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初设计报告编程.doc_第1页
水利水电工程初设计报告编程.doc_第2页
水利水电工程初设计报告编程.doc_第3页
水利水电工程初设计报告编程.doc_第4页
水利水电工程初设计报告编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ICSXXXXXXXXXX SL备案号XX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XXXX 替代SL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讨论稿)(200606)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可编辑修改-目 录1 总则12 综合说明23 水文43.1 流域概况43.2 气象43.3 水文基本资料43.4 径流53.5 洪水53.6 泥沙53.7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53.8 江河水位53.9 潮水位63.10 水质63.11 水面蒸发63.12 冰情63.1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63.14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64 工程地质74.1 区域构造稳定与地震74.2 水库区工程地质74.3 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84.4 泵站工程地质84.5 水闸工程地质94.6 移民迁建新址工程地质94.7 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94.8 堤防工程地质94.9 河道整治工程地质104.10 灌(排)区水文地质和土壤调查104.11 天然建筑材料104.12 工程地质附图、附表105 工程任务和规模115.11 工程任务115.2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以供水、防洪为主水库为例)115.3 防洪工程145.4 治涝工程155.5 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165.6 灌溉工程175.7 供(调)水工程185.8 水力发电工程195.9 其它工程205.10 附图附表20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216.1 设计依据216.2 工程等别和标准216.3 坝(水闸、泵站)轴线及渠(管)线选择216.4 主要建筑物型式226.5 工程总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226.6 挡水建筑物226.7 泄水建筑物236.8 发电引水建筑物236.9 发电厂房(泵站)及开关站(变电站)246.10 边坡工程256.11 灌排工程建筑物256.12 供水工程建筑物266.13 通航建筑物266.14 过鱼建筑物276.15 堤防工程286.16 河道整治建筑物286.17 工程监测296.18 其他建筑物(原规范未改,修编大纲未列此节)296.19 工程量计算及汇总306.20 附图、附表、专题报告307 水利机械、电工、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317.1 水力机械317.2 接入系统方式327.3 电工二次337.4 金属结构357.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367.6 设备规格及数量汇总表377.7 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附图378 消防设计378.1 工程概况和消防总体设计方案378.2 工程消防设计378.3 消防设计附图、附表388.4 编制消防专题报告,报地方有关部门审查389 施工组织设计389.1 施工条件389.2 料场的选择与开采389.3 施工导流399.4 主体工程施工409.5 施工交通运输419.6 施工工厂设施429.7 施工总布置439.8 施工总进度439.9 主要技术供应449.10 施工组织设计附图4410 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4510.1 进行工程建设所在地地理位置,水库淹没、 工程征(占)地涉及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调查4510.2 水库淹没处理和工程征(占)处理范围4510.3 水库淹没和工程征(占)实物指标4610.4 农村移民安置规划4610.5 城(集)的迁建规划4610.6 进行工矿企业迁建规划设计4610.7 需要时确定对资源矿产资源的处理方案4610.8 进行专业项目恢复改建的规划设计方案,对铁路、35kV以上电力线路、 三级以上公路等重要专业项目逐条、逐处提出规划设计方案4610.9 防护工程4610.10 移民补偿投资估算4610.11 附件、附图4711 环境保护设计4711.1 设计依据4711.2 保护对象及保护标准4711.3 环境保护措施4711.4 环境管理及监测设计4911.5 环境保护设计概算4911.6 附图5012 水土保持设计5012.1 水土保持方案概述5012.2 防治责任范围和水土流失预测复核5012.3 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和设计5012.4 施工组织设计5012.5 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设计5012.6 水土保持投资概算5012.7 附图5013 工程管理设计5113.1 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设置5113.2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5113.3 工程管理与调度运用5113.4 工程管理运行机制5113.5 工程管理设施与设备5214 设计概算5214.1 编制说明5214.2 设计概算成果5314.3 附件5315 经济评价5415.1 项目概述5415.2 费用估算5415.3 财务分析5515.4 经济评价5615.5 利用外资项目财务分析56-可编辑修改-1 总则1.0.1 初步设计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编制。本规程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内容和深度。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不同类型的工程可根据任务特点对本规程的条文内容有所取舍。1.0.3 编制初步设计报告时,应认真进行调查、勘察、试验、研究,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密切结合实际,节约投资,注重经济效益。初步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较,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整清晰。1.0.4 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说明工程任务及具体要求,复核工程规模,确定运行原则,明确运行方式;2、复核并确定水文成果;3、查明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评价和结论; 4、复核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主要建筑物的轴线、线路、结构型式和布置、控制尺寸、高程和工程数量;5、选定机电、金属结构的设备和布置;6、提出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7、劳动安全卫生与评价;8、确定导流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主体工程施工方式和方法、施工总布置及总工期;9、复核水库淹没、工程征占地的范围,复核实物指标,确定安置规划,编制投资概算;10、确定各项环保措施设计方案,编制环保投资概算;11、水土保持措施;12、提出工程管理设计; 13、编制工程设计概算;14、复核经济评价指标;15、社会评价。