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doc_第1页
初中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doc_第2页
初中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doc_第3页
初中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doc_第4页
初中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 中 历 史 上 册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分几部分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第十二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分别介绍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交待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二、教学理念理念比技术更重要,多媒体“动”起来,是为了使学生“动”起来。我力图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来说,涉及到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关于“大一统的汉朝”的史实,我除了采用教材的有知识外,还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如:教案附参考资料或有关教材相关历史图片和史料、网络资源、影视作品、史学作品大一统史记等,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在主体认知过程中,使学生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学习中,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学会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它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对祖国统一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史实多,限于课时,在教学中,“两汉”侧重于“西汉”,“兴衰”侧重于“兴”。“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重点是讲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内容,将学生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然后介绍汉朝又称“西汉”,指西汉和东汉。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三个盛世局面分别是: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个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点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二)授新课:1、讲解“文景之治”,教师出示投影文字选自汉书食货志: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马四,而将相或乘牛车。引导生阅读“导入框”内容,将生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然后提问“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引导学生根据旧课所学内容寻求答案,揭晓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荒凉景象怎样造成的。答案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引导学生在课本中归纳“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对比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引导学生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运用图片对比展示,直观、清晰。2、讲述“汉武帝大一统”,让一个同学朗读第62页课文小字,让学生说说“这段小字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善于用人材的结论。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内容,并且提问:“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种措施?”师引导生先回答政治方面的措施: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再讲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两种做法,最后引出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效果。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设立太学。(课件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教师重点讲述思想方面的措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学生尝试理解董仲舒建议。4、讲述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让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等几方面总结答案。(1)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课件展示)汉高祖认为“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同姓,使之成为中央的屏藩,巩固刘姓的天下,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4)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国家的统一。(5)外交上:两次派遣张骞通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5、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并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怎样形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是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6、教师最后简要交待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提及“东汉的统治”。重点讲解“光武中兴”。六、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史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课外拓展)短剧:(让学生自主发挥)提问:比一比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选择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测验。七、板书设计:大一统的汉朝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间: 文帝、景帝时期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1、原因:2、措施:3、意义: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采用链条式的设计方式,使课文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八、几点说明:(1)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