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南京博物院学人文集”、“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丛书”等按计划陆续出版,基本形成了考古发掘报告、文保工程报告、学术专著、文物图录(册页)、研究性杂志以及部门年鉴在内的宣传出版体系。七、文化交流及馆际互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就参与国家组织的文物展览前往苏联、德国等国家展出。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芬兰、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院藏文物展,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交流。与国外学术单位之间的科研合作也日益增多,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泗阳汉墓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等都取得了瞩目成绩。近年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台北故宫、日本国立九州博物馆、韩国古宫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并开展了大量学术和文化活动。八、社会服务及教育活动自2008年起,南京博物院全面免费开放。馆内提供咨询、引导、寄存以及轮椅、童车、雨伞、语音导览、定时讲解、WIFI、就餐、购物等全方位贴心服务。观众既可以欣赏精品展览,也可以参加文化活动,更能够享受休闲服务,真正达到汲取知识、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南京博物院也是众多学校、驻宁部队的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