1.0.5 下列资料可列为附件: (1)与工程有关的重要文件;(2)审查或讨论会议纪要;(3)水文分析复核报告;(4)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5)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安置专题报告;(6)其它重要专题报告。1.0.6 初步设计报告应按本规程第2章至第 章规定进行编制,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1.0.7 水利技术标准的编写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综合说明2.0.1 绪言:简述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与规模、兴建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主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以及各相关部门及地方达成的协议。2.0.2 水文:简述设计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气象、水文、泥沙、冰情等资料情况,各项分析计算成果。2.0.3 地质:简述区域地质、工程区及建筑物的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结论性意见,天然料场及人工建筑材料调查和试验的主要成果。2.0.4 工程任务和规模:简述工程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所在河流(含跨流域)开发概况、本工程在流域治理开发中的任务和主次顺序,说明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简述工程规模、水利水能和泥沙计算成果、各项特征值、调度运用原则和运行方式、综合利用效益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2.0.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重点阐述建筑物位置(坝轴线、闸轴线、站址、厂址、渠线、堤线、引调水线路等)和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简述各主要建筑物的规模、等级、标准、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基础处理措施等。2.0.6 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简述机组和其它主要机电设备的型式和布置、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电气主接线方案、监控和通信方式、金属结构设备型式和布置、采暖通风主要设备和布置。2.0.X 安全设计 增加内容(安全评价师培训的部分内容,劳动安全与卫生、环境),水工、机电、管理专业共同完成。设计处、计划处到垦务局、煤炭总局调研。2.0.7 消防:简述工程消防设计方案。2.0.8 施工:简述施工条件、施工导截流方案、料场规划、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场内外交通、施工工厂、总工程量、施工进度及总工期。2.0.9 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 简述水库淹没洪水标准、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实物指标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成果,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原则、标准和规划,城集镇迁建近期建设与总体规划,专项设施、工业企业迁建规划等,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安置概算。2.0.10 环境保护:简述环境保护设计依据,主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成果,环境保护设计概算编制依据及投资。2.0.11 水土保持:简述水土保持设计依据,主要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成果,水土保持设计概算编制依据及投资。2.0.12 工程管理:简述工程管理机构设置、性质、人员编制、管理及保护范围、主要管理设施、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及工程安全监测管理、工程管理费用及来源。2.0.13 设计概算简述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价格水平年和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及其投资构成,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相比投资变化原因。2.0.14 经济评价:简述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结论。2.0.15 结论及建议:综述结论意见,提出今后工作建议。2.0.16 附图、附表1附图1)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2)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3)工程地质图、主要建筑物区地质剖面图;4)工程总布置图和主要建筑物剖面图;5)接入电力系统地理位置接线图及电气主接线图;6)施工导流布置图;7)施工总布置图;8)施工总进度图;9)库区淹没范围图;10)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图。2附表1)工程特性表;2)工程量汇总表;3)总概算表、分年度投资表。3 水文3.1 流域概况3.1.1 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况、工程所在河流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水土保持概况。3.2 气象3.2.1 简述流域和工程临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3.2.2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复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特征值。3.3 水文基本资料 3.3.1 说明设计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情况,工程场址以及设计依据站和参证站的流域特征值。简述设计依据站、参证站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等情况。3.3.2 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资料的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详细说明。对水文基本资料可靠性进行评价。3.4 径流3.4.1 概述径流补给方式、径流的地区来源,上游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对径流的影响。3.4.2 说明径流还原计算、系列插补延长情况,径流系列计算时段的选择情况。3.4.3 复核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和代表性。3.4.4 说明增加资料后有关断面及区间的径流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比较,确定径流系列或径流成果。3.4.5 说明设计地区的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以及水质情况,确定可开采量。3.5 洪水3.5.1 概述流域暴雨、洪水特性。3.5.2 复核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段洪量以及历史洪水与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3.5.3 概述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洪水的影响、洪水系列的还原和插补延长情况。3.5.4 工程场址设计洪水(1) 说明增加资料后设计洪水复核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洪水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2) 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增加资料后的设计暴雨和产、汇流参数、设计洪水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3.5.5 入库设计洪水。复核并确定入库设计洪水成果。3.5.6 可能最大洪水。复核并确定可能最大暴雨和可能最大洪水成果。3.5.7 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洪水成因、分期划分、洪水系列统计原则、参数计算,进行合理性检查,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成果。3.5.8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说明防洪控制断面位置、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和洪水遭遇情况,防洪控制断面以上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方法和采用的典型洪水年份,说明放大方法,洪水演进参数,复核并确定计算成果。3.5.9 涝区设计排水流量。说明增加资料后涝区设计排水流量复核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3.6 泥沙3.6.1 简述泥沙来源以及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拦沙影响,实测与插补的泥沙系列,复核并确定多年平均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成果以及泥沙粒径和矿物成分资料。3.7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7.1 说明设计断面位置,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的水文资料对其进行复核,确定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8 江河水位3.8.1 概述计算方法、增加资料后的水位系列,复核并确定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3.9 潮水位3.9.1 说明工程地区潮水规律及特征水位,分析潮水与洪水遭遇情况。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资料复核并确定设计潮水位及潮水位过程线。3.10 水质 3.10.1 说明工程所在河段现状水质情况。3.11 水面蒸发3.11.1 说明蒸发皿类型及观测情况,不同蒸发皿的蒸发换算系数,大水体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换算系数,确定大水体的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3.12 冰情3.12.1 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资料复核冰情特征值,并提出多年平均流冰量以及最大冰块尺寸资料,分析冰情对工程施工和运行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冰、排冰措施。3.1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3.13.1 提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3.14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3.14.1 附表 (1) 设计依据站历年水文测验情况统计表。 (2) 年、月径流(或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3) 洪峰、洪量(暴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4) 典型洪水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5) 悬移质输沙量系列表。 (6) 其他有关附表。3.14.2 附图 (1) 流域水系图(标明水文站、气象站和本工程及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2) 径流、洪水、暴雨、泥沙等相关插补图。 (3) 年(期)径流、年(期)降水频率曲线图。 (4) 洪峰、洪量或暴雨频率曲线图。 (5) 典型洪水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图。 (6) 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 (7) 主要水文站和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8) 其他有关附图。3.14.3 专题报告 (1) 水文分析报告。 (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报告。 (3) 泥沙冲淤监测总体设计报告。4 工程地质4.1 区域构造稳定与地震4.1.1 应进一步查明与工程安全有关的活断层的规模、活动性,评价对工程安全的影响。4.1.2 必要时,应对断层活动性进行监测。4.2 水库区工程地质4.2.1 水库渗漏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进一步查明水库渗漏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等;2 复核主要水文地质参数,估算渗漏量;3 评价渗漏对工程安全、效益及环境的影响;4 提出防渗范围、措施及观测的建议。4.2.2 库岸稳定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可能失稳库岸的分布范围、体积、地质结构、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2 复核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3 评价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失稳形式及危害,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建议。4.2.3 水库浸没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水库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 复核毛管水上长升高度、地下水临界埋深等参数;3 进行浸没复判,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建议。4.2.4 水库地震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分析对水库地震进行监测的必要性;2 必要时,进行监测台网方案设计,包括台网技术系统、台网布局和台站选址、台网信道、系统设备选型及配置、资料分析与预测、运行与管理等。4.3 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4.3.1 大坝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进一步查明选定坝线的工程地质条件。 2 复核坝基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3 评价坝基岩(土)体质量及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坝线优化建议和基础处理建议。4.3.2 泄水建筑物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查明泄水建筑物各比较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2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3评价堰基、边坡和洞室围岩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提出方案比选意见;4 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3 引水建筑物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查明引水建筑物各比较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2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3 评价引水建筑物线路进出口地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4 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建议。4.3.4 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查明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各比选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2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比选意见;3 进行围岩分类;4 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建议。4.3.5 通航、过木(鱼)建筑物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查明通航、过木(鱼)建筑物各比选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2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措施建议。4.3.6 施工临时建筑物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查明各临时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2 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加固处理建议。4.4 泵站工程地质4.4.1 应进一步查明泵房的工程地质条件。4.4.2 复核地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地基允许承载力。4.4.3 评价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及防渗处理建议。4.4.4 对高地下水位地基,应提出基降排水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4.4.5 查明进、出水建筑物包括引渠、前池及进水池、出水管道、出水池及压力水箱等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4.5 水闸工程地质4.5.1 进一步查明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对于岩基,还应特别查明消能防冲段的地质条件。4.5.2 评价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及防渗处理建议。4.5.3 复核地基持力层及下卧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4.6 移民迁建新址工程地质4.6.1 查明移民迁建新址的地质条件。4.6.2 评价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新址的整体稳定性,对移民迁建新址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区。4.7 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4.7.1 渠道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2 进行工程地质详细分段,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3 复核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4.7.2 隧洞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进、出口部位、浅埋段、特殊岩土段等的工程地质条件2 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3 复核围岩分类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4.7.3 深挖方段和高填方段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查明深挖方段和高填方段的工程地质条件;2 评价边坡稳定问题等,提出处理措施建议。4.7.3 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查明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布置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2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建议。4.8 堤防工程地质4.8.1 新建堤防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堤防的工程地质条件;2 复核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3 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4.8.2 已建堤防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堤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险情隐患段及可能存在问题段。2 复核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3 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4.9 河道整治工程地质4.9.1 查明河道整段的工程地质条件;4.9.2 提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9.3 分段评价岸坡的稳定性,提出处理措施建议。4.10 灌(排)区水文地质和土壤调查4.10.1 灌(排)区水文地质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 进一步查明灌(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2 调查土壤盐渍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地下水与土壤的水盐动态平衡;3 预测灌(排)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等及对土壤环境和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灌(排)水方式建议。4 对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灌区,还应查明水源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计算与评价;分析由于农业开发对地下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对灌区土壤盐渍化进行评价,提出土壤改良意见。4.10.2 灌(排)区土壤调查应满足下列要求:1查明灌(排)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含盐量、毛细水饱和带高度、给水度以及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等;2 对已建灌(排)区还要调查盐碱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4.11 天然建筑材料4.11.1 当料场发生变化时,应对料场进行复核。4.11.2 应对新选料场进行详查。4.12 工程地质附图、附表4.12.1 附图(1)区域地质图;(2)水库区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3)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4)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5)坝(闸)址基岩地质图(包括基岩等高线图);(6)坝(闸)址渗透剖面图;(7)喀斯特区水文地质图;(8)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9)灌区水文地质图;(10)灌区土壤分布图及土壤改良分区图;(11)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图;(12)典型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洞、井展示图。4.12.2 附表 岩石、土壤、土料、砂料、水质试验成果表。5 工程任务和规模5.1 工程任务5.1.1 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概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项资源,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该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和方向,水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供应状况。5.1.2 工程任务 (1)说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部门近期与远景计划对本工程的要求,修建本工程的必要性。 (2)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工程任务。5.2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以供水、防洪为主水库为例)5.2.1 综合利用要求 分别对各项任务和综合利用要求加以说明。 (1)防洪:防洪对象、洪灾状况、防洪工程现状及规划的防洪标准和对本工程的要求,防凌及减淤对本工程的要求。 (2)灌溉:上下游灌区现状和规划灌溉发展面积、引水方式、引水高程、引用流量、设计保证率和需水量年内分配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3)供(调)水:受水区用水、缺水现状和规划需水量、需水量年内分配、设计保证率、取水口的位置和高程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4)发电:本工程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的现状和规划用电要求、负荷特性、本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和作用。 (5)通航及过木:航道等级及运输量现状和规划(包括流向)内容、通航过木的季节、型式、尺寸、水深、流量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6)渔业:有关鱼类的种类、习性、必要的解决措施以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7)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对本工程的要求。 5.2.2 水利计算5.2.2.1 径流调节计算 (1)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计算用的水文系列、径流调节时段和代表年的选定、用水过程。 (2)说明本工程及与其它工程径流补偿调节的方式和成果,综合分析本工程对各部门用水的满足程度。 (3)对需特枯年份应急供水的水库,应分析可利用的水量。 (4)分析兴利与防洪共用库容的利用情况和效益5.2.2.2 正常蓄水位选择 (1)说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如设计条件无明显变化,可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确定正常蓄水位。 (2)分析选择的正常蓄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和对水库上、下游的影响。 (3)视需要对分期提高蓄水位进行论证。5.2.2.3 死水位选择 (1)说明选择死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及生态环境、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等方面对最低水位的要求,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 (2)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死水位,对需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的水库,基本确定最低供水位。 (3)如近期与远景需分别采用不同死水位,应进行论证。 (4)提出对进水口布置方式和高程的意见。5.2.2.4 洪水调节和防洪特征水位 (1)说明所采用的不同频率洪水及典型过程线、地区洪水组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防洪标准、安全泄量或安全水位等情况的选择和论证成果。 (2)说明本工程洪水调节方式、洪水调度原则和泄洪方式。 (3)选定水库汛期限制水位;对设置汛期分期限制水位的水库,分析选定各分期限制水位;分析水库洪水调节计算成果。 (4)选定防洪库容和其它防洪特征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 (5)有防凌要求的水库,说明上游库区和下游河道的冰凌特性与防凌要求,基本确定防凌库容。5.2.2.5 水库运行方式、多年运行特性和初期蓄水计划 (1)根据水库综合利用要求和选定的参数,并考虑其它工程的作用,提出水库调度运用规划,绘制水库调度图,并提出长系列计算成果,分析多年运行特性。 (2)说明本工程投入运行时上下游有关部门的用水要求,提出不同水文代表年(时段)的水库初期蓄水计划和运行方式。5.2.3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 (1)概述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方法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提出计算成果;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应提出长期保持调节库容的措施和必要的排沙措施。(2)分析水库淤积对库尾淹没范围的影响,提出减少淤积影响的运行方式。(3)研究提出引水建筑物防沙运行方式、运行水位和防沙排沙措施。(4)研究提出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防淤措施,视需要对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对航道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5)当水库下游河道有减淤要求或有重要城市、堤防、工农业取水口时,应进行下游河道冲淤计算。(6)泥沙问题严重的水库应进行泥沙模型试验并提出泥沙观测规划。5.2.4 回水及其它分析计算5.2.4.1 回水计算(1)说明计算用的基本资料、条件和方法。(2)根据库区不同淹没影响对象的洪水标准进行回水计算,并绘制回水曲线与同频率天然水面线对比,确定回水尖灭点;对泥沙淤积影响较明显的工程,还应提出不同淤积年限的库区沿程泥沙淤积分布和对回水的影响分析及成果。(3)视需要进行施工期的不同洪水标准的回水计算。(4)冰情严重的地区,必要时应分析库尾形成冰坝的可能性及影响范围,确定处理措施。5.2.4.2 其它(1)如水库水电站进行日调节且下游河道又有较重要的通航或取水要求时,应进行下游河道不稳定流计算并阐明其影晌,必要时提出设置反调节池和其它补偿措施。(2)如有放低库水位的特殊要求,需进行放低库水位的计算,并提出对泄流能力的要求。(3)必要时进行溃坝洪水计算,分析溃坝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5.2.5 工程综合利用效益(1)分析说明本工程对综合利用各部门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作用,提出各部门效益指标。(2)说明工程运行对下游河道内、外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基本选定补偿措施与规模。5.2.6 其它综合利用工程分析拟定其它具有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任务的枢纽工程运行方式,选定各建筑物的规模和主要参数。5.3 防洪工程5.3.1 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和防洪要求概述本工程防护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说明防洪保护对象的洪水灾害情况,分析洪灾的成因,提出防洪的要求和治理原则。5.3.2 防洪河道与堤防工程5.3.2.1 河道、堤防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概述河道特点、河道比降、横断面宽度、河床质及河道演变等情况。(2)简述堤防沿革、断面型式及险工险段。(3)简述穿堤建筑物种类、数量和质量,对堤防安危的影响。(4)简述河道跨河建筑物及河滩阻水障碍物情况,对河道行洪的影响。(5)说明影响河道、堤防防洪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5.3.2.2 河道、堤防防洪标准、线路布置及堤距选择(1)根据河道堤防情况及主要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经技术经济比较,复核防洪标准和设计流量。(2)说明河道、堤防线路布置原则,复核河道、堤防线路和堤距。5.3.2.3 河道与堤防纵、横断面根据河道地形及河势、工程地质、河床及堤岸稳定、工程量、施工、移民占地、投资及管理运用等条件,确定河底纵坡和河道堤防横断面型式。5.3.2.4 河道清障规划提出清障的范围、清理对象和工作量,说明采取的措施。5.3.2.5 水面线推算(1)分析代表性河段的设计水位流量关系,确定尾闾设计水位。(2)分析拟定设计主槽与滩地糙率。(3)推算河道水面线和闸、桥、渡槽等拦河建筑物壅水高度,说明计算方法和成果;对入河口(湖口、海口)河段的堤防应分析水位顶托影响。5.3.2.6 堤顶高程根据推算的河道设计水面线、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堤项高程。5.3.3 行、蓄、滞洪区工程5.3.3.1 工程任务说明行、蓄、滞洪区工程的任务、与河道的关系、在整个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行、蓄、滞洪区工程的正常运用和非常运用洪水标准。5.3.3.2 工程总布置确定行、蓄、滞洪区挡水、进水、退水建筑物及联接工程的总体布置和规模。5.3.3.3 行、蓄、滞洪区水利计算(1)提出行、蓄、滞洪区调度运用的原则和方式。(2)确定垫底库容和起调水位,选定泄洪闸型式、孔数、宽度及闸底槛高程,确定各种频率的泄量、设计库容、校核库容及相应的水位,列出调洪计算成果,推算行、蓄、滞洪区回水曲线,列出行、蓄、滞洪区各控制断面回水水位。5.3.3.4 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制定预警、转移、通信等保安措施,以及行、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提出防洪保险意见等。5.3.4 水库工程(1)说明调洪计算的基本资料和方法。(2)选定防洪库容和防洪特征水位,分析防洪效果。5.4 治涝工程5.4.1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和治涝要求概述涝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分析涝灾的情况和成因,说明治涝的要求。5.4.2 治涝原则及标(1)结合地区规划和农业区划,综合分析,提出治理原则。(2)根据不同治涝标准的工程量、投资、涝灾损失等情况,分析确定治涝标准。5.4.3 治涝分区及措施划分治涝分区。说明各治涝分区的自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5.4.4 治涝方案根据涝区特点、治涝任务和原则,确定治涝方案和工程总体布局。5.4.5 工程布置(1)根据涝区地形、地貌及其它条件提出设计排涝流量及各排水控制点对河道排涝水位的要求,确定承泄区、滞涝区、排涝河道(渠系)、堤防线路等的布置方案和排涝水位等主要参数。(2)如必须设置泵站及排水闸时,应说明工程的任务和规模、运用原则、设计标准和主要特征值。5.4.6 典型区设计选择对各治涝分区有综合代表性的典型区,进行治理工程设计,计算工程数量。5.5 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5.5.1 河道、河口治理要求概述工程区暴雨、洪水、台风、潮汐、泥沙等特性和地形地质条件,说明河道、河口现状和规划岸线要求、治理目的、综合功能。5.5.2 治理范围和标准(1)结合河道(河口)防洪御潮、排涝、航运和滩涂利用、工农业开发等规划要求,综合分析,提出治理原则。(2)根据河道(河口)治理工程情况和主要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河道整治河段、河口整治区域,确定治理标准。5.5.3 治导线及治理工程布置(1)分析河流(潮流)形态、水沙特性及河床、河口演变规律和河势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利用要求,确定治导线和河道、河口整治工程总体布置方案。(2)对水流、潮流形态复杂的河口整治工程,应进行专题研究和模型试验。5.5.4 分析确定治理河段的设计水位、设计流量、设计河宽,及治理河口的设计潮位、河口设计断面宽度、滩面控制高程和长度等。5.5.5 说明河道、河口控导工程布置原则、主要河控节点的位置和形式。5.5.6 分析代表性河段的设计水位流量关系,拟定设计主槽与滩地糙率;推算河道水面线,提出河控节点设计水位,说明计算方法和成果;对入河口(湖口、海口)河段的堤防应分析水位顶托影响。5.5.7 根据推算的河道设计水面线、设计潮位、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堤项高程。5.5.8 垦殖工裎(1)概述垦殖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说明垦殖区淡水源等条件。(2)根据河道、河口治理和滩涂开发规划以及水源条件,确定围垦范围、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规划。(3)确定垦殖区防洪、挡潮、灌溉供水、排水的设计标准,提出垦殖工程措施和总体布置。5.6 灌溉工程5.6.1 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与灌溉要求概述灌溉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水利工程现状和自然灾害等;根据有关规划阐明灌溉及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对供水的要求,论证灌区建设的必要性。5.6.2 灌溉供水水源(1)论述灌区供水水源